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作闺音”是一个普遍却又特异的诗学命题。在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文本冲,“女性”之特定身份与地位,经由诸种性别的置换与移情,成为文人士大夫展现情感、志意、怀抱的符号或媒介。幽人怀抱、别有寄托、借口代言之诸般表达手法,所造就的远非单纯的审美效应,更是跨越了修辞、政治、性别、身份的复杂文化呈现。此种抒情策略不仅揭示了文人士大夫之现实身份的层叠与复杂,还昭示着中国诗学传统深挚婉转的话语指向。
男子作闺音——研究起点与文化诗学视野
一、男子作闺音界说
“男子作闺音”语出清代田同之的《西圃词说·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从中可以看出,“男子作闺音”就是指男性词人作女音,写闺情、抒闺怨、诉闺思。但只要翻检文学史就会发现,“男子作闺音”现象在诗赋创作中同样普遍,且奕代继作、迭见不鲜。这就使其超出了单纯的文体风格的论域,成为中国诗学一个普遍而独特的命题。大略而言,“男子作闺音”这种古代文人代妇女或借妇女立言、立心的书写实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言此意即此或若此”,创作主体以模仿历史女性声口或代替现实女性抒发相思离忧,爱恨情仇,意向选择上带有明显的女性心理性格特征,内容上则多叙写女性的思慕与怨恚。另一类是“言此意彼”,即所谓的“托志帷房”,“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对于“男子作闺音”内涵的理解和厘定,有的学者将之称为“角色诗”;有的学者认为是代言体或是“化妆的抒情”;而孟悦、戴锦华则用“性别错指”命名“男子作闺音”现象。国外的汉学界则更多地从性别的角度来关照这种现象:比如张小虹将之称为“性别越界”(gendercrossing);孙康宜定义为“性别面具”(gender mask)。除此之外,也有人提出“男人说女人话”、“男扮女妆”、“雌声学语”等说法。从以上种种界定我们可以看出,“男子作闺音”现象是一种以文学为主体,跨越政治、性别、身份立场的复杂呈现。
对于古典诗歌中大量存在的男子作闺音现象,对于文人士大夫何以要在诗歌创作中以妾妇自居,又为什么采取此种“迂回”的言说策略,已有学者试图对此作出恰切的阐释。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种观点是“寄托说”。这种观点认为,《诗经》以比兴抒情创其始,屈原的“香草美人”扬其波,到汉乐府诗歌,代抒闺怨的作品就渐渐发展为中国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题材,后来作为一种手法渐渐凝固转化为模式化的比兴思维,男性诗人可以很方便、很熟悉地借思妇的身世和口吻来表达他们自己的遭遇。到了唐宋词人手中,他们更常以男女情爱寄托政治活动中的郁郁不得志。而与之并行的文论史,也形成了以比兴说诗、发挥阐释其微言大义的传统。至于为什么能够形成此种“词近闺房,非言男女”的寄托传统,论者指出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物。认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构成带来了以夫妇关系比附君臣关系的思维定势。他们作为“人臣”的感受与女子在家庭中的感受相似,自然会产生与女性角色的心理认同。特别是当他们政治上无端失宠而成为放臣逐子的时候,自然会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闺中怨妇”的地位。所以当士大夫抒写这种悲怨而又忠爱缠绵的政治性情思时,拟托于弃妇贱妾表达对夫主的“忠敬”之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
张晓梅,笔名呆呆,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与诗学,于心理学、影视动漫等方面亦多有涉猎。呆呆之名,意蕴有三:外愚而内智,吾心向往之也;余虽不敏,然余勉也;呆呆,梅之异体字,合之双美,离之两全也。
少儿猜字谜 内容简介 猜字谜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字游戏。它寓教于乐,能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巩固识字的成果,初步领略明喻、暗喻、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这次结集,我又重新阅读了自己十多年前的作品。短短的时间虽然有些模糊但我已经从模糊的镜面中看到了另一个
常香玉的故事 本书特色 常香玉的形象可以用许多故事阐释,她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一部伟大的传奇。她的许多故事都能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听了让人真正得到做人做文的启迪。...
文学的故事-经典精装 本书特色 博采众长,汇聚文坛巨匠的华彩篇章 厚积薄发,彰显西方文明的智慧魅力文学的故事-经典精装 内容简介 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以通俗而清...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大家小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是对中国传统经典小说别开生面的解读。与常规的文学批评迥然不同,作品以《西游记》中...
本书是“七十年代出生作家”丁天的系列小说“青春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为《像一场爱情》。十年前、十七岁的主人公是一个玩世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古代机械设计与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与方法,并着重研究了《老子》《庄子》《墨子》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汉书》文学论稿 内容简介 《汉书》是《史记》之后又一部史学兼文学巨著。本书选取《汉书》为对象,从文学的角度,以通史的眼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具体地说,在绪论...
言者我也-《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 内容简介 该书把《文心雕龙》批评文本内在的语言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语言描述分析为开端,考察刘勰的表述形式及其功能,对《文心雕...
中国文学常识 本书特色《中国文学常识/常识圆桌派》一部比较完备、力图全面显示中国文学整个发展过程中真实面目的常识读本。以《文学大纲》为底本,对中国历代文学作了系...
写作的女人危险 本书特色 《写作的女人危险》:中央编译出版社图文馆书系致力于“让书成为*精美的礼物”,已出版《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书店风景》《有生之年非看不...
经历 本书特色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江西余江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不久参与创办并主编《生活》周刊,后又创办生活书店,成为著名的新...
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日本历史、日本政治、日本经济、日本教育、日本的宗教、日本的大众传播媒介、日本的工会组织、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人的体育...
宋词的故事 内容简介 宋代的词与唐代的诗,经常相提并论,它们都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艺形式。从发展来看,可以认为词是来源于诗的。 “词”,就是歌词,古代又称“曲子词...
《现代政制五论》收录作者近年撰写的五篇论文,涉及宪法政治、共和政体、国家利益、政治社会与民族主义五题。作者视野开阔、立意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下卷] 本书特色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但这...
元代文人心态 本书特色 么书仪编著的《元代文人心态》是研究元代知识分子的开拓性著作。作者不囿于文史学界的观点,对元代知识分子进行了创造性的综合性研究。作者从全新...
《手机》是一部关于人们日常“说话”的小说。据作者统计,人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要说三千多句话。如果有人夜里说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 本书特色 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的一个分支,本卷试图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
说不尽的《金瓶梅》 本书特色 阅读《金瓶梅》理想读本 还《金瓶梅》以尊严 从史里寻诗到俗世咀味 笑笑生没有辜负他的时代 时代也没有辜负笑笑生说不尽的《金瓶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