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记忆的是一个经历了从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到九十年代“后文革”的文化人。他“既无旧恩可报,也无新功可求”,大半生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思想罗网和政治漩涡。他以自己的为人处事实行了孔子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在时局清明的时候,用心做事、谨言慎行;在时局动荡的时候,守拙安愚、有所不为。他痛苦于内,宁静于外,养成一种可称为“犬儒”的淡泊和怀疑。这种清醒自明帮助他度过苦闷迷茫、坎壈困顿的岁月,而*终没有变成一个忧郁者和厌世者。惟如此,才有了这里的文字见证。
徐干生(1920-1998),江苏淮安人,1945年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从1938年开始在章靳以主编的《国民公报》副刊“文群”、夏衍主编的《野草》、《大公报》副刊“文艺”、《诗月报》、《珞珈周报》、《中国诗艺》等报刊上以王瑶、秦淮碧、乐山等笔名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诗作如《俚歌》、《河边》、《高音诗》等先后收入了《中国现代格律诗选》、《中国四十年代诗选》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诗歌**集、第二集》。1949年后有诗作发表于《雨花》,另有《阮诗臆绎》(将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译成新体)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本书收录了他经挚友保存到“文革”后的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文革”期间的检讨、劳改日记和“文革”后的作品、翻译和回忆。
继《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和《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之后,徐贲以辑存父亲遗文的方式作了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私人记忆,这些文字不仅留下了曲折无奈的心史踪迹,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
在我居住的这个冷酷险恶的社会里,我必须绝口不表露自己的灵魂,也绝不诉说自己的愿望。一旦让人们瞥见我天性中较高尚的一面,他们就会把我撕裂成纷纷的碎片。
——罗庚·史密斯《白日梦》
《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内容简介:这里记忆的是一个经历了从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到九十年代“后文革”的文化人。他“既无旧恩可报,也无新功可求”,大半生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思想罗网和政治漩涡。他以自己的为人处事实行了孔子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在时局清明的时候,用心做事、谨言慎行;在时局动荡的时候,守拙安愚、有所不为。他痛苦于内,宁静于外,养成一种可称为“犬儒”的淡泊和怀疑。这种清醒自明帮助他度过苦闷迷茫、坎壈困顿的岁月,而*终没有变成一个忧郁者和厌世者。惟如此,才有了这里的文字见证。
插图:我父亲以他的“文革”日记和检讨参与了对中国社会公共语言的败坏。他在复归为一个素人之后,对此是有自我反省的。他这样做,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就此改变这种久已被污染的语言,而是因为使用不洁的语言,与他个人的做人原则不符。无论是用来表达感情,传递思想,还是反躬自省,文字和语言都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伦理价值,包括“好”的动机,对他人的“善意”,话语内容的“真实”。离开或背弃了这样的伦理价值,文字就会成为一种手段,一种为达目的无所不为的手段,一种不正当的诡辩或巧言。在我父亲的“文革”日记和检讨中,他违背了所有这些原则。“文革”期间,在文字和语言的恶质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程度的时候,作为一个受害者,他同样参与其中。在日记、检讨、揭发中,他所娴熟使用的是一种典型的自虐型的“文革”语言。他使用的确实是汉字、汉语,但他年轻时所热爱、着迷,在新诗和散文写作中为之忘我的那个语言已经离他而去。这就是传媒研究学者波兹曼(NeilPostman)所说的语言的慢性死亡。一个国家中公共话语的败坏和毒质化,是在渐变的过程中发生的。语言环境中的变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变化一样,“开始都是缓慢地累积,然后突然达到了物理学家所说的临界点。一条被逐渐污染的河流会突然变得有毒,大多数鱼类都灭绝了,游泳成为一种危险。但即使是这样,这条河看上去还是正常的,人们还可以在上面划船。换句话说,即使河里的生命都已经死亡,这条河还是存在的,它的用途也还没有消失,但它的价值大大降低了,并且它恶劣的条件对于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娱乐至死》)。中国的公共语言已经达到并超过了败坏和毒质化的临界点。还有人在用这样的公共语言在写作,但许多写作是在用扭曲、隐讳甚至逢迎的方式进行的,它的公共价值大大降低了。我父亲在“文革”后写的《“文革”语言的特征》(《“文革”亲历纪略》附录3)中,谈到了“文革”语言的三种恶质机制:谎言、恫吓和遗忘,而这些都是在“文革”之前就已经萌生和发生作用的。“文革”以后,我父亲对语言,尤其是文字的热爱中,有了一种他年轻时无法体验的悲哀和沧桑感。这经常流露在他的诗文,尤其是旧体诗词中。年轻的时候,他写的是新诗,步入老年后,旧体诗词似乎变得更适合于他的心境,也让他更能贴近他孩童少年时代所熟悉的那种前现代、前革命的古典语言。新诗和旧体诗在他那里不仅是两种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 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一九八九年后的中国文化讨论》、《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
齐梁文化丛书萧赜评传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本书叙述了萧赜一生的历程,对萧赜从底层打拼到君临天下的心路历程有着深刻的分析。对南朝宋齐之际的纷繁的权力斗争...
