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广填四川”后,闽、粤、赣等地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播迁到四川。300年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四川客家顽强地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从而创造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奇迹。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看,客家文化的奇迹也是客家教育的奇迹。客家传统文化在四川的传承和变迁中客家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也表现出客家教育的特色。在四川移民社会中,素有“崇文重教”之称的客家人怎样培养、教育子女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不但有助于破解客家文化之谜,而且以区域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性的客家人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是进行区域教育研究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客家教育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本研究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全文共分六章,外加导言和结语,共有八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导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范围的界定、选题原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内容。**章四川客家文化。分析了四川客家移民的比例与分布,探讨了四川移民文化“嫁接型”和“移植型”的两种类型,目的是为了将四川的湖广人与客家人作比较,以突出四川客家文化特色,为客家教育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影响。论述了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对客家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客家教育观有两重性,即广泛的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客家教育观体现出家族性、务实性、传统性等特点。而客家人的婚姻观、职业观、居住环境观、社会民俗等方面体现出的客家教育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第三章四川客家人“耕读传家”。介绍了外来移民与清代四川教育的复兴,指出以“耕读传家”自居的四川客家善耕又重读,体现出族群性特点。文章分析了四川客家从发富到发贵的发家史,指出客家移民在四川白手起家,坚持半耕半读或先耕后读的生计模式,依靠佃耕或农商兼顾等方式逐渐发迹,并出现许多科举人才或文化世家,为四川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川客家耕读起家后多在第三代出现科举人才,与客家原乡相比,四川移民家族出现科举人才的时间要早,表现出一定地域特色。第四章四川客家移民文化认同教育。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具体表现在客家母语教育、移民史教育(家族史教育、祖籍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道德礼俗文化教育等方面。四川客家恪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强化客家母语教育,以客家独特的《广东小儿歌》等形式来突出客家母语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而移民史教育突出表现在以《入川履历》和《张兴万自传》为典型个案。其目的是强化集体记忆,保持族群的文化认同。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是“崇文重教”的主要体现,因而“崇文重教”保证了客家文化的传承。第五章四川客家祠堂与家族教育。分析了四川客家祠堂、族田以及客家宗族办学背景及概况,指出由于客家宗族观念强,客家族学相对要发达。进而文章论述四川客家家族的助学、奖学活动及族学管理,其中以成都市郊龙潭乡范家祠办学为典型个案。客家宗族办学成为客家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活动,是族群性的表现。但是,受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川客家宗族办学又体现出地域性特征。第六章是四川客家教育水平分析。分析清代以来四川客家人才和私立学校状况来说明四川客家教育状况。总体上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清代移民人川有一个创业发展的过程,初期的客家正规教育十分落后,乾嘉以后四川客家教育才开始起步,到近代客家教育才得以蓬勃发展起来,客家名人相继涌现;这与清代以来四川教育发展的轨迹一致。就四川客家人才状况而言,与湖广人相比,尽管四川客家经济状况比不上四川的湖广人,但四川客家人才比例不逊于湖广人;从私立学校发展看,与湖广人相比,四川客家人积极办学,私立学校的比例和质量要高,四川客家体现出“崇文重教”的族群性特点;但是与客家原乡相比,四川客家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并不乐观,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崇文重教”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其原因有二:从经济因素看,四川家族组织的不发达和四川客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等两大因素影响下,导致四川族田的不发达;从环境的原因看,四川客家区的族群关系和当地民风状况导致四川客家教育的区域差异。结语部分总结了四川客家教育特色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思考。教育特色表现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注重客家歌谣教育功能;客家教育主要集中于家庭教育、家族教育以及社区教育,强调族群文化认同教育。但是四川客家教育严重忽视女性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群体归属功能;强调耕读的生计模式,形成“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影响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又制约客家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本研究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讲述了:清代“湖广填四川”后,闽、粤、赣等地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播迁到四川。