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浪漫期作品选集”共五本,收录了我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的五种风格,补上了我在中国大陆出版作品的一个空白。
人生过半,以前写的好的、坏的,都成了,即或令是而昨非,‘今是’也是踏着‘昨非’而来。就让我的读者看看我早期的作品有多浪漫、多虚幻、多逗乐吧!
于是,把这集子,呈给各位读者,以博方家一粲。
夜之族的呓语
喜欢在夜里写作,因为夜似乎是可以不断透支的,没有突如其来的电话,没有嗒嗒不停的电脑,没有母亲炒菜的锅铲相击之声,也没有邮差急于一次又一次地按门铃,于是你可以轻轻松松沏壶茶,抚纸磨墨,或沉思笔耕。且不论它茶渐凉、夜渐深、衣渐薄,只管向夜神支取时间,使自己完完全全地成为心灵的主宰者。
于是你会发现,日间毫无所感的东西,此刻都变得有情;白天写不顺的文句,此时都豁然畅通,甚或写到天将明,身体已经因为透支而有些昏昏沉沉,觉得桌子都不断地浮动,却能陶陶然于半醉半醒之间,少了挂碍,没了顾虑,而能文思泉涌,畅所欲言。
熬夜的毛病,是高一就养成的。那时候刚开始学国画,平常功课忙,没空动笔,而星期天要上画班,只好用周末的深夜赶工,只觉得邻人的电视在唱晚安曲后消失,街上车声渐稀,小吃摊的铝皮锅也不再一开一关地忙着捞面,卖肉粽的脚踏车“吱吱”过去了。深巷中偶尔传来几声木屐的音响,便像是旧时打更般的清晰。窗外开始溜进一缕缕的夜风,心就更是宁静,笔也愈是沉稳了。每次把笔从指间抽出,常得轻敲桌边,才能把那僵硬的手指伸直。此时从我住的小楼东望,天已经蒙蒙有了些雾白,俯视桌上的作品,疲倦中有一种孤危独立的感觉,少年时的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滋味。熬夜久了,渐渐养成习惯,有时早睡,反倒辗转反侧而难眠,那时正巧读熊征宇的《晓窗集》,书的扉页上印着阮籍的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独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何所见,忧思伤我心。
便也爱上了这份失眠时的豁达,拂被披农而起.临窗看看夜色,写写小诗,或做些无谓的事。夜里既能自由地透支时间,时间也就溜得特别快,有时候东摸摸西翻翻,转眼就是四更。不过我也满喜欢这种无所为之为,玄想些不着边的事情,涂抹些不知名的东西,写些有无之间的感怀,作为“更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衫少年,不也是一种洒脱吗?
这种失眠到了高三那年,竞变得更严重了,为参加大学联考,有时非借安眠药不能获得休息。起初只要半片,逐渐增加用量,后来居然得服好几片,而且虽然头一歪,就是一阵天旋地转轰轰然,却还是无法沉人梦乡,只觉得晨光耀眼,窗外的树叶绿得出奇,自己则像是浮入了空气之中,荡啊荡地飘了起来。
进大学之后,失眠症居然好了许多。主要是因为联考的压力没了,我又以溜课见长,前一夜失眠,大不了第二天晚些去学校,上午的课多半是石膏像素描,阿波罗和维纳斯跑不掉,所以愈发放得开,既然不在乎,反倒易于安枕。
于是这黑白颠倒的毛病就真正是根深蒂固了。一直到今天,只要是熟朋友,没有人不知道非中午十二点钟以后,绝不可以打电话给我。连艺术系排课,也必定选在点以后,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不对劲,因为已经十足是个夜猫子,下午一点仍是我精神*不佳的凌晨呢!
大精神抖擞的一群,其实都是天生的孤独者。我们不是爱夜,而是不爱人,或只是爱几个“长歌吟松风”的一小簇人,我们怕拥挤,怕闹市,所以喜欢清冷的街道和单调的跫音。所以,夜之族啊!我们也便只能互相欣赏,引为知音同好,却不适于联袂了!否则灯火喧哗,这夜的滋味不是反成白昼了吗?当然我们还是知道彼此存在的,如同此刻我从窗间远眺,那一盏盏亮着的灯,都可能是夜之族的代表。那灯,愈亮丽,你必然就愈俗;那灯愈孤,小小地只照亮你一张脸、一角桌、一颗心,你就必然像我一样,也是一个高贵而孤独,且能自赏的夜之族。
奇想
回台湾时,在纽约肯尼迪机场,见到一幕令我难忘的画面。
一个大约四五岁的男孩,看到他母亲走人登机门时,声嘶力竭地哭喊,在大人们的压制下,顿足捶胸地哀号,直到孩子被硬拖出机场大厦,我仍然可以听见他不断重复:“妈妈走了!她为什么要走?”
