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共130篇,52万字。《史记》**次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法律、思想、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都列入了历史科学的研究范围内,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书选录“本纪”三篇,“表序”三篇,“书”三篇,“世家”九篇,“列传”三十三篇,共五十一篇。各篇之中,并不都加删节,全录的有十六篇。
本书的编者姚祖恩为全书加了评注,有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文章的,一类是关于事迹的。编者的评注有助于读者了解文章的段落及层次脉络,同时说明文章的作用,阐说文章的旨趣,指出描写的妙笔。中学层次以上的读者如没有时间看全本《史记》,这本书是很合适的一个选择,藉此可以训练欣赏文学的能力和写作的技术,养成眼力和手法,受用非浅。
卷一
秦始皇本纪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日:“(中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以谦晦作夸诩,辞气峻厉)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总前六国罪案,简而伟)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言下已前无古人矣,诸臣只阐明此意耳)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秦初三公之职如此)皆日:“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看其即将前令敷衍,不更益一语)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秦人万古罪案即万古公案)臣等谨与博士议日(有至):‘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贵。’(古拙可爱,此即封禅书修谬之说也)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王日:“去‘泰’著‘皇’,(古劲之极)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他如议。”制日:“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了一事)制日:“朕闻太古有号毋谥,(首援太古为说,波澜甚壮)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断得妙)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意极愚而词极婉)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填,镇古字,通用。亦有竟作填义者,更古)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下其议亦始此)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凡人臣引议,不援目前所至切者为言,则其议难申,斯得其旨矣)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总只申初令之旨,细味自知)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数言利害皆尽)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始皇语有盖世之气)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官三等)更名民日“黔首”。大酺。(以大酺收分郡案,下又逐件起)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销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二同律)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三舆地)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四建京)
三十四年,(中略)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日:“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亦即初并天下之令衍出来)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日:“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始皇喜操切,此言非所乐闻)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痛切而疏宕)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重字妙,有激射)非忠臣。”始皇下其议。(越言亦戆矣,始皇犹知下其议,可不谓犹有君人之度乎)丞相李斯日:“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引古曲说)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此段为焚书案,然屡提儒生过失,实为坑儒伏脉)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诸生罪案己定,其语甚辣,妙在遽住)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亦从平定一统冒入,有把握)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人各以其所私学者为善也,长句曲而劲)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二句皆指是古非今者言之)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一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秦时奏议,凡欲重其罪者,多叠杂而出之,如逐客、督责诸书皆然)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钻入操切人心孔)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古制也。两层上指记事之书,下指纪言之书,甚明划)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前布其令,此详其罪)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律外余文甚周匝,此实后世造律之祖)制日:“可。”
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诸纪传无特著初起之年,此独大书之,所以为三年灭秦、五年亡国作张本,正是痛惜之意)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特写两不成一不肯竟学,羽之结局,已大概可见)项梁怒之。籍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语倔强而说书剑处又有层折,见剑虽差胜于书,而意犹未厌也。如闻其声)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真英雄气概在此句)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亨下。(妙用孟子“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句法)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尝为主办,(名甚雅)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有心人见奇处)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蛮得妙,与高祖互看,两人大局己定于此)梁掩其口,日:“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以此”与前“以是”句应)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公一生得意此四字,其列籍本纪亦坐此)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顾“吴中子弟”,紧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通字疑守之名,诸解未确)谓梁日:“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守所见亦是而卒见杀,观其辞气需缓,正与羽之才气相射也)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夹入一句叙事,好笔法)梁日:“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趁风起帆,机警之极,势如脱兔)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叙项梁如生龙活虎)与守坐,日:“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日:“诺。”梁召籍入。须臾,(迅捷)梁晌(字法)籍,日:“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如此起局,自然只成群雄事业)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以上皆以梁为主籍为从,故只如此写)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论以.所为起大事,(概括得好)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二句夹叙法,合所举所收,共八千人也)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校尉将兵者。侯,军侯,主侦敌。司马,主军政赏罚)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日:“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闲处著笔*妙)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先作一结,下文另起一案)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夹叙一事,非传中正文也。看其简处则极简,两行中写许多情事,如此作文方无喧客夺主之患)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如椽之笔,与传末作章法)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日:“陈胜败固当。(借陈胜引入,有把握)夫秦灭六国,楚*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倒“至今怜之”,句法妙)故楚南公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谶纬之说)今陈胜首事,(遥接“败固当”句)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应起句,有情)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写脚色,有关系)立以:楚怀王,从民所望也。(点破妙)
