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孙绍振教授在东南大学的讲座,根据录音记录稿整理、修订而成。内容包括“另眼看曹操”,“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复眼看鲁迅”,“冷眼看钱锺书”,“正眼看余秋雨”,“凤眼看古典诗歌欣赏: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笑眼看中国古典小说:美女难逃英雄关”等。作者演讲幽默风趣、妙语如珠,其间与学生的鼓掌、欢笑、对话、质疑,现场互动的强烈氛围全方位呈现。虽为学术演讲记录,然读来如智性幽默散文。
在这里,聆听,经典的秘密,别出心裁,即兴调侃,率性而言,学术的讲演,审智的散文。
孙绍振先生讲演个性鲜明,率性而言,却常能别出心裁,语惊四座,尤擅长即兴调侃,幽默风趣,而睿智异常,让人拍案叫绝。故有人誉之为“学术的讲演,审智的散文”。本书内容以“古典”解读为主,如“另眼看曹操”,“复眼看鲁迅”……以“思想·开放·个性·好读”为标签,所有内容均源自名家之讲谈实录,或源自名师课堂,或源自公共讲堂(坛),或源自开放非开放之各种讲演、谈话,睿智风趣,读来如智性散文。
另眼看曹操:多疑和不疑
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用“另外一只眼睛”来展示一下对曹操的观察。为什么是“另一只眼睛”?**,因为已经有很多眼睛看过曹操了,其中包括易中天先生*近看出来的曹操,很轰动,很精彩。但是,他所看到的曹操,是他的曹操,带上了易中天的色彩、易中天的价值观念。我眼中的曹操,和他眼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第二,为什么另外“一只眼”,而不是两只眼?这是因为,要看得清楚一点。君不见靶场上瞄准,两只眼全睁开,就休想打中靶心。一只眼闭起来,才能瞄得更准。第三,我声明,我跟易中天先生是朋友,我也很为他在《百家讲坛》创造了一个品牌,成为一个文化明星感到高兴,还很为他的智慧和他的感染力感到惊讶。原来他在我感觉中,并不见得多漂亮,在生活中,他有点老相,没有想到他上了电视,竟这么辉煌,老得很漂亮!(众大笑)
他拥有很多“易迷”、粉丝,我很羡慕。不知不觉我自己也成为他的一个粉丝,这是令我自己都感到意外的。粉丝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哪来我这么老的粉丝?(笑声)但是呢,反过来一想,能成为他的粉丝,就证明我还没老。(听众鼓掌)作为朋友,我分析他成功的原因,除了他的智慧、他的口才、他的幽默感以及学术造诣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他的勇气——他对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说法表示质疑。这是科学的根本精神。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定本以来,几百年,经过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下的各种读者的反复考验,在它产生以前和以后的文学作品与日俱减地淘汰了,可《三国演义》却仍然辉煌地存在。对这个经典历久弥新的现象,大家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但是易中天对之表示了怀疑,他说《三国演义》有问题,里面有许多混淆视听的地方,特别是对曹操的评价上。他认为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所以,他就出来做一点“还原”的工作,“以正视听”。他认为曹操被《三国演义》丑化了,造成了他大花脸,奸贼,品质恶劣的印象,实际上呢,历史上的曹操是个英雄。有人认为他是英雄里的一个另类,叫奸雄。易中天说,即使是奸雄,也是个“可爱的奸雄”。
我看,他这个观点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又觉得这并不是很新鲜的。《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虚构早就引起学者的不满。清朝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中提出来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有七分是实在的,三分是虚构的。他说得比较客气,在我看来,起码是五分是实的、五分是虚的,实的是某种骨架而已,血肉呢,是虚构的。说它“五骨五肉”是不是更准确些?学者们感到,它造成了混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也说它“虚词杂复,易滋混淆”,很容易产生混乱。就是五四时期把白话小说抬上正宗地位的胡适,对《三国演义》也没有太大的好感。1922年,他为《三国演义》作序,说它“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因为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这个说法和章学诚、鲁迅相反,嫌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那就是虚构得还不够。
这三个大学者说法虽然有矛盾,但共同点是,并没有系统地去清理《三国演义》究竟是在什么程度上、如何系统地“歪曲”了《三国志》的。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要“为曹操翻案”,郭沫若比谁都先得到消息,就写了为曹操翻案的论文。那个翻案翻得很厉害。按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曹操*大的问题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郭沫若为他辩护,说是,他不是镇压了农民起义军,而是把打散了的起义军的“精锐部分组织了起来”,本来这些农民军是破坏性很大的、连吃饭都成问题的,经他一收编,去屯田,安定了国家。实质上是把打散了的队伍组织起来了。郭沫若的说法,有点强词夺理。可他不满足,又写了“历史剧”《蔡文姬》。对曹操采取了歌颂的态度,有些地方今天看起来可能有点骇世惊俗,如**幕就把曹操剧中的生活写得很是艰苦朴素,一条被子让老婆补了又补,给人一种当时红色文学中的共产党员的感觉。(笑声)易中天*值得称赞的可能是,他是中国**个系统地清理《三国志》作为正史、官方的、比较可靠的史料,跟《三国演义》的虚构之间的差异:曹操是在什么样一个广度上被《三国演义》“歪曲”了?这个可爱的奸雄是如何被《三国演义》歪曲成一个可恶、政治品质恶劣、十恶不赦的“奸贼”的?