这使我想起不久之前见到的另一个画面。年轻早逝的母亲安详地躺在病床上,当亲友泣不成声地领着失恃的孩子离去时,那孩子居然没有哭,只是不解地仰头问:“妈妈还在那里躺着,我们为什么要走?”
前者只是母亲坐飞机离去,后者则是永别,为什么反而是前者的孩子感到无比伤痛呢?
某日,我对一个也是四五岁大的孩子,述说这两种情况,并征询那孩子的感想。
孩子毫不考虑地回答:“当然是妈妈走了,我会伤心,因为是她自己走掉了,不管我了!可是妈妈死了,还好一些,因为不是她自己走掉的,她没有丢下我走开,只是死了!”
当您听到这几句话时,能不悸动吗?但是细细想,那孩子的话何尝有错?
亲人的死去,有时反不如他自己离弃我们的伤痛来得大。因为死的人,是不能不死,而不是他要抛弃我们。正如那个丧母的孩子所说:“妈妈还在那里躺着,我们为什么要走?”对于死者而言,他没有离去,真正离开的,反而是活着的人!
……
刘墉,画家、作家。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七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
二OO五年刘墉先生授权中国盲文出版社制作出版他在祖国大陆地区的第一套有声书,并将全部版税捐助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希望工程。刘墉已在四川、贵州、陕西等地捐建三十八所希望小学。
青春的荣耀——90后先锋作家二十佳作品精选:那季落花不悲戚 本书特色 《那季落花不悲戚》为“青春的荣耀90后先锋作家二十佳作品精选”系列之一,为90后校园作家赵...
爱.与你同在-芦山地震中的感动 本书特色 2013年4月20日8时零2分,就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尚不足五年之际,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交界处又发...
月亮向西 本书特色 寒烟,是时光的混血玫瑰,是一个想一想便让人感到震颤的灵魂。她的诗,是黑暗中的花瓣,一个能够使生命相通的管道,我们藉此相认和呼吸。月亮...
李敖快意恩仇录 本书特色 人人都说李敖狂傲,请看其自负;人人都说李敖爱美女,请看美女如何爱李敖;人人都说李敖是讼神,请看民闹衙;人人都说做你自己,惟李敖一人耳。...
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雁翼诗歌精品集 本书特色 有人说雁翼是中国20世纪罕见的全能型诗人,这种评价不无道理。雁翼不仅是一位有丰富诗歌创作经验的诗人,还是一位有...
遇见你,真好 本书特色 本书以读者品牌为引领,收入罗振宇、毕飞宇、马伯庸等各领域作者的数十篇散文,文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遇见你,真好 内容简介 本书聚...
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宋词三百首(精装版)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的作品包括:《燕山亭》、《木兰花》、《渔家傲》、《苏幕遮》、《长相思》、《千秋岁》、《青门引》、《...
《指尖花事》内容简介:绘制花卉是学习色铅笔绘画的首选,花卉不仅常见、美观,还是一种简单、易上手的绘画题材。本书与一般的花卉
鲁迅杂文集-全两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杂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杂文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与...
书评家的趣味 本书特色 海豚书馆系列之《书评家的趣味》,李影心著,陈子善张可可编,李影心(笔名)书评集,收录了李影心近20篇书评文章,包括《小说选》《喜讯》《老...
《呼啸山庄》内容简介:《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二姐艾米莉的代表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小说”。弃儿希
散文精华(精) 本书特色 何谓散文?冯骥才曾开玩笑、打比方地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上下)由明朝叶昼托李卓吾进行了全面的评点。他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金
我的河山:我的家 本书特色 旷野和城市,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仿佛就是两级。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展示厅,是人类的意志和欲望的集中体现。而旷野是自然和造化的天下,...
朱光潜卷-谈美书简-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本书特色 本书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美书简》三部作品合为一辑,其中《给青年的十二封...
沈从文:看过无数的云.却只爱过一个你 本书特色 本书是沈从文先生经典散文代表作,是一首首关于爱情哀婉凄美的牧歌。在一代大师独特风格的散文中感受“湘西...
副刊面面观 本书特色 ★著名人文学者,传记散文作家李辉先生著★一本《副刊面面观》,一部副刊成长史。★每篇文章都铭刻了时代烙印,彰显了作为“报屁股”的副刊在当时文...
读古文入门 内容简介 本书从*基本与**的古文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并力求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能使读者一目了然,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的目...
城南旧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琥珀经典文丛之一,精选林海音《城南旧事》《窃读记》《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在胡同里长大》《北平漫笔》等名篇,分“城南旧事”“童年童...
《存在与时间》读本通俗译释-(上下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高捍东撰写★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