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自传作品,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神秘追寻。
因为唯有孤独的黑暗中,记忆的工作才会开始。
保罗·奥斯特动人自传
一幅隐形人的画像一部回忆之书一段跨越时空的隐秘家史
对于生活与家庭关系令人感动的、观察入微的描摹。
——《纽约时报书评》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一部很难归类的出色的作品,部分回忆录,部分其父的传记,部分自传;它也是对失落、家庭中的爱、父性和记忆的一次沉思。印象主义、细致、有时又极其感人,它在奥斯特的作品中相当独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树立了奥斯特的声望。
——《加州文学评论》
很奇怪,奥斯特的处女作或许更适合留待读完这位作家的的其他作品后来读,书中描述的一些情形与它们后来在虚构作品中的化身有着神秘的相似性。
——斯蒂芬·汉密尔顿(苏格兰作家)
一个隐形的画像
某一天,生命犹存,那个人拥有*健康的体魄,甚至还算得上年轻,不知疾病为何物。一切如常,仿佛会永远如此。他度过一日又一日,独善其身,只向往着前面的生活。然后,突然之间,死亡不期而至。他微微叹了口气,重重倒在椅子上,而这便是死。这么突然,没有留下一点思索的空间,不给大脑任何机会来想出一个或可安慰的词。除了死亡,除了人难免一死这个无法简化的事实,我们一无所有。久病后死去,我们可以顺从地接受。甚至连意外死亡,我们也可以归咎于命运。但对于一个没有明显原因便死去的人,对于一个仅仅因为他是个人便要死去的人,死亡将我们带到一个离生与死的隐形边界如此接近的地方,以至于我们不再知道我们在哪边。生变成了死,仿佛死一直拥有此生。毫无预警的死。也就是说,生命停止了。而生命可能在任何时候停止。
三个星期前,我得知父亲的死讯。那是周日的早晨,当时我正在厨房为小儿子丹尼尔准备早餐。楼上,我的妻子还在床上,赖在被窝里,享受着多睡几小时的奢侈。乡村冬日:一个寂静的、木烟缭绕的、雪白的世界。我满脑子想着前夜一直在写的那篇文章,正期待着下午能够重新回去工作。然后电话铃响了。我马上知道麻烦来了。没有人会在星期天早上八点打电话来,除非有不能等的消息。而不能等的消息总是坏消息。
我无法把事情想得更好些。
早在我们收拾好行李、踏上赴新泽西的三小时车程前,我便知道我将不得不写下关于我父亲的事。我没有计划,对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也没有确切的想法。我甚至想不起曾为此作过决定。只是一种确信,一种从我获知消息那刻起便开始强加于我的责任。我想:父亲去了。如果我不快点行动,他的整个一生将会随之消逝。
如今回首,即使迄今不过三周,我依然觉得那是个相当奇特的反应。我一直猜想死亡会令我麻木,悲痛会令我瘫痪。但现在它已然发生,我却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没有感到世界在我周围塌陷。我以某种独特的方式,对接受死亡做好了极佳的准备,即使它如此突然。使我不安的是一些其他事,一些与死亡及我对死亡的反应无关的东西:我意识到父亲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他没有妻子,没有依赖于他的家庭,没有人会因他的缺席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就零星的朋友而言,或许会有短暂的惊愕,会因为想到生死无常而严肃起来,一如念及丧友之痛,随后是一小段哀悼期,然后便什么都没了。*终,就好像他根本未曾活过。
即使在他去世前,他就已经一直缺席着;与他*接近的人们早已学会接受他的缺席,将之视为他存在的基本特质。既然他死了:人们也不难接受他已永远离去的事实。他生命的特性使人们对他的死已有准备——这是预料之中的死——如果人们想起他,当人们想起他,那也会是模糊的,至多是模糊的。
他缺乏热情,无论对一件事、一个人还是一种想法,在任何情形下,他都无力或不愿显露自己,他成功地使自己与生活保持一段距离,以免深入事物的核心。他吃东西,他去工作,他交朋友,他打网球,然而尽管如此,他并不在那儿。就*深刻、*无法改变的意义而言,他是个隐形人。对他人隐形,很有可能对他自己也是如此。如果说,当他活着的时候,我不断寻找着他,不断试图找到这个并不在那儿的父亲,那么现在他死了,我似乎仍然觉得我必须继续寻找他。死亡没有改变任何东西。唯一的区别是我已经没有时间了。
