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金到夏衍,从艾青到唐浞,从陈学昭到方令儒,从徐懋庸到朱自清,从丰子恺到陈企霞,从孙席珍到陈梦家……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裹挟着历史的风雨烟云从我们面前一一走过,他们有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学大家……他们一生和“文”相伴,却几乎无一例外都因“文”而历经坎坷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
《文史我鉴》的每一篇文章切口都不大,大多切取大师们人生的一个横断面来叙述描画,但却都能天工开物,采撷精华,梳理历史,廓清公案,绝不是半系记忆半系编造的信口开河,而更多是鲜为人知的独家秘闻。
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的“阅稿絮语”是读者口碑甚佳的率性文字。从内容的提炼到图片的搜集,老编沙牧所特有的文学经历和真知灼见,不仅让其编辑的每一篇文章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而且由于敢说真话,不虚伪,不客套,更无阿谀奉承,故而“阅稿絮语”所表述的“我鉴”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真诚,一种言别人不敢言的勇气和担当!
我所知道的刘大白
刘大白是什么人?
走在大白先生离世72年后的绍兴街头,随便问一位路人,十之八九会摇头摆手。不像他的同乡与朋友,都是教师出身都在教育部做过官,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后来又都是死于肺病的只比他小一岁的鲁迅,死后在故乡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实,这也不能怪老百姓,刘大白在故乡遭遇冷落与寂寞,无处不能找到佐证:
绍兴被毛泽东誉为名士之乡,按照古人的标准,并非所有的名人都可以称为名士。大白先生一生厌恶做官,得名早于得官,完全可以进入绍兴的“名士”之列,但当地出版的《绍兴名人故事》中没有刘大白。近年出版的供机关干部阅读的《绍兴历史文化干部读本》中也没有刘大白。由本地学者编撰的《绍兴名人佳话》,共收集了从虞舜到汪寿华的84位古今名人,其中也唯独没有刘大白。
绍兴市内目前有三十多所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学校,而刘大白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从小学教师、中学校长、大学教授、秘书长,一直做到教育部的次长。其教育生涯之丰富,在现代教育史上鲜有人可与之相比。但绍兴却没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这还不算,就在两年前,笔者多方联络,好不容易得到几家单位和亲属的支持,准备开一个刘大白逝世70周年的纪念会。不料竞有一位领导直接打电话给笔者,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像刘大白这样的人可不可以纪念?显然,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刘大白既然当过国民党(准确地说应是国民政府)的高官,自然属于“非正面人物”,对他的纪念自然也应该慎之又慎……但更多的人却是出于对刘大白的不了解。为此,笔者觉得,对这位上一世纪颇孚盛名的诗人、教授、辛亥义士、“五四”闯将的人生历程作一番介绍,实在是大有必要的。
一老鼠救下的读书郎
刘大白出身书香门第,祖父金友梅为清代翰林。父亲金佩卿20多岁便考取秀才,此后虽苦读不懈,却未能在科举中再进一步。刘大白出生时。他已到“知天命”之年,于是把满腔期盼都放在了儿子身上,盼他能光宗耀祖。刘大白3岁时,就被父亲关进了菜园角落边的书房。那屋子很小,有门无窗,据说是怕儿子的目光受窗外之物的干扰。屋内放置一桌一凳一椅。方凳是给儿子坐的,椅子是自己坐的。书桌上除了书和文房四宝,还有一把专门用来打手心的戒尺。正对书桌的墙壁上挂了两样东西:一根藤条,是专门用来对付儿子的;一帧条幅。上面是他亲书的宋真宗的《劝学诗》,是用来激励儿子的,主旨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父亲给刘大白立的规矩十分残酷,在这间小小的监狱式的书房里,他必须面壁而坐,在父亲的监视下,把眼睛死死盯在书本上。全年只放一天半假,春节一天,除夕半天。每天从太阳初升到夜里二更,中间除吃饭,上茅厕,其余时间都得在书房里读书、写字、听讲。稍一分神,藤条就会劈头盖脸地抽过来,也不管你头破血流,遍身伤痕,至于罚饿、罚跪、罚冻更是家常便饭。而*可恨的是打过、罚过后,父亲从来不加安抚,往往还要再训斥一顿,说些“不打不成器”、“下次还要厉害”之类的话。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父亲有事出去了,刘大白想乘机打个盹,谁知头一挨着桌子,就不由自主地睡着了。父亲回来发现后暴跳如雷,将刘大白一顿乱打,直打得他躺在地上爬不起来,吓得母亲向丈夫下跪求饶,但父亲还觉得不解气,居然拿来一盘麻绳,将刘大白脑后的发辫和从屋梁上垂下来的绳子紧紧拴在一起,使之“头悬梁”。开始刘大白还不知这一招的厉害,等到回过神来,才知道头皮一揪一揪那种滋味。这种非人性的折磨,使刘大白决心以死相抗,以便让父亲的希望成为泡影。一天,他居然照老保姆故事中讲过的上吊方法,踩上凳子。用绳子把脖子拴紧,然后,双脚把凳子猛地一蹬……
当刘大白醒来时,*先听到的是母亲的哭声,围着他的是老保姆和几个姐姐,个个泪痕满面。而父亲站在一旁,显得惶恐不安、惘然失措。
