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写、画的艺人、小贩、工匠及胡同里出售的应时小吃,都是我们幼时所居的街巷中亲眼所见。那些艺人的容貌,清晰可见;那小贩们的吆喝声,音犹在耳;那乞丐的哀告,不绝于闻……这一切都呼之即来。那时的街巷里,每天从早到晚,小贩们走马灯似的往来,而且一年中随着时令更迭而异。
浪迹街头的艺人
这里记叙的街头艺人,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破产的农民,他们被生活所迫学得一技之长,在城市中浪迹街头,卖艺谋生,以求糊口。还有一部分人是失明的残疾人,生活无奈,只得拜师学艺,靠卖唱度日,所得甚微。他们是社会*底层的群体,终年流浪街巷闹市。他们当中有单独一人走街串巷,也有几个人合伙或夫妻、父女、师徒相依为命,形成了老北京城街头巷尾贫苦艺人队伍,百余年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时有所见。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印的《燕京岁时记》“正月”的记叙中,有“耍耗子、耍猴儿、耍苟利子、跑旱船”一节。
“京师谓鼠为耗子。耍耗子者,木箱之上缚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圈之技,均以锣声为起止。耍猴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耍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帷之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马诸杂剧。……凡诸杂技皆京南人为之,正月*多。至农忙时则舍艺而归耕矣。”
耍耗子
当今的年轻人看见这个题目,可能认为是笑谈吧?可是六七十年前,北京城街巷胡同确实有驯鼠艺人。清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记》中也提到耍耗子的,那是100年前的实事。上溯到明朝,在京城就有耍耗子的下街卖艺了。
艺人身背一只小木箱,箱内装着驯熟的小白老鼠和应用的道具,吹着唢呐沿街卖艺。孩子们听到唢呐声,便知道街上来了耍耗子的,蜂拥似的往街上跑。艺人吹过一阵唢呐之后,见胡同里围拥的人不少,场地又合适,便撂下木箱,做演出的准备。如果围观的不够他的指标,便吹着唢呐,往另一条胡同走去。这是孩子们*为扫兴的事了,有的孩子便跟在艺人后边。
艺人打开木箱,取出一块一米见方的粗布,铺在地面。在布的边沿将一根镶有尖铁扦子的木棍揳入地面。木棍的顶端装有木制刷白漆的佛塔,塔肚正中有一个两面可通的小圆洞,塔下有几根与立棍交叉的平行“米”字形木杆。每根杆头,装有不同的道具。有西瓜、桃、金蟾蜍、鱼、用线吊着的小木桶等。
这些道具都是木制的,每件涂有相应的彩色油漆,做工精细。碧绿的西瓜,表面有黑色条纹;歪嘴的木桃,粉白相间;蟾蜍背上的金线清晰可见。每件道具中央都有个可通的小洞。塔的顶端装有四周垂帘的平顶小圆伞,可以转动。在中间立杆两端拴上两条软梯,那软梯是短木棍排在一起,用小线拴得很牢固,软梯的另一端与地面钉牢,有一定的坡度。
艺人安排妥当,又吹了一阵唢呐,希望再招一些人来。
只见艺人从木箱内,取出一个个小木匣,拉开匣盖,请出**个小“演员”,放在软梯前,艺人边唱边说。唱的故事内容是与道具相应的民间传说,如《刘全进瓜》、《姜太公钓鱼》、《刘海戏金蟾》、《李三娘打水·井台会》、《白猿偷桃》等。那艺人唱的小调,风趣入耳。“云蒙山倒有一个水帘洞,高山有洞,洞里有仙……”那一只只小白耗子,按照艺人唱的故事,一个个先后顺软梯爬到那相应的道具的小洞中,一动也不动。
当时我很纳闷儿,那几个小白耗子怎么那么听话?*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只小白耗子爬到吊桶处,还用它的两只前爪,提起那吊桶,而且还晃动两下。每演到这里,便招来孩子们的惊呼声。
*后一个节目是艺人将一只小白耗子放到那平顶伞上,那耗子在原地跑动,带起那转动的小伞,伞边缀有一串小铜铃,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孩子们鼓掌叫好,“噢——!”演出就结束了。演出中间还打一次钱,全场演出,也就不到半小时。
使孩子们*高兴的是,一只小白耗子顺软梯爬到已有几只耗子的地方。我们就大声呼喊,“走错喽!走错喽!”那耗子便返回来。这是我们*开心的事了,因而久久不能忘记。
听大人们讲,白耗子通人性,艺人须下很大的功夫才能驯好。当时有个孩子说:“赶明儿我也逮几只耗子,教给它们练玩意儿,准比他们耍的好。”又有一个孩子说:“不行!咱们家那灰耗子见人就跑!”不知是谁说:“还咬人哪!非得是白耗子才能学着练玩意儿哪!”