整整十五年,他都一个人住。坚韧地、不透光地生活着,仿佛对这世界免疫。他不像一个要占据空间的人,而更像一块无法穿透的人形空间。世界在他身上弹开,被他撞得粉碎,有时依附于他——但从未穿越他。整整十五年,他出没于一间巨大的房子,完全独自一人,他就是在那栋房子里死去的。
曾有一小段时间,我们一家人住在那儿——父亲、母亲、妹妹和我。父母离异后,大家分开了:母亲开始了新生活,我离家去上大学,妹妹和母亲在一起,后来也上了学。只有父亲留了下来。因为离婚协议里有一个条款,规定母亲仍然拥有这栋房子的一部分,假如房屋变卖,母亲将获得收入的一半(所以父亲不愿将之变卖);或许是因为对改变生活的某种隐秘的拒绝(这样才能向世人说明离婚事件并未以一种他无法控制的方式影响了他);或许仅仅出于惯性。一种阻止他采取任何行动的情感倦怠,他才继续留在那儿,独居在一栋可以容纳六七人的房子里。
这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古老,坚固,都铎式风格,有花饰铅条窗、石板瓦屋顶和皇家规模的房间。买下它对我父母而言曾是迈出了一大步,一个财富增长的信号。这是城中的黄金地段,尽管不是居住的合宜之地(尤其对孩子们而言),它的声望仍胜过其死气沉沉的特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父亲*终在那所房子里度过余生,可他起初却拒绝搬去那儿。他抱怨价钱(经常的主题),而当他*后软下来时,也是不情不愿情绪不佳。即使如此,他还是付了现金。一次付清,没有抵押借款,没有每月分期还款。那是1959年,他的生意做得不错。
他一直是个按部就班的人,一清早就出门上班,努力工作一整天,然后,回到家(在那些日子里,他并不工作到很晚),在晚餐前小睡片刻。在我们待在新居的**周——我们还没有正式搬完家,他犯了一个奇怪的错误。下班后,他没有开车回新居,而是按多年来的习惯直接去了老房子。他把车泊在车道上,从后门进屋,上楼进了卧室,在床上躺下,开始睡觉。他睡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不用说,当屋子的新主人回家发现有个古怪男人在她床上睡觉时,有点惊讶。但与金发姑娘的故事不同,父亲并没有跳起来落荒而逃。*终误解消除了,人人开怀大笑。甚至现在,这故事仍让我发笑。尽管如此,我还是不禁将之视为一个可怜的故事。一个人开车误返旧居是一回事,但我觉得,他没有注意到里面的东西都改变了却着实是另一回事。即使*疲累、*心不在焉的脑子都有个纯动物性反应的角落,会告诉身体身处何地。他一定是几乎没有意识,才会没看见,至少没感觉到屋子不再与以前相同。就像贝克特的一个角色所言:“习惯,是伟大的隔音器。”而假如思想不能对物理证据作出反应,那么当它面对感情证据时又会如何?
在那*后十五年间,他几乎没有改变过房子里的任何东西。他没有添置任何家具,也没有丢弃任何家具。墙壁保持着原来的颜色,锅碗瓢盆未曾更新,甚至我母亲的衣服也没有被扔掉——而是存放在阁楼的一个柜子里。房子的规模令他不必对其中存在的东西作出任何决定。这并不是因为他贪恋过去,想把房子当博物馆保存。相反,看上去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疏忽支配着他,而不是记忆;尽管他继续在那栋房子里度过了那些年月,他仍然好像一个陌生人似的住在里面。年月渐长,他在房子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他几乎每顿饭都在餐馆吃,每晚都把社交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把房子当成一个不过用来睡觉的地方。若干年前,有一次我碰巧向他提及我上一年的写作和翻译所挣的钱(以任何标准而言,都是个小数目,但比我曾经赚过的钱多),他的反应很有趣:单单在外就餐,他的花费就比这多。要点在于:他的生活并非以他居住的地方为中心。他的房子只是他不停流动的存在中众多停留地之一,缺乏中心把他变成了永远的局外人,一个他自身生命的游客。你永远不会觉得可以找到他的确切位置。
尽管如此,这房子似乎对我仍很重要,假如仅就它被忽视的程度而言——那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征兆,本不可及,现在却通过无意识行为的具体图景显现了出来。这栋房子成了我父亲生命的隐喻,成了他内心世界准确而忠实的代表。因为尽管他保持房屋整洁并见,至少没感觉到屋子不再与以前相同。就像贝克特的一个角色所言:“习惯,是伟大的隔音器。”而假如思想不能对物理证据作出反应,那么当它面对感情证据时又会如何?
