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在世界东方,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之初,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尖锐,相互斗争局面极其复杂,各派力量的策略转换空前迅速;每一方的领袖和将领皆在较量中淋沥尽致地展现自己全部能量,从而在历史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
高层智囊金一南历时,十五年倾注心智的力作
**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图书,**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图书,**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
**章地火——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历史不论多么精彩纷呈、多么惊心动魄,当活动于其中的那些鲜活的生命逐渐消失之后,也就逐渐变成了书架上一排又一排的故纸。
静悄悄的图书馆内,靠角落那个书架上,有本如秋叶般枯黄脆裂的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重庆初版。翻到第195页,见一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日记:
……凌晨五时半,床上运动毕,正在披衣,忽闻行辕大门前有枪声,立命侍卫往视,未归报,而第二枪发;再遣第二人往探,此后枪声连续不止……
颇像一部拙劣惊险小说的开头。可以想见,当年写到这里,握笔的手定在不住颤抖。接着往下写:
……出登后山,经飞虹桥至东侧后门,门扃,仓卒不得钥,乃越墙而出。 此墙离地仅丈许,不难跨越;但墙外下临深沟,昏暗中不觉失足,着地后疼痛不能行。约三分钟后,勉强起行,不数十步,至一小庙,有卫兵守住,扶掖以登。此山东隅并无山径,而西行恐遇叛兵,故仍向东行进,山巅陡绝,攀援摸索而上……
竟然连“离地丈许”的高墙也认为“不难跨越”,上墙之后未及细看又飞身纵下而跌入深沟,出逃之狼狈仓皇与求生之急切鲁莽,浑然一体。
难以想像,这个越墙攀山身手不凡人已逾五十。
他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所记之事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史称“西安事变”。
事变第二天上午,中共中央在保安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审蒋、除蒋。当天中午毛泽东、周恩来致张学良电,14日红军将领致张学良、杨虎城电,15日红军将领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都是这个态度。
事变第三天,苏联《真理报》发表社论:“毫无疑问, 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认为张学良是日本特务,事变乃日本阴谋所主使。
日本政府则认为莫斯科同张学良达成了“攻防同盟”,张学良是苏俄工具。苏俄才是事变真正的后台。东京《每日新闻》发表社论: “中国中央政府如在抗日容共的条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
南京方面何应钦调兵遣将要动武,宋美龄穿梭引线欲求和,戴季陶摔椅拍桌、大哭大叫,连平日颇为持重的居正也用变调的嗓音呼喊: “到了今日还不讨伐张、杨,难道我们都是饭桶吗!”
凡此非常时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立有一席之地的,无人是饭桶。
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人们能够轻松觉出每日每时不息不止的量变,却不易觉出行将到来或已经来到的质变。
1936年12月12日,当中国政治包含的量变已经足够之时,所有各方便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猝不及防地推到了前台。
历史来到十字路口。
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都在既谨慎又顽强、既坚定又游移地探索自己真正的位置。表白着自己的立场,又修改着自己的立场。表白的同时又在修改,修改的同时又在表白。
在华清池跌伤了腰腿的蒋委员长,更是一瘸一跛来到十字路口的。
事变大起大落,他也大起大落。先不屈不挠翻墙越院求生,后不管不顾躺在床上寻死;先当着张学良的面,明骂其受赤党指使;后又当着周恩来的面,暗示想念在苏联加入了赤党的儿子。
委员长方寸大乱。他连衣帽都未穿戴整齐,沉重的历史帷幕便落下了。只容他将终生*为心痛的一句话,留在那页干枯得几乎要碎裂的日记上:
此次事变,为我国民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 八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二星期 (至多一月内)可竟全功者,竟坐此变几全隳于一旦。
和共产党苦斗8年,*后就差了两个星期。8年共2920天。两个星期为14天。8年与两个星期之比,为1000:4.7。所谓差之毫厘,便失之了千里。
他把这句话一直默念到1975年4月5日农历清明节。
该日深夜11时50分,他在台北市郊草山脚下的士林官邸内病逝。
共产党人终剿不灭,是其终生不解之谜。
生命不在了,民国三十一年重庆版的日记也化为纸灰,谜底却依旧留在那里。
新中国的中心是北京。
北京的中心是天安门。
天安门的中心又是什么呢?
