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人」与「人捧戏」
电视剧《四世同堂》在全国优秀电视剧第四届《大众电视》“金
鹰奖”评比中获得优秀连续剧奖,在该剧中饰韵梅的李维康获*佳
女主角奖,饰“大赤包”的李婉芬获*佳女配角奖。消息传来,我们
不由得再次为老舍作品的成功,为演老舍戏的演员们的成功感到由
衷的高兴。
在老舍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四世同堂》电视剧组的主要演
员以及曾在老舍戏剧中执导或担任角色的著名导、表演艺术家来和
我们联欢,李婉芬和李维康都来了。
那天,李维康穿了一件时下流行的白羊毛蝙蝠衫,外罩象牙色
中长呢子大衣,挽着高髻,雍容洒脱,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她就是《四
世同堂》里那位长孙媳妇,温婉柔顺的贤妻良母“小顺儿他妈”。她
给大家清唱了《四郎探母》,后来又加唱了一段《凤还巢》。对她来
说,唱京戏总算比拍电视剧容易一些。拍《四世同堂》那阵,导演原
先让她演小文媳妇,一个唱戏的艺人。后来要她改演韵梅,不知下
了多少功夫,她才克服了举手投足之间不自觉流露出来的京剧表演
程式的影响,终于奉献出韵梅这个成功的屏幕形象,短短几个月间,
就超越了京剧圈子,成了全国电视观众喜爱的角色。这恐怕是李维
康始料不及的。
联欢会上,李婉芬和扮演冠晓荷的周国治合作,重演了小品《送
礼》,把人们带回到春节晚会轻松、幽默的气氛之中。如今,不仅在
北京,就是在全国,她的知名度都是挺高的。可是有多少人知道,30
多年前,她刚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时,在老舍的名剧《龙须沟》里演
的是仅有一句台词的大嫂。是老舍笔下的“大赤包”这个角色使这
位老演员的艺术生命在五十多岁时大放光彩。
戏剧界有所谓“戏捧人”与“人捧戏”的说法。老舍的作品为表
演艺术家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捧”了他们。反过来,
艺术家们又挖掘出深藏在老舍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不仅为他的作品
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使这些作品深入到千家万户,并且走向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话剧《茶馆》出国演出,就是“人捧戏”的一个例子。
1980年9月,中国话剧**次走出国门,赴欧洲演出,剧目就是
《茶馆》。据周巍峙同志回忆,有些同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送《茶
馆》出国的。要知道,话剧的老家就在欧洲啊!由于两伊战争的干
扰,本来从北京飞往法兰克福只需18小时的航程,竟然花了整整80
小时,连首场演出都耽误了一天。尽管如此,《茶馆》仍然征服了西
德、瑞士和法国观众的心,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然,老
舍这个剧本写的出色,据说西德观众还看出《茶馆》那种史诗式的
叙事方式同布莱希特的剧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呢。但如果没有导演
的再创造和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很难想象这个戏能震动欧洲。希德
曼海姆民族剧院院长阿诺尔德·佩特森在《茶馆》赴欧洲之前来北
京看了演出。他说:“我不懂中文,但语言并未成为隔阂。舞台上表
现出的各种人物的命运也十分清楚,这主要也是通过演员们十分传神
和动作娴熟的演技表达的…”有些外国评论文章说,整个《茶馆》剧
组没有配角,全是主角。这些赞誉,证实了老舍1946年去美国讲学期
间写给吴祖光先生的信中所说的话——“我们的话剧决不弱于世界
上任何人。
其实,无论“戏捧人”还是“人捧戏”,强调的都是剧本与演员的
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出的效果。(这有点系
统论的味儿。)我们研究戏剧时,难道可以只钻研剧本,不去研究活
的戏剧吗?同样,研究其他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应该研究活的作品,
包括创作、传播、接受等方面。美国的中国学专家林培瑞就曾经向
广州某文学杂志了解作为一个群体的投稿人的年龄、性别和职业。
研究粤剧的瑞典学者罗斯在广州看《天之骄女》时特别注意观众的
反应。说到底,文学研究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似乎
也该研究一下为什么《茶馆》里大傻杨的戏在国内从来没有掌声,
而在西德却博得观众热烈的喝彩这一类问题。
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评论中国古代读书
人时说,他们手里拿着儒家和道家两顶帽子,仕途顺利,就戴上儒
家帽子,遇到坎坷,不得意时,就戴上道家帽子。
——“阿甘热”
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四种基本态度:一曰混饭,二日求名,
三曰猎奇,四日投入。混饭和求名是功利主义。猎奇虽然从兴趣出发,
但走了偏门。只有投入才称得上是对自己的事业执着和热爱。
——难得投入
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
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区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诗与
诗论,兴趣兼及中国现代文学、
中外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与实
践。区□教授任第十、十一届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
民进广东省副主委、中国外国
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
会长、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
长、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
究中心主任兼英诗研究所所长。
本书为作者自上个世纪80
年代至今在报刊专栏所发表文
章及部分博客文章的选集,内
容涉及异域的所见所闻,所恩
所悟;西方的礼仪习俗
《民国史研究(第1辑)》内容简介:《民国史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依托地处北京的区位优势和本单
傣族卷-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 本书特色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傣族卷)》编选了少数民族——傣族小说、散文、诗歌三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
陈代诗歌研究 本书特色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陈代诗歌是一个突出的独立文学单元。本书对陈代诗歌进行详细的研究,这也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史——尤其是诗歌史的正确认识。本...
