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七十多年前的中苏文化交流——吴南如珍藏的照片在台北曝光
正当电影《梅兰芳》在台湾上演之际,一批老照片在台北曝光,这其中便有1935年梅兰芳率团访问苏联及胡蝶参加莫斯科电影节的照片。人们通常知道1930年2月间,梅兰芳访美,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其实在五年后的1935年二三月间,他还曾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率团赴苏联演出。这是梅兰芳演艺生涯中的重要经历,也是中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从1935年初开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街头巷尾,就张贴出印有“梅兰芳”三个中国字的广告,商店的橱窗里也陈列着大幅的梅兰芳戏装照片。《真理报》、《消息报》、《莫斯科晚报》等报纸不断刊登照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的戏曲以及梅兰芳本人的情况。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还特意编印了三种俄文书籍,在剧院中发售,它们是《梅兰芳与中国戏剧》、《梅兰芳在苏联所表演之六种戏及六种舞之说明》、《大剧院所演三种戏之对白》。经过宣传,梅兰芳在这两座城市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与此同时,苏联为纪念其电影事业创立十五周年,于1935年2月21日至3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邀请各国选派电影代表团参加。胡蝶当时是中国*红的影星,自然是出席苏联影展大会的不二人选,其他成员还有明星公司制片人周剑云、摄影师严鹤鸣、翻译孙桂籍;联华公司制片人陶伯逊、编剧余一清、副导演黄谦,共七人组成代表团。其中陶伯逊等五人已先行前往,胡蝶因还在拍戏,周剑云因有事,因此*后一批出发。
事有凑巧,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竟然凑在一起,于是发生了梅兰芳与胡蝶同行的情况。1935年2月21日,梅兰芳所率领的剧团除幕前幕后人员外,还有剧团总指导张彭春、副指导余上沅,他们是中国戏剧界的权威编导。他们和胡蝶、周剑云夫妇在上海同时登上苏方专门派来的大轮“北方号”,同行的还有一位大人物,那就是要回任驻苏联大使的颜惠庆先生。根据《颜惠庆日记》,2月27日他们抵海参崴,换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前往目的地,在抵达莫斯科的十多天旅途中,车中颇感无聊,大家有时玩玩桥牌,多数时候也只有闲聊。胡蝶在她的回忆录中说,梅兰芳是一位沉默的谦厚君子,待人诚恳,因为车上有的是时间,我又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加上梅先生和我两人既不会饮酒,也不会打牌,有人说:“这里有梅先生在,何不就此拜师,就此机会学唱京戏?”梅先生自是谦逊说:“这哪敢当呀!”不过禁不起我一再“央格儿”(北平土话“央求”的意思),就说:“拜师可不敢,就唱一段《三娘教子》吧!”
胡蝶说,别看我学方言挺快,而且学什么就像什么,可是这脑袋、这嗓子一到学京剧,就完全不管用了。1930年,胡蝶主演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中的京剧名伶红牡丹,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剧目的片段,胡蝶学唱京剧不很开窍,仅“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几句散板,就学了不少日子,仍然是字不正,腔不圆,主要是胡蝶的广东音难改。于是没有办法,片中的几段唱腔,只得请梅兰芳幕后录制,后来胡蝶说到这事儿,总会风趣地对人说:“我不是梅兰‘方’,我是梅兰‘圆’。”意思是说电影中的唱腔是梅兰芳录制的,那“圆圆”的唱盘替她唱的。
人生何处不相逢。万万没想到,五年后的今天,名师就在身边,天赐良机,胡蝶自然不想放弃,于是梅兰芳耐心地一句一句地教,胡蝶也一句一句地学,无奈她还是觉得困难重重。胡蝶就请梅兰芳教她*容易上口的《汾河湾》中的《别窑》,“儿的父去从军……”这段西皮原板,直到晚年,定居加拿大的胡蝶还能哼得出来。虽只是“几句之师”,胡蝶有时还会幽默地说:“我还是梅兰芳的亲传弟子呢。”
他们一行人于3月13日抵莫斯科,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人员、波洛伏伊、奥查宁以及大使馆人员前来车站迎接。而在梅剧团正式公演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利瓦伊诺夫夫妇宴请梅剧团和中国电影代表团,中国驻苏大使颜惠庆率使馆外交人员参加。宴会上胡蝶演唱京剧《汾河湾》(西皮原板)的一小段,她还称说是梅兰芳在旅途中亲授的。经大师的调教,胡蝶居然唱得有模有样,唬得俄国人一愣一愣的,可说是现学现卖了。