是那幅巨大的毛泽东画像。
年年月月,不论白天还是黑夜,画像上毛泽东那双睿智眼睛,通过面前这个世界上*大的广场,注视着新中国的人民。几乎所有中国人和世界上很多人,都把天安门和毛泽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又有多少人知道,毛泽东*初并不喜欢天安门。他说天安门太高了,高高在上不好,要在天安门下面,跨在金水桥上搞一个二层的矮台子,观礼时离群众才近。至于天安门后面的故宫,他只在1954年4月三次登城墙绕行一周,一次也没有进去过。
为什么*终没能在天安门前另搞一个矮台子?
因为破坏了总体建筑格局,各方面都反对。
为什么后半生居中南海与故宫仅一街之隔、三次登故宫城墙却不愿去里边走走?
其中缘由今天已经无人能够知晓了。
不管毛泽东的主观意志如何,风风雨雨中的无数次游行、庆典和检阅,把他和天安门溶为了一体。
别的地方看不见毛泽东了,天安门能够看见毛泽东。有天安门在,就有毛泽东在。
过去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天安门广场毛泽东视线之内,还要挂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巨幅画像,以及孙中山的巨幅画像。
后来,马、恩、列、斯画像不挂了,但孙中山的画像依然准时地出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前。
孙中山,毛泽东,中国革命*为杰出的两位巨人,隔着世界上*大的广场,年年月月默默相望。
一人生于1866年,一人生于1893年,相差27年;
一人逝于1925年,一人逝于1976年,相差51年。
这两位革命巨人、现代中国的奠基者,他们之间真正互相理解么?
18岁时,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
1936年,长征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对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说,1911年他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看到同盟会党人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上面刊载着广州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从此,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
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看到的**份报纸。“我是如此地激动,以致于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这是我**次发表政见。”
**份报纸导致的**次政见是什么呢?
风吹日蚀,湘乡驻省中学校园墙上,一个来自韶山18岁青年写的那篇东西,早已无踪无影。幸亏还有个冒险闯进陕北的斯诺,通过他毛泽东能够把那篇政见的内容留下来: “我在文章里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康、梁是早年毛泽东心中的偶像。梁启超写的很多东西他一直要读到能够背诵。在梁启超一篇文章上,青年毛泽东有这样一段批语:“立宪之国家, 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
当年毛泽东崇拜康、梁,赞成君主立宪。
但一个孙中山横空出世,便夺去了他心中的**把交椅,他的“**篇政见”就抛弃了君主立宪而改为共和。他提出来的不再是君主,而是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虽然康、梁与孙中山的区别他不甚清楚,还将三人揉为一体,但孙中山对毛泽东影响之大,震动之深,可见一斑。
孙中山知道毛泽东么?
他年长毛泽东27岁。1925年3月他在北京病逝时, 毛泽东正在湖南家乡搞社会调查、办农民协会。后来震惊中外的湖南农民运动,当时还只是运行的地火。
但孙中山知道毛泽东。在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国民党“一大”上,有两个刚刚加入国民党的青年共产党员,以能言善辩、词锋激烈给国民党元老们留下了深刻印像。
一个是李立三。另一个就是毛泽东。
李立三单刀直入,大段大段阐发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率直批评国民党的言论;毛泽东则主要以孙先生的说法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许多国民党人惊异地注视着这两人,连汪精卫也发出由衷感叹: “究竟是五•四运动的青年!”
孙中山以赞赏的眼光,注视着中共的这两个新锐。他亲自批准毛泽东为章程审查委员。
但孙中山所知道的热血青年毛泽东,毕竟不是后来那个集建党、建军、建国之誉为一身的毛泽东。
客观讲,如果没有俄国十月革命,孙中山、毛泽东这两个背景和性格都差异巨大的人,他们的生命轨迹也许永远不会交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改变了一切。
但*先听见这声炮响的中国人,既不是孙中山也不是毛泽东,而是北洋政府的驻俄公使刘镜人。
1917年11月7日,刘镜人给国内发回一封电报:“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
这是*早向国内传递的十月革命即将发生的信息。刘镜人例行公事对北洋政府外交部进行情况报告,并不知道震撼整个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正在他眼皮底下发生。
次日,刘镜人再发一报:“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非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党掌握,民间尚无骚扰情事”。
这是*早向国内传递的十月革命已经发生的消息。刘镜人的俄译汉有些问题,布尔什维克本应译为“多数派”,却被他翻译为“广义派”,让人看了有些摸不着头脑。
翻译有些问题、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这些电报送到北洋政府外交部,也因电讯不畅整整晚了20天。外交大员草草阅过,便被撂在一边。北洋政府的外交当然是以各协约国的立场为立场,所做的决定也如出一辙:拒绝承认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召回公使刘镜人。无人想到刘镜人发回来的很快被归入档案的电报,喻示着世界东方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会有中国共产党么?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会有毛泽东么?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会有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么?
