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无论是智者贤人,抑或是黎民百姓,都将自己的智慧赋予精炼而深刻的语言文字。从修身养性到治国安邦,从日常琐事到天文地理,从俗谚俚语到诗词歌赋,无不体现着中华古人的聪敏与睿智!
本书对传统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历代名著中的名言警句,长期流传于民问的歇后语、俗语、谚语、谜语、绕口令,经久不衰的经典对联,历久弥新的各种典故等等进行了整理汇编。把这些形象鲜活、言简意赅、历经千年沉淀却盛传不衰的语言文字,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现于读者面前。无论是先哲的至理名言,还是才子的诗词歌赋;无论是智者的真知灼见,还是平民的家长里短,都让人受益匪浅。它们或音韵优美,或意味深长,或幽默风趣,或哲理深刻,使人在文化享受中提高文化修养。
治国安邦
政治管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道德经》。意为:百姓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意为:统治者如果自身言行端正,即使没有命令百姓也会去做;如果自身言行不正,即使下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近者说,远者来】出自《论语·子路》。意为:统治者使近处的百姓欢悦了,远处的百姓就会前来归附。
【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出自《管子·君臣上》。意为:如果治理国家没有法度,人们就会相互勾结,弄虚作假来谋取私利。
【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出自《管子·明法解》。意为:不除掉有害的杂草,就会妨害庄稼的生长,不诛杀盗贼,就会伤害到守法之民。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出自《管子·小称》。意为:善于自我批评的人,百姓就不会抱怨他;不肯自我批评的人,百姓就会谴责他。
【赋敛厚,则下怨上矣】出自《管子·权修》。意为:赋税过于繁重,就会使百姓怨恨君主。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出自《管子·治国》。意为:抛弃作为国家根本的农业而去经商,就会使田地荒废、国家贫穷。
【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出自《管子·乘马》。意为:观看市场的行情就可以知道国家是安定还是混乱,就能知道国家物资的多少。
【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意为:君主不因为自己高兴就多加对臣子奖赏,也不能因为愤怒就加以惩罚。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意为:国君不骄傲自大,手下人就不会阿谀奉承。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出自《墨子·尚同下》。意为:一只眼睛不如两只眼睛看得清楚;一只耳朵不如两只耳朵听得明白。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出自《墨子·亲土》。意为:给国君献上稀世珍宝,不如给国君推荐有才之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尽心下》。意为:人民是*珍贵的,其次是国家,而*轻的是君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为:良好的时机,不如占据有利的地势;占据有利的地势,不如拥有团结一致的人心。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为:能够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出自《孟子·离娄下》。意为:让道德品质好的人去教育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让有才能的人去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为:没有官员领导就没有办法治理百姓,没有老百姓就无法养活官员。
【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出自《荀子·王霸》。意为:两国已经缔结了盟约,即使看到了成败,也不能欺骗结盟的国家。
【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出自《荀子·王霸》。意为:如果君主善于提纲挈领,那么百事都会做得十分周详;如果君主事无巨细都要管,那么什么事情都会荒废。
【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出自《荀子·王霸》。意为:政令一旦下达,即使看到了胜败得失,也不可不讲信用欺骗百姓。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出自。《苟子·大略》。意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去做,这是亡国亡身的道路。
【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出自《荀子·大略》。意为:如果国君有爱嫉妒他人的臣子,那么贤良的人就不会来辅佐他。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出自《苟子·王制》。意为:有德有才之人,应当立即提拔;无德无才之人,则应当立即罢免。
【公生明。偏生暗】出自《荀子·不苟》。意为:公正就会使人清醒,偏私就会使人糊涂。
【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出自《荀子·君道》。意为:公正的道路畅通了,徇私舞弊的门就会被堵塞;为公的原则明确了,贪婪的私欲就会停止。
【时移而法不易者乱】出自《韩非子·心度》。意为:时代已经变化了,而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改变,那么,国家就会出现混乱。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出自《韩非子·心度》。意为:法度能够跟着时代一起变化,就会使国家安定;治理的方法能够与社会实际相适应,就会有成绩。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出自《韩非子·显学》。意为:国家强大,别人就来朝见,国家弱小,就要去朝见别人。因此,英明的国君会致力于壮大自己的实力。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出自《韩非子·五蠹》。意为: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出自《韩非子·有度》。意为: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是大臣也不要放过;奖赏有功劳的人,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遗漏。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意为:如果赏罚不守信用,那么禁令就难以推行。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出自《道德经》。意为:天道之网恢宏广大,看起来疏松却不会疏漏。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出自《论语·季氏》。意为:国家统治有道,百姓就不会有非议了。
【令苛则不昕,禁多则不行】出自《吕氏春秋·适威》。意为:法令过于严厉,人们反而不听从;禁令过于繁多,反而不能执行。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出自《吕氏春秋·贵公》。意为: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出自秦商鞅《商君书·去强》。意为:政务能在当日处理完的,可以称王天下;能在当晚处理完的,能使国家强大;要等到第二天才处理完的国家就会削弱。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出自秦商鞅《商君书·更法》。意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轻易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轻易改变器具。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出自秦商鞅《商君书·更法》。意为: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过去。
【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出自《淮南子·汜论训》。意为:国家能够安存不在于疆土辽阔,而在于其合乎道义,国家灭亡也不在于地域狭小,而在于不合乎道义。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出自《淮南子·汜论训》。意为: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紧要的是让政令畅通无阻。