艺人打钱时,孩子们很自然地拿出几个零钱给艺人。大人说了,他们练半天不容易。要是有哪个孩子看完了,人家打钱,你溜之大吉,北京人管这种行为叫做“看蹭儿”,招人笑话。
而今耍耗子的恐已绝迹,故得竹枝词一首以示念想。
软梯轻爬演艺忙,偷桃、进瓜、李三娘。
太公、蛇仙与刘海,巧耍耗子走城乡。
关于刘海的传说在我国流传很广。刘海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吉祥神。据说刘海为五代时道士,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人多称其为刘海蟾,后讹为刘海。其本名操,字招远,又字宗成,燕山(今北京)人。传说曾得吕洞宾所传秘法,得道成仙。被道教全真派奉为北五祖之一。又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明悟弘道真君,至元武宗(1308-1311)时又加封为帝君。民间有刘海戏金蟾的传说,约始于明代,多见于民间年画,为一穿红披绿的胖小子,手提金钱串,笑逐颜开,足下蟾蜍为三足,民间以为稀罕物件。常于婚庆、春节时张贴,以取吉利祥瑞。湖南花鼓戏有《刘海砍樵》的爱情故事。
耍猴
艺人肩打一根拳头粗、约三米长的毛竹筒,距尖端一米处,绑一根约一米长的横竹竿,竿的两端各系一根粗绳子,一同往上系于毛竹的尖端,自然形成“伞”字形状;另背一只木箱,箱上坐一只用铁链拴着的小猴子。它瞪两只大眼东张西望,身体不时地往起一纵一纵的。艺人还牵一只哈巴狗,也有牵一只羊的。一路行来,一路筛锣,以招来观众。
猴子演的节目有连续后空翻、倒立行走、钻罗圈、骑狗奔跑、羊拉车、猴坐车等。小猴上身穿一件红坎肩儿。在所有的节目中,以猴戴面具和盔头*吸引人了。
艺人筛着锣,牵着猴子,绕场行走,念念有词,半唱半说地演唱民间故事。小猴自己打开木箱,取出一个少女的面具扣在自己脸上,艺人唱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小猴绕场一周,将那少女的面具摘下来,又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盔头,就是戏曲舞台上帝王将相戴的冠帽。做工相当精细,只是尺寸小了许多。小猴戴上一顶八棱的倒缨盔,双手握着一根小棍,横在颈后,这时艺人唱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绕场一周,小猴摘去盔头,又从箱子里拿出一个花脸面具,往脸一扣,面具的内壳嘴处有一根横棍。小猴用嘴衔住横棍,透过面具的两个眼孔,看得见艺人的指挥。*使人发笑的是小猴过于紧张,将那面具头朝下扣在脸上,嘴衔着颌下的横棍,把脸几乎都露在外面,两只大眼呼扇呼扇地看着艺人手里拿的小鞭子。看到这个样子,全场人哈哈大笑,孩子们也高兴地呼叫。
北京人根据这种场景,猴子一个个地换面具,编了一句歇后语,非常形象。“猴的帽子——戴不坏摘坏啦!”比喻一个物件没派上正经用场,就折腾坏了。
*后一个节目是艺人让猴子爬到竹筒的顶端。那猴子龇牙咧嘴,说什也不往上爬。艺人拽绳子对猴子说:“刚才好好的,这会儿怎么不练啦?怎么碴儿?”那猴子眨眨眼,纵身一窜,扒在艺人的肩头,把嘴凑到艺人的耳边,像是说悄悄话。艺人连忙点头应声“噢,噢!”然后对观众说:“他说肚子饿啦,跟诸位讨个烧饼钱,吃饱喽再练。”于是艺人让猴拿着铜锣,翻过来绕场打钱。凡是有人给钱,听到锣里硬币的落声,艺人拽绳子,猴子抬起手往额头一举,像是行礼一般。不知是哪个淘气的孩子,从地下捡了一个小石子,往锣里扔去。那猴子听见哨地一声,立即举手敬礼,那个孩子乐得前仰后合。
