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德指南》包含的52种美德来自世界上的诸多文化和信仰,一年中每周练习一个美德,可以使家庭生活更加融洽。这《家庭美德指南》中的简单策略,分别解释了美德是什么,如何练习这个美德,以及练习成功的标志,这些会把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引入激动人心的成长和发现之旅。
父母*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基本的美德传递给孩子,这本无法估价的书就是用来使这项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一点。这本跨文化、跨信仰的指南是由“美德工程”编撰,向父母和老师们展示如何将语言付诸行动,如何将理想导入现实。
“美德工程”致力于激发各种年龄层次的人们发展他们的心灵,曾得到联合国秘书处的倡导,并被作为一种典范向全球家庭推荐。
这本重要的书为我们展示了如何
学习使用正直和自尊的语言
理解父母承担的五种角色
把神圣而庄严的时刻引入家庭
帮助孩子做出道德选择
《家庭美德指南》给孩子和成人提供精神和道德成长的工具。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学校已经在用这《家庭美德指南》学习美德,人们通过:此书来激发自己*好的内在品质。从十年前开始,《家庭美德指南》便以复印本的方式在部分“海归”中流传,这是国内**个正式的中文译本。
用《家庭美德指南》重要的指南把同情、慷慨和友善带入你的家庭。联合国秘书处倡导和推荐的教育工程,值得一生珍藏和每日践行的心灵圣典。塑造灵魂品格和精神气质的美德书,被译成法、西、日、德等多种语言,全球家庭践行的教育指南。
媒体推荐
许多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但对于精神培育的意义不够重视。这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很健康也很聪明,但却缺乏精神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本书是我读到的*具有精神高度的心灵成长读物,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成为更称职的父母,引领孩子去过一种独立的、有品位的、富有精神意义的生活,也有助于挖掘我们自身的内在品质,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更加完整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博士
读到这本书的人真是有福了。和那些传授“教育技巧”的书不同,本书基于人类精神的底层和内部来探寻心灵成长的整体性真相,它不是兜售粗浅的“教育技巧”,而是倾心于生命内在的“成长之道”;它不是仅仅回答如何培养一个符合时代标准的孩子,而是唤起人的内在天赋去点燃生命的火焰,获取灵魂的丰盈……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这本书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青年诗人、五岁男孩的父亲曾知寒
读这本书就像在烟雾中吸到新鲜的空气,它**次清晰地区分了“价值观”和“美德”的差异,“价值观”是不同文化的外在显现,而“美德”是超越所有文化和宗教的普适真理。
——摘自亚马逊读者评论
自我离开家去上大学后,找妈妈就不断为我提供关于健康、婚姻和教育等有用的文章和书籍,记得在1992年她送给了我那本《家庭美德指南》,正是这本书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我的**个孩子阿米莉娅那时还不到两岁,像许多妈妈一样,我非常疼爱自己可爱的小女儿。希望她乐观向上并长大成为一个“好人”。只有两岁的阿米莉娅正在逐渐形成她的性格。我意识到仅有爱和希望是不足够的,她未来的良好品行要靠我去正确地引导。我深知教授她阅读、拼写和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足以确保她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这个世界有许多人拥有成功的事业,但内心并不快乐,也有许多天才科学家给他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仅是学业上成功不会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好人”。我意识到把孩子“正确”培养成人的重大责任。但我该如何做?什么又是“正确”的?当前这个世界已完全不同于我那时的成长环境,社会价值观在飞速变化,此外,我丈夫和我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更不同于我女儿的成长环境(我在加拿大长大,丈夫是香港人,女儿在北京上学),我该以谁的文化价值作为指南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呢?我茫然了.我担心虽然希望殷切,但却不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作为一个在职母亲,我利用些许的空闲时间开始阅读《家庭美德指南》,随着不断阅读、反复思考,我变得更加平静、更有自信,也仿佛看到了希望。我开始深入理解,明白无论我们出生或成长在何处,我们都面临共同的现实:即我们的人性。
孩子是有灵性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逐渐成长为有身体、有心灵、有精神的个体。父母则是孩子的托管人、保护人和服务者,是那个深爱孩子、指引孩子的人,这些职能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尤为突出。孩子天生就是学习者。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在出生以前就开始学习并处理信息。父母则是孩子**个也是*重要的老师。
教育好孩子就是激发孩子的*佳潜质。许多人对于什么是能够给孩子的*好东西概念模糊,很多人以为只要孩子有足够的食物、衣服、拥抱、玩具和朋友,能够给他们我们所能提供的*好的教育就可以了。我们希望孩子事业成功、婚姻美满并拥有健康的孩子,我们希望看到他们成功和幸福,我们希望孩子们拥有所有*美好的东西。其实。对孩子来说*好的东西是与孩子*好的内在息息相关的,正如一个6岁的小女孩被问到她认为什么是美德时,她说:“美德就是我们好的方面。”美德是真我的矿藏中璀璨的宝石,父母的使命就是挖掘孩子的宝石,并使其光芒毕露。渴望主宰和寻求意义
