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上古史包含的范围很广,本书仅以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罗马为主要篇章,介绍了这一块古老的文明地区的上古史。鉴于国内历史研究和阅读现状,对西洋上古史比较陌生,主要原因是这方面的中文著作和资料太少所致,读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受困于上古史的语言限制以及对古史的兴趣而不愿去深入探究西洋上古史。本书作者刘增泉教授乃台湾知名西洋史研究方家,系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西洋史博士,法国国家高等社会科学院文化史博士。刘教授将法国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引入著作当中,一方面可以充当读者学习西洋上古史的教科书,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国内西洋史单方面依赖英美西洋史的研究取向,基于此,吉林出版集团斥资引进《西洋上古史》一书,希望莘莘学子们能对西洋上古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西洋上古史》在译文方面与大陆译法不同的地方,大部分遵从原书的译法,个别提法和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请读者自行鉴别,特此说明。
西洋上古史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本书仅对**章至第三章埃及文明与文化背景;第四章两河流域文明;第五章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明;第六章印欧民族的现象;第七章爱琴海文明;第八章民族的迁移及混乱时期;第九章闪族;第十章至第十八章希腊文化,其中包含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第十九章亚历山大及其帝国;第二十章至第二十九章罗马文化等做深入地探讨。
**章埃及文明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古埃及历史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00年,这段时期是从新石器到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它保持了埃及文化的古老性与延续性。然而我们对它的历史有深刻了解,则是在1822年左右才开始萌芽。法国学者尚波力翁(Champollion)根据当时到埃及搜集资料的学者们中之资料(1798年跟随拿破仑至埃及的考古学者),成功地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此亦致使我们对埃及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孕育了三角洲地区生生不息的生命,而这种大河文明更带来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文明性格。泛滥过后的尼罗河地区,随之带来了丰富而适于耕作的淤泥,尤其它提供了两岸绿洲的水源和耕地。古埃及人善于对尼罗河泛滥的周期性作出有利的判断,他们利用尼罗河的涨潮和退潮,平均地分配水源,并有效地增加灌溉面积,且对沼泽地区进行排水工程,古埃及人对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亦发挥了尼罗河定期泛滥所给予的正面作用及意义。
根据早期所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显示,古埃及人在公元前4000年时来自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公元前4000年之末期,他们建立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王国。这时期他们意识到,需要有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力量来巩固政治组织,并掌管人民的生活起居及劳动和公共利益,于是将上埃及的首都定都于埃哈贡博里斯(Hierakonpolismes),即位于现今的利比亚和阿拉伯沙漠边缘,而下埃及则定都于布陶(Buto),全区由广阔的三角洲所形成。由于上、下埃及的特殊关系,因而呈现了两个重要的意义:
“地理因素”使得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处于不稳定状态。下埃及的河川密布,在扇形地中有多处沼泽,使得通行困难。上埃及则为一狭长的谷地,东西两侧山峦起伏,在山峰外更是一望无际的沙漠。由于上、下埃及地理环境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在战乱时期中央的极权制度便自然地划分出来。正因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使得它和西亚及爱琴海地区,很早就已经建立起双边的关系。
首都安置的特色。如果首都位于北部,如孟斐斯(Memphis),则可促使两个自然的区域交通联系,但容易遭受外敌入侵;若位于南部,如蒂尼斯(Thinis),则因地处偏僻,且接近努比亚(Nubie)的繁盛区域,可以使人文发展与富庶生活同时并进,亦可避免大量的移民以防止敌国的征服,不过由于远离了商贸活动,蒂尼斯的发展也有其局限。所以无论首都设置在哪里,都须秉持一个要素:即以航行顺畅的河流为据点,并促使河道交通顺畅便利,让对外往来及联系极为频繁,这样才能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处于稳定状态中,并减少其分裂之危机。