300年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四川客家顽强地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从而创造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奇迹。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看,客家文化的奇迹也是客家教育的奇迹。客家传统文化在四川的传承和变迁中客家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也表现出客家教育的特色。在四川移民社会中,素有“崇文重教”之称的客家人怎样培养、教育子女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不但有助于破解客家文化之谜,而且以区域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性的客家人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是进行区域教育研究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客家教育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本研究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全文共分六章,外加导言和结语,共有八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导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范围的界定、选题原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内容。**章四川客家文化。分析了四川客家移民的比例与分布,探讨了四川移民文化“嫁接型”和“移植型”的两种类型,目的是为了将四川的湖广人与客家人作比较,以突出四川客家文化特色,为客家教育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影响。论述了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对客家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客家教育观有两重性,即广泛的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客家教育观体现出家族性、务实性、传统性等特点。而客家人的婚姻观、职业观、居住环境观、社会民俗等方面体现出的客家教育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 第三章四川客家人“耕读传家”。介绍了外来移民与清代四川教育的复兴,指出以“耕读传家”自居的四川客家善耕又重读,体现出族群性特点。文章分析了四川客家从发富到发贵的发家史,指出客家移民在四川白手起家,坚持半耕半读或先耕后读的生计模式,依靠佃耕或农商兼顾等方式逐渐发迹,并出现许多科举人才或文化世家,为四川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川客家耕读起家后多在第三代出现科举人才,与客家原乡相比,四川移民家族出现科举人才的时间要早,表现出一定地域特色。第四章四川客家移民文化认同教育。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具体表现在客家母语教育、移民史教育(家族史教育、祖籍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道德礼俗文化教育等方面。四川客家恪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强化客家母语教育,以客家独特的《广东小儿歌》等形式来突出客家母语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而移民史教育突出表现在以《入川履历》和《张兴万自传》为典型个案。其目的是强化集体记忆,保持族群的文化认同。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是“崇文重教”的主要体现,因而“崇文重教”保证了客家文化的传承。第五章四川客家祠堂与家族教育。分析了四川客家祠堂、族田以及客家宗族办学背景及概况,指出由于客家宗族观念强,客家族学相对要发达。进而文章论述四川客家家族的助学、奖学活动及族学管理,其中以成都市郊龙潭乡范家祠办学为典型个案。客家宗族办学成为客家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活动,是族群性的表现。但是,受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川客家宗族办学又体现出地域性特征。第六章是四川客家教育水平分析。分析清代以来四川客家人才和私立学校状况来说明四川客家教育状况。总体上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清代移民人川有一个创业发展的过程,初期的客家正规教育十分落后,乾嘉以后四川客家教育才开始起步,到近代客家教育才得以蓬勃发展起来,客家名人相继涌现;这与清代以来四川教育发展的轨迹一致。就四川客家人才状况而言,与湖广人相比,尽管四川客家经济状况比不上四川的湖广人,但四川客家人才比例不逊于湖广人;从私立学校发展看,与湖广人相比,四川客家人积极办学,私立学校的比例和质量要高,四川客家体现出“崇文重教”的族群性特点;但是与客家原乡相比,四川客家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并不乐观,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崇文重教”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其原因有二:从经济因素看,四川家族组织的不发达和四川客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等两大因素影响下,导致四川族田的不发达;从环境的原因看,四川客家区的族群关系和当地民风状况导致四川客家教育的区域差异。 结语部分总结了四川客家教育特色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思考。教育特色表现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注重客家歌谣教育功能;客家教育主要集中于家庭教育、家族教育以及社区教育,强调族群文化认同教育。但是四川客家教育严重忽视女性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群体归属功能;强调耕读的生计模式,形成“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影响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又制约客家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章 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观及其影响一、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观(一)客家教育观的两级性文化的特性决定教育的特征,文化决定教育最关键的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目的是保持文化价值,教育是按照文化价值培养文化成员的最佳途径。