我们生来就有一种神秘的欲望,我们渴望主宰和寻求意义。我们努力学习,努力伸展肢体,努力获得更多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在我们的生活中,灵魂的欲求往往被误解为身体或物质的需要。好像只要我们能够更受欢迎,更有钱,拥有更多的爱、更多的权力、更好的工作,我们就会幸福。然而,当我们试图通过身体或物质的东西,通过自我以外的东西来满足这些欲求的时候,我们总是不能满意。有时候我们甚至试图用其他方法,希望能够使自己对这些欲求所带来的痛苦变得麻木,可往往却使我们变得更加空虚。这是因为只有把这些欲求与我们的精神追求相联系,才可能真正的满足这些需求。这是一种召唤,让我们去认识我们对于生命整体的内在意识;这是一种前进,朝向精神发展核心的整体性。孩子是什么 孩子就如同橡树种子,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能力。每个孩子生来就具足所有美德.等待成长。你也许听说过有的种子能从城市街道的水泥地里破土而出,生长的渴望是任何生命*强烈的需求之一。
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以下4点决定的:本性、教养、机遇和努力。“本性”是孩子的自然天赋或品德的轮廓。尽管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潜在地具备所有美德,但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美德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就像玫瑰与菊花的秉性不同一样。“教养”就是一个孩子如何被教育,孩子的禀赋如何被认识和鼓励。有没有进行培育所造成的差异。就如同是对一棵植物进行浇灌还是任其枯萎所造成的差异。“机遇”给孩子创造遵循美德、完善自身的可能性。即使是一个具有顶级创造力的伟大音乐家,如果没有乐器,也就根本不会发现内在于他的“美妙音乐”。 “努力”则是孩子的职责,是他回应机遇、遵循美德的能力。*终,能否发挥自己的潜能,归根到底取决于孩子自己的选择。俗话说本性是老天给的,教养是父母给的。孩子自己必须选择对生活中的机遇有所回应,选择是道德意志的核心。
当孩子体验到他们自身的美德时,真正的自尊和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一个孩子脸上浮现出来的爱。一个3岁小孩专注于一个小水塘或一片树叶时的好奇和崇敬,孩子们学会系鞋带、骑自行车时的那种完成目标的自豪感,表现友好和体贴的小举动带来的自信的加强,再没有比这些更让人快乐的事情了。当孩子将早餐端到你床前,尽管面包烤焦了,花生酱涂到了溢满巧克力奶的杯子上(这是她想象中的一顿丰盛的早餐),她还是会颇为自豪地说: “妈妈,这是我做的!”
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强烈的理想主义,寻求独一无二的方式标新立异、影响世界。当孩子们的理想主义遭到挫折,他们就会故意反叛;但当他们的理想主义得到尊重和鼓励。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年轻人的热情了。有的社群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给年轻人提供机会,让他们以自己的创造性方式行事,这样一来青少年犯罪率竟然戏剧性地降低了。
美德往往是与完美主义相关联的。但对于人类来说,完美并不意味着毫无瑕疵,而是寻求完整和圆满。保持精神的活力和洞察力的整全性,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接受我们的瑕疵,我们的错误,以及我们的失败,把它们当作给我们带来新知的教育机会。正是在遵循这些我们缺失或过度的美德之中,我们找到获得新生的动力。生活并不在于达到完美,而在于培育和完善我们的美德。完美是实现禀赋的过程。
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关爱者如何给予孩子帮助,才能使他们能够满足自己追求主宰和寻求意义的精神需求呢?首先,要把我们的孩子看成是精神和道德潜在的拥护者,拥有至深的目的感。新西兰的毛利人有个习俗,他们会深深地看着你的眼睛,并对你说: “我看懂你了。”注视我们的孩子,会使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愿望: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去做一个好的教练。这样我们就不会使孩子沉溺于身体或物质世界,就不会在孩子们遇到精神磨难的时候过度保护他们。在我们帮助他们成就优秀的同时。我们也变得优秀了。
在孩子个性的发展之中,我们能够给予重大影响的时间是如此之短又是如此关键,而这又恰恰是孩子们获得幸福的*大资本。
孩子不是什么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是精神性的生命体,他们需要身体的关怀,同时也需要感情、尊重以及在独立和非独立之间的一种健康平衡。父母要成为一个精神性的教育者。这部分地是基于孩子们本身就是精神性的生命体,但这种要求又远远超越了这一观念。
“美德工程”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在此框架中孩子对品格教育的需求是首要的。父母就像精神导师一样,首先要关注的是帮助孩子在道德上做好准备。为了完成从照看者到教育者的转换,父母就要放弃那些不属于孩子精神本性的观念。
你的孩子生来不是要做一块供你涂写的白板,从来就没有这种孩子。的确,孩子的个性和品格都没有完全形成,但这些个性和品格其实就在那里。就像一颗橡树种子中有一棵橡树,它既不会变成云杉,也不会变成棕榈,每个孩子生来都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潜能。
琳达·凯夫林·波普夫,是“美德工程”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心理治疗师、企业顾问、前精神疗养院的院长,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她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动社群康复和发展,并做有关培养个人和企业美德的演讲。
丹·波普夫,是临床儿童心理学家、社群发展专家和企业顾问,他还是“美泉国际教育基金会”的执行总裁,该基金会开发和出版各宗教的心灵教育材料。他还是一位研究世界宗教经文的学者。
约翰·凯夫林,是美国迪斯尼公司的设计师、资深动画工程师, “美德工程”教育机构的董事,他在“美德工程”的成立和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译者简介:
汤明洁,女,七十年代末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巴黎第一大学博士候选人。
《中国佛教文化(方立天文集·第七卷)》内容简介: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
给孩子根和翅膀 本书特色 乌尔苏拉·诺伊曼是欧洲*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咨询师和畅销书作家。本书是她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欧洲教育经典,自1997年出版以来,已再版2...