在西索克人入侵之前,埃及曾经出现过统一的局面,人口的流动并未对埃及造成很大的影响,相对地,埃及人建立了一种极独特的文明,这种文明也一直持续至公元前1200年。
古王国时期的王朝统治
亚洲文明自从由佩吕斯地峡(Pfiluse)传人之后,埃劳贝伊德(Elobeid)文明和德加代一那什(Djemdet-Nash)文明也相继传人,终于在公元前3200年,埃及经由一场革命之后而统一。考古学家考据了在埃哈贡博里斯所发现的斯哥皮翁(Scorpion)——“蝎子王国”的统治,其中发掘象牙权标志。在上面所显示的图像中,蝎王头带白冠,后面有两个侍者为之持扇,颇有王者威严,蝎王的脚底下有若干名的奴隶替其劳动。在此幅画中,有王公贵族、平民、奴隶和外国人及被征服的异族,它完全反映当时城邦内的阶级制度,也反映了当时埃哈贡博里斯一部分城邦的真实社会情景。
蒂尼斯王朝
在纳尔迈尔王(Narmer)的统治时,他持有两顶王冠,分别是上埃及的白色王冠与下埃及的红色王冠,希腊人则称他为美尼斯(Menes)国王,他灭下埃及而统一全国创建了**王朝。
在纳尔迈尔王之后,*初的两个王朝皆定都蒂尼斯。而埃及的君主制度起源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从这个时候,便开始了埃及三十个王朝的**王朝,王朝延续直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为止。在**王朝时期,埃及的德埃(Djet)和乌迪慕(Oudimou)此时已经开始进行军事远征,并曾攻打西奈半岛(Sinai)的贝都因人(Bfidouins),亦曾经侵入红海附近的商业港。
第二王朝和**王朝一样皆建都于蒂尼斯城,也因此这两个王朝被称为“蒂尼斯王朝”(The Thinite Dynasty),此时它们在三角洲的顶端处建立起孟斐斯城,用以观察下埃及的一举一动。之后,国王的墓地多在阿比多斯(Abydos)被发现,也由于此处的发现使得我们得知埃及的**王朝有八位国王。不过在萨加哈城(Saqqara,位于孟斐斯城附近)附近,考古学者们也发现了一座国王的墓地,由此明显地可以看出埃及首都有由南向北迁移之倾向,不过这一时期埃及依然内战频繁,政治表现也显得极其平庸。
孟斐斯王朝
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4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阿卡德奴隶制的国家时期,此时与之相辉映的埃及则是处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王朝时期,同时它们也是古埃及的鼎盛时期,由于皆定都孟斐斯,故亦称之为“孟斐斯帝国”(Memphite Empire)。由于它们实行专制与神权的政治制度,亦奠定了中央集权与君主官僚组织。第三王朝的国王为德加赛尔(Djeser),著名大臣为安德普(Imhotep),国王自诩为太阳神之子,在皇宫内国王则是极尽奢侈之能事,且将大权皆委托于大臣。而政治权力则被书记等所垄断,一般平民则几乎沦为奴隶,到了第三王朝后期,因经济混乱,人民只好以物易物,货币制度则暂时消失。
第四王朝时期,是埃及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国王——伊奥普斯(Cheops)、西弗瑞(Chiphren)、米加瑞诺斯(Mykennos)等皆相继建造了金字塔,为“金字塔建筑全盛期”。他们向南侵略阿述昂(Assouan)和努比亚,向东侵略西奈半岛,战绩极其辉煌。
第五王朝则是富有神权性,它是由埃里奥波里斯(H61iopolis)的祭司们所共同建立的王朝,极尊崇太阳神一赖神(Soleil-Re)。此时,赖神亦取代了孟斐斯的普塔神(Ptah),在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臻于顶峰,而灿烂的光芒亦不曾被超越。
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800年,由于大臣乌尼(Ouni)发动对努比亚的战争,使得第四、五王朝开始走向没落。
第六王朝的国王佩比一世(PepiⅠ)曾率军出征,但佩比二世(PepiⅡ)却昏庸地统治埃及九十四年(由六岁至一百岁),由于遭受贝都因人的攻击,也导致埃及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独立自主,且政客们经常挑起穷人与富人的不平,潜在的社会革命一触即发,国家的衰弱逐渐显示出来,埃及也随之四分五裂。
公元前2280年,埃及有了新的局势,这时期也产生了四个不同的政权倾向,彼此间则相互对立着。首先为东方人开始侵略尼罗河三角洲地带,其次为旧王朝继续在孟斐斯生存。另外,埃哈克里奥波里斯(He-rakleopolis)为独立省长所长期控制着,*后为昂代夫(Antef)王统治了南方的蒂尼斯。
中王国时期的王朝统治
中王国时期(The Middle Kingdom)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788年,这一时期包含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65年贝都因人的势力被逐出埃及,第十一王朝亦开始兴起,由门图荷太普(Mentouhotep)所建立,他平息所有的反对势力而自立为国王,并将权力延伸至上埃及。这个时期也是埃及的繁盛时期,且仍然对巴勒斯坦及努比亚进行征伐。
第十二王朝是由阿蒙埃特(Amenemhet)和索努斯瑞特(Senousret)所统治,在塞奥斯蒂斯(Seosttis)时期埃及更是鼎盛的黄金时期。
阿蒙埃特王无论在文学、艺术、建筑或文化方面均有极大的成就。而索努斯瑞特则曾修筑尼罗河至红海之间的运河,并大举修建神庙。塞奥斯蒂斯亦针对沼泽地进行排水工程,耕作条件也有极大的改善,此外他还修建宫殿等建筑物。归纳言之,第十二王朝的君主们有下列几项的改革措施:
·将摩埃瑞斯(Moeris)湖改良成为排水、灌溉均宜的湖泊。
