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所记,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讲述西晋、东晋,凡一百五十五年之史事。
265年,晋受魏禅,大封诸王,宗室强盛。280 年,东吴孙晧青盖入洛阳,天下统一。武帝遂志,只顾悠游,豪强唯务竞奢,士人镇日清谈。晋武立储不副,贾后得势弄权,八王之乱相继,宗室凌迟连绵十数年。匈奴刘渊乘间起于平阳,建立后汉,羯胡石勒后赵继起,相与凌厉中原。永嘉五年(311),怀帝出奔,为匈奴刘聪所俘,青衣侍酒,身终不勉。愍帝登位长安,未及四年,刘曜兵至城下,肉袒出降,西晋灭亡。
琅邪王司马睿,收拾南来余众,安定江东土豪,于 317 年,立都建康,建立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凭长江之险,江南偏安。黄河流域,五胡入主中原,你方唱罢我登场,前秦苻坚、王猛,君臣际会,出兵四伐,北方大致平定。383年,淝水一战,东晋凭借偶然,大破前秦。苻坚北逃,风声鹤唳。部下乘机而起,中原重陷分裂,血雨腥风再起。东晋内部,权臣代有,内乱频起:王敦挥军入建康,苏峻举兵于历阳,桓温擅行废立,桓玄登极称王。其后,东晋赖刘裕之力,平定桓氏,随之扫荡南燕,殄灭后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朝廷车仗,重返两京。寄奴立不赏之功,有震主之威,终将以宋代晋,历史即将进入波澜壮阔的南北朝。随后北魏即将平定北方,刘宋雄起江南,南北对峙,进入新的高潮。本辑结束于此,以终东晋。
东西两晋,除晋武帝在位二十五年,其余大体皇室暗弱,权力重心移于权臣、外戚。北方则几成五胡之天下,羌氐英杰、匈奴雄才、鲜卑俊士、羯胡大豪,相逐中原,弯弓走马,英姿飒爽。祖生壮士,击楫北伐,虽能立定,终难伸足。其间文人杰士,玄言味永,飞鸿荡天,真个是精彩绝伦,叹赏未绝。只怜中原百姓,奔走悲吟于五胡铁骑之下,辛酸处处,血迹斑斑。看豪杰伸展,叹百姓沉沦,个中滋味,一时难言。读者诸君,在翻览本辑时,废兴之叹固然,但全辑当中,豪杰筹谋,气象万千,突将运戈,所向无前,可击掌赞叹者,入目皆是,或为一快。
此一百五十五年,政权数十,天下分崩达百二十余年,安定只是局部,分裂才是常态,豪强并立,事头纷出,司马光将之一一展开,分相辅陈,丝毫不爽。废兴机要,情势冷暖,俱在目前。文字雅曲,势挟风云,史家能事,于此为极。
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 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 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资治通鉴:第3辑 西晋 东晋(插图珍藏版·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金庸
《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讲述西晋、东晋,凡155年之史事。《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一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内容简介:《大汗之国》(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综观西...
全宋笔记-第二编 九 本书特色 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全宋笔记》是中国宋代文史学界继《全宋诗》和《全宋文》后第三部大型总集,是一部系统整...
一战与中国-一战百年会议论文集 本书特色 **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其中,对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和选择影响甚巨。如果说,辛亥革命所解决的是结束一...
吴三桂的发迹史-(全三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充满争议的话题人物,他的一生围绕着背叛与招降,一开始背叛明王朝...
帝国的溃败 本书特色 擅于写“小历史”的张鸣,这一次是带着研究体系回来的。《帝国的溃败》开篇直指“帝国溃败的根源”——养人的官僚制度、怀柔的天下体系。由此之下,...
先秦那些人儿:煮酒论史 细数风流人物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五部分,通过一位位在历史天空中闪耀着星光的人物,演绎了先秦那样一段可以追忆...
《中国人与美国人》内容简介:本书利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将焦点集中在民间、个人以及非政府机构之间的互相交往和积极互动上,梳理了
失落的辉煌-古罗马人生活探秘 本书特色 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与古希腊同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到公元4...
中国的冲击 本书特色对我们而言的“中国的冲击”将使我们从划分优劣等级的历史观中醒 悟过来,认识到必须具有多元主义历史观,必须在今后因交流关系的深化 反而可能激化...
孟森(1868-1937),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明清史学大师。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
《海洋帝国的崛起》内容简介:本书以普及性方式介绍了尼德兰八十年战争史,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主要的历史人物、决定性的战斗、战争的
《留住故事系列:格列佛的故事》内容简介:本书是根据天马行空的游记小说《格列佛游记》改编的。主人公格列佛四次随船出海,每次都
以獨一無二的寬廣度和精彩度,呈現一場異端者的盛會。在近年出版的文化史作品中出類拔萃,是當代一個大歷史家的至高成就。本書集
辽史 本书特色 辽金文献残缺不全以及南宋末年传世典籍缺乏,给元朝修史造成极大困难。现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此外...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 内容简介 掸去历史的灰尘,我们终于发现,武昌起义,这个宏大、雄壮的历史过程,正是在某些英雄个人的主观意志活动下达成的。在伟大的革命中...
夏都绘影:庐山的浮华往事 本书特色 千百年来,是人类的足迹和创造赋予大山以灵魂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庐山所披挂的政治色彩正如庐 山忽晴忽雨、云牵雾绕的天气一样变...
雷海宗时论集 本书特色 “其声如雷,其学似海,史学之宗” 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史学大师 中国历史研究绕不开的先行者 全新整理的文集带我们重回被忽视的“雷海宗时代...
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 内容简介 《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精)》内容主要是利用传世文献资料、古文字资料等综合考察甲骨文所见的城邑、丧葬制度等,详细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助动...
中日历史问题译丛-战争的记忆-日中两国的共鸣和争执 本书特色 伊香俊哉是有着人类良知和学术理性的日本学者,研究中日战争史经年,秉持严谨、客观的原则,追求历史真相...
傅安华史学论文集(2010/4) 本书特色 傅安华认为史学研究不只是明了某些具体史事,而是要揭示历史现象内部的关联,发现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本质。他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