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红学史的全历程已有百年之久,但当中的空白、中断的时间占去很大部分,我们所知《红楼梦》与其作者曹雪芹的情况,几乎是一片模糊、渺茫和若干片段的零言碎语。胡适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之*初的开山伐路,奠启了初步的基础,而此后的三十年来的时光过去了,竟无接续的足迹出现。本人从1948年起,这才正式投入接续红学史的这一桩任务,从此,我对《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小说的复杂文本现象,脂砚斋评语的意义价值,曹雪芹原著遭到割裂、篡改、伪续的内幕经过,曹雪芹原稿的后半部的大致轮廓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得到了以前所未曾得知的丰富内容,建立起了红学四大分科的完整体系。尤其重要的是,初步将《红楼梦》与中华传统大文化的密切关系,做了开端引绪的阐发工作。也可以这样说,这个剧本是体现我的红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新形式和新体裁。
听一位友人说过:剧本没人爱看,所以出版社也不愿出剧本这类书。我们这册小剧本早年写完,想找一家出版社就听到了这种意见。我当时孤陋寡闻,还有点想不通,就对自己说:剧本怎么没人看?我就爱看剧本。《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在文学史上都是脍炙人口、百诵不厌之名作,怎么没人爱看?当然,我们中华的剧本可分两种:一种是文学读本,本来就是专供人看的(所以叫案头读本)。另一种是舞台脚本,就是给演剧者们使用的,即“分镜头本”,对于演出时的服饰、音乐、道具、表演程序均有详细说明者。这两种本子不拘哪一种都有很大的特色,我之所以爱读剧本是因为它比起小说来,不那么啰啰唆唆、连连绵绵、无休无止,笔力不够的就会出现很多闲言败笔。剧本则貌似片段、零散,实则处处精彩,内有脉络勾通,留给读者以十分丰富的想象空间,换言之,就是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自由发挥的想象创造力,与剧本作者、演者共同完成一个美好的整体。若能这么看待剧本,我想就不会发生什么爱读不爱读、给出版不给出版的问题了。
第二集
(片头)同**集。
曹雪芹,少年,约十八九岁。聪慧,英秀,儒雅。辫发,长衫。
简陋的小书斋。他从书架上觅书,无意中抽出一本小小册页,打开。
镜头推出册页的**开:“秋边”两大字。
推向下款——“曹频”,红印章二枚。
雪芹面现惊喜,展开后面的一开:陶柳村所绘秋海棠,并有题诗。
雪芹翻看时,叠现《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的回目和诗篇。
雪芹翻看完毕,返回**开,“秋边”二字重现。
雪芹转为沉思,面现悲戚之色。
雪芹回忆。
曹频“枷号”:乱发,垢面,非复人状。.钉于一面二十五斤大枷中,枷极沉重,人不能支,躺卧奄奄一息。
雪芹尚幼,随母前来送饭。母子跪于身边,涕泣唤醒,喂饭。曹频不能下咽。口中喃喃,不辨其语。远处有围观者。
看守吏役上前撵赶雪芹母子离退,雪芹不肯,要求与母跪陪“示众”。吏卒不许……
一群妇女,衣饰不整,惊慌失色,几个番役押送,抄没入官,分给权势的贵族豪门去作奴婢。
雪芹从回忆中“醒”来,内心激动。
(画外心声)“这些无辜的人,不幸的人,究竟何罪!何罪!”
回响:“何罪!”“何罪!”
镜头推出屈复的《悔翁读集》,展开到一页,上题:
曹荔轩通政
直赠千金赵秋谷,
相寻几度杜茶村。
诗书家计皆冰雪
何处飘零有子孙。
(解说词)雪芹祖父曹寅,号荔轩。官衔是通政使。一代文豪,诗词曲皆工。与内兄李煦,分任南京、苏州织造官与巡盐御史,救助落难文人,抚养孤贫儿女,刊印诗书,振兴文化,极得民心。雍正帝夺位后,因政治干连,先后整治李曹两家。
李煦七十多岁老人,身带锁链,充发到黑龙江苦寒之地——
蹒跚行在无边的荒野上,渐行渐远。
李家的妇女,被没人官,拘在苏州街市售卖。
映出康熙六十年刊本《02元县志》卷十六《人物》。
……(康熙帝)因命仲孙頫复继织遣使。頫,字昂友,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谓曹氏世有其人云。
雍正五年正月《雍正朱批谕旨》
两准噶尔泰密奏:“访得曹频年少无才,遇事畏缩。织造事务交与管家丁汉臣料理。臣在京见过数次,人亦平常。”
雍正朱批:
原不成器。
岂止平常而已。
“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谓曹氏世有其人。”
“年少无才”,“原不成器”,“岂止平常而已”。
两项截然不同的评语,字幕交叉映显。
雪芹耳边响起雍正帝的冷酷而奸险的声音:
