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2日,在北京正如火如荼地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之时,我只身远赴大洋彼岸,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在美访学生活。到哈佛大学读书,这是我自打听说这所学校的名字后,就开始编织的梦想,如何叩开这座“围城”的大门,这件事可以说已经成为我难以排遣的情结。期间进行过若干次努力,甚至曾经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终还是失之交臂。2008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尽管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在我的人生中出现了。迟缓却又突然,新鲜而又陌生,紧张而又亢奋,这是我到这所学校后异常复杂的感受。我深知,对于我来说,来哈佛不易,再来则更不易,一定要珍惜这一年的宝贵时光,多走、多看、多学习。
一、关于哈佛大学
到过波士顿的朋友都知道,在宽阔深沉、风光旖旎、波澜不惊的查尔斯河畔,坐落着不少世界驰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就是其中*著名的两所大学。这两所学校同处于剑桥城,相互毗邻,而且有趣的是,两大校园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初入我所久仰的哈佛大学,便被其颇具特色的“哈佛红”所吸引。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的各种大学排名和评比中,哈佛大学始终处在首屈一指的位置上,尽得全世界的“荣宠”。在中国,哈佛大学的名字同样妇孺皆知。
1位中国学者,1年的留学访美,邀请47位哈佛教授和校友就中国问题开讲。47位教授,47个不同凡响的名字,用47个别样的视角打量中国,发出47种掷地有声的见解。
有人说,哈佛眼光就是世界眼光。此说不一定恰当,但这些哈佛教授的意见的确不容忽视。这些议论未必妥帖、未必客观、未必公允,但却是外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缩影。面对这些议论,不管它正确与否,都应引起我们驻足倾听,促使我们对中国自己的事情作自主的、积极的、审慎的思考……
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
受访人——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
主编手记
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教授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忙人,讲课、作报告、看书、写论文、组织会议、办讲习班、接待各地特别是从中国来的客人、出差等等,日程排得满满的,和他约见一次实在是不容易。尽管如此,他还是抽出时间,对本书主编组织的“哈佛看中国——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系列访谈活动”予以指导,不仅帮助推荐和联系专家,还**个接受采访,为整个系列访谈活动开了个好头。2008年10月1日,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九周年国庆日,托尼·赛奇在他的办公室里应邀接受采访。采访活动从10月1日开始,俟后又进行了两次交谈。几次访谈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应当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等问题展开。访谈稿件定稿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南风窗》等数百家网站和报刊予以刊登、转载或摘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张冠梓:托尼·赛奇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人们很容易回想起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新的历史起、点。现在,中国理论界、学术界乃至全社会都在讨论、评估这次会议的意义,您是如何看待这次会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
托尼·赛奇:历史地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不多见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次会议,这点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其实,在当时,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也都意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即便如此,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万万没想到中国从此会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中国与欧美有很大的不同。歇洲几十年来自然有变化,但不怎么大,上一代和下一代的生活并没有太呔的不同。虽然近些年来有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但代与代之间是容易相冱理解和沟通的。中国就完全不同了。
张冠梓,男,1966年8月生,山东省苍山县人,法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全国青联委员兼哲学社会科学届别组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少数民族法制史、法律人类学与法律社会学。主要科研成果有:《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作为法的文化与作为文化的法——南方山地民族传统法的演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第十册)、《多元与一体: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律》等。先后获北京大学“五四”青年科学论文一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第一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金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荣誉。
制度的笼子 本书特色什么是制度,制度有什么价值,什么是科学的制度?这是一本探讨制度理论、探索制度奥秘的书,是一本写给大众的关于制度的随笔文集。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
《东京上空30秒(中文简体版)》主要内容是“亲历二战的士兵写过的最好的战争回忆作品之一……惊险,曲折,温暖,深刻。”空袭任务
兵法藏书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孙子兵法》、《五轮书》、《战争论》。《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中的经典法则受到古往今来...
罗马革命 本书特色 关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权威之作,为罗马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是研究古罗马史的重要参考书。罗马革命 内容简介 《罗马革命》是关于罗马共和国向...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 本书特色 我国古代的火药,是一千多年前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与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发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书探讨了各类火药、火...
文化与民主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研究文化和民主党关系,分析民主法制的文化背景,探讨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东亚地区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的经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文) 本书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
中国海外移民史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三篇,其中移殖篇从胚结、萌芽、长成和中衰四个时期来论...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内容简介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
该书是自1890年马汉的经典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问世以来,重新详尽地思考英国海权历史的首次尝试。不同于马汉主要从军事角度
作品目录第一章 时来运转 平步青云(原第四章 在情报部迷宫里)第二章 狼狈为奸 同床异梦(原第五章 情报部头目)第三章 紧锣密
吕思勉-中国政治史-典藏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古代的开化,夏殷西周的事迹、中西初期的交往、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蒙古大帝国...
指路的明灯-长征标语口号 本书特色 标语口号因言简意赅、高度凝练,宣传鼓动作用明显,成为长征文化内涵重要的构成要素和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镌刻在木板、...
星岛崛起-新加坡的立国智慧 本书特色 1.研究新加坡经验的著作不少,但全方位介绍新加坡的历史渊源、政治制度以及人民行动党政府在经济转型、社会保障、外交政策、廉政...
权力运行的轨迹-17-18世纪中国的官僚政治 本书特色 本书以“权力运行的轨迹”命名,是想就清代前期权力实施的过程进行综合考察。在封建社会,权力运行本身是...
第二野战军的11个军-开国雄兵 本书特色 我们从这里走来──《开国雄兵》序言徐 焰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现代人流行的歌声中往往也表达着一种“寻根热”。人...
重庆风云-读.党史-第8辑 本书特色 今人对重庆谈判的研究远较以往客观,而唯有客观研究才能对今天有所启迪。重庆谈判的现代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这也许是仁者见仁...
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 本书特色 人民出版社编的《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是规范党的工作机关设立、职责和运行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是继党组工作条...
《奥斯曼之影》内容简介: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欧洲震动。随后半个世纪,奥斯
《李商隐诗选》内容简介:后人对李商隐的诗有千百种解读,因为他笔下有太多精彩绝伦、扣人心弦的文句:有百转千回的诉情抒意、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