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介—朗文学生系列读物]是为中国学生编写的一套系列读物。内容风趣,程度由浅入深化。该系列读物每册包括15至20个妙趣横生然而又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每个故事后都配有一组针对中国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但又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每个故事后的插图生动活泼,既可提高学生兴趣,又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意。
本系列读物既可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供各级水平的英语爱好者自学。每册后附有习题答案,以方便读者查考。
“上外-朗文学生系列读物”是为中国学生编写的一套阅读理解教学参考图书。内容循序渐进,适合中学与大学不同年级的学习及不同程度的英语自学者,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词汇量及增进对英语语法和句型的认识。每册的课文都是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和西方家喻户晓的笑话。通过阅读,读者还能增进对西方幽默感的理解。
《上外-朗文学生系列读物?妙语短篇B3》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上外-朗文学生系列读物?妙语短篇B3》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美国)麦瑟尔德(Methold Ken) (美国)Heather Jones 改编:张以文
平面几何100题 本书特色 《数林外传系列·跟大学名师学中学数学:平面几何100题》由100道平面几何的问题及其解答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特殊的四边...
平面解析几何方法与研究-第1卷 本书特色 《平面解析几何方法与研究(第1卷)》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欧氏平面解析几何的有关重要内容,是作者参考了多种有关论著并结合...
本书详细讨论了选择导师、阅读与写作参加学术会议、陈述报告、处理与导师的关系、建立人际关系网络、论文答辩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主
新东方-新托福考试冲刺试题(含光盘) 本书特色 《新东方?新托福考试冲刺试题》是美国资深教育专家,有20余年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经验,曾出版过多部托福考试备考教程...
教育通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内容简介 本书系就二十年(1993)宪承所编《教育概论》,依据现行《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增订而成。关于它的体例,敬向读者略先...
掌握韩语口语 内容简介 扑克牌——迷你句型54 /1—56 实战演习——情景对话/57—189 社交活动篇/59 1.初次见面/59 2.拜访送礼/64 3.问...
朗文多功能分类词典 内容简介 本词典把英语词汇分类编排和详细解释,是英语写作、翻译及增加词汇知识的**工具书。它打破了传统词典按字母排列词目的旧有形式,而把意义...
现代西班牙语-第四册 本书特色 现代西班牙语(1)mp3版点击进入现代西班牙语(2)mp3版点击进入现代西班牙语(3)点击进入现代西班牙语(4)点击进入现代西班...
一部故事化的数学简史,古根海姆奖得主,最受欢迎的科普读物,连续六十周荣登《纽约时报》科普畅销书榜。充满洞见、极富启发、富
百部国学传世经典:智囊全集 本书特色 本书所收录的人物故事及逸事,融汇了中国古人高超的智慧和不凡的智谋,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财富。读《智囊全集》,不仅能从...
《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从数学建模的角度介绍了MATLAB的应用。《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的4位作者均具有实际的数学建模参赛经历和竞赛指导经...
秀卷体硬笔字速成教程 本书特色 写字须从简至繁,由外而内,先秀其表,得工整端正,后及其里,得变化气韵,则可入艺术之境也。故“秀卷体”实可为写字与书法、实用与艺用...
如何有效掌控你的学习时间 本书特色 一分钟优等生丛书。100个有效掌控学习时间的观念和方法,帮助你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当你每天醒来,口袋里便装下了24小时的时间,...
外国建筑艺术史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教材:外国建筑艺术史》以13章篇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诠释了古代埃及、美洲、印度、希腊、罗马、亚洲和欧洲中时纪、欧...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纯爱英文馆 本书特色 欧·亨利所著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收录了欧·亨利*负盛名的四十二篇短篇小说,多以20世纪初的纽约为背景,集中展现了世...
新编阿拉伯语阅读3——天方遗产录(沙姆)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介绍了沙姆地区的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四国的二十一处世界遗产。内容分为十六课, 可满足一个学期...
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广告从业生涯长达60余年,其一生就是一部完整的美国广告业发展史,在美国广告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于1974年...
中国教育行政 内容简介 本著作较全面地交待了教育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中央、省区、地方及学区的教育行政机关,并对视察机关、参议机关作了论述,具体探讨了...
《人间有味,便是清欢》内容简介:精选国学大师季羡林关于咏物抒情的散文50篇。本书写给在人生旅途中寻幽探妙的你,愿万物可爱,你
《世界汉学(第11卷)》内容简介:《世界汉学(第11卷)》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