“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朕屡次施恩宽限,令其赔补。……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有违朕恩,甚属可恶!着行文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频家中财物,固封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严拿!……不得怠忽。钦此。”
(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内务府上传档第十四号。)
雪芹回忆:总督衙门官役人等前来查抄家产的森严、恐怖的场景,将全家赶出,一切巨细物件翻检登记,逐处大封条交叉封《甲戌本》卷首缓缓展开,推向一首七律的末行: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画面上,每个字慢慢化为一滴红色泪珠。
《戚序本》第五十七回总批:“滴泪为墨,研血成字。”
《甲戌本》第七回硃批:“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
雪芹重现,仍以同样姿势执笔写作。
面容已较苍老,憔悴。衣著更显敝旧褴褛。
“血泪”滴到砚中。
钞本的一页上的字,化为一片模糊的血迹。
(解说词)这血泪,不是简单的家庭命运、个人遭遇中种种艰难惨痛的泪。更不是佳人才子、婚姻不幸的泪。在乾隆时期,就有人认识到:这是英雄的泪。
一条胡同的全景展现。北京东城的“外交部街”,雪芹时代还叫石大人胡同。高大古老的王府墙垣,正门一对大石狮子……
(画外解说)乾隆新封睿亲王王府。
小睿王,名淳颖,闭门自读《石头记》,不时以手试泪。掩卷,沉思。起身,捉笔,题诗一
画面映出淳颖手迹。
缓缓移向近景大字,首二句:
满纸喁喁语未休,
英雄血泪几难收。
女讲解员: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位特立独出的英雄人物所写的血泪文学。这个认识,出现甚早。不幸后来的事情渐渐变改了历史的正常发展,模糊了这种高度理解的影像。”
重现新睿王府,又转化为老睿王府,地址是现今南池子普度寺。
显现老睿王多尔衮的画像。
专著《(多尔衮传》。
(解说词)(或附世系简表)多尔衮,顺治帝的叔父,清朝人关以后的摄政王,政治权力的中心人物,当时称“九王爷”,北京城东郊的九王坟,即是他的坟墓。顺治朝一度有“皇父”的尊称。是正白旗*高统帅,曹雪芹家的老旗主。
多尔衮后来势败,撤去了“睿亲王”的封爵。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上,这才恢复了这个王号,由淳颖承袭封爵。
(再现淳颖读《石头记》)淳颖读了雪芹的书,感动题诗,能够领略《红楼梦》的丰富深厚的内涵。
茶馆“天立轩”的一角。
两个茶客相谈。皆中年以上,有短须。
“你包袱里提的什么?”
“嘻,告诉你不得——新出的一部书:”
“哦,知道了。(小声地)《石头记》?”
两人四目对光,会心一笑。
“说起这个来,眼下是洛阳纸贵,人人争看。可真有点儿意思。可我一直纳闷儿:是谁的手笔?什么人能有这样的大才?”
“大才?”(又笑又叹地)“他可可落了个‘败家子儿’,‘不肖子孙’的称号呢!”
“那么你深知其人其事了?到底书里写的谁家的事?”
“嘻,若提这些,说来话长。”
(回音)“说来话长。”
展现北京外城东面,蒜市口一带一条胡同景象由蒜市口北展,往西通过兴隆街——一条窄长的古巷,直抵前门外大街。巷口即是“鲜鱼口”,那里原有曹家旧房。往南,可到天桥一带。
讲解员:
“曹频获罪,遣回京城,家产既然抄没人官,无立锥之地,雍正新皇帝因别人说情,可怜曹寅之妻李氏孤苦无有养赡,特别‘开恩’,赏给蒜市口住所一处,计有房屋十七间半。雪芹从五六岁回到北京,生长于此处。这一带地名有长巷、前门外、天桥,都是市民、商业之区,饮食、客店、游艺、娱乐场,聚于此一地带。雪芹少年时外出活动的范围,以此地带为*早,*熟悉。因此他接触了市民文艺的各种形式,结识了下层社会的人物。”
北京一条胡同口,一家古旧小宅门。一老者坐门外负暄。一中年人与老者问答。
“《红楼梦》书前头写着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就是作书人的自白。’您可听说过曹雪芹作书的事?给我讲讲,我真想听他的故事!”
“我也没听谁讲过。你刚说悼红轩,我倒想起一段老话来。小时候听我爷爷——活着的话,约莫一百五十岁了——跟我们讲过,他爱寻访古迹。有一天,串胡同儿,看见一堆破砖乱石头。他就一块一块翻过个儿来看是什么老房旧屋塌下来的。翻着翻着,忽见一块大砖,长方的,折断了,像是磨过,很光滑。翻面一看,还刻着大字。爷爷仔细端详,只见是一个竖心儿,右边上半拉像‘占’。再左边,是个‘乱绞丝儿’,旁边剩下一个‘丅’,再左边,有一个‘干’字——别的都折掉了,不知原是什么字。我爷爷回家总琢磨。有一天,忽然悟出来了:那尺寸是横刻的三个字,正是‘悼红轩’!”
“是么?哪个胡同呀?”
