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2日,在北京正如火如荼地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之时,我只身远赴大洋彼岸,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在美访学生活。到哈佛大学读书,这是我自打听说这所学校的名字后,就开始编织的梦想,如何叩开这座“围城”的大门,这件事可以说已经成为我难以排遣的情结。期间进行过若干次努力,甚至曾经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终还是失之交臂。2008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尽管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在我的人生中出现了。迟缓却又突然,新鲜而又陌生,紧张而又亢奋,这是我到这所学校后异常复杂的感受。我深知,对于我来说,来哈佛不易,再来则更不易,一定要珍惜这一年的宝贵时光,多走、多看、多学习。
一、关于哈佛大学
到过波士顿的朋友都知道,在宽阔深沉、风光旖旎、波澜不惊的查尔斯河畔,坐落着不少世界驰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就是其中*著名的两所大学。这两所学校同处于剑桥城,相互毗邻,而且有趣的是,两大校园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初入我所久仰的哈佛大学,便被其颇具特色的“哈佛红”所吸引。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的各种大学排名和评比中,哈佛大学始终处在首屈一指的位置上,尽得全世界的“荣宠”。在中国,哈佛大学的名字同样妇孺皆知。
1位中国学者,1年的留学访美,邀请47位哈佛教授和校友就中国问题开讲。47位教授,47个不同凡响的名字,用47个别样的视角打量中国,发出47种掷地有声的见解。
有人说,哈佛眼光就是世界眼光。此说不一定恰当,但这些哈佛教授的意见的确不容忽视。这些议论未必妥帖、未必客观、未必公允,但却是外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缩影。面对这些议论,不管它正确与否,都应引起我们驻足倾听,促使我们对中国自己的事情作自主的、积极的、审慎的思考……
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
受访人——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
主编手记
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教授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忙人,讲课、作报告、看书、写论文、组织会议、办讲习班、接待各地特别是从中国来的客人、出差等等,日程排得满满的,和他约见一次实在是不容易。尽管如此,他还是抽出时间,对本书主编组织的“哈佛看中国——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系列访谈活动”予以指导,不仅帮助推荐和联系专家,还**个接受采访,为整个系列访谈活动开了个好头。2008年10月1日,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九周年国庆日,托尼·赛奇在他的办公室里应邀接受采访。采访活动从10月1日开始,俟后又进行了两次交谈。几次访谈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应当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等问题展开。访谈稿件定稿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南风窗》等数百家网站和报刊予以刊登、转载或摘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张冠梓:托尼·赛奇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人们很容易回想起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新的历史起、点。现在,中国理论界、学术界乃至全社会都在讨论、评估这次会议的意义,您是如何看待这次会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
托尼·赛奇:历史地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不多见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次会议,这点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其实,在当时,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也都意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即便如此,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万万没想到中国从此会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中国与欧美有很大的不同。歇洲几十年来自然有变化,但不怎么大,上一代和下一代的生活并没有太呔的不同。虽然近些年来有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但代与代之间是容易相冱理解和沟通的。中国就完全不同了。
张冠梓,男,1966年8月生,山东省苍山县人,法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全国青联委员兼哲学社会科学届别组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少数民族法制史、法律人类学与法律社会学。主要科研成果有:《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作为法的文化与作为文化的法——南方山地民族传统法的演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第十册)、《多元与一体: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律》等。先后获北京大学“五四”青年科学论文一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第一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金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荣誉。
巧描细绘地展示了战争艺术在残酷战争中的大裂变。 探究在冷兵器时代打赢战争所需的独特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 再现世界战争历
1949-1978-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套装上下册)》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1949...
1946-1950-登陆海南岛-国共生死决战全记录 本书特色 《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一本由军事科学院战史专家权威审定,众多军内知名作家联袂...
民主的追求:1948-1949筹建新中国实录 本书特色 《民主的追求:1948-1949筹建新中国实录》(作者秦立海)运用大量**手资料、档案和当事人的日记、回...
国平论天下之治国理政 本书特色 《国平论天下之治国理政》中“国平”评论以“权威”“快捷”...
日本官吏与公务员制度史:1868-2005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前四章以明治维新为开端,分别阐述明治、大正和昭和前期这三个时期日本...
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 本书特色 《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张文木。本书内容**章 国家战略能力本质上是实现和平的能力,第二章 战略文化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
密室与剧场-现当代日本政治社会结构变迁 本书特色 《密室与剧场:现当代日本政治社会结构变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密室与剧场-现当代日本政治社会结构变迁 目录 **...
回眸中美关系演变的关键时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司徒雷登滞留南京与黄华的接触、待续15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关系的突破性发展、抓住时机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等...
兵家必争之地-华夏古今战场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是阅读了相当数量的古籍史书、地方志、战史战例和兵书兵法等书刊,搜集了有关兵家必争之地的大量资料,对每一个地点,以古...
王朝间的对话-朝鲜领选使天津来往日记导读 内容简介 1881年,朝鲜高宗派金允植作为领选使来中国天津,就朝鲜与美国如何建立通商关系等事宜与李鸿章会谈。金允植还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内容简介:本书首先依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特别是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罗伯特•A•达尔(Robert A. Dahl),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1940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长期在耶鲁大学任教。由于其杰出的学术成就,他于196...
国家与社会 本书特色 本书系1995年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约克大学亚太研究联合中心举办的“中国公民社会”讨论会论文汇编,兼学理研究及个案分析,涵盖政治科学、历史...
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 本书特色 唐彦林的《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着重探讨影响东亚地区秩序变迁及转型诸多因素中的中国因素,书中包括了:两极秩序背景...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 内容简介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根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
中国很高兴 本书特色 部分语录之一:唯有人民币可能替代美元。随着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和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国际大投资家罗杰斯等人看好人民币,放言未来唯有人民币可...
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本书特色 《公共安全管理研究》是“中国书籍文库”系列之一。《公共安全管理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PKPM V3.2结构软件应用与设计实例》内容简介:本书是在第1版《PKPM2010结构CAD软件应用与结构设计实例》的基础上,以PMCAD建立模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 本书特色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 内容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