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做了批判性分析。作者在此提出了当前三个幻想的破灭:
**,由于高速增长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思想遭受重大挫折,民众对国家在提高经济生活水平上的作用和能力的信赖完全丧失;
第二,曾经被视为有效替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苏联式社会主义也暴露出非民主的压制体制、党和国家官僚的特权腐败、产业技术革新的困难而加深了危机,出现了崩溃;
第三,取代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的确提出了与以微电子(ME)信息技术发展为动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性重新活跃相适应的政策方针,但是其中所存在的幻想也正在破灭。
**篇资本主义胜利了吗
**章新自由主义给日本带来了什么
一新自由主义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的经济政策的基本方针于20世纪80年代初转向了新自由主义后已经经历了20多年。可以认为,小泉的结构改革也继承了这一方针,而且在一些方面还使之进一步强化。为了说明其意义和问题,在此首先回顾一下新自由主义在日本登陆和发展的历史。
新自由主义当初是作为临时行政改革路线而被引进到日本的。1981年末,铃木内阁中的中曾根行政管理厅长官成立了以原东芝社长土光敏夫为会长的第二届临时行政调查会,经过同年7月以后多次咨询会议讨论,*终决定推行行政改革。作为解决始于1973年的经济危机中产生的国家财政危机的方针,当时的咨询会议上提出了“不增税的财政重建”的目标。按照这一目标,临时行政调查会相继提出了各种行政改革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有:削减公务员定编,控制社会保险、医疗、教育等各项财政支出,取消各种财政补贴,实行国有企业民营化,涉及各个领域的放松管制,等等。
其指导方针是向始于1979年的英国撒切尔主义和1981年以后的美国里根主义看齐,其理念是只有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原理才能够实现*有效的合理的经济秩序,其目标是要缩小国家的经济调控职能。这样,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化为基本指导思想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方向就发生了逆转。19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反对早先的重商主义,其政策主张的重点在于实现自由贸易。从这一点来看,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具有不同的历史意义。
同时,新自由主义政策使得广泛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的资本主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国内外更容易展开各种交易、融资和投资,更多地利用廉价的非正式劳动力以实现工资成本的“合理化”。其结果,使得日本的制造业企业乃至商业和金融部门的企业也容易实行跨国公司化。同时,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增加了在日本的销售和投资,与日本企业在国内外的合资和合作也增加了。企业活动的全球化出现了大发展。通过这一过程,日本的社会经济秩序在各方面都以美国模式为全球标准,而且去努力顺应这一标准。可以说,日本的财经界接受了这一标准,把它看作是为了在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确保日本企业自由活动机会的必要的代价。
另一方面,在新自由主义政策下,大多数工薪阶层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经济生活日趋恶化,以代表和保护这些人利益为职责的工会的社会力量也明显弱化。日本的工会组织化率(参加工会工人占所有工人的比率)在战后初期曾经一度高达50%,后来,随着就业的增加,1953年下降到40%以下,尽管如此,到1970年也仍然维持在35.4%。但是,到1983年下降到30%以下,到2003年6月进一步下降至19.6%。随着工会组织化率的下降,其谈判能力和战斗性也极大地降低。
特别是1985年作为临时行政改革路线的重要一环推行了国有铁道公司、电报和电话公司、烟草专卖公司这三家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由国有铁道公司的赤字所造成的国家财政的负担,通过出售各民营化企业的股票来获取财政资金收入,通过市场竞争原理增加企业的活力。但是,其背后还包含了另一个重要目的,即解散一直担当战后日本工人运动战斗先锋的公共部门(官厅和国企)工会。例如,在日本国有铁道公司被民营化分成6家JR公司的过程中,强行实施严厉的“合理化”,国铁或JR工人人数从1982年的大约40万人被削减到1987年的几乎一半,其中的工会会员在此期间从20万人急剧减少到4万人。这只能是直接或间接有选