故事知道怎么办2-给孩子的101个治疗故事 本书特色 “故事医生”苏珊佩罗发现,当故事如实呈现孩子的状态,温柔地提供了从偏离回归平衡的解决方案,孩子就会发生令人...
洛克菲勒告诉子女的11条准则 内容简介 洛克菲勒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位充满智慧的创造者,还是一位慈祥、教子有方的父亲。他知道,能带给孩子一生幸福的不是金钱,...
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含1VCD) 目录 **部分 调整亲子关系明『确家长育人方向**章 教子成功奥秘——建立良性亲子关系难道是我错了 了解神奇的“关系 ”透视...
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本书特色 在*小的教室里,创造出*大的奇迹迹!受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欧普拉赞赏的“全美杰出教师”的心灵作品一本向家长和老师阐释什...
内藤寿七郎心灵育儿法 本书特色 芝宝贝图书重点推荐: 心灵育儿的时代到来了 《内藤寿七郎心灵育儿法》★世界“育儿之神”60余年经验精粹。★全球**部关注孩子心灵...
教育孩子要懂的心理学 内容简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中国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与要求,是每个中国家长都十分熟悉的培养孩子的目的。如何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一...
我的宝宝想说什么 内容简介 这本书的阅读对象是打算生孩子或者1岁前孩子的父母们。大多数父母都热切地期盼着自己孩子的降生,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在即将分娩之...
儿科营养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正常儿童的营养和生长,介绍了儿童的生长、生长评价、各生长期的营养要求等。第二部分为儿童临床营养,介绍了患先天性...
最新胎教百科大全 本书特色 《*新胎教百科大全》:国内顶级妇产专家精心打造,年轻父母**科学胎教方案。完美胎教是一种方法,一种期盼。最新胎教百科大全 内容简介 ...
精英是训练出来的 本书特色 精英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关键在于怎么培养。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神经学、生物学的一系列研究,已经发现了培养精英的重要...
旅行.带孩子看不一样的世界 本书特色一对新手父母,要带着孩子玩遍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书记录了作者从自家孩子八个月大时就带着他一起周游世界的故事。亲子自由行...
教育者谬误手册 本书特色 德国家庭教育2007年畅销书,读者评为五个星,目前在德国已有15万个家庭拥有这本书。常规的不一定正确,适合的才是*好的。教育是用心的、...
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从小激发孩子正能量的简单10招 本书特色 《培养活力满满的孩子:从小激发孩子正能量的简单10招》内容简介:孩子有活力,未来有出息。但是,怎样...
学校教育-完善我们的课程体系-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经典-3 本书特色 英国著名教育家,“家庭学校”(homeschool)创始人,“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本书特色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以下的特点:他们总被形形色色的东西吸引,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地学习;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漫不...
10-18岁青春期.好妈妈要告诉儿子的100个生活细节-经典畅销珍藏版 本书特色 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麻烦和冲突。尽管这并非父母的本意。我们从没见过哪个...
与父母谈心-蒙台梭利教师给父母的建议 本书特色 玛利亚·蒙台梭利既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实践者。这本《与父母谈心:蒙台梭利教师给父母的建议》...
强生婴幼儿日常护理(全4册)(哺乳、睡眠、喂养、哭闹与安抚) 本书特色 对爸爸妈妈来说,新生宝宝是世界上*好的礼物。对您的宝宝来说,您就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