任何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客家文化特色决定了其客家人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教育观。教育观中最核心的是教育价值观,即人们关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或作用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个体教育观与社会教育观。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的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客家教育多为私学教育,其教育目的有两级性,一是广泛的普及教育,满足家族子弟读书识字的需要,重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和秩序;二是英才教育的需要,即满足家族子弟科举应试以入仕为目的,从而光宗耀祖。普及教育关系到家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科举教育关系到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客家教育的两级性,决定了客家教育观的多元化。1.强调“品行第一,功名第二”的教育观,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出于普及教育的目的,客家人强调“品行第一,功名第二”的教育观,十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功名与德行,两者都关系到家族的盛衰。客家族谱强调,“读”不仅是为了功名,也是为了培养子弟的德行。读书明理是主要目的。读书不只是为了功名,更主要的是提高宗族的素质。如吴氏认为“先贤垂训学问,弘以变化气质为先”。①因为读书后,“秀敏者,固可以出身成名起家,光前裕后;朴拙者,亦可以变化气质,保身保家”。②胡氏强调“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谓读书以明理也”。③胡氏“务须读书,使知礼仪道德”。④张氏则批评民间以各种借口不送子读书的短见:“人之不教其子孙者,不日吾家道贫寒,则日彼赋性钝拙,不知送子读书一年所费无多,省杂用以图正业,则子孙贤明,安知异日无补益者乎。如谓赋性钝拙,俗云‘久教无顽子”日渐月靡,自能通晓
严奇岩,男,汉族,1971年生于江西省莲花县。中学从教多年后继续深造,并先后于2004年和2007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西南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和西南民族史研究。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农业考古》、《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等十多种刊物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参编教材一部。
二十四孝暨女子二十四孝图传汇编 本书特色 《二十四孝暨女子二十四孝图传汇编》是一本包含二十四孝(及图)和女子二十四孝(及图)的经典通俗读本。 “二十四...
经典国学读本: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弟子规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传统蒙学基本读物。主要收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重订增广》等旧...
民间故事-民俗文化 本书特色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些而来...
吴稚晖文存 本书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文人学者太多,随意指出一人便是传奇,比如以雷人雷语著称的吴稚晖。今人多已不知吴稚晖为何人,但在当时,吴稚...
汉字的味道 本书特色 饮食在中国文化生活观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中国的古文字中有许多正是对当时人们饮食生活情景的真实摹写,体现了社会风俗与古人思维。陈文波...
聊斋志异(精装典藏本全3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是...
挽联中的近代名人祭往 本书特色 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万方多难之期,济济多士,或豪雄壮士,或骚客美人,都要逞引风流。浪花淘尽之日,繁花辞目之时,不免哀...
宋元戏曲史 本书特色 《传世经典文库:宋元戏曲史》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戏曲的源流及演变。内容包括: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宋之滑稽戏、宋之小说杂...
中国历史与文化(英文) 本书特色 China enjoys a long and magnificent history and a splendid and ...
语言地理类型学 本书特色 本书把语言在地理上表现出来的类型推移,看作是语言历史演变各层次的投影,从而把“横”的区域考察跟“纵”的历史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全书理论...
菜根谭-正心修身养德书 本书特色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
古事记:插图注释版 本书特色 日本历史上**部文学作品 民族神话的源始,瑰丽堪比《山海经》 周作人晚年经典译本古事记:插图注释版 内容简介 《古事记》是日本**...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合作治疗一名...
《化书成课:培训师快速打造爆款课的秘诀》内容简介:本书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培训师开展培训的关键阶段的核心技术,对各技术的要
古代汉语基础 内容简介 古代語詞課的内容包括文獻閱讀、理論講授、技能練習三個方面。文獻閱讀要在中學基礎亡加深難度、廣度和強度,使學生能直接(或借助工具書)閱讀有...
谁在巴黎纵情狂欢 内容简介 这套读物的特点:一、创新!我们的“人文素养读本”不单单是内容的堆砌,而是一条主线下的体系创新。由此及彼,由内及外,让我们在阅读中逐渐...
西方的没落-(全2册) 本书特色 《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卷出版于1918年,第二卷出版于1922年。虽然此书引起了读者和...
《朱子语类》词彙研究 内容简介 此书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三册) 本书特色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3册) 是一部学术水平较高且较为实用的古汉语教科书兼工具书,内容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
语义学 本书特色凯特·科恩*的《语义学(第2版)》是国际*名学术出版社英国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材,以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当代形式语义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