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李斯子)益轻秦,有骄色。(为梁死案)宋义乃谏项梁日:“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宋义语只是寻常见识耳,幸而中,亦不幸而中,卒以此杀其身也)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时田假立为齐王)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日:“公将见武信君乎?”(即项梁)日:“然。”日:“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语生色)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点明定陶,自作章法)项梁死。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装头长句法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语甚撇轻,正妙在得无甚深要)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怀王殊非娖娖下人者,然此真孟浪之举)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特插此三字为后案),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点出一段大关目)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如后世特置之衔,欲以尊异之)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日:“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二语于情事不切而必引之,活画出宋义头巾气)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此留而不行之故)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前引后收,訑訑如见,此辈甚多,胡可胜道)因下令军中日:“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军令亦新甚、韵甚)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暗指项羽,欲以此折其气)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一发迂缓)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渲染法)士卒冻饥。项羽日:“将戮力而攻秦,(总提句)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此就利害上言之)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此就义理上言之)乃日‘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于义既不当,于势又无益),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透健有声)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又假大义以责之,羽安能及此)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写出隐恨来)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先指饥冻)而徇其私,(又带定送子,周匝之至)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日:“宋义与齐谋反楚,(若无送子相齐一着,何以蒙恶声哉)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日:“首立楚者,将军家也。(妙妙,提出项氏隐衷,偏不附会楚王阴令之说,而词又未毕,直画亦画不到)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了宋义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写出太阿倒持来)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以上一大段总写羽为上将军之案)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又提)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先叙一笔)战少利,陈馀(馀为赵将)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写羽才气过人)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自与后“已破”句应,先写一遍,完事迹)杀苏角,虏王离。涉问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又重写一遍,专描战功)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本助诸侯击秦也,反写诸侯惴恐,加倍写法)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登高而呼,余响犹震)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两大怒,有次序)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小人多事,不知彼与刘项有何恩怨)“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语陋得妙)项羽大怒,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语直捷有势,正与后“许诺”及“默然不应”对锁作章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提清全局与后对看,他人不解用此笔)范增说项羽日:“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特特与曹无伤‘珍宝尽有’之言不相仇,所以表出范增)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世也。急击勿失。”(还其旦日击破之言而趣之)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日:“毋从俱死也。”(十余字耳,叙得情事俱尽,性情态色俱现,千古奇笔)张良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日:“为之奈何?”张良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从容得妙)日:“鲰生说我日(急中骂语皆极传神):‘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偏从容)沛公默然,日:“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又倔强、又急遽,传神之笔)张良曰:“固不如“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到底从容有节,琅。琅可听,只如此妙)沛公日:“君安与项伯有故?”(自出机。警)张良日:“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日:“孰与君少长?”(机警)良日:“长.于臣。”沛公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机警绝人)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此等处皆特写项伯,所谓传外有传也)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自解语与曹无伤语对针,若范增之言,本非羽心,且亦无可置辨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语气详慎,卑抑之至,大英雄能屈处,凡此文皆特特与项羽对看)项.伯许诺。谓沛公日:“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娓娓如闻其声)沛公日:“诺。”于是项伯复夜去,(线索清出)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兄弟之益如此,所以谓沛公之机警并非子房所及)项王许诺。(直性)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0年卷 本书特色 “纲文”力求简明、准确,经得起查对核实。“目文”叙述事件起因、经过,力求完整和客观,一律不作与记事无关的描写和评论。...
现代法国的起源I:旧制度 本书特色 《现代法国的起源(Ⅰ旧制度)》是伊波利特·泰纳的经典史学之作《现代法国的起源》的**本。本书详细叙述了法国大革命发生前社会各...
文化视域中的宋代文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浙江省151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和浙江省社联项目的结题成果。本书主...
莫高窟的精灵-一千年的敦煌梦 本书特色 《莫高窟的精灵(一千年的敦煌梦)》被列为甘肃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重点资助项目。它对敦煌艺术和敦煌学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了解...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
千古风流 本书特色 该书是熊召政先生的历史随笔集,分为“青山自在红”“自然的恋情”“古桥上的中国&r...
19世纪40年代,随着中外商务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思想比较开放的中国人不为“天朝大国”的传统观念所困,开眼看世界,并撰写了一
明末农民战争史-修订版 本书特色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开山之作遍查近1000种方志 正说李自成、张献忠补齐作者生前亲笔添加的万余言资料,初版已脱销近30年为配合...
中国地名史话 本书特色 * 地名堪称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一部地名史,便是一部国家史* 读史**案头参考,中华民族文化寻根的宝贵遗产中国地名史话 内容简介 上...
希罗多德历史-(全二册) 本书特色 《希罗多德历史(套装全两册 汉译名著本)》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学家希罗多德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考 本书特色 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是清朝灭亡之前经略边疆地区的*后一次努力。虽然它只是一次局部的事件,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本书作者将视...
《芙蓉国(上下)(修订本)》最初出版时,作者化名“辛克”。读书界立刻做出了积极反应,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一桩不能忽视的文化事
世界战争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攻防战。敦刻尔克撤退是二战中最成功的一次军事大撤退。德法首开二战中第一次大规模坦克会战。从马恩河
《中国的建筑与景观(德文版)》内容简介:《中国的建筑与景观(德文版)》收录了二百八十八幅摄影作品(拍摄于1906-1909年),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全五卷)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当代中国研究所是1990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专事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
五位好莱坞著名导演非凡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如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也被其所改变。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个前所未闻的
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 本书特色 《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为甘肃通史第四卷,是对**版的修订再版。记述了隋唐时期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自然生态、民族社...
“太阳之子”与亡灵迫害-埃及法老阿肯那顿传 本书特色 20世纪早期,埃及帝王谷曾有过一次非同寻常的考古发现,阿肯那顿法老的外祖父、外祖母、母亲的墓被相继发现,在...
Todaysworldisorganizedpoliticallyintonationstateswithsovereignnationalgovernment...
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但如果历史被曲解、阉割、遗忘,则意味着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