事后才知道,救了刘大白一命的,竟然是一只老鼠。它咬断了麻绳。
老鼠断绳救命一事,很快就传遍方圆几十里。听到的都说是神灵佑护、必有后福之类的话。而此后,父亲再也不敢对儿子犯凶了,而且还专门造了一个神龛,以供奉救了他儿子性命的“神鼠”,又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秀才作为家庭教师。8岁那年,刘大白念完“四书”、“五经”,很快又学会了八股文、试帖诗。五年后,一举入泮。轰动乡里,接着在县学攻读两年,被推荐参加选拔贡生的“三院会试”。此时,大白母亲已病逝,3个姐姐相继出嫁,家里只剩下有病的父亲、年幼的妹妹与年迈的“老坛”(保姆)。而父亲不但强打精神,支撑着为他准备了会考需要的一切用具,甚至提出要亲自陪他到省城参加会试,这使得刘大白激动得流泪。但启程前一天,父亲病情骤然加重,再也走不动了,只好请塾师陈莲远代他陪儿子赴考,自己则躺在床上,等着儿子回来。刘大白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取得了贡生的资格。到了绍兴,知县亲自将大白迎至县衙,备酒洗尘。随后又加派车马,送大白回家,并赠给银两,作为赴京的川资。
刘大白在杭应考时,他的父亲已几度处于昏迷状态,但总是挣扎着不肯咽气,稍一清醒,便打听儿子的消息。当报捷的喜讯传到时,病笃的父亲从床上一跃而起,望着儿子两眼放光,旋即撒手而去。提起这段往事,刘大白的女儿刘缘子对祖父“一分为二”。她说,祖父对父亲的教育虽然严酷,但也确实因此使父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要不怎能写出像《中诗外形律评说》这样难得的专著。
但令父亲想不到的是,刘大白并没有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赴京赶考,而是背道而驰,走上了一条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道路。
二情缘未了的出家人
父亲死时,刘大白才16岁,已是当然的家长,却对持家理财、人际世故之类毫不知晓,家务事统统交保姆去办。
此前父亲已为他定了亲,对方是邻村一位老童生的千金,姓土。土小姐比他小3岁,“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都不错,“八字”也合,按五行相生的关系,“土生金”,可谓难得的良缘。可对此婚事,刘大白并不放在心上。
一次他意外地在一个父亲锁着的书箱里发现了一批“闲书”,诸如《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应有全有。这些书,将少年刘大白原先被禁锢的精神世界凿开了一排排洞口,引起他无限的奇思遐想,满脑子才子佳人、义士好汉、妖魔鬼怪,于是他对科举仕途没了兴趣,决计退出竞争,到城里去另谋生路。这时,正好绍兴创建了两所新式学校——绍兴师范学堂和山会小学堂,他便同时在两所学校里谋到了教职,讲授国文。接着变卖家中的房产,在绍兴城里买了三间旧屋,将小妹与“老坛”都带到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其间,他除了教书以外,居然对数学发生深厚兴趣,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钻研数学上。放着好好的贡生不做,偏要到新学堂当“孩子王”,如今,又迷上了对科举毫无用处的数学,这让乡里人大惑不解,便在背地里称刘大白为“怪人”。至于与土家的那门婚事,更是一拖再拖,乃至到了23岁还不娶亲。
而这一年的夏天,一位从天而降的“林妹妹”成为刘大白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恋人。她就是被他称为“莲妹”的一位来妹妹处串门的隔壁邻居的亲戚,一位出身于余姚富商家的许姓小姐。那一年,莲妹大约才18岁。
刘大白对她是一见钟情。他愈是爱着莲妹,愈想摆脱土家的婚姻束缚,却鼓不起勇气,让梦境化为现实。而莲妹这一方面也因受了家训的影响,更不可能向刘大白表白,两个人就这样默默地相恋着,仿佛是在梦中。这梦一直做了两个多月,终于有一天,许家来人接走了莲妹。当刘大白闻讯赶到船埠头时,只望见船窗中莲妹那张充满忧伤的泪脸……莲妹回到余姚没几天,父母就给她订了婚,不久便嫁给了一个商人。而刘大白这边,土家一次又一次地派人来逼婚,甚至到了族人联名将刘大自告到县衙的地步,幸亏当时的学堂副监督徐锡麟为他极力周旋,才使得刘大白免予处分。但人言可畏,“兄妹同居。必有乱伦之举”的流言让刘大白悲愤至极,眼看着婚期一天天逼近却苦无对策,突然想到了古往今来许多不容于世之人的*终归宿——出家当和尚。于是在一个月亮很好的春夏之交的晚上,他将小妹安顿到姐姐家里,然后饱醉了一顿酒肉饭,便在半夜时分,雇船出走,直奔杭州,只留下一张出家告示贴在门上,又将发辫剪下来挂在旁边,任凭时人去议论。
刘大白选择的出家之处,便是中外闻名的灵隐寺。十年前他来省城参加会试,考中贡生,盛兴而归,如今孑然一身,再度入杭,竟是削发为僧,让人好不感慨。但当刘大白一袭袈裟、脚蹬麻鞋、混迹于僧人之中时,却别有一种自在的感觉,并且没有浪费光阴。他拿出以前钻研数学的劲头,系统地研读了经、典、论三藏典籍,写了几十本读经笔记,以至方丈法师经常当众赞扬他精勤修持的精神。但刘大白*终还是被老法师言中——“读书人爱标新立异。终难入定”。五年后,刘大白终于悄然下山还俗了。
刘大白为抗婚而出家后,土家和平水的族亲又气又恨,却也无可奈何,只好将土家小姐另许别家,而平水的族长,竟以忤逆为由,将刘大自在金氏宗族中除了名。
刘大自在杭州只逗留了一天,便直奔余姚,打听莲妹的下落……方知莲妹出嫁后的第二年,就已投塘自尽了。人死后,婆家嫌她不吉利,没有将她葬在祖传的坟地,而是草草埋在了塘边的荒地里。刘大白在莲妹的坟旁一连徘徊了数天,晚上就倚坟而眠,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自己与许莲妹相处的历历往事,几次想步莲妹后尘投水殉情,然而却未能去。牵制他的,与其说是求生的欲望,毋宁说是理智的力量。