打完钱之后,艺人对猴子说:“这回有了烧饼吃了,该练了吧!”那猴子听了便快速爬到竹筒的顶端,抱住竹筒一动也不动,艺人双手握紧竹筒,底部戳地,将竹筒抡转起来,两三圈后便收场了,演出到此结束。
艺人收拾完道具走去,有几个孩子依然跟在艺人后边,看样子是到另一场所再看一场。其中一个孩子用石子投向小猴,还喊着:“猴屁眼儿着火!”谁知把猴子招恼了,瞪起两眼,龇着牙,上身直晃,孩子一哄而散。
类似这样开心的场合,差不多一两个月才遇到一次,所以孩子们一说起话来,那猴子便是*欢乐的话题,说起来眉飞色舞。即便是往锣里投石子讨嫌行动,也当作一件美事来炫耀。这种欢快的情绪少说也得持续两三天。要是哪个孩子没赶上看耍猴的,那才真叫后悔懊丧哪!
如今年已七十有六,提笔写少年往事,感慨万端,特拟一首竹枝词。
小小毛猴技艺博,身负荆杖效廉颇。
骑羊、倒立、戴面具,斜挎小袢学推车。
耍猴傈子
这个名称在当时都是这么称呼,也有叫做“耍乌丢丢的”,这个名堂至今找不到出处和确切的字眼儿。有可能是根据艺人口里含的小哨,吹出来的声音嘀呜呜,这是拟声的叫法。前文的说法“苟利子”。说得确切些,就是如今被称做的“布袋木偶”古时的名称,又叫“手托傀儡”。这种木偶体形小,头部连在布袋上,外加服装。艺人表演时,用手伸入布袋,凭手指操纵木偶的动作。福建称做“布袋戏”,南昌称做“被窝戏”。老北京的“耍猴傈子”表演、情节比较简单,可是却极能吸引当时的孩子们。
艺人担副担子,一端是一个三层屉的大圆笼,另一端是粗蓝布裹着一个木框子。演出之前艺人先筛一阵锣,像是把前街后巷的人都筛出来才可他的心。胡同里围观的人逐渐多起来。艺人认为可以演一场,便将担子靠边放好,打开那个大包袱。原来那是一个大口袋,口袋嘴连着一个四方的木框子,像一个二尺见方的镜框镶在口袋嘴上。木框有根横梁,中间有凿的铆孔。艺人在框上用几块木制的景片,如同搭积木那样。不大工夫,在木框上用几块板,搭成了一个小舞台,又像寺庙的佛殿。高一尺多,前面有两根明柱分为左右,那屋檐上有瓦垄,后幕布、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各挂一个小门帘,整齐干净,做工精细。*后艺人用扁担插入框架底部,往起一举,一座微型舞台背靠墙,稳稳当当立在观众面前了。
艺人钻进口袋里,敲打着锣,吹着笛哨吱吱地响。这就算开台了。在我的记忆里,演出的节目仅有两出,《猪八戒背媳妇》和《王小二打老虎》,再也没有看过其他节目。一两个月重复看一场。我们这帮孩子仍聚精会神地仰头看着舞台,看得有滋有味,饶有兴趣,真可谓百看不厌。
《王小二打老虎》演的是一个少年到山中砍柴,被老虎吃掉了,然后又复活的故事。木刻的小孩儿头,身穿蓝上衣,腰系搭包,身后掖一把斧头,手握扁担,看不见下身。上场后,边走圆场边唱。他唱的什么词,当时被那艺人吹的哨声遮住,根本听不清楚。极为好笑的是那木偶向后转身时,不是整个身子向后转,而是那个木制人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然后继续往前走,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这时听着后台一声吼,突然窜出一只猛虎。小孩儿一见大吃一惊,全身抖动,用扁担与老虎搏斗,*后小孩儿体力不支,被老虎一口一口地吞了下去。老虎便趴在舞台边上一动也不动。随后一个大人上场,像是找孩子来了。当他看到老虎,便知不好,立即用手中的棍子猛打那老虎的头,经过一番打斗,*终将老虎打得不动了。那人还用力踢那老虎,气喘吁吁,又把老虎的嘴掰开往里看,然后从老虎肚内用力往外拽,终于把孩子掏了出来,大人抱着孩子大哭。突然那孩子站起来,又活啦。看演出的一群孩子,鼓掌欢呼,这出戏就算演完了。
艺人从口袋里钻出来,手拿一面锣,“求口饭吃,帮一把!”还不时地对孩子们说:“回家拿钱去,待会儿看下一出《猪八戒背媳妇》!”