前世今生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作者多年来创作的关于自己的故事。这是一部既充满激情又感受温暖、既具理想色彩又显生活况味的写实之作,是作家多年来创作的关于自己的故事。...
核电员工最后遗言-福岛事故十五年前的灾难预告 本书特色 我不是反核运动家。这二十年来,我一直在核电厂工作。我遭受了一百次以上的体内辐射污染,得了癌症。我曾经畏惧...
北斗京华:北京生活五十年漫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化随笔集。八十多篇文章以地理、人物、事件为纲,细述老北京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感慨风物之变迁零落,追思故交之音...
《单身女性》内容简介:★日本冰河期就业世代女性群像 ★浮沉于时代洪流的真实证言 本书考察的对象是日本冰河期就业世代中的女性群
8.23炮击金门 本书特色 精彩的故事离不开浓墨重彩。炮击金门是我军战史上*大规模之一的炮击行动,亦是中国及世界军事史上颇具研讨价值的经典之作,探寻并表现这台精...
安徒生精品集-诗人的市场 本书特色 这是安徒生作品的精品读本,这是安徒生饮誉世界的成名之作,这是一百多年来该作品中译本的**次面世,这是安徒生著作中拥有*多读者...
叶永烈精品书系“经色三部曲”之一--红色的起点 本书特色 作者把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历程概括为三名话,用三部纪实长篇描述,称之为“红色三部曲”。这套...
作品目录参赛须知七月卷 七月文章选登 北城以北(余慧迪) 喀纳斯游记(李枫) 杉(陈龙) 想变成你(叶阐) 沉睡光年(吕岑)
随想录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内容为“文革”批判和反思、显示触怀和社会感言,兼回忆 了旧时的谈话、文学自述等,是巴金先生写作的150篇“随想录”的结集。随想录 内容...
面包房 本书特色 本书是走进校园·走向经典书系之一种,主要收录了著名作家肖复兴的40多篇作品,包括有些年月、雨果故居前、白桦林、史可法的扬州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
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植物民俗与传说 本书特色 首次出版于1889年关于植物传说的经典之作了解植物背后的故事,一窥植物王国的万千奥秘解读植物生命、植物迷信、植物神话、植物崇拜的简明实...
韩少功作品精选-珍藏版 本书特色 小说只意味着一种精神自由,为现代人提供和保护着精神的多种可能性空间。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使人接近神。如此而已。《韩少功作品精选(...
《2023法律硕士联考标准化题库》内容简介:本书是以题型为章目,章下设多个单元.这是一种全新的体例设计,提供了一种针对不同题型进
《抗逆力》内容简介:现今社会,无论从事哪种职业,无论是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人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逆境,重压之下,有的人会在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靳以·代表作圣型 本书特色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潮流急变,白话叙事替代文言咏叹,社会文化批判与精神生活重建由自发步入自觉,蔚为一股启蒙新风。然...
老舍的北京-作家与故乡 本书特色 本书选编《想北平》、《我的母亲》、《北京的春节》、《柳家大院》、《断魂枪》、《小人物自述》、《骆驼祥子》等老舍描写北京生活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