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浪漫期作品选集”共五本,收录了我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的五种风格,补上了我在中国大陆出版作品的一个空白。
人生过半,以前写的好的、坏的,都成了,即或令是而昨非,‘今是’也是踏着‘昨非’而来。就让我的读者看看我早期的作品有多浪漫、多虚幻、多逗乐吧!
于是,把这集子,呈给各位读者,以博方家一粲。
夜之族的呓语
喜欢在夜里写作,因为夜似乎是可以不断透支的,没有突如其来的电话,没有嗒嗒不停的电脑,没有母亲炒菜的锅铲相击之声,也没有邮差急于一次又一次地按门铃,于是你可以轻轻松松沏壶茶,抚纸磨墨,或沉思笔耕。且不论它茶渐凉、夜渐深、衣渐薄,只管向夜神支取时间,使自己完完全全地成为心灵的主宰者。
于是你会发现,日间毫无所感的东西,此刻都变得有情;白天写不顺的文句,此时都豁然畅通,甚或写到天将明,身体已经因为透支而有些昏昏沉沉,觉得桌子都不断地浮动,却能陶陶然于半醉半醒之间,少了挂碍,没了顾虑,而能文思泉涌,畅所欲言。
熬夜的毛病,是高一就养成的。那时候刚开始学国画,平常功课忙,没空动笔,而星期天要上画班,只好用周末的深夜赶工,只觉得邻人的电视在唱晚安曲后消失,街上车声渐稀,小吃摊的铝皮锅也不再一开一关地忙着捞面,卖肉粽的脚踏车“吱吱”过去了。深巷中偶尔传来几声木屐的音响,便像是旧时打更般的清晰。窗外开始溜进一缕缕的夜风,心就更是宁静,笔也愈是沉稳了。每次把笔从指间抽出,常得轻敲桌边,才能把那僵硬的手指伸直。此时从我住的小楼东望,天已经蒙蒙有了些雾白,俯视桌上的作品,疲倦中有一种孤危独立的感觉,少年时的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滋味。熬夜久了,渐渐养成习惯,有时早睡,反倒辗转反侧而难眠,那时正巧读熊征宇的《晓窗集》,书的扉页上印着阮籍的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独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何所见,忧思伤我心。
便也爱上了这份失眠时的豁达,拂被披农而起.临窗看看夜色,写写小诗,或做些无谓的事。夜里既能自由地透支时间,时间也就溜得特别快,有时候东摸摸西翻翻,转眼就是四更。不过我也满喜欢这种无所为之为,玄想些不着边的事情,涂抹些不知名的东西,写些有无之间的感怀,作为“更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衫少年,不也是一种洒脱吗?
这种失眠到了高三那年,竞变得更严重了,为参加大学联考,有时非借安眠药不能获得休息。起初只要半片,逐渐增加用量,后来居然得服好几片,而且虽然头一歪,就是一阵天旋地转轰轰然,却还是无法沉人梦乡,只觉得晨光耀眼,窗外的树叶绿得出奇,自己则像是浮入了空气之中,荡啊荡地飘了起来。
进大学之后,失眠症居然好了许多。主要是因为联考的压力没了,我又以溜课见长,前一夜失眠,大不了第二天晚些去学校,上午的课多半是石膏像素描,阿波罗和维纳斯跑不掉,所以愈发放得开,既然不在乎,反倒易于安枕。
于是这黑白颠倒的毛病就真正是根深蒂固了。一直到今天,只要是熟朋友,没有人不知道非中午十二点钟以后,绝不可以打电话给我。连艺术系排课,也必定选在点以后,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不对劲,因为已经十足是个夜猫子,下午一点仍是我精神*不佳的凌晨呢!
大精神抖擞的一群,其实都是天生的孤独者。我们不是爱夜,而是不爱人,或只是爱几个“长歌吟松风”的一小簇人,我们怕拥挤,怕闹市,所以喜欢清冷的街道和单调的跫音。所以,夜之族啊!我们也便只能互相欣赏,引为知音同好,却不适于联袂了!否则灯火喧哗,这夜的滋味不是反成白昼了吗?当然我们还是知道彼此存在的,如同此刻我从窗间远眺,那一盏盏亮着的灯,都可能是夜之族的代表。那灯,愈亮丽,你必然就愈俗;那灯愈孤,小小地只照亮你一张脸、一角桌、一颗心,你就必然像我一样,也是一个高贵而孤独,且能自赏的夜之族。
奇想
回台湾时,在纽约肯尼迪机场,见到一幕令我难忘的画面。
一个大约四五岁的男孩,看到他母亲走人登机门时,声嘶力竭地哭喊,在大人们的压制下,顿足捶胸地哀号,直到孩子被硬拖出机场大厦,我仍然可以听见他不断重复:“妈妈走了!她为什么要走?”