一、多疑是从美化转化为丑化的关键
易中天从哪里讲起呢?从曹操刚刚出道不久,就杀了对他友好的吕伯奢一家开始讲起。
易中天先生提出,历史上曹操杀吕伯奢这事是有争议的。《三国志》的原文是说,董卓专权,天下大乱。董卓看中了曹操,提拔他,给他封了官,叫“骁骑校尉”,但是曹操很清醒,拿准了董卓成不了气候,偏偏不买账,没有去就任,改了姓名,溜掉了。溜到一个地方,给人家抓住,有人认出就是曹操。出于对这个“天下雄俊”的尊敬,就把他给放了。把曹操当成“天下雄俊”是孙盛的《杂记》里的话,可能是太夸张,《三国志》把它省略了。《魏书》则说,曹操和几个死党到“故人”——老朋友吕伯奢家去。此人不在,五个儿子在家,想抓曹操。在马厩——大概是拉马,准备动手。曹操就先下手为强,在吕伯奢家里杀了几个人。易中天先生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记载的话,曹操干的事也不是太坏,至少是有防卫性质的。严格要求的话,那是“防卫过当”——误伤。魏国的史官对开国的“太祖”,对自家的老爷子的丑事难免要回护一番,打埋伏的可能性很大。虽然如此,易中天并没有回避与之相矛盾的历史资料。在裴松之的注解里,还保留了一些与之不同的说法:《世语》里说,曹操逃出去了,经过吕伯奢家里,正好吕伯奢出行了,有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非常有礼貌,款待他。但是,曹操有点心虚,他想我是一个逃犯,你怎么这样来招待我,肯定有问题。所以说呢,他就先下手为强,把人家给杀了。这里就没有“防卫过当”的问题了。这里,请大家注意,曹操这个人,当时还是个好人,但有一个毛病:多疑。人家还没动手,他就想“你太热情了、太可疑”。按曹操的逻辑,你太热情了就可疑了,相反,如果你不热情,就不可疑。这就显示出这本书的作者对曹操的批判了。碰到曹操这种人,真是好人做不得,越好越倒霉。这个批评是很严酷的。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坏人这么多,而好人这么少呢?就是因为曹操这样的家伙太多。
另外一本书呢,《杂记》也说曹操杀人了。什么原因呢?吕伯奢的儿子好心招待他,他听到厨房里有食器声——锅碗瓢盆之类的响声。那易中天就解释了,锅碗瓢盆之类的响声之中,可能还有刀的声音,但是究竟有没有刀,我们就不去追究了。反正是曹操这个人多疑,以为是:这帮家伙要动手了,还不如我先下手。于是呢,就把人家给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搞错了,所以心里有点“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易中天解释说,曹操的意思是:现在我在这种情况下,走投无路了,别无选择。该出手时不卅手,那等到你出手的时候,我就没命了。我没办法,那么宁可我先对不起你,我不能让你对不起我。易中天先生说,曹操还是有点自我排解、自我安慰、自我解脱:我实在没办法!曹操还是有点“凄怆”,还不是天良丧尽,不是恶心透顶,还是有一点心理不安的吧,还不是没有一点点善心,虽然那个善心不能洗刷他的罪恶。
易中天说,到了《三国演义》曹操就不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事情就大了,“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是非常具体的,针对的范围是很小的,我宁可对不起这人家里几口人,不能教这几个人对不起我。就事论事,没有说到其他的事。而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则针对的是事情的普遍化。不是这一件事,而所有的事情。这就是说这是他的人生观,生活的准则,从来如此,一贯如此,而且将来还如此,大言不惭,理直气壮。这事情就可怕得多了,这个人的品质就恶劣、歹毒多了,那就是个*大的奸贼了。
易中天说《三国演义》把曹操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抹黑了。
易中天痛切地感到,文学艺术的力量是很大的,影响力是超过了历史著作的。用历史的题材、历史的人物写小说,虚构和真实混为一谈,造成“虚虚实实”,或者半真半假。本来有关曹操的历史记载,历史材料都不一致,有一点“扑朔迷离”。有了《三国演义》就更加的“暧昧”了,更加稀里糊涂了。他感到更大的忧虑是什么呢?是人家都不是先看《三国志》,再看《三国演义》,有些人一辈子只看过《三国演义》,至死压根儿就没看过《三国志》,这造成了一种可怕的先人为主,到死也不知道曹操是个英雄,也不知道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因而觉得这是一个很令有历史知识的人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当然承认,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虽然不是事实,它的流行不是没有道理的,文学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也能给人教益,也有好处。但他要做的事情是,研究这种虽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民间形象、文学形象那么流行究竟是什么道理?这话是非常对的。为什么这个文学形象并不是真的,但活了几百年还很鲜活。他的动机非常好,一方面要还原曹操原来的形象,另一方面研究一下,不是真的又为什么动人?
