本书收录了《编辑这一行》、《书系的经营》、《蓝海战略与人才观》、《编辑人该想些什么?》等文章。
“拱桥”与“石头”
编辑工作的过程,就是寻找拱桥,定义它和完成它的过程。
亲爱的朋友:
先引述我讲了一辈子的小故事。
我从彼得·德鲁克(Peter F.Dnleker)的名著《管理的实践》中读到一段文字,颇受启发,便刻意把它编撰成一则小品:
三个石匠正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你们在做什么?”一个路过的行人问道。
“我正在赚钱过活。”**个石匠说。
第二个石匠头也不抬,小心翼翼地修整着眼前的石块,答道:
“我要雕凿出*合用的石块。”
第三个石匠举首望向空旷的荒地,眼里闪着亮光,说:
“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三个答案都深获吾心。
我们既为每日三餐而努力,也为了维护工作职位而练就一身本领,更重要的是内心要有愿景(vision),否则至多庸庸碌碌过活,谈不上完成什么成果了。在努力实践理想的奋斗历程中,即使被不断击倒,仍然得跃身而起,蹒跚前行。
但我们的“愿景”是什么,要清晰地说清楚,可不是容易的事。
在揭示的愿景之下,让创意冒出头来,然后拟定编辑计划,一步一步付诸实施,配合财务调度和营销等支援系统,才称得上是一件可被推动的案子。
我又要讲故事了。
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有一段颇具深意的文字,忍不住要与你分享:
马可·波罗描述一座拱桥,他正一块一块石头地仔细诉说着。
“到底哪一块才是支撑桥梁的石头呢?”
忽必烈大汗问道。
“这座桥不是由这块或那块石头支撑的,”马可·波罗回答,“而是由它们所形成的桥拱支撑。”
忽必烈大汗静默不语,沉思良久,然后说:
“为什么你跟我说这些石头呢?我所关心的只有桥拱。”
马可·波罗回答:
“没有石头就没有桥拱了。”
我认为每一个以编辑生涯为职志的人,都应把这段文字熟记于心,不可或忘。
从编辑工程角度审视,“桥拱”意谓什么?“石头”又意谓什么?
“桥拱”与“石头”这些看得见的存在之外,又是什么?
“桥拱”与“石头”彼此在既定空间里存有辩证关系,之外呢?
时间是一端,人——编辑大业工程师——也是一端。
假设“桥拱”意谓着一家出版公司,那么“石头”意谓着职员,出物品,还是隐性的组织架构或运作模式?之外,领导人和他的视野、器识、创新力、执行力又如何估量?
……
一个成功的编辑人必定是这样的角色:文字的高手,伟大的沟通者,
杰出的推销员,优秀的创新家,勤奋的思想者!
我在几年前见到海外朋友赠给我周浩正先生所著的这部稿本,如获至宝,立即复印几十份,广赠同业至友。现在,大陆有识者请周先生增订后正式出书,快何如之。周著有理论深度,写得又很生动。我感到遗憾的仅仅是,有的地方讲得太新潮……但也许对年轻朋友来说,恰到好处。
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杂志原主编沈昌文
周先生是一个独特的编辑家,他有奇异的特色:一、“无人地带”的占领者,能看出读书生活中的空缺而加以开发;二、擅长改变熟悉类型的内容,常拓展出奇畀的视野;三、从产品到营销全面构想,是编辑实践的典范,一个全程的沟通者;四、资源运用的策略家,能结合较劣势的资源去创新力量。
城邦集团原董事长、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公司董事长詹宏志
周先生的文章,与其说是他个人30年出版生涯与心路历程的全纪录,不如说是众多资深出版人隐性知识的大解密;与其说是编辑出版的台湾经验,不如说是编辑出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识;与其说是编辑新手的入门宝典,不如说是资深编辑持续修炼的高阶教程。
《中国图书商报》创办人程三国
周先生对出版具独特的看法,他不愿走别人已走过的路……他看问题常从大局着眼,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也擅长用创意结合不同能力的人,产生相辅相成的效益。
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
编辑做书要“心中有数”,关键是“书感”的培养。做书的至高境界是“感觉”,而非事后条分缕析的所谓“理念”。周先生关于编辑工作的不少看法有助于培养“书感”,而决不应照搬照用。这正是我们出版本书的意义所在。
金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吉胜
周浩正,笔名周宁,1941年出生于中国江南小镇南翔。9岁时,随母经香港赴中国台湾与父团聚,并在台完成学业。1974年自军中退役后,进华欣文化事业中心,从此开始文化工作生涯。从最基层工作起步,一路走来,做过出版社的丛书编辑、主编、总编辑、顾问,以及报纸副刊及杂志主编等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4月荣耀退休。
近卅年的编辑生涯,战斗过的地方不少,计有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书评书目》、幼狮文化公司、侨联公司、《台湾时报》、《中国时报》、《新书月刊》、时报文化出版公司、远流出版公司、正中书局等十几个地方。曾任《台湾时报》文艺组主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时报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编辑、远流出版公司出版总监;与友人合办过枫城、长鲸出版社,并主编过《幼狮少年》、《小说新潮》、《新书月刊》等各种性质不同的刊物。翻译作品有《成长的极限》,著作有《橄榄树》、《编辑道》等。
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 本书特色 《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第7版)》由)道瑞斯·A.戈瑞伯尔所著,采用的依然是跨学科、客观的研究方法,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供不同的视角...
