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系《思想者》丛书第四辑之一,系由活跃于当下读书界和学术界的学者张耀杰所编。书中所选文章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以个人体验和人生记忆为主题,旨在揭示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时代风貌。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的回忆,突出反映了其所在时代的特征和意义。譬如:《回忆李大钊先生》(梁漱溟)、《回忆北京的国民革命运动》(夏之栩)、《关于“新华日报”的回忆》(吴玉章)、《年轻的北大教授》(陈翰笙)、《往事琐忆》(钱伯诚)、《教授的风骨与悲剧的诞生》(袁伟时)、《我的抗战生活的回忆》(贾植芳)、《关于唐达成的记忆》(邢小群)、《母亲与我》(韩石山)、《和钱钟书同学的日子》(常风)、《我自己的经历》(谢泳)等。
与我
韩石山
我小的时候,肯定是个让母亲失望的孩子。这当然也是因为母亲
对我的期望太大了。如果母亲也像我后来知道的那个著名的农村故事
一样,有人问一个放羊的小伙子,放羊干什么,赚钱,赚钱干什么,
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下孩子干什么,放羊,母亲就不
会那么失望了。我想我是会放羊的。母亲志不在此,总想着我将来能
将她老人家养老送终,这期望和一个没出息的儿子的表现之间的差距
太大了,母亲怎么能不失望呢。
母亲对我期望大,是有来由的。我是老二,上头还有个哥哥,比
我大两岁。我哥从小就老实,说话都木木的,按说母亲该喜欢了,不
知为什么也不怎么喜欢。这道理也许真像鲁迅说的,失望之为物,正
与希望同。对两个孩子的期望,放在了一个孩子身上,也就难怪她的
失望要更大了。
还有一个原因,本来是不该说的,反正母亲已去世了,就说了
吧:可能母亲总觉得父亲是靠不上的。母亲十五岁上和父亲结婚,两
人同岁。我出生的那一年,1946年,父亲到西安“熬相公”去了。熬
相公就是学做生意。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在山西搞“兵农合一”,几
家必须有一个男子当兵,爷爷就这么一个儿子,怕当了兵,正好父亲
也中学毕业了,就把他送到西安一家银号,不图挣钱,就图个平安,
一直熬下去,有可能当个二掌柜什么的。偏偏父亲不安分,又去报名
参加了国民党的青年军,说是勘乱过后保送上大学,他信了这鬼话就
报了名。训练了几个月开赴战场,洛阳战役中被俘,又参加了解放军
(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兵叫解放战士),直到1949年才跟家里有了联
系。1953年转业后,就一直在山东德州工作。也就是说,父亲一直在
外地,母亲一直在农村。丈夫不在身边,当妈的对儿子的期望就更大
了,总想着你是个将来能靠得上的东西。
我们那个村叫韩家场,在一个叫临晋的镇子的边上,出了东关,
跨过一条土路就到了。我小的时候,临晋还是县城。也就是说,我家
是在县城,母亲的家在城南五里地的南连村。这样你就知道了,她是
乡下人,我是城里人。在我们这个家里,爷爷是真正的家长,他在城
里有个铺子,卖铁器和颜料。后来公私合营了,他又成了镇上*大的
一家纺织品商店的头儿。奶奶是爷爷的第三任妻子,只比妈妈大十
岁,没有生育过,父亲是爷爷的**任妻子生的。现在推算一下,母
亲十五岁上嫁到我们家时,她的婆婆也就是我的奶奶,只有二十五
岁。此后妈妈长一岁,奶奶也长一岁,二十五岁的婆婆管着十五岁的
媳妇,然后是二十六岁和十六岁,二十七岁和十七岁,直到我出生
时,一个三十一岁,一个二十一岁。这样你就明白我们这个家的格局
了。奶奶是个严厉的婆婆,母亲只是个窝窝囊囊的小媳妇。我小的时
候,每到要做饭的时候,母亲总是问奶奶一声:
“妈,做啥饭?”说是问,语调平缓呆板,没有一点问的口气。
“蒸馍。”人在房里,话出来了。简明扼要,从不含糊其辞。
“菜?”
“炒韭菜。”假如是夏天,家里有前一天买下的韭菜。
不用去看,到了饭时准是蒸馍和炒韭菜。光凭这一点,我就看不
起妈妈。她从来不问我想吃啥,不管我怎样眼巴巴地看着她,想吃什
么早就想好了。
只有一点,我为母亲而骄傲。那就是,母亲长得很漂亮。脸白白
的,眼睛大大的,头发黑黑的;身材呢,高高的。——这是我小时候
的印象。长大了才知道,母亲的个子一点都不高,站直了也不过抵到
我的肩头。不过,就是后来母亲老了,我的评判标准不知高了多少
倍,还得承认母亲是个端庄秀气的女人。小时候,我们那条巷里(我
们村两条巷),在我看来,就数我妈漂亮。你可不能用我现在的样子
推导我妈,我像了父亲,等我想想,也不全像,父亲比我还要周正
些。这一点也让我对母亲不满意,怎么她是那个样子,我就是这个样
子。多亏我是个男孩,要是个女孩,那就不是不满意而是仇恨了。
现在你就更清楚了吧,这是怎样的一对母子,一个年轻漂亮而又
窝囊的母亲,一个天分不高,调皮捣蛋而又自视甚高的儿子。
六岁上,我上学了,就在县城的完小里。我是那种各门功课自认
为都会,到了考试的时候却总也考不好的学生。那时候时兴发榜,一
学期完了,总要在校门口贴一张长长的榜,白麻纸写的,从高分到低
分排列下来。*后用红笔大大地批一个“乙”字,*后那一笔高高地
挑上去,我们把它叫“红小椅”,再下来就是校长的名字了。我很少
坐红小椅,总在倒数第几名,和校长挨得是比较近的。学校在衙门
口,等于贴在大街上。爷爷在街上做事,榜发下来总会及时看到,回
到家里碰见我,常会笑嘻嘻地,又略带挖苦地说: “哈哈,又快坐上
红小椅了!”