《猪八戒背媳妇》与现在木偶剧团演出差不多。八戒上场边走边唱,身后背着一位美貌女子,走过几步,突然全身一晃,台上空了。又看那台帘猛然一挑,上场的还是猪八戒,不过身后背的却是孙悟空。就这样连续变换三次。艺人在口袋里不停地敲着锣,一个人模仿三个人说话,粗细嗓来回变,倒也热闹。为了混口饭吃,真怪难为他的。
清代浙江金华人方元鹍《都门杂咏》中,以竹枝词的形式,描述了京都耍傀儡的情形,也是在街头演出的。
昆调秦腔换羽商,百戏随意坐伶场。
闲来也趁街头鼓,冷眼看他傀儡忙。
从这首竹枝词看,耍傀儡的在北京城,少说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距今六七十年前,老北京街头巷尾表演的傀儡戏,竹枝词写了它的剧情内容。
布袋上沿装舞台,手把木偶显艺才。
猛虎吞下王小二,爹爹把他拽出来。
耍狗熊
耍狗熊是街巷里较大型的驯兽表演。艺人牵一只黑熊,沿街筛锣的艺人,边走边吆喝:“看看狗熊翻筋斗!”观众仍是一帮孩子,偶尔也有大人出来看。候观众有一定数量了,就开始表演。
演出的节目比较简单,有狗熊扛叉、耍叉、倒立行走、打滚儿、摇虎撑、作揖等。狗熊体态拙笨,因而做出一些动作,颇能引人发笑。艺人打钱的时候,狗熊捧着锣,绕场向人行礼,鼻腔中还发出哼哧哼哧的声响,看那样子着实可乐。有人爱看狗熊行礼,就随手往锣里扔几个零钱。艺人一拽绳子,说:“谢谢!”狗熊就抬起爪子往额头一举,哼哼几声,人们哈哈大笑。
艺人就在这笑声中,能挣几个钱,赖以糊口而已。
黑熊可笑,特赋竹枝词以记实况。
街巷艺人牵黑熊,体态可人哼哧哼。
耍叉、敬礼惹人笑,抓举“虎撑”学郎中。
虎撑,俗名“串铃”,是古时行医郎中所用的响器。用生铁铸成的镯形圆管,内装铁珠,套于手四指之上,摇动时发出“哗一铃”的连续响声,以示患者。虎撑之名南来于唐。名医孙思邈一日到山中为患者医病,下山时见一只猛虎卧于山道当中,口中发出哀号之声。孙思邈从虎的哀号中看出虎身中伤,在向人求医,并无伤人之意。孙走近虎旁,发现虎口不停地流出涎水,便用串铃撑住虎口,发觉虎齿缝中扎有一根长骨刺,孙思邈用钳子将骨刺拔出。老虎起身扑于地上不走,孙思邈走时,老虎行于身后,从此永不离开。孙将串铃改称作“虎撑”。至今各地的药王庙,孙思邈的塑像旁卧一老虎,即是孙思邈医好的那只老虎。
翟鸿起,1931年生人。现为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俗开发委员会理事、北京市民主促进会文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谜友联谊会会长、东城灯谜协会副会长等。
1994年以来,在《北京日报》、《经济日报》、《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诤友》、《北京文史》、《燕都》、《北京工人日报》、《大观园》、《西城追忆》等报刊,发表有关老北京民俗文章数十篇。在京味书楼、京味茶馆、第十五中学、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首都图书馆、西城图书馆、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医中药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单位主讲老北京民俗讲座。电视片《老北京的讲究》主演之一。著有《老北京的街头巷尾》、《老饕说吃》、《老票说戏》、《灯谜览胜》、《中华灯谜大博览》、《猜谜一窍通》、《中学各科名词趣谜》、《趣味京剧灯谜》、《说谜》丛书等。
汉语避讳研究 本书特色 该书是作者几十年专题研究的结晶。全书从避讳概况、避讳改姓、避讳省称、避讳称字、避讳改字和改谥号、避讳改地名等十二个方面对汉语避讳进行了研...