颜惠庆在他英文自传East—West Ka1eidscope中说:“梅兰芳的首场演出安排在使馆的大客厅里,这里除了舞台和乐队的地方外,还可以容纳160位客人。首场剧目为《刺虎》,舞台的布景、华丽的戏装、新奇的音乐和剧目情节,在苏维埃首都引起了轰动,成为人们不断谈论的话题。后来,梅兰芳还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了多出京剧,以及舞剑、舞缎带之类,演出持续了十个晚上,受到热烈欢迎,剧院每晚都爆满,剧票难以买到。”根据戈公振及侄儿戈宝权合写的《梅兰芳在庶(苏)联》等资料得知,3月23日晚,梅兰芳的**场正式演出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的音乐堂隆重举行,一直演到28日。4月2日到9日,在列宁格勒的文化厅演出。4月13日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告别演出,这是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要求追加安排的。
有关此行的相关照片,除胡蝶在其回忆录中保留了两张她和梅兰芳的合照,及戈宝权刊登在1935年5月份的《良友》画报的活动照片外,世人真是难得一见,笔者在撰写《梅兰芳与孟小冬》一书时亦未见过。出人意料的是,台北“旧香居”的吴老板居然告诉笔者,他在二十多年前收到一批胡蝶在苏联的老照片。经笔者查证,此批照片来自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吴南如(炳文)的珍藏,吴南如当时是颜惠庆大使身边的重要幕僚。《颜惠庆日记》在1935年4月4日就记载:“出席吴炳文为胡蝶、周君(按:周剑云)夫妇举行的宴会。”
吴南如(1898—1975)字炳文,又名南柱、凌虚,江苏宜兴人。1910年冬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与瞿秋白是*亲近的同学。1913年该学校改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预科,认识了同为常州中学的同学张太雷。次年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法政科临时预备班,1920年毕业,获法学士学位。旋任天津英文华北《明星报》记者。翌年转任中美通信社编辑。旋与新闻界前辈林白水、胡政之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以记者身份,得识当时外交总长颜惠庆。1921年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咨议。1922年留居美国,入华盛顿大学研究法律。同年9月颜惠庆组阁电召吴南如回国,任北京政府国务院秘书;11月随颜惠庆辞职赴沪。后赴北京就国闻通讯社北京分社主任。1926年,任驻英国公使馆一等秘书,公余入伦敦大学进修,与郦堃厚、舒舍予(老舍)、吴定良、邱祖铭、宁恩承等人时相过从,吴南如和邱祖铭当时都是公使馆的人员,邱祖铭是三等秘书;而老舍当时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讲师。宁恩承还戏称他们六人是“六君子”。1929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兼欧美司司长,外交部简任秘书,国际司司长、情报司司长。1933年,颜惠庆任驻苏联大使,约其任大使馆参事,在任职四年之间,曾代办馆务两年半;1937年任驻丹麦公使,1941年9月,返国时途经美国,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1943年冬返国,任礼宾司司长。1944年,转任外交部欧洲司司长。1946年参加巴黎和会,任中国代表团顾问。同年10月至1950年,任“驻瑞士公使”。1953年去台湾,翌年1月,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1956年1月,任“驻伊朗全权大使”。1964年1月,专任“驻科威特大使”。1968年辞职回台湾,任“外交部顾问”,筹备外交人员训练所,兼任主任。1972年12月退休。1975年5月12日在美国病逝。终年七十七岁。
吴南如的堂妹、小说家吴崇兰在《二哥吴南如》一书中说:“二哥随颜大使在莫斯科时,都是致力于增进中苏邦交,并为中苏文化交流而努力。在莫斯科四年,他们曾经安排梅兰芳戏剧团在莫斯科大戏院登台表演,那次的演出非常成功,几乎风靡了当时的观众,莫斯科报社的舆论都有好评。其后又有胡蝶影星访俄团的出现,也受到苏俄政府的热烈欢迎。又举行徐悲鸿画展会,使俄国人大开眼界。……苏俄也曾将版画在南京展览,并赠送名画给中央博物院。我国也回赠苏联四库全书一套。……凡此种种,都是大使馆从中安排推动的。”
此段话用意没有错,但时间次序是错的。我们知道,莫斯科影展时间是1935年2月21日至3月2日,中国代表团的其他五位成员都赶到了,而胡蝶和周剑云夫妇随梅兰芳剧团抵莫斯科时已经是3月13日,影展已经结束十天了,因此没有赶上。至于梅剧团演出的盛况,据当时任苏联大使馆秘书的冒效鲁说,梅剧团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共演出十五场,场场爆满,演员不得不多次谢幕。令人叫绝的是,旅苏华侨踊跃看戏,演到妙处时,华侨都叫好而不是鼓掌,这中国特色的大声叫好,使苏联人大感意外,成了苏京奇闻。
……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历史学专业课系列教材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系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七五”规划...
