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作者在本书中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选举社会”的基本概念,并试图用它来概括中国从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以及一种自成一体的社会形态。本书的主旨是:对中国从战国这一过渡时代直至晚清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提出一种有别于流行观点的社会学阐释,以便为诠释中国自秦汉至晚清的迥异于西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一条新的合理思路。
《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是何怀宏教授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研究的力作。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选举社会”的概念,并以此来概括从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道路给出了有别于社会流行观点的阐释。 季羡林先生评价本书是一部知识视野开阔,用力很勤,材料极富,独到新见颇多的佳作。
**章 平等与现代性 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因素问题 1995年7月,金耀基为《中国文化》杂志写了一段“学人寄语”,以下一些话看来反映了目前萦绕在这位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有年的学者心中的重要问题:在跨世纪之前夕,中国人*应深省的是中国文化与“现代性”课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是一被变项,也是一自变项,现代化之路是多元的,“现代性”也可以是多元的。但有没有可能出现“中国”的现代性?主要视乎中国文化能不能及如何回应现代的普遍性问题。这里指出了“现代”或“现代化”、“现代性”有它的普遍性,或毋宁说,当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或“现代性”时,“现代”一类概念本身就是在指示一种普遍性、指示一种近数百年,尤其20 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先后不同程度地、不管愿意或抗拒与否都被卷入的一个世界性历史进程,并且,这一过程首先是在西方世界发生的,并首先在那里得到仔细的阐述、分析、反省和批评。我想,任何一种对“现代”的研究, 任何一种对各民族“现代化”道路或“现代性”之独特性的强调,都不宜否认或脱离这一基本事实。因而,在分析“现代”时,不宜如弃敝屣似的匆忙摈弃西方的一些分析范畴。 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显然又是相当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烦恼也无疑将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这不仅对中国是这样,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换言之,“现代”将越来越多地被全球、被世界各民族和各国所分享和负担,西方的色彩可能淡化,而非西方的色彩却可能突出起来。这种前景又是深深地植根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 植根于过去。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巨变,虽然自19 世纪被西方激起之后, 大致到20 世纪才真正发生并初步成形,但是,“现代”的某些趋势可能在中国内部却早已存在,并在发展中呈现出与西方迥然有别的特点。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学者寻找中国内部固有的“现代”因素的种种努力: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尝试从宋、明、清,或更早的时期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经济的萌芽;另一些受到韦伯式问题启发或刺激的学者则试图在中国乃至东亚发现可以支持工业化或者民主化的精神因素、价值观念或者某种张力。这些尝试是有意义的,但可能尚未充分考虑到中国历史上“现代”因素的独特性。因而,他们寻找的东西可能恰恰是虽然“现代”、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相当缺乏的东西,而中国历史上缺乏这些东西并不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缺乏“现代”因素和倾向,尤其是如果我们恰当和全面地理解“现代”,理解“现代”不仅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演变的某种大势就更其如此。 我在此也想做一种从中国的内部、以一种较长远的眼光,探究中国的过去与“现代”关系的初步尝试。借助于托克维尔考察欧美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所形成的一个概括,本编试图对中国自春秋战国之际封建世袭制解体以来平等的趋向提出一种概略的描述。这一平等的趋向与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崩溃以后的平等潮流既有相合之处,同时又有自己的显著特色。托克维尔以平等的发展来概括一个走向“现代”的世界性历史进程,中国与西方相遇以后自然不可能自外于这一进程,但问题是在中国社会的内部也早就发展着这一趋势。 我们可以先浏览一下中国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来大致不变和发生变化的方面,对基本不变的方面我们可以简略地指出:君主制、官僚制、政教合一、士农工商、宗法关系的社会格局,相对停滞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变化的主要方面,参照一些学者的归纳可以大略地指出:版图或经济地域由中原向外部的扩展,尤其是自北向南的不断拓殖;人口大致有了十倍的增长;土地私有及小农化日益发展,租税由征收实物变为征收银钱,徭役也渐变为募役,货币经济亦曾有过兴盛的发展,农业耕作日趋集约化;中央统一帝国的形成并趋巩固;君主专制加强;官僚组织日益完备有序,入仕机会扩大,统治阶层从下层吸收其成员的措施已演成一套客观严密的制度;法令细密,废除了肉刑,刑罚的残酷程度也得以减轻;奴隶日渐消失,贱民也在减少,贵族门第阶层消失,身份越来越不固定;家族纽带在民间社会中虽仍相当凝固,但越来越退出上层政治的领域;文化教育亦趋普及,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扩展,其应用和效果远超过火药和罗盘;儒家意识形态获得统治地位之后,显示了它极大的吸纳、包容和同化力量,这包括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北方部族入侵和入主中原之后的多次大规模汉文化等等。