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还有对世界的感受,是由许多事物构成的,网络不能代替世界,代替感受。
在我看来,鲁迅与托尔斯泰的魅力,是对人世的巨大的同情。
鲁迅很早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大家现在看见了,过去半世纪,胡适被骂杀,鲁迅被捧杀。近年情况反了一反,是鲁迅开始被骂,胡适开始被捧,然而还是中国人的老办法:要么骂,要么捧,总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
艺术是谎言。但现在我们不会说谎,很笨地在那儿说谎。
中国的事情要让它发生。发生了,还要让它往前走,不要一发生就论对错,不要这么快给一个事情作是非判断。
互联网只是舞台,不是节目。世界,还有对世界的感受,是由许多事物构成的,网络不能代替世界,代替感受。
现在道德沦丧,信仰真空,谁出面“布道”,谁就有观众。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爱国主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温情主义;《吊古战场文》描述遍地尸骨,人道主义呼之欲出了:“苍苍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殁,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句句无分敌我,句句写人,虽则古昔没有“人道主义”之说,遑论“人权”。
人不免有所偏爱、有所倾向,但前提是有所判断、有所选择。
这五六十年,全社会发展出一整套语言,煽情、造作、夸张、空洞,打开电视,几乎每个节目主持都用这种语言说话,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这样说话,即便说的是真人真事、真挚的感情,语言却是空洞、夸张、造作、煽情,而且大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我们是从丧失语言开始,丧失了传统、丧失了天性。
我们是从丧失语言开始,丧失了传统、丧失了天性。
在中国,你太真实,你做异端,没有好下场,你要面对两个强权,就是政府和人民,非常难。
价值混乱,钱就会变成尺度。
刻画承平岁月的种种恶,容易,讲述罪孽时代的片刻欢悦,很难,而且不宜。流落的滋味,容我直说,另有田园诗意,而自强的过程日后总会被解作浪漫。吃苦受罪的最佳时段是在青少年时代,倘若争气,赔得起,看得开。
《爱哭鬼小隼》内容简介:《爱哭鬼小隼》是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最后遗著。河合隼雄在《爱哭鬼小隼》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
约瑟夫·基尔施纳的《聪明人的圣经》一书产生了轰动效应,此后这位具有挑衅性的生活哲学家致力于一种训练项目,此项目由七个练习
這將是影響長壽世代最深遠的一本書,受用而暢快。健忘沮喪,罹患癌症,因為看太多韓劇導致下巴掉落。然後煮飯,吃飯,上廁所,洗
这是周国平以爱情、亲情、父母之爱作为话题的散文集。本书以缘、亲密关系、长久的婚姻、亲子之爱等为具体观点表述并展开什么是爱
《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介绍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运动研究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横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
《国宴与家宴》内容简介:家宴曾是被寄托了最多情感心绪的味觉记忆,更是一种回不去的集体记忆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独特风景。在本
1、精彩的《清明上河圖》分解,讓讀者可以從細節中了解北宋都市的城市生活。2、北宋的都市曾經發展到驚人的文明高度,讀者可以憑
《机器学习实践指南》内容简介:《机器学习实践指南:案例应用解析》是机器学习及数据分析领域不可多得的一本著作,也是为数不多的
胡蘭成說的:「照眼的好。」「人要比文章大。」長長的思路浣出來不盡的文章嗜美靈魂行經的世紀初的荒頹眼前有景啊道不得。一回回
《文化科技创新》内容简介: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模式、机制与途径;文化产业链、
本書以史實為經,長期的積累、反覆的思索與深入的研究為緯,對1936年魯迅死因真相的撲朔迷離、1949年後阿壟首次提出關於神化領袖
1940年,港督羅富國呼籲將香港宣佈為「不設防城市」,但港府於羅氏離港後卻積極備戰,直至戰爭爆發。英國首相邱吉爾雖然曾於1941
这是《负暄琐话》的续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最重要杂文集中文版首次出版★其实两百年来,没有谁真的想要这个岛,也没有谁知道该拿它怎么办。这个地
《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故宫趣解》内容简介:故宫的完整建造周期仅几年时间,为何筹备期需要花费十几载?五色土和“社稷”有何内在关
《过度努力》内容简介:如果你认定自己一定要努力才行,否则内心就充满惶恐,不敢停下来;如果尽管你在外人眼中已经足够优秀,但你
《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内容简介:《词源》,张炎著。两宋词学,盛极一时,其间作者如林,而论词之书,实不多观。张炎的《词源》,
《瓦尔登湖》内容简介:本书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名著。这部散文集记叙的是作家隐居瓦尔登湖的一段时期的生活
蒋勋献给母亲最感人热泪的礼物一整年、二十四节气、五十篇周记仰观高阔星空、记录自然之变,哀而不伤的自我救赎林文月作序、张小
《鲁迅的文化视野》紧密抓住鲁迅的“当代性”现象,回应着下文坛与学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鲁迅的争论。真诚的敬仰和空泛的赞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