如果不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孙中山、毛泽东的生命轨迹能够相遇么?
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
历史的冷峻,又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置于假设。
结论是明显的:十月革命使中国奔腾运行的地火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被那场俄国革命所促发的历史合力推向一起。
……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进修,并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
现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防战略委员会专家委员,军队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学习时报》专栏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节目主持人。
《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内容简介:安徒生的童话之所以“诗”的气氛浓厚,除了他个人的气质外,还有另一个个人因素。在他以前,大多
孙昌武所著的《道教文学十讲》一书依据著者二〇〇九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道教文学》课程所用讲义修订而成。全书共十讲,在探讨
我会留在你身边-我与狗狗的幸福约定 本书特色 狗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虽然没有相同的血缘,却有着相似的丰富情感。对狗的了解通常也可视为对人本...
特立独行的企鹅-艾伦.莱恩与他的时代 本书特色 《特立独行的企鹅》企鹅出版社授权传记*后的“绅士出版人”改变世界出版史的人物影响了英国人的品位、思想、知识,还有...
《艺术是可以教的》内容简介:本书为作者在作画创作之余的文字感悟,让我们领略到作文与作画之间的艺术联姻,更加折射出作者不凡的
海明威文集-曙光示真 本书特色 这是*新发现的海明威遗稿,原作在1999年7月这位著名作家诞辰100周年时刚刚出版。海明威文集-曙光示真 内容简介 本书描写的是...
打翻铅字架 内容简介 本集十八个短篇皆以杂文笔法写成,有强烈的讽刺性及幽默感,叙述语句有相当程度的扭曲与夸张,直指社会的病态现象及具恶质倾向的人心人性。这些作品...
黑酋 本书特色 东北扫黑大案纪实,一个刑侦队长的亲身见证。他没有了自由。看守所黑漆漆的大门深沉而凝重。当它豁然洞开的时侯,聚集在外面的人群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了那...
俄罗斯散文百年精选 本书特色 在历史坐标上搜寻俄罗斯散文,我们很难说其传统多么悠久,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在几百年的嬗变过程中,俄罗斯散文始终保持了其绵延不绝的历...
我生命的附言 本书特色 我喜欢一切有思想的人,甚至喜欢那些和我想法不一致的人。思考,这本身就是有益的,在任何情况下,思考都是为接近上帝而进行的努力。思想家意见分...
骑兵军-巴别尔全集-第2卷 本书特色 经俄罗斯文学专家刘文飞校订,加注,按新俄文版全集的体例,将经典的《骑兵军》戴骢译本与《骑兵军日记》、《《红色骑兵军报》刊文...
《哲学的慰藉(中英双语插图本)》内容简介: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
孔庆东-黑色的孤独 本书特色 《黑色的孤独》是继《火与冰》《47楼207》之后又一部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佳作,是每一位大学生床头的**书。孔庆东已成为当代大学...
日本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合山究(GoyamaKiwamu)劃時代經典論著明清婦女文學史、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卓越貢獻,深受學界推崇《明清時代
季羡林散文选--中国文库.文学类 本书特色 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具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
有一个梦想-张炜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包含了作家张炜*为内向的两部著作:《闪烁的星光》与《凝望》。它们都是自语之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忘情流露,长长短短的文字中...
智惠子抄(签名本) 本书特色 ★ 日本新诗史上,高村光太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而这本他的诗歌代表作——《智惠子抄》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爱的编年史”。★ ...
不寄的信-倪匡散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倪匡心中的**批不寄的信,倪匡尝试诱过笔杆、透过信纸,将对自己、对男人、对女人、对情爱、对想像和现实的想法,与每一位读者分...
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圣勃夫作为法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其首创肖像与传记的批评方法,写下了卷帙浩繁的...
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 内容简介 《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文献版)/民国世界文学经典译著·短篇小说》共收入托尔斯泰的《三死》、《风雪》、《丽城小纪》、《呆伊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