择地解雇工会会员及其组织者的结果。对于没有被解雇的工会会员,各JR公司也强行实施了歧视性的工作职务调换和工作地点变更。对此出现了很多劳动争议。就涉及14000多名工人的131件争议案件,39个地区的劳动委员会认为企业违反了劳动法,提出了救济劝告,国际劳工组织(ILO)对此也给予了关注。尽管如此,各JR公司对这些劝告充耳不闻,政府和法院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尽管原国铁时期的解雇和工作调动不能说是JR的责任,但既然各JR公司从原国铁继承了业务、设施、人员等一切,上述说法从常识上就难以理解。如果容忍这种做法的话,那么只要把企业变更为新公司,就可以自由进行裁员和工作调动以对工会造成致命的打击而不受违法劳动行为的制裁。
在战后日本的工人运动中,日本工会总评议会(总评)主要以国铁工会及其他公共部门工会为基础成为全国战斗性左派工会运动的中心。三家国企的民营化使这些工会及其组织者遭受到重大打击,对总评也造成破坏。尽管如此,面对以公共企业民营化形式对工人运动的新自由主义式攻击,日本的工会运动却没能有效地联合起来组织有力的反击。其原因之一可以说在于日本的工人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分裂为全日本劳动总同盟(同盟)和总评两大派。与总评不同,同盟是以民间私人企业的工会为基础的,其方针是劳资协调和与财界合作。财界推行行政改革、实行公共企业的民营化,当然会削弱总评的势力,所以同盟也往往赞同。总之,随着总评的弱化,出现了日本工会运动的主导权向同盟转移的趋势,*终于1989年总评解散并与同盟合并,组成了作为新的工人运动全国中心的日本工会总联合会(联合)。虽然与其对抗的全国工会总联合(全劳联)联合了重视与日本共产党关系的工会组织,全国工会联络协议会(全劳协)也由总评系工会组织者领导发挥了共同战斗组织的作用,但是,日本的工会运动的主体力量还是被过去的同盟收编了。
总评的解散与日本左派工会运动的衰败对曾经以此为根基的日本社会党造成了重大打击。1991年的苏联解体一般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终结,在与共产党的竞争中,这一事件给标榜在日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党以严重冲击。因此,社会党将其纲领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的“现实”路线。另一方面,自民党也由于相继暴露出贪污腐败案件和党内派系对立而出现了危机,并且分裂,从而在1993年的总选举中败选下台。除自民党和共产党之外的7党联合组成的细川内阁诞生,到1994年由自民党、社会党、先驱党3党联合组成的村山内阁成立。在此期间,社会党相继妥协性地调整了拥护和平宪法、反对日美安保条约、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并且于1996年更名为社会民主党。但是,从那一年的总选举开始实行的小选区制度对社会民主党造成了严重打击,整个90年代其议席大幅度减少,于1998年退出了联合政府。在所谓55年体制下,国会议席大约2/3归自民党、1/3归社会党的状况彻底改变。在2003年1 1月的众议院总选举中,社会党在480席中仅仅得到6席,曾经因社会党衰败而增加了若干议席的共产党也从选举前的20席大幅度减少到选举后的9席,民主党取代了过去社会党的地位占有177个议席,正在上升为与自民党并驾齐驱的两大政党。必须指出的是国家层面的政治出现了明显的总体保守化趋势。这反映了新自由主义给日本社会直接和间接带来的变化,同时也是使新自由主义政策容易实施的政治潮流。
在代表劳动大众的社会政治势力这样被弱化的过程中,日本资本主义及其财政危机的重建所需的费用被转嫁给工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来承担的趋势越来越强。尽管高度信息技术的利用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但与过去的高速增长时期不同,实际工资增长出现停滞,奖金和加班补贴甚至有时连基本工资都被削减。以削减、解雇正式职工和增加廉价的非正式职工的方式来推行削减工资成本的“合理化变得越来越容易。消费税明显是加重低收入阶层负担的大众课税,但在1989年以3%的税率开始实施后,到1997年税率被提高为5%。在2003年6月提交的政府税制调查会中期报告中,提出了将消费税税率进一步提高到10%以上的建议。小泉首相虽然声明在自己的任期内不实施,但有迹象显示在2006年秋季其任期结束后提税建议准备实施。健康保险中的医疗费个人负担比率也于1997年从10%被提高到20%,到2003年又进一步被提高到30%。大众的负担,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负担被格外加重。根据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方针,法人税税率反而从42%被逐渐降低为30%,富裕阶层缴纳的所得税的*高边际税率也从75%被降低至37%,遗产税也被大幅度降低。可以断言,在新自由主义条件下,解决财政危机的对策也明显表现出对劳动大众和弱势群体严厉而有利于资本主义企业和富裕阶层的阶级倾向性。
另外,保护工人的劳动法于1998年被大范围修改。例如,劳动者派遣业被大幅度自由化,使用派遣劳动者的行业种类被扩大了。妇女深夜劳动管制也被废除,有关小时工人均一年的雇佣时间限制也被取消,企业开始可以更自由地长时间使用妇女劳动力。很明显,这些新自由主义的劳动政策促进了企业在竞争性劳动市场上灵活使用各种形式的更廉价的劳动力的自由度的提高。
二走向平成萧条的辩证法式
逆转与恶性循环、
在新自由主义政策被推行的过程中,日本经济的整体绩效究竟怎样呢?