这些变化当然是就总的趋势而言,尤其是就*后在明、清所达到的状态而言,中间不无曲折和反拨。这些变化是和平的、渐进的和积累的,并无彻底的断裂、变革和创新,这并不是说其间没有暴烈的实践,而是说那些不时迸发的暴烈实践并未带来社会结构实质性的变化,故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是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对这些变化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总的名称来概括呢?它们是否仅凭自身*终也将把中国带入一种“现代社会”呢?对此还邃难判断。但在上面的变化中,我们看到至少有不少方面是指向平等、指向等级关系的松解的。 但是,我在本编中尚非全面地考察这一平等的趋势,而只是从一个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侧面:即联系中国两千多年来先为荐选(察举),后为考选(科举)的选举制度的发展,来考察一种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平等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变动。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专著有《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等;译著有《沉思录》《道德箴言论》《正义论》等。
《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内容简介:1969年,婚后的玛乔丽跟随丈夫前往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对昆人进行一系列跨学科的田野研
《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内容简介:日本国家的现代化始于幕末时代,以美国人佩里来航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导火索,引发了天
大清孤儿 清未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本书特色 1911年,注定的变局;传统士人,共同的宿命。名节、责任、抵抗、变通……到底何处是归途?两千多年未有之大变局,五千年...
本书全面搜集整理廖氏全部著作,计140余,凡百数十卷,施以新式标点,并加校勘及每书提要,再配以人名、书名索引,附录廖平传记、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林立果小舰队兴亡始末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翔实记述林立果“小舰队”兴亡始末的历史纪实作品。林彪、叶群的独子林立果,1967年春到空军当兵,...
德国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这本《德国史》由卢文迪著,本书上溯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下迄希特拉之执政,叙述德国一贯发展的历史过程,故名日《德国史》。政治事象...
《超级大脑在想啥?》内容简介:本书运用了混知团队独特的视觉化、脉络化的漫画科普方式,结合张文宏教授的专业知识,用全新的角度
青铜自考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十二吏部九十六《处分例-举首诗文书札》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皇帝论...
中国通史(上册) 目录 导论 **节 斗争的过程第二节 史书的编著第三节 编著的目的**篇 古代史 **章 原始社会史及古代史的大势**节 原始社会史第二节 新...
大国无疆-西班牙皇室 本书特色 西班牙阿拉贡地区出生的“天主教国王”费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看中了哥伦布征服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他们也想借助哥伦...
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本书特色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矛盾*高的斗争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高的、*暴力的手段;也是*有效,*...
凯南日记 本书特色 他是20世纪知名外交思想家,是美国深受关注的战略家他塑造了冷战时代,又不遗余力要打破美苏僵局 1953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刚刚退休的凯南迈...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
宁可谈敦煌 本书特色 大师给你讲中国文化。“文化中国”丛书是一套普及中国文化知识的百科式人文丛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特邀侯仁之等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撰写了一套“文...
十七世紀末,蘇格蘭還是歐洲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卻奇蹟似地在十八世紀中葉迸發驚人的能量,出現了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自由
西班牙内战:真相、疯狂与死亡(热销10余国,让千万人热泪盈眶的史诗巨作) 本书特色 《西班牙内战:真相、疯狂与死亡》是一部讲述西班牙内战的史诗巨作,以促成西班牙...
风云首辅张居正-漫说中国历史-39-轻松读历史 本书特色 《漫说中国历史》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中国历史,用纵横双线的结构铺叙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TheshockingstoryofoneofthefewpeopleborninaNorthKoreanpoliticalprisontohaveescape...
《范式的变更:新报刊史书写》内容简介:本书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团队这几年对于新报刊史书写探索的文集结晶。其中包括:
民国大案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转折时期,既充满了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思想文化斗争,也发生了多起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重大案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