【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为:如果一个人的计策高明可用,就不要因为他的地位低下而耻于采纳;如果一个人的话正确可行,就不要责怪他巧言善辩。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为:单靠刑罚不能够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单靠杀戮也不能够禁止坏人坏事。
【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为:亡乱国家的政治也有可以效仿的地方;安定国家的习俗也有可以批评的地方。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出自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立事书》。意为: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只要其中一个关节出了问题,就足以败坏天下所有的人才。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出自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意为:人的才能,只有在相对稳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现出来,而在反复多变随意调遣中消磨掉。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出自北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意为: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没有一定的物资财富是不行的;要治理好天下的财富,没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
【人唯求旧,器非求旧,唯新】出自《尚书·盘庚上》。意为:用人要选用熟悉的臣子,不要像选用器具那样只要新的,不要旧的。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出自《尚书·洪范》。意为:不结党营私,治国之道就会宽广开阔。
【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出自北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意为:言语反复多变,就不能取信于人;政令朝出夕改,人们就无所适从。
【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诸身:及其使人也,器之,不以众能而责诸人】出自南宋杨万里《庸言》。意为:君子不像一件器物一样,不能因为有了一技之长就满足;而用人的时候,就要像使用器物一样,不能苛求其各方面都有才能。
【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意为:一个国家,无论多小,都不能轻视;如果没有准备,即便国家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倚仗。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为:君主有了德行,就能叫百姓安乐;百姓快乐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上之所为,民之归也】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意为:上层人物的所作所为,民众也会纷纷效仿。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意为:用不道义的手段变得强大,其灭亡一定很快。
【勤民以自封者。死无日矣】出自《国语·楚语下》。意为:劳困人民以满足自己的,末日就快到来了。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出自《战国策·赵策》。意为:只按照书上的方法来驾御车马的,不能完全掌握马的脾性;只用古人的方法来管理现今的人,就不能通达时势的变化。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出自《战国策·燕策》。意为:英明的君主总是愿意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过错的批评,而不想听别人对自己正确行为的夸赞。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出自《史记·楚元忘世家》。意为:国家的安危在于所发布的法令,国家的存亡在于所任用的人才。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出自《史记·陆贾列传》。意为:骑马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以还在马上治理呢?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出自《汉书·路温舒传》。意为:乌鸦鹞鹰的蛋不被毁坏,然后才有凤凰聚集而来;君主对犯有诽谤罪的人不诛杀,然后才有忠良之言进谏。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出自《汉书·陆贾传》。意为:国家太平时,应注意发挥宰相的作用,让国家繁荣昌盛;国家危乱的时候,应注意发挥大将的作用,使国家免于危难。
【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出自《后汉书·徐穉传》。意为:大树将要倒下,不是一根绳子就能拉住的。用来比喻国家衰败,大势将去,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挽救的。
【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出自《后汉书·申屠刚列传》。意为:民心所归向的,正是天要帮助的;民心所背叛的,也是天要抛弃的。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凿石索玉,剖蚌求珠】出自《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意为:凿开岩石寻找宝玉,剖开蚌身索求珍珠。意谓深入探求人才。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意为:人们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意为:选择官员的要点不在多,而在于能真正得到贤能。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出自《资治通鉴》。意为:家境贫困,就会想要一个贤德的妻子;国家出现动乱,就会渴求一位治国有方的宰相。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出自唐代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意为:朝廷圣明,并没有什么过失,自己也觉得进谏的奏章越来越少了。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出自唐代刘禹锡《金陵怀古》。意为:国家兴衰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依靠山川地势的险要。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自唐代李商隐《贾生》。意为:只可惜半夜里君王虽然向前移动座位,靠近贾谊,但他所问的却不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而是鬼神之事。
【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出自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意为:万里江山尘烟四起,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信任重用的大臣。
【恩荣并济,上下有节】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意为:治理国家要恩威并重,使国家上下能够有礼有节、秩序井然。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意为:治理国家有相应的体制,各自之间不能相互侵犯越权。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意为:中国要焕发勃勃的生机,还要依靠风暴雷霆般的变革,无声无息的沉闷局面毕竟是悲哀的。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出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意为:信义是一个国家的珍宝,是百姓所依赖的。
【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出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意为:一时的强弱在于力量或军事力量,而长久的胜负则在于道理,就是治国有道。