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强劲表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尽管遭受了**次和第二次的石油危机的破坏性打击,但日本经济屡次从打击中恢复过来,其经济增长率虽然比高速增长时期下降了一半,但仍然维持了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1974~1990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3.9%)。尽管在此期间出现了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但日本经济通过不断强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获得了贸易黑字的增加。可以认定,以正式职工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及企业工会为主要构成要素的日本式经营可以通过有效地确保工人对企业的忠诚而不断地强化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加上日元持续升值的影响,日本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于1987年终于超过了美国。给世界以“日本名列**”的强烈印象。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急剧恶化,经历了长期停滞。其年均增长率下降到大约1%,为发达国家中的*低水平,有些年度还出现了负增长。对日本经济而言,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其增长停滞还被延续到新的21世纪。这种急剧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如上所述,日本的大企业在确保正式员工对企业忠诚的同时,通过以高度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提高了灵活利用廉价的临时工等非正式员工的比率,从而在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上不断地强化了竞争力。大多数日本大企业在高速增长时期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设备投资,从而产生了过度融资的特征,但到80年代以经济危机和萧条为基调的时期,利用信息技术以较小规模的设备投资就能够实现上述竞争力的强化,其成果并不分配给工人而是偿还过去对银行的负债,而且剩余的闲置资金成为企业的积蓄。与此同时,这些大企业中的大多数赶上了由信息技术的高度化所促进的金融体系的变革,增加了转换债券和股票的时价发行等所谓股权融资,加大了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通过直接融资来筹措资金的力度。
多数日本商业银行依赖于家庭传统的高储蓄率,以低水平的实际利率将从家庭吸纳来的资金持续贷给大企业,使之得以放心通过融资来进行设备投资。但是,到80年代,随着大企业相继偿还了过去的负债后内部剩余资金的增加,银行失去了大企业这种安全的贷款客户,从而不得不通过中小企业贷款、住房贷款等消费者融资、不动产业者贷款和建筑业者贷款等来开发新的客户。
受这种状况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投机性泡沫开始膨胀。里根政府时期的高利率和高美元导致了美国产业的困境,日美贸易摩擦增多。按照1985年秋季协商解决这些问题所达成的“广场协定”,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实行了下调利率、扩大内需的政策,推进了东京湾副都心建设计划。日本大企业内部所积累的剩余资金由此被调动起来用于对外投资和国内的投机性投资。一方面,受广场协定后日元急速升值的影响,日本大企业开始大规模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实现跨国公司化,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对美国等国家的国债和股票等证券的间接投资;另一方面,在国内大企业的剩余资金被注入股票和不动产的投机性交易,掀起了泡沫景气。日本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也直接间接地将其融资余地用于不动产和股票的投机性交易。这样,1986年以后,日本的不动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就出现了巨大泡沫膨胀,随之出现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复苏,新自由主义政策似乎获得了成功。
然而,正如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屡屡反复出现的那样,资本积累的顺利进展造成了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引发了投机性高涨,并且由此导致伴随着资本自我破坏而走向经济危机的辩证法式逆转。在新自由主义条件下,日本经济中膨胀起来的巨大泡沫从90年代初开始先在股票市场随后在不动产市场相继破灭,从而逆转为平成萧条。据估计,由此所造成的不动产和股票的资产价值蒸发或资产损失到90年代中期高达相当于GDP 2.4倍的1000万亿日元,此后还下跌不止。我们必须注意到,即使与1929年大危机后美国资产损失达到GDP的1.9倍相比较,这种损失的规模和破坏性程度也是巨大的。
这种巨大且持续性的资产价值蒸发,对日本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造成了极大的打击。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伴随着泡沫破灭的平成萧条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持续遭受到变成难以偿还贷款的不良债权的沉重压力。此外,正如宫崎义一(1992)说明的那样,所谓的BIS(国际清算银行)规则对于日本的银行形成重大的制约。
……
伊藤诚,日本当代乃至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936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1980年起任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教授至1997年退休。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本书特色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
新四军令人称奇的10大战役 本书特色 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多位军事专家鼎力推荐,真实再现我军历史王牌战役。众多战役资料首次公,翔实准确的战争纪实,军...