往事和近事 内容简介 我学了历史,特别是研究了历史地理以后,对过去越来越了解,童年的记忆也由苦涩而变得温馨,因为当时所见所闻而今早烟消云散。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民国名报撷珍 时风世象 本书特色 奇异的民风民习,多趣的遗闻轶事,万变的众生画相,丰富的市井风情。由汪冰编著的这本《时风世象》所选的散文作品,像一本用文字作成的...
◎ 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办公室前任主任邦维利安重磅力作◎ 全景描绘美国制造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揭开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制造强国的密码;◎ “21世纪年度好书...
滨下武志,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家,他开创了一个中国、东亚和世界的历史研究的新领域。他带着批判的思想重读亚洲经济史,用“历史解释”的方法重新诠释了1 6世纪以来...
原创:第二辑 本书特色 《原创》是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筹办的不定期公开出版的刊物。该刊秉承中国文化现代化自主创新的要求,力图在人文社会科学和...
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 内容简介 经济-社会史是国际新兴的一门学科,在我国也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集分上下两编:上编汇集了国内著名史学家在该领域的...
《养老金革命》内容简介:德鲁克在《养老金革命》中进行了种种大胆的预测,并且预言:1、美国人寿命的延长将引发一个重要的医疗保健
中国社团立法研究-以市民社会为视角 本书特色 《中国社团立法研究:以市民社会为视角》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为背景,围绕社...
牟钟鉴,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1966年春至1987年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 本书特色 对于质的研究者而言,叙事分析比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因为这一方法更适合常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从历史素...
《心理治疗中的陷阱》内容简介:心理治疗常常会遇到踟蹰不前的困顿局面,寻求督导、参加培训、阅读图书,似乎效果都不理想。治疗师
透视大众文化 本书特色 《透视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理解大众文化的关键词进行了界定、梳理和分析,进而对1980—90年代中国一分为三的文化空间进行了深入思考。全...
不管我们度量时间的方式如何,这的确是一个变动的时刻。在20世纪后四分之一期间,一场以信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改变了我们思考、生产、消费、贸易、管理、沟通、生活、死...
毛泽东著作是怎样编辑出版的 内容简介 作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他们中有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有参加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的工作人员,有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理论...
没有郊区的城市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将问题分析与政治实践相结合,应用详细的人口调查分析来证明大部分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是“弹性的”,即城市在区域政府的管理下能使其郊...
彼得•贝格尔(Peter L. Berger),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宗教学家,先后任教于纽约社会科学新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等多所大学,曾任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化、宗...
月亮的另一面-一位人类学家对日本的评论 本书特色 《月亮的另一面:一位人类学家对日本的评论》收录了作者于1979年至2001年发表的关于日本的人类学、神话学研究...
《漱玉词》内容简介:本书为婉约词派代表、“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1卷:中、英文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学是时代的喉舌,是社会的舆论,是人生的裁判。我们的前贤往哲,为时代精神所激励,以“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