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人」与「人捧戏」
电视剧《四世同堂》在全国优秀电视剧第四届《大众电视》“金
鹰奖”评比中获得优秀连续剧奖,在该剧中饰韵梅的李维康获*佳
女主角奖,饰“大赤包”的李婉芬获*佳女配角奖。消息传来,我们
不由得再次为老舍作品的成功,为演老舍戏的演员们的成功感到由
衷的高兴。
在老舍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四世同堂》电视剧组的主要演
员以及曾在老舍戏剧中执导或担任角色的著名导、表演艺术家来和
我们联欢,李婉芬和李维康都来了。
那天,李维康穿了一件时下流行的白羊毛蝙蝠衫,外罩象牙色
中长呢子大衣,挽着高髻,雍容洒脱,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她就是《四
世同堂》里那位长孙媳妇,温婉柔顺的贤妻良母“小顺儿他妈”。她
给大家清唱了《四郎探母》,后来又加唱了一段《凤还巢》。对她来
说,唱京戏总算比拍电视剧容易一些。拍《四世同堂》那阵,导演原
先让她演小文媳妇,一个唱戏的艺人。后来要她改演韵梅,不知下
了多少功夫,她才克服了举手投足之间不自觉流露出来的京剧表演
程式的影响,终于奉献出韵梅这个成功的屏幕形象,短短几个月间,
就超越了京剧圈子,成了全国电视观众喜爱的角色。这恐怕是李维
康始料不及的。
联欢会上,李婉芬和扮演冠晓荷的周国治合作,重演了小品《送
礼》,把人们带回到春节晚会轻松、幽默的气氛之中。如今,不仅在
北京,就是在全国,她的知名度都是挺高的。可是有多少人知道,30
多年前,她刚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时,在老舍的名剧《龙须沟》里演
的是仅有一句台词的大嫂。是老舍笔下的“大赤包”这个角色使这
位老演员的艺术生命在五十多岁时大放光彩。
戏剧界有所谓“戏捧人”与“人捧戏”的说法。老舍的作品为表
演艺术家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捧”了他们。反过来,
艺术家们又挖掘出深藏在老舍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不仅为他的作品
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使这些作品深入到千家万户,并且走向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话剧《茶馆》出国演出,就是“人捧戏”的一个例子。
1980年9月,中国话剧**次走出国门,赴欧洲演出,剧目就是
《茶馆》。据周巍峙同志回忆,有些同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送《茶
馆》出国的。要知道,话剧的老家就在欧洲啊!由于两伊战争的干
扰,本来从北京飞往法兰克福只需18小时的航程,竟然花了整整80
小时,连首场演出都耽误了一天。尽管如此,《茶馆》仍然征服了西
德、瑞士和法国观众的心,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然,老
舍这个剧本写的出色,据说西德观众还看出《茶馆》那种史诗式的
叙事方式同布莱希特的剧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呢。但如果没有导演
的再创造和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很难想象这个戏能震动欧洲。希德
曼海姆民族剧院院长阿诺尔德·佩特森在《茶馆》赴欧洲之前来北
京看了演出。他说:“我不懂中文,但语言并未成为隔阂。舞台上表
现出的各种人物的命运也十分清楚,这主要也是通过演员们十分传神
和动作娴熟的演技表达的…”有些外国评论文章说,整个《茶馆》剧
组没有配角,全是主角。这些赞誉,证实了老舍1946年去美国讲学期
间写给吴祖光先生的信中所说的话——“我们的话剧决不弱于世界
上任何人。
其实,无论“戏捧人”还是“人捧戏”,强调的都是剧本与演员的
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出的效果。(这有点系
统论的味儿。)我们研究戏剧时,难道可以只钻研剧本,不去研究活
的戏剧吗?同样,研究其他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应该研究活的作品,
包括创作、传播、接受等方面。美国的中国学专家林培瑞就曾经向
广州某文学杂志了解作为一个群体的投稿人的年龄、性别和职业。
研究粤剧的瑞典学者罗斯在广州看《天之骄女》时特别注意观众的
反应。说到底,文学研究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似乎
也该研究一下为什么《茶馆》里大傻杨的戏在国内从来没有掌声,
而在西德却博得观众热烈的喝彩这一类问题。
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评论中国古代读书
人时说,他们手里拿着儒家和道家两顶帽子,仕途顺利,就戴上儒
家帽子,遇到坎坷,不得意时,就戴上道家帽子。
——“阿甘热”
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四种基本态度:一曰混饭,二日求名,
三曰猎奇,四日投入。混饭和求名是功利主义。猎奇虽然从兴趣出发,
但走了偏门。只有投入才称得上是对自己的事业执着和热爱。
——难得投入
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
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区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诗与
诗论,兴趣兼及中国现代文学、
中外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与实
践。区□教授任第十、十一届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
民进广东省副主委、中国外国
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
会长、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
长、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
究中心主任兼英诗研究所所长。
本书为作者自上个世纪80
年代至今在报刊专栏所发表文
章及部分博客文章的选集,内
容涉及异域的所见所闻,所恩
所悟;西方的礼仪习俗
傅雷译罗曼·罗兰名作集(全五卷) 本书特色 傅译罗曼·罗兰,从西方文化中拿来一种可贵的异质:力的颂扬。贝多芬与现今世界之贝多芬——约翰·克利斯朵夫,以他们雄强的...