·通过殖民化政策改善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在奈努斯瑞特三世统治时期,埃及省长的职权被取消,省长失去了统辖地方的权力,权力重新归属于中央政府。
·行政首府以及宗教中心位于底比斯,由于它距离海洋有一百公里,故能躲避贝都因人及东方人的侵袭,而国王们的墓地也建筑于伊埃特-塔多伊(Ikhet-Taoui)地区。
·平民能够普遍接受教育,并能获得宗教上的平等权,且能开始有个人的墓地。
·促使被埃及统治的腓尼基人,将商业带至叙利亚,并扩展至克里特岛。
·成功地防御了贝都因人及利用山峡掩护抵抗努比亚人的入侵,并且征服了少部分的努比亚人。
……
新编红河风物志 内容简介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南部的一块神奇迷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红土地。这里,有因盛产优质锡而闻名遐迩的锡都,有全国第二大的孔庙,...
周振甫-《史记》集评 内容简介 本书是周振甫先生的遗稿,此前从未出版过。 《史记》是中国文学、史学的丰碑,司马迁著作《史记》不仅忠实于历史事实,而且“怀抱深远之...
《自说自画:李保田》内容简介:生猛的绘画、老道的文章 演员李保田,文字绘画作品,首次重磅出版 王安忆、北岛、姜文诚挚推荐 老戏
中国丧葬史 本书特色 徐吉军所著的《中国丧葬史》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作者徐吉军运用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包括历代文献史料和大量文物考古资料,并吸收了近代学...
《武士道》内容简介:《武士道》已成为解读日本民族精神的入门书,是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在美国用英语写作而成。《武士道》一出版即
《微服务设计:企业架构转型之道》内容简介:本书根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客观需要,引入了企业架构的规划和实施的概念,具体讲述了如
陆九渊研究 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序言**章 家世与为学**节 出身与家世第二节 为学与立志第二章 槐堂...
秦汉西晋中央与巴蜀地方关系研究 本书特色 《秦汉西晋中央与巴蜀地方关系研究》由杨民所著,近几十年来,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饱含着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
1944年12,二战接近尾声,美军在亚平宁半岛上陷入苦战。第92步兵师(“水牛师”)挺进托斯卡纳山区,与德军展开激烈交火。一场短
《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模最大的作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内容简介:◆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资本主义将人类裹挟进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永不停歇地运转才
大航海时代 本书特色 在“南海一号”沉没的数百年间,我们一次次地错失了它馈赠的机遇,于是,我们终于从海洋上受到了惩罚。“南海一号”的高调打捞唤起人们尘封已久的记...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考究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强调客家来源的多元化,提出其主要来源包括南迁汉人、百越种族和南迁盘瓠蛮三大部分, 强调上...
枝蔓丛丛的回忆 内容简介 《枝蔓丛丛的回忆》为《岁月文丛》中“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专集。编者着眼于此案解放前的远因,着眼于远因的演变、激化以及在50年代中期由对胡...
《提篮桥——犹太人的诺亚方舟》这样的书名,只有在熟知上海的人心中才会引起强烈的反差,“提篮桥”在相当长的年代里是上海监狱
后汉书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本书特色 《后汉书》是一部东汉断代史,为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所撰。《后汉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传”八十卷、“志...
《结爱:南岳北关》内容简介:《结爱》系列丛书完结篇。关皮皮历经生死,终于从沙澜救回了贺兰觿,两人回到C城,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
2009-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七辑 本书特色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7辑)》由中华书局出版。2009-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七辑 目录 满族赋乾隆...
《尚书·虞夏书》新解 本书特色 《尚书》和《周易》是中国*古老、*宝贵的两部古籍。 《尚书》独载尧以来,是中国自有史以来的**部信史。《周易》是继《连山》、《归...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插图本) 本书特色 本书是法国托克维尔所写的关于1848年法国革命的回忆录。托克维尔不仅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