《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 本书特色 司马迁《史记》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写作,并非仅用皇家图书馆的史料辑录而成,而是作者实地考察,...
古今中西之争 本书特色 “现代性”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思考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极大的困惑,因为它意味着: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只是一套正面价值的胜利实现,而且...
基于语义约束主题模型的商品特征和情感词提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句法依存、词义理解和语境相关等角度获取语义关系, 并将语义关系转化为LDA模型容易识别和方便...
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弟子规-青花典藏-珍藏版 本书特色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本书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
歌舞伎完全入门-知日-50 本书特色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品牌「知日 ZHIJAPAN」推出《知日》特集第50弹《知日?歌舞伎完全入门》特集! *歌舞伎的4...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本书特色 *好看的文字,再现大清王朝vs大英帝国。小女子笔下的大历史,看青年一代写史者如何直面那一段挨打的历史。2008年*值期待的历史读本...
作者简介本书由原“SH 美化家庭杂志”资深制作成员组成,并邀请台湾知名设计师为客座主编群。 美化家庭相信唯有兼具快速杂志信息与深度研究图书特质MOOK的形...
汉语语音史讲话-校正本 内容简介 汉语语音史这门科学在我国已经有了好几百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研究这门科学的学者很多,贡献很大。20世纪初以来,由于材料的扩大、方...
新华词典 本书特色 《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原创成语词典,于2004年做资料准备工作,2005年开始编写,历时八年终于编成出版。《商务印书馆:新...
《微信小程序运营》内容简介:本书从创意设计、渠道布局、用户运营、营销转化4个角度出发,用12章内容、161个知识点及几百张图片,
深度探索系列--消失的建筑 追寻在别处呼吸的凄美诗章 本书特色 有一处咒语铭文写道:“谁要是干扰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飞到他的头上。”人们大多相信这咒语是灵验的,...
希行,女,生於燕趙之地,平凡上班族,雙魚座小主婦,以筆編織五彩燦爛的故事為平淡生活增添幾分趣味,偏好鄉土氣息,愛有一技之長的女主,愛讀書,愛旅遊,用有限的時間和...
斯芬克斯的眼睛 本书特色 “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为我们刻意隐藏了什么,还是曾经的人们根本对他的叙述不屑一顾?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多得多!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埃及的...
汉语语音史 本书特色 《汉语语音史(精)》是作者王力在《汉语史稿》的基础上修订改写的一部作品,介绍了研究汉语语音史的一些基础知识,描写了汉语从先秦到现代的音系,...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南台灣黃埔軍校旁的眷村。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1983),美國哈佛大學博士(1992)。任職於歷史語言研究所30年,目前為該所特聘研究員...
中国酒文化 本书特色 蒋雁峰编著的《中国酒文化》在宏观的层面上对酒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把握,不仅从酒文化的历史、内涵、载体、功能,政治形态、经济形态、道德形态、美...
象吉通书 本书特色 《象吉通书(上中下*新注释)》共二十九卷,运用现代科学电脑照排,按原古版本复制印刷而成,字迹明朗清晰,一目了然。是日理、星象学家极难...
清明旧事 目录 一 寻根溯源探清明/1(一)周秦:祭祖扫墓习俗起源/6(二)汉代:清明作为节气确立/9(三)魏晋:寒食节俗相沿成习/14(四)唐代:寒食与清明的...
■作者簡介國王陛下八○後非主流不知名寫手,性格純樸,品德中上,文風以幽默搞笑為主,輕快、放鬆,作品能給讀者以最愉快的閱讀體驗。■繪者簡介MO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