……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1947生于纽约,是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电影编剧,曾和王颖合导电影《烟》。《纽约时报》曾将他形容为“穿上胶鞋的卡夫卡”,其作品《纽约三部曲》、《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曾引起文坛热烈讨论,作品中接合了欧洲风味的前卫、感性,笔端带点忧郁,文体清澈,并擅用嘲讽式的象征主义;此外,他经常运用文学游戏使故事生动,并在每一本新书中鞭策自己彻底重塑风格,是勇于创新的当代作家之一。
绝境 本书特色 俄罗斯文学经典。“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的一人,流派是写实主义,表现之深刻,在侪辈中称为达了极致。”“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
雪刺 本书特色 一、宏大的场景,曲折的故事,充满嬉笑怒骂的语言,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二、韩乃寅、杨蓥莹、潦寒、王永奇撰文推荐。三、不只是一部军事小说,也是一部现...
《CBD风流志》内容简介: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手机永远二十四小时开机,加班到凌晨两点半是家常便饭,手头永远有多个项目同时开展,
告白 本书特色 《告白》:2009年木屋大赏**名,你*想和同学讨论的一《告白》,全新的校园犯罪,令人窒息的笔力及谋篇布局步步紧逼犯罪动机的核心。今年,*想买的...
我的月亮男孩 本书特色 十三岁的沃克患上了一种罕见的基因遗传疾病,不能说话,不能吃饭,甚至他会无法克制的击打自己的脸,并不停的尖叫。医生说他只有三岁孩子的智商。...
刺杀孙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以三国时期史实为蓝本的历史小说。东汉末年, 群雄并起, 富春孙氏据有江东。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继承父亲孙坚的事业, 与周瑜、鲁肃...
王宗坤卷-我是好人 本书特色 山东作家队伍人才济济,新人佳作层出不穷,一批作品荣获全国重要文学奖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文学鲁军”成为新时期中国...
这不是几位球星的个人简介,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从1996年到2015年,19年,NBA融入中国人的体育世界,1996年入选NBA的黄金一
国税局长 本书特色 《国税局长》:税务系统中的百变人性,*大尺度的官员原生态。国税局长 内容简介 这是我国首部以国税系统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年轻老成的下派干部高振...
《迷案重现:没药花园》内容简介:自私的欲望和扭曲的人性,或许会隐藏在阴暗处,但从不会离开社会的舞台。一些案件已经尘埃落定,
粮票 本书特色 一部表现我国从发行粮票开始至结束使用的长篇小说。作家以20世纪50年代初期,战争和自然灾害给民生带来的苦难为背景,围绕粮票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
《海浪》内容简介:★伍尔夫创作力鼎盛时期的小说 结构精巧,诗意盎然 ★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 ★资深译者曹
《正红旗下》内容简介:腊月二十三的傍晚,在祭灶的欢歌和旗兵巡城乐曲声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筹办小孩“洗三”的喜庆氛围,依
大唐狄公案 四漆屏 贰 本书特色 《大唐狄公案》一套通解中国古代刑律、吏治、军事、外交、工商、教育、宗教、文化、民族的传奇巨著。狄仁杰永垂千古的历史人物,狄公案...
《百年广西多民族文学大系(1919—2019):戏剧卷(1919—1949)》内容简介: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系成竹在胸地展示了百年广西
穗子物语 内容简介 作者称,“穗子”是“‘少年时代的我’的印象派版本”。《穗子物语》讲述了少女穗子在“文革”中的成长经历。叛逆的青春少女夹缠在乱世革命、动荡、毁...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本书特色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保罗·柯艾略又一部举世瞩目的小说杰作。年轻姑娘维罗妮卡似乎拥有一切——青春、美貌、男友、和睦的家庭、满意的工作...
穿过欲望之城 本书特色 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有一个从没见过滑板车、巧克力或是运动鞋的男孩。一天,他的父母决定举家搬到城市里居住,男孩的命运也随之迎来巨大的转折。...
潘先生在难中 本书特色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发表的作品,以当时军阀间的江浙战争为写作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处于战乱中的小知识分子——潘先生的形象。通过描...
奔马 本书特色《奔马》是《丰饶之海》系列的第二卷,丰饶之海是一部“大河小说”,即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为此,三岛由纪夫曾自述:“我正计划在明年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