爷爷从不疾言厉色,就这,他那和善的面容,嘲讽的语调,已让
我无地自容了。如果只有爷爷一人,还不觉得什么,如果恰好母亲也
在旁边,总是哀怨而又无奈地看着我,想来心里定是说:这孩子怎么
这么没出息呢。我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体会到母亲对我的期望之高
的。可我全不理这一套,常是脖子一拧,显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过后,母亲常会对我说: “娃呀,你要学好呀!”
我又是脖子一拧,那意思是,你懂得什么!我长大后,母亲曾跟
我说过,你那脖子一拧的样子,恶劣极了,气得她恨不得上去扇我两
个耳光。现在回想起来,我那副德行,很像我长大后常见到的一些又
固执又愚蠢却自以为聪明盖世的干部。
容斋随笔 内容简介 《容斋随笔》是宋代学术笔记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被公认为宋代三大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其内容繁富...
夜阑话韩柳-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韩愈、柳宗元为中唐文坛的两大巨擘,二人合作推动的古文运动、波澜壮阔、唯陈言之务去,一洗雕琢骈俪的六朝文风,文起八代之襄。 诗作方...
小说旧闻钞 本书特色 鲁迅辑。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史料集,全书内容均采自宋元明清笔记。据一九二六年北新书局刊本影印。作者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
文集 汪曾祺 内容简介 “世纪文学60家”书系入选作家,均以“精选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我们还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研究性序言,编制了作家的创作...
穿越塔克拉玛干 本书特色 一百年前,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中国,使沉寂的西域再一次变得热闹起来。1908年,斯坦因带着他的助手以及他满载文物的骆驼队,迎着风沙,沿着玄...
民国大师经典书系(全九册)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套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的民国大师精选读本★荟萃数十位民国大师的精彩作品——沈从文作品...
季羡林世纪述怀 本书特色 《季羡林世纪述怀》: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
梼杌之书 本书特色 1. 作家蒋蓝近年的“非虚构人物”散文系列集大成之作,一部石达开、王闿运、陈子庄等十一人的断代史,内容精彩纷呈,可读性很强;2. 蒋蓝作品系...
思想(下)-卷八.散文 本书特色 思想(上、下)是张承志短散文集,以“思想”为主题,收录作者相关的散文作品。张承志的散文是中华散文的翘楚,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是...
萧军集 本书特色 说到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绝对不能忽视萧军这号人物。1934年10月,萧军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
《蝉声唱》内容简介:这是一部传奇之作。三十多年前,两名男婴产房被抱错,一个生活在富裕的精英家庭,一个在普通家庭中浑噩度日。
会唱歌的叶子舍不得的亲情 本书特色 尽管世上有很多我们买不起的东西,有时候也包括爱情,然而在我的树上永远有那样会唱歌的叶子。你们来,来摘去吧,我的叶、我的心、我...
唐朝天空:李国文散文集 本书特色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李国文二十多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四十年来劳碌奔波,颠沛流离,几乎就像是一部浮世绘式的作品。正所谓散文人生,人...
《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繁体竖排版)》是项楚先生继《工梵志诗注》之后,关于唐代白话通俗诗歌校注、阐释的又一力作。《寒山诗注附
福音谷 本书特色 那里没有一处名胜古迹,风景虽曰雄奇,却单调;哪里的居民多住在山上,他们的住宅极其简陋……那就是云南怒江怒族傈僳族自治州。一百多年前,几个不畏艰...
《安徒生童话:权威插图典藏版》内容简介:19世纪是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儿童文学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其中最杰
冰冻时光之窗:维尼楚克故事集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世界文学、欧洲文学爱好者、研究者不是每位了不起的作家,都能在在世时获奖无数、尽人皆知;不是每本在文学的银河之...
老古董俱乐部-施蛰存译文集 内容简介 施蛰存先生一生涉猎极广,自喻治学“四扇窗”,以“西窗”——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产量*多。本书即为“西窗”一景:西方经典智慧...
鲁迅骂语 内容简介 若干年来,鲁迅被谥为“骂人专家”,鲁迅的文集被谥为“骂人文选”,不能说毫无道理。其“骂人”八大技巧:正对要害,一击致命;不留情面,常取类型;...
废名选集 本书特色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废名文学创作的实绩,主要体现在小说方面。同时,在新诗、散文和文学批评领域,也各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