……
鲁迅作品--孔乙己 本书特色 如果说英国文学不能没有莎士比亚,那么我们的民族则不能没有鲁迅——他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发轫于“五四”时期的中国新文学,无论是语言形...
诗词曲语辞辞典 本书特色 《诗词曲语辞辞典》收录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
剑桥往事 本书特色本书是格温记录其剑桥生活和整个家族轶事趣闻的回忆录。由于家庭的关系,格温一家与剑桥精英们的交流来往可谓独树一帜,全面呈现了“美好的老英格兰”的...
十月典藏品--中篇小说(红卷) 本书特色 这部丛书囊括了《十月》1978年创刊至2000年间发表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的关注,文学成为...
凡例卷一敝箧集之一诗卷二敝箧集之二诗卷三锦帆集之一诗卷四锦帆集之二游记、杂著卷五锦帆集之三尺牘卷六锦帆集之四尺牘卷七去吴
本书汇集了诗人西川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在诗歌写作、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思考,在较大程
问世间情为何物-读者文摘-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的民国作家文章,内容以爱情为主,描述当时男女的种种情感经历,表达了他们对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向往。问世...
王铎草书卷精典.草书杜律卷、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铎草书作品集中的草书杜律卷和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王铎草书卷精典.草书杜律卷、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
2012-骑车回巴黎 本书特色 《骑车回巴黎》的编辑推荐:《骑车回巴黎》是“行者”的公路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其余两部是《搭车去柏林》和《不想骑了》。对于那些想去看...
黄庭坚诗集注(全五册) 本书特色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通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著名北宋诗人、书法家。全书定名为《黄庭坚诗集注》,以...
《暗道》内容简介:《暗道》是著名关东作家徐大辉最新力作!二战时期,在东北日寇为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组织的联系,实行惨无人道的
《海涅诗选》内容简介:“我的心,你不要忧悒,把你的命运担起。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新春会交还给你。”“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
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 本书特色 《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精选了孤魂无主、班超与盘索城、流泪的太阳、我和另一个我、飘峰山上的红霞等62篇散文佳作,并从中评选了...
《商业摄影实拍案例(第2版)》内容简介:商业摄影实拍案例系列是为准备从事商业摄影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实践技法书,全书系统全面地讲
曹雪芹画传 本书特色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天津人也。生于1918年,是当今年龄*高,资历*深,著作*富的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
飙车 本书特色 《飙车》是勒克莱齐奥出版于一九八二年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十一篇短篇小说。这是一组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众生相:翘课飙车抢劫路人却遭遇车祸的少女;为到梦...
序和跋 内容简介 俞晓群兄主政辽宁教育出版社期间,组织出版过“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等书系,格局宏放,影响深远,创造了中国当代出版史的一段...
元曲一百首 内容简介 20世纪,古典诗歌的传习与流播,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读本起,经由七八十年代的鉴赏辞典,到八九十年代的阐释读本以至九十年代末的白文读本,绕了一...
《夜窗鬼谈·东齐谐》内容简介:此书系日本汉文小说,原文即为全汉文。《怪谈》之滥觞;日本之《聊斋志异》与《子不语》完美合一。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内容简介:汉语史上有两本天书,《易经》和《红楼梦》。重新发现“红楼”,重新发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