“爷爷说得清楚,可这么多年,我记不上来了。”
画面显示模拟制品:残砖一条,“悼红轩”残字。又映出《红楼梦》开卷一行字:“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日金陵十二钗。”
(解说词)这是早年的一个传说,据云曹雪芹的悼红轩,是在东城。
一株盛开的西府海棠,盈盈风韵,容光照人。《红楼梦》第十七回一行字:“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解说女士出现:
“你可想过? ‘悼红轩’的红,和书中‘怡红院’的红,相为呼应。有红对红,则神怡心悦;失红离红,则悼念悲伤。此中寄托真情,隐含深义。”
映出大观园中怡红院正门上“怡红快绿”的匾颊。又映出后院中一株海棠,一丛芭蕉。
(解说词)雪芹书中写明,院中是“蕉棠两植”,红即海棠,绿则芭蕉。海棠是红的象征,在书中的地位*为重要。
映出“蕉棠两植”四个大字。
映出《绿烟琐窗集》题红楼梦诗:“快绿怡红别样名。”
映出“快绿怡红”古印章实物。
一张图表:《宣和遗事》一《水浒传》一《金瓶梅》一《红楼梦》
女讲解员出现:
“我们的小故学史,有几条线路。如今单讲一条:一、《宣和遗事》里,有一条讲宋江三十六人为盗的遗事,大文学家把它取来,演绎发挥,成为一部《《水浒传》;二、《水浒传》中,有一处讲的是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大文学家取来,敷演发挥,成为一部《金瓶梅》;三、《金瓶梅》**次采用了某人一家一姓的家庭生活,家庭妇女为主题对象;大文学家曹雪芹,也采取了这个意念,翻新立异,以贾氏一姓的家庭生活与女性人物为主,写出了一部《红楼梦》。”
……
榕荫问月-审美之智 本书特色 《榕荫问月(审美之智)》是孙绍振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榕荫问月(审美之智)》收录了《雄辩与幽默》;《科学家和人文精神》;《解读文学...
民国宪政思潮研究 内容简介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著作,是“山东大学法学文丛”的一种。这套丛书诞生于中国法学教育如火如荼的时代。它是一只眼望蓝天的雏鹰,正伸展着年轻...
明清小说-刘世德学术演讲录 内容简介 各位老朋友、各位新朋友,大家好!今天来的听众比较多,不到9点就已经坐满了。我以前在这里讲过《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
新语文第一卷 内容简介 《新语文》教材是由在省重点高中任职的语文教师王泽钊先生用连续送走17届高三生之后的语文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案头编写时间历时17年。这套教...
200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上下) 本书特色 人力是任何组织的核心资源。 经济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以及政策民主化的趋势为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带来非常重大的影...
“水浒”识小录 本书特色 王学泰先生是研究中国游民文化的泰斗,《水浒传》与游民文化牵涉重大,二者合流,于是就产生了《水浒与江湖》《<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
平凡渺小的灰鼠典漆怎麽也无法想到,被自己捡回家的重伤男子竟是盂山神宫之主、白虎神君殷鉴。他更无法想到,传闻中超凡脱俗的上
文学的反思 本书特色 《文学的反思》:文艺学领域的经典,曾激发无数人的思辨,“刘氏三论”中*有力之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主体论文艺学*重要之本。文学的反思 内容简...
出了象牙之塔 本书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从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汇撞击而催生成长的,翻译不仅对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而且它...
姜夔词新释辑评 内容简介 姜夔,字尧章,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以江西诗法入词,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具有鲜明的个性丰神,其骚雅清空的词风对南宋和清...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本书特色 文写作秘辛十六位作家的深度访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内容简介“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持久也著名的特色栏目。...
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 本书特色 近年来陈平原一直在关注图像与文字的关系,从《触摸历史》到《点石斋画报》,本书主要是讨论中国古典小说的绣像,考察中国古代小说...
英文原版21-Treasure lsland(金银岛) 内容简介 Masterfully craftde ,Treasure lsland is a stunn...
词学三著-邓乔彬学术文集-第六卷 本书特色 本丛书为邓乔彬教授30多年从事古代文学与艺术研究成果的结集。《邓乔彬学术文集》按内容及篇幅分为12卷。本丛书运用综合...
【编辑推荐】1.《一蓑烟雨任平生》(彩插精装版)内含的彩插为季羡林生前的私人藏品,呈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墨宝及中国著名书画家张大
冰岛凶汉 内容简介 简介这是维克多·雨果原先以笔名发表的**部小说,作者十八岁开始写这部作品,于二十一岁时出版发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感受到了的东西只有一个:男...
本书的中心问题是有关这样一个问题:政治平等的目标是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我们人类的极限,以至于这个目标应当被放弃转而追求更加
《美国式死亡(修订版)》内容简介:死亡是一门生意,套路满满。★20世纪“扒粪”新闻运动经典之作,引爆舆论惊呼“你死得起吗?”
中国美术通史(第四卷) 目录 目录第六编五代两宋美术概述**章绘画**节五代绘画一各地区绘画的发展二周文矩、荆浩、董源、黄签等第二节宋代寺观壁画一高益、高文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