被猫咪包围的日子:黄阿玛的日常/志铭与狸猫 本书特色 讲述一只叫“阿玛”的胖猫与它的六只猫伙伴、以及两个铲屎官之间发生的生活趣事,已完全...
荷塘月色 本书特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荷塘月色》打破了其他选...
昌耀诗歌对主流诗坛的疏离中显示的民间性质,生命感悟之独特的原始本能性质,意象之粗朴、自然性质,语言节奏之凝重、元初性质,
点滴-巴金别集-06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作者1934年至1935年2月间的散文和杂感,大部分作品是作者旅居日本期间所写。作者说,这里有他“一点一滴的...
《龙文鞭影》解读 本书特色 《龙文鞭影》是一部重要的国学启蒙读物,以不到五千字的四字韵语,浓缩了一千多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典故。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读...
女人没有故乡 本书特色 《女人没有故乡/当代散文名家丛书》编著者格致。本丛书是中国***、*具影响力散文家品牌丛书,是当代散文史上**次梳理,以让社会认...
陈忠实文集·二 内容简介 《陈忠实文集2(1983-1984)》包括中篇小说、初夏、梆子老太、十八岁的哥哥、夭折——献给一位文学的殉道者、短篇小说、旅伴、送你一...
林语堂作品新编 本书特色 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
孔尚任与《桃花扇》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家世、时代;出仕以前;宦海生涯;创作理想的实现与罢官;清寒的晚年;杰出的剧作家、优秀的诗人。孔尚任与《桃花扇》 目录...
元曲三百首 内容简介 元曲定位为一种解放的、自娱性的新诗体,并不是说脱离了大雅之堂的囿制后不讲艺术性,也不是说它只有单一的表现功能。作为图文本《三百首》系列,配...
鬼在江湖-扪虱谈鬼录 本书特色 ◆中国版《百鬼夜行》!著名学者栾保群“扪虱谈鬼录”系列新力作。中国鬼怪文化之浩瀚、生动、有趣,令人脑洞大开!◆封面向古典致敬,采...
保罗.策兰诗选 本书特色 策兰毕生以诗为生存的依托,以诗人的天性对抗历史和遗忘,创造了一种“浓缩了我们所有年期记忆”的作品。今天,许多“年期”已经被人淡忘,但在...
回望汪曾祺-读汪小札 本书特色 近年来汪曾祺作品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全国的“汪迷”队伍在飞速发展,“汪学”也渐渐兴起,许多研究者撰写了各种论文,更有大部头的专著出...
情为何物-一生必读的66首爱情诗词 本书特色 《情为何物:一生必读的66首爱情诗词》:读经典情涛,品情诗经典中的爱情故事问世间,情为何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诗...
鲁迅谈风月 本书特色 鲁迅曾经说过:“没有闲谈的世间,是难住的世间;不知闲谈的社会,是局促的社会。而不知道尊重闲谈的妙手的国民,是不在文化发达的路上的国民。”事...
小安,女,1964年生,“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毕业于军医大学,后转业至地方精神病医院做护士。其代表作品有《种烟叶的女人》
德语诗学文选-(全2册)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刘小枫选编,2006年增补篇目后重新修订出版。其中摘选了莱辛、赫尔德、席勒、狄尔泰、西梅尔、舍勒、卡夫卡、海德格尔、阿...
中国古代名家集:孟浩然集校注 内容简介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清空雅淡,又不乏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与王维并称“王孟”。《孟浩然集校注》以《...
《重新出发》内容简介:本书紧扣“移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从移动性、社交性、地方性这些特征出发,从媒体、内容与用户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