大国尊严:朝鲜停战60周年大国尊严版 本书特色 一、毛新宇(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作序推荐、徐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军事史专家)题词推荐二...
《中国梦(修订版)》内容简介:从孙中山的强国梦,到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大智慧;从中国性格的魅力,到中国道路的自信;从国际关系的
国民党研究(李敖细说国民党) 本书特色 李敖作品大陆首版:别把国民党的无知当成国民党的宽大。我一生痛恨国民党,虽然这一坚持带给我几十年的不方便,但我不但不后悔,...
中国历代军事工程 本书特色 本书依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较系统地整理了中国历代军事工程的发展情况,并对其特点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大数据:政府治理新时代 本书特色 这本书试图和你一起探讨数字化时代的政府治理,以及政府运作方式的升级和革新。大数据的影响已然发生,如何准确辨析新形势,快速应对新...
郎咸平-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 本书特色 ● 马克思是赞成宗教的,因为宗教可以给被压迫的人民心灵上的慰藉。 ●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李大钊全集(全套五册) 本书特色 本文集五卷本吸收了此前学者历经几十年艰辛搜集、整理与考订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在遗文搜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新成果。这主...
国共谈判史纲 本书特色 这套丛书定名为“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编写出版这样一套丛书的愿望由来已久:一方面在主编《国共两党关系史》、《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后,...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本书特色 这是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论文集。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方法、历史时期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
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 内容简介 本书分明代状元奇谈和明代状元谱两编。上编包括夺魁百怪,早年传说,官场风云诗联佳话,生活琐语等;下编介绍了明代科举制度等。明代...
作者:李剑农 历史学家,教育家,曾受聘于武汉大学、国立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著有《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国...
1860年对华战争纪实 本书特色 《1860年对华战争纪实》为《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之一,作者加内特·沃尔斯利为英军随军军需官,所以对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军需状况有...
《常识》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潘恩的《常识》和《美国危机》《人的权利》《地权正义论》的精彩篇章,是政治思想史经典著作。《常识
《保险精准营销》内容简介:随着保险行业的飞速发展,客户形态日趋多元化,客户需求也逐渐呈现出个性化、特殊化、高端化的趋势。本
英国近代贵族体制研究 本书特色 英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近代政治制度的许多方面都是渐进性地发展而成的,可以从过去找到它们的胚胎或原型。其中贵族体制尤其...
女性主义与国际关系-权力.战争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拟在对社会性别概念、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特点,以及它与国际关系学主流学...
宋朝厢军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现代军事学理论,紧紧围绕厢军既是军队、又“类多给役”的特点,对宋朝厢军基本的和重要的问题展开多角度研究,阐述厢军在宋朝经济和社会...
西风拂夕阳: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葡萄牙殖民者来华;中葡武装冲突;明代西方火器与军事理论的输入;林富请开海禁等内容。西风拂夕阳:鸦片战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