但是直到现在为止,我看到的《品三国》,他前面一件事做得非常好,后面一件事,明明是假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为什么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个道理他始终没有真正地研究过。
……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1990年,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1992年,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语系讲学,1995年香港岭南大学访问研究。现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北大校友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孙绍振如是说》《挑剔文坛》《文学性讲演录》《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演说经典之美》《幽默逻辑探秘》《幽默理论基础》《漫话幽默谈吐》《幽默心理与幽默逻辑》;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满脸苍蝇》等。
话说格林 本书特色 格林是马尔克斯*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现代经典作家中,格林(Graham Greene)是*杰出的之一。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写作,一直到一九九...
北斗京华 本书特色 周汝昌所著的《北斗京华》在行文当中,在在透露出对于旧京风物的低回恋眷之情。举凡旧京岁时风物、风景胜迹、市廛风俗、饮食风尚、师友杂忆,毫不因历...
原子弹调查 内容简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什么都知道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很多故事,我们都知道它发生了,却并不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会发生。 19...
和诺贝尔文学奖较劲 内容简介 《和诺贝尔文学奖较劲》收集十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相关评述,汇集成一个个独特的视角,透视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是“百年诺贝尔文...
世界文化名人散文精品-书信与日记 本书特色 《书信与日记》是世界文化名人散文精品系列之一,由《书信与日记》编委会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世界文化名人散文...
幽梦影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幽梦影》部分原文,文白对照,并且还附有精心绘制的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极具视觉美感。幽梦影 内容简介 《幽梦影》是清人张湖所著的一部...
悲壮三门峡 本书特色 中国首部描写三门峡工程始末的长篇纪实文学 记录了三门峡悲壮的历史时刻; 三门峡工程至今不息的争论和人们的痛定思痛; 三门峡工程成为人类治河...
品牌与品质 内容简介 本书分航空篇、汽车篇、电器篇、邮政篇、医药篇五篇,主要内容包括:波音空客的中国空战;波音的梦想路演;“泰勒机长”和波音公务机;目击世界上*...
《经典常谈》内容简介: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
潘石屹Vs任志强微博二人转 本书特色 怎样才能写好微博并成功转化危机?如何将微博打造成*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微博可以影响一切吗?地产大亨潘石屹讲述微博之道,析...
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 内容简介 《杜诗学研究论稿》是孙微关于杜诗学研究的第三部著作,也是其数年来学术成果的结集,《杜诗学研究论稿》内容主要包括杜诗学文献研究和杜甫...
明代文论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明代文学理论的选集。入选的作家,范围力求宽泛,各家入选的篇章,也尽量选取*能代 表他们的理论主张和有价值的代表作,以求能较清楚地反映...
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 本书特色 ★ 16开布面精装,大象出版社出版★ 何宝民长期从事报刊编辑工作,1981年3月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主编的杂志曾获河南省新闻出版...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80封信 本书特色 李敖自选集 作品 第1本有些东西是无法选择的,比如说,在“让谁来当你爸爸”这件事上。快意恩仇的男人对女儿是如此温柔,即便身...
西藏书-十年藏行笔记 本书特色 2002年,祝勇在纪录片摄制途中走遍藏区,遍访藏文明的生态现状。《西藏书》便是对这段历程的记录和书写。祝勇的文字始终带着虔诚的热...
井冈山: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 内容简介 本书以饱满的激情、细腻的描写,揭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可亲可敬的外在形象和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井冈山:三十...
韵府词库 本书特色 《韵府词库》是作者花费近十年心血,在有关资料及工具书上选取六千余个韵单字,搜集古今汉语词典、词组约二十六万个汇编而成,为广大爱好作诗...
胡适论红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红楼梦》考证、跋《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等。胡适论红学 目录 导言《红楼梦》考证...
在厕所读书 本书特色《在厕所读书》主要是写作者买书、藏书、读书的一些逸闻趣事及一些读书的方法。全书共分六辑,分别记述了作者安武林先生童年阅读之趣事、阅读好书之执...
自杀与美好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为“思想与社会研究系列”之一,对自杀行为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古典德性的极限追求、上帝面前的神性和罪性、现代自杀问题的诞生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