这使我想起不久之前见到的另一个画面。年轻早逝的母亲安详地躺在病床上,当亲友泣不成声地领着失恃的孩子离去时,那孩子居然没有哭,只是不解地仰头问:“妈妈还在那里躺着,我们为什么要走?”
前者只是母亲坐飞机离去,后者则是永别,为什么反而是前者的孩子感到无比伤痛呢?
某日,我对一个也是四五岁大的孩子,述说这两种情况,并征询那孩子的感想。
孩子毫不考虑地回答:“当然是妈妈走了,我会伤心,因为是她自己走掉了,不管我了!可是妈妈死了,还好一些,因为不是她自己走掉的,她没有丢下我走开,只是死了!”
当您听到这几句话时,能不悸动吗?但是细细想,那孩子的话何尝有错?
亲人的死去,有时反不如他自己离弃我们的伤痛来得大。因为死的人,是不能不死,而不是他要抛弃我们。正如那个丧母的孩子所说:“妈妈还在那里躺着,我们为什么要走?”对于死者而言,他没有离去,真正离开的,反而是活着的人!
……
刘墉,画家、作家。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七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
二OO五年刘墉先生授权中国盲文出版社制作出版他在祖国大陆地区的第一套有声书,并将全部版税捐助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希望工程。刘墉已在四川、贵州、陕西等地捐建三十八所希望小学。
问学录/副刊文丛 本书特色 《问学录》着眼于学术名家的求学、治学往事,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他们的治学之路,做一个通俗版本的呈现,也可以从他们的人生阅历中看到中国近...
陈三立 本书特色 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竹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
不食人间烟火:木开辟谷日记-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了木开2013年春季至2014年夏季,四次共计126天的禅修经历。作者以智慧、朴实和简洁的文...
河上一周 本书特色 梭罗是简单生活的身体力行者,他常年在自然中生活,漫游山河湖泊,体味自然的灵动,并以此为生命的重任。他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 本书特色 1. 屁股决定脑袋张 莉:在设想中,我们做的这个对话录首先是关于作家个人成长的口述史,当然还有他文学世界的生成史、他小说作品...
天地过客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国家一级作家曾纪鑫近些年创作的散文、随笔一百多篇,分为“天地过客”、“乡村情怀”、“生命的洗礼”、“无法逃避”、“时代风云中的...
鄂伦春族卷-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 本书特色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
沉默的告白 内容简介 我的生命在日光之下展开,我的写作也在日光之下开始,我在赞美光明的同时,也在指证黑暗。感谢上帝,赋予我拒绝与黑暗、谎言和邪恶为伍的力量,让我...
J.K.罗琳是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该系列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屡创销量纪录。迄今为止,“哈利•波特”系列销量已逾450,000,000册,被翻译成79种...
论语(全4卷)(名家注解) 本书特色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这样一番话:“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
编磬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长谷道中、闲居、春假偕诸生郊游、露坐、游目、喜睛、杂诗四首、寒井曲、娑罗树、晚步、搏虎词、陶渊明纪念馆落成感赋等。编磬集 目...
唐五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时期,小说文体在此期间形成,诸如《太平广记》、《说郛》等对唐五代小说的基本文献多有保存,近代敦
《语丝》作品选 本书特色 张梁编选的《中国文库·文学类:作品选》是80年代编的,周刊的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只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
梦不见丽江 本书特色 撰者布花:刚开始用了许多文字赞美丽江,后来又用许多文字质颖丽江,现在正在开导自己,丽江这几个字轻易不太用了。作者张跃兵:请不要跟我讲丽江,...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两宋卷》内容简介:在审美文化史的研究上,“大美中国”丛书疏理并建构了一部“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
张中行散文精品集精装典藏版 本书特色 他的文字,如冬日悄然落地的雪,暗无声息,却引人转向静谧、超然之境。记人,勾魂摄魄;状物,机智洒脱;言理,冷静超脱。 张中行...
《历代家训名篇译注》内容简介:本书集成了历代家训之精华,收入中国历朝历代各领域代表人物的家书遗训,包括: 史学家:主要代表人
本书为诗人徐钺(XY)的首部诗集“这本诗集共选取了41首诗,题目则来自其中三年前所写的一首。“序曲”,有乐章开始的喻指,但并
青年读本---金克木作品---译匠天缘 本书特色 给你一个坎坷人生的思考,教你一个做人的哲理,帮你扫除成材的障碍,一本不可不读的人生教科书。青年读本---金克木...
《C++语言程序设计》内容简介:本书以零基础讲解为宗旨,摒弃了枯燥乏味、层次结构混乱等缺陷,不会在初学者还不会编写一行代码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