岡部和雄,1935年生於秋田縣,駒澤大學畢業,駒澤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佛教の步んだ道》第1卷(東京書籍,1986)、〈四十二章經の成立と展開〉(《駒澤大學...
乌汉—汉乌熟语词条对照辑录 内容简介 笔者李雅梅和乌国青年学者奥扎德先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编成这本《乌汉-汉乌熟语词条对照辑录》,是希望将汉语和乌兹别克语中的常...
二十四孝暨女子二十四孝图传汇编 本书特色 《二十四孝暨女子二十四孝图传汇编》是一本包含二十四孝(及图)和女子二十四孝(及图)的经典通俗读本。 “二十四...
跨越文化边界-学术随笔 本书特色 《跨越文化边界——学术随笔》由乐黛云著:回首往事,感到自己写得较好的,倒是这些灵光一现的学术随笔,它们不是高论,却也胜似高论,...
民间传说 本书特色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
行走中国-恋恋摩梭 本书特色 秀美而缥缈的泸沽湖,独特而神秘的摩梭人,令无数人心醉神迷。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客观地描述了泸沽湖的民俗和风情,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大书院-格言联璧 本书特色 中华古典文学珍品中的格言宝库,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立身处世之良范。全书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次第为经,以对所收格言的诠释为...
人生况味(老照片典藏版) 本书特色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
中国名泉 本书特色 ★ 8开精装,地质出版社出版★ 当代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为本书题写书名★ 泉水滋养了人类的生命,更美化了中华大地:温泉四季如汤;冷泉刺骨冰肌;喷...
语言历史论丛-(第一辑) 目录 唐石经《诗经》中的文字校订本帛书《要》笺注两周金文韵读和《诗经》韵部之比较“炎帝神农”说辨伪释“衡”《说文》与《释名》形训和声训...
读库-1205 本书特色 《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由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张立宪主编。其编辑方针是“摆事实不讲道理”;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
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 本书特色 作者历时4年走遍美国35个州110个城市,进行了700多次的访谈,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大剧院、交...
家 本书特色 《家》是《激流三部曲》的**部,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描写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
中外选举制度比较 内容简介 本丛书是华中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由徐育苗主持,邀请本校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法学院、管理学院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
罗常培文集-第三卷 内容简介 《罗常培文集(第3卷)》原名《国音字母演进史》,是作者1930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主讲《中国音韵沿革》讲义的一部分,1934年由上海...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 内容简介 文化批评基于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它是知识分子介入社会事务和公共政治的公民行为;它剖析、评价与“共同的善”相...
文化战争 本书特色 本书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剖析,分析各个历史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用现实的思维、严谨的比...
吴越文化-江浙 本书特色 文化中国系列丛书12本,阅读行走的事业和深度,寻找人文的鲜活与感动,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大美。这是一套兼具文化深度和知识性的行旅图书,作者...
陇上学人文存:段文杰卷 本书特色 《陇上学人文存:段文杰卷》于我们是一桩幸事。这不仅是由此而对段文杰先生这样一位年已望百的敦煌学耆宿的学术成就有了全面、深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