军事战争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出自《墨子·修身》。意为:作战之中虽然阵列需有讲究,但还是要以勇敢为本。
【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出自《墨子·非攻下》。意为:频繁地进攻和讨伐,实在是天下*大的祸害。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出自秦商鞅《商君书·画策》。意为:用战争来制止战争,就算发动战争也是可以的。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意为:军事上的胜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政治。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出自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将才》。意为:作为军将,地位高贵而不骄傲,打了胜仗而不昏乱,才能出众而能谦逊待下,性格刚强而能控制自己。
【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则贵】出自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将才》。意为:战场作战,勇敢向前的应给予重赏,贪生怕死向后退的应处以重刑。而且奖赏要及时,不能拖延,惩罚不能因为地位高低而有所减免。
【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出自三国诸葛亮《喜怒》。意为:愤怒的时候,不要触犯到无罪的人;高兴的时候,也不能放纵应该杀头的人。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出自三国诸葛亮《南征教》。意为:出兵作战以征服敌军的人心为上策,攻破敌人的城池为下策。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出自三国诸葛亮《兵要》。意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使将领没有才能,也不会打败仗;一支没有严格训练的军队,即使将领再善战,也无法取得胜利。
【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出自唐代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意为:*大的弊政莫过于贿赂猖獗,赋税繁多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出自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有谁会知道徭役比这毒蛇还残酷呢?诗句深刻揭露了当时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天下虽兴,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唐代自居易《议兵策》。意为:国家虽然兴盛,但若动不动就打仗,也会衰败;国家虽然太平,但若忘记战争的危机,不修备战,也一定会非常危险。
【德唯治,否德乱】出自《尚书·太甲下》。意为:以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太平;反之,就会天下大乱。
【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出自《尚书·酒诰》。意为:为政的人不应该把水作为镜子,而是应该把人民当做镜子。
……
如果你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总是担心自己会搞砸;如果你明明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仍然发挥失常;如果你过分追求完美,反复纠结,导致进展停滞;如果你沉浸于过去的失误,跳不出...
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先后论证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辨析了译介学和翻译学之间的差异,明确了二者...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4 目录 包山楚简鄗即巴国说“禹兴西羌”说新证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巴人时代的美术寻源“廪君传说”的姓氏由来与分布研究——廪君传说系列研究之二从夏...
讲解北石窟 内容简介 《讲解北石窟/中国石窟系列丛书》是一部以讲解被誉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的庆阳北石窟寺的普及性读本。作品以轻松的笔调结合优美的配图,将北石窟...
陈新雄语言学论学集 目录 自序古声母总论上古声调析论重论上古音阴声韵部之韵尾宵药二部古韵尚能细分吗?陈澧《切韵考》系联《广韵》切语上下字补充条例补例江永古韵学说...
王小波,男,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1968年中学毕业后到云南插队,后来做过工人、民办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 本书特色 超越既有思想史框架,对中国当代文化框架与发展重构的一部开创之作。《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首倡“文化建构主义”的概念,...
国学基础文库-国学词典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工具书,力图从“旧学新知”的角度,通过现代诠释,将传统学术或文化变为现代中国人新的知识结构。文字通俗易...
《西方哲学史》内容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代表性著作,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我国哲学史著作累计发
经史子集入门-钱基博谈治国学 本书特色 国学是我国千载传承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钱基博先生是研治国学的大宗师。钱先生毕生孜孜矻矻研经治学。在大学任教前,钱先生教授...
书生风味 本书特色 时至如今,穷酸书生的形象,只能从舞台和银幕上去一睹风采,但他们身上那股酸味儿,缕缕不绝地传承下来,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书生气”。“书生气”...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 本书特色 田青编著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收录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中国典当学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典当概说、典当学概论、中国典当业简史、国外典当业发展概说、典当活动的法律规范、典当行的经营管理等。中国典当学 目录 一 典当概说...
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两周风俗(精装版)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介绍东周、西周时期的饮食、服饰、游戏、禁忌、居住,以及各种习俗。作者在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之外...
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内容简介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中央关于“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用事实...
《新零售实战:商业模式+技术驱动+应用案例》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近10年新零售的实战经验总结,分为模式、技术和应用三大篇。模式
中国古代武术 本书特色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中,无数闪烁着中国各族人民智慧光辉的文化形式,如同浩瀚的银河中交相辉映的星斗,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文化。中国...
这本书绝对会令你着迷,不论你是阿加西的球迷,还是对好故事感兴趣的读者。离开摇篮之前,阿加西的人生就已被父亲安排好——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世界第一。从小就在父亲的...
松本大洋 Matsumoto Taiyo1967 年出生於東京。1987 年以《STRAIGHT》進入講談社「Afternoon 四季賞」的秋季賞準入選,從此出...
事物掌故丛谈:大字本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日常事物原始本真:囊括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有趣闻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