画说关公 内容简介 《画说国学丛书:画说关公》讲述了这个国家需要更多的关羽,爱国爱党,鞠躬尽瘁;艺术家们也在用各种形式来诠释自己心目中的关羽形象,以表达对这位忠...
历史的刀锋-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 内容简介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这一似乎已成定论的问题现在又摆到了读者面前。“千古兴亡多少事”。作者用...
元代水利家郭守敬 本书特色 本书从水利科学的角度,经过严谨的考证,比较系统、具体、充分地阐述了郭守敬一生对我国水利建设,尤其是对元大都水利建设的伟大功绩和重要贡...
朴槿惠传-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本书特色 我没有家庭可以照顾,没有子女可以继承财富。大家,国民,是我的家人,让大家幸福是我留在政坛的理由。——朴槿惠在绝望中坚强,在...
《时光小旅馆》内容简介:美国西雅图,唐人街与日本城交界处,有一座关闭三十六年之久的古旧建筑,狭窄的双扇门上写着“巴拿马旅馆
蜀汉风云人物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的蜀汉风云人物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庞统、黄忠、法正、刘巴、蒋琬、简雍、糜竺、孙乾、董和、董允、王平等。蜀汉风云人物 ...
西湖雪山故人情:艺坛师友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玉龙山上的奇遇——读吴冠中氏的水墨画;文约雪山行——给吾友吴冠中;新雪山盟;潘天授老师和我;沈从文老师和...
曾荫权家族:平民的光荣与梦想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揭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作为曾子第74代后裔的成长经历,以及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曾荫培(曾任香港警界*高首脑...
冠军车手兰斯・阿姆斯特朗,环法赛上的胜利被盛赞为“本世纪体育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时刻”之一。1996年他创办了“兰斯・阿姆斯特朗
利玛窦:凤凰阁 本书特色 《利玛窦——凤凰阁》是关于利玛窦的个人传记,但并不是供学术研究用,而是供一般读者阅读的通俗故事。“凤凰阁”是徐光启对利玛窦在华...
我在中国那些年-陈纳德回忆录 本书特色 1937年,陈纳德以一位退休上尉的身份来到中国,成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领的航空队共击落、炸...
《毛泽东与蒋介石》是收录“叶永烈精品书系”的“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世纪二十
《三大师》内容简介: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三位长篇小说巨匠以他们恢宏的作品影响了全世界读者。茨威格在本书中没有
《爱彼迎传》内容简介:如何打造一个被用户疯狂追捧,颠覆整个市场的产品?资深商业分析专家利·加拉格尔发现谷歌、苹果、亚马逊、
这本书是切·格瓦拉的秘密一生的呈现:切·格瓦拉家人独家提供的数幅图片;首次解密的切·格瓦拉拍摄的照片与手迹;古巴权威机构
鲁迅传 本书特色 《鲁迅传》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鲁迅传奇的一生。《鲁迅传》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文字资 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从一位专业研究者的视角...
艾芜全集:1967-1982:第十八卷:日记 本书特色 《艾芜全集》是成都市文联、四川文艺出版社和成都时代出版社联合出品的重点图书,是艾芜先生作品的集大成,其中...
《词学与词心》内容简介:本书分为“怎样鉴赏唐宋词”“唐宋词鉴赏录”和“我的词学人生”三部分。部分由杨海明先生口述整理而成,
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 本书特色 王立华著的这本《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是一部专门研究探讨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思想与生活历程,给读者展示出一幅少年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