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摩登》掀起上海文化研究及出版的热潮,此次李欧梵的「人生影史」将再带动老电影观赏疯!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边述边论,把作者个人*钟意的西方电影经典名片,旧梦重温。从中学时代*迷恋的《学生王子》、《美人如玉剑如虹》、《乱世佳人》、《罗马假期》等各种类型名片,到作者旅美后在哈佛大学的布拉陶戏院留连忘返,屡屡重看的《北非谍影》,后来发现的讽刺喜剧、「通心粉」西部片、《齐瓦哥医生》、《大红臂章》等,当然作者*景仰的几位欧洲大导演──特别是楚浮和维斯康堤──也在详细讨论之列。全书内容深入浅出,笔锋常带感情。可与郑树森的《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参照阅读。
《我的观影自传》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写了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以饱含感情的笔锋,将一部部经典名片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陪伴作者一路成长的电影院、动人心弦的电影歌曲、当年倒背如流的电影海报、典雅精彩的电影台词,都让作者念念难忘,那曲终人散空荡荡的影院里留下的是如水般流逝的青春……
插图: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第二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即将揭幕,我看到节目单更是垂涎欲滴,几乎部部影片都想看,可惜届时因公不在香港,失之交臂,甚觉遗憾。香港是一个电影的城市,香港的文化也大多是电影蕴育出来的。世界各大国际都市可以与之比拟的恐怕只有纽约、芝加哥、柏林和多伦多。六十年代的巴黎是“新浪潮”鼎盛时期,但年代已过,现在只是“空留纸上声”。洛杉矶是电影工业的集中地,而且是两间以电影研究知名的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南加大)的所在地,但商业气氛太浓,我住该地四年,碰到满街的“制片家”都想赚钱做生意,缺少我心目中的电影文化。什么是电影文化?它不是电影工业,后者是以消费和生活为主,而电影文化却代表了一种社会风气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方面,香港可谓开风气之先,足以自豪。也许我的这种说法带有私人偏见的成分,但却和个人经验有关。记得七○年代我初抵香港,在中文大学任教的时候,就立刻受到香港电影文化的影响:那边厢邵氏出品的通俗影片仍然当道,午夜场人为卖座,这边厢却惊见几位年轻的电影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介绍法国的“新浪潮”作品,我也受他们的热情感召,开始写影评,第一篇是骂邵氏“这样的武侠片要不得”(因为太过血腥),接着就大赞杜鲁福的《蛇蝎夜合花》(Missisippi Mermaid)。当年《中国学生周报》,在陆离和罗卡等编辑下,对电影独具慧眼,也逐渐培养了那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中学生)对“艺术电影”的兴趣。最近读到香港电影学会出版的《我和电影的二三事》一书,爱不释手,内中充满了六代影评人对电影的热情。且让我从书中引述一段随意翻到的证词:“电影是你反省和批判的对象,亦是你心爱和心痛的对象。在书写中,文字将电影的意念、影像及个人情怀完全交融起来。电影给予机会把你自己放进一个抽离世界——不可明释的光影世界。有时再难分出现实/电影的世界来。我是影痴,钟爱电影是无法解释的。”(凤毛(电影丰富了我),第一百十六页)我当年也是一个影痴,觉得人生最愉快的事莫过于和女友一同到中环大会堂“第一影室”(Studio One)去看欧洲电影。我对电影的痴迷,早在台湾念中学时即已养成,每周末皆流连于新竹的四家电影院中,恰如美国影评人Pauline Kael的,Lost It At The Movies,至于这个“它”(It)代表的是什么,则见仁见智,各有说法。后来留学美国八年,对电影更痴,甚至有时会饿肚子省下一餐饭的钱,就是为了看电影。所以当我初抵香港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类令我心动的香港文化就是电影文化。如果说看电影是“第一类接触”的话(我也看过午夜场),第二类应该是风毛在文中所说的“教电影和讨论电影”的社群活动,至今香港还有这种“公共空间”——九龙油麻地的Kubrick咖啡店,就开在百老汇影院旁边,据说每周末都有影痴和影评人在此聚会,畅谈电影。另一位香港影评人舒琪曾在湾仔开过一间影片小店POV(出自电影名词Point of view,指拍摄视角),而且还在周末亲自出马讲解,可惜后来关了门。这一切都是香港“民间社会”中一批人自动自发、默默耕耘出来的园地,弥足珍贵,香港电影文化就在此中生根发芽。当然,香港的电影工业更是世界知名,这两方面的互动才是香港电影文化的特色。但目前香港电影却面临着一个危机,除了市场因素外,有时候也会产生所谓“周期”问题;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期,原因之一就是那些成长于六十年代而又在七十年代涉足电影文化的人成熟了,开始大展宏图,如吴宇森、许鞍华、徐克、方育平等不少导演,都拍出不少名片。然而到九十年代,这批人开始各奔前程,香港的“新浪潮”遂逐渐凋零。这当然和电影市场的商业转型有关,然而拍出好的商业影片照样需要人才,照样需要电影文化的熏陶。然而年轻一代的香港人是否仍有此文化嗜好?我时常鼓励我的香港学生,应多组织电影欣赏会,聚在一起看电影、聊电影(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大批香港八十年代的名片,就是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电影协会),而不是自己租了影碟回家看作为消遣活动,租碟回家看这种“第三类”的接触最不过瘾。如今香港各大学有关电影的课程也愈来愈多,然而学生的影痴程度反而减低了,大多数的香港电影院都是属于联营型,失去了当年各家影院放映不同类型影片的性格,幸亏现在还有一年一度的电影节来补足。据教授电影课程的同行告诉我:香港不少学生对于中外老电影一概没有兴趣,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危机。任何文化的成长,都是继往开来的,不看经典名片,如何创新?中国大陆的第五代导演,个个都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喝老电影的奶水长大的。但愿在有心人扶植之下,香港的电影文化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历代书籍装帧艺术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文物出版社出版★ 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古代简帛书籍、卷轴书籍、册页书籍的装帧特点、版面形式及插图艺术★ 作者将这些长久以...
这是一本状似甜美,但实际上却是非常危险的书它潜在着五种不该看的理由:.如果你正要准备寻找毕业设计的题目,你不该看。.如果
本书汇集了75部经典法律题材电影,每一部电影精彩纷呈,其中不乏发人深省、回肠荡气。法庭审判现场自然是这一类电影的最大看点,
宋词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上.下卷 本书特色 《真草隶篆:宋词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竖排版)(套装上下册)》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宋词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上.下卷 ...
米芾行书教与学 本书特色 米芾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他的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结体中宫紧收而外围宽博。其书尚韵味,结体舒展,取纵势,气势开张,给人以精...
给孩子的第一堂史前艺术启蒙课(全3册) 本书特色 ★ 24开精装,适读人群 :1-5岁★ 近6000字解读33幅史前艺术作品,契合孩子启蒙认知的阶段★ 波兰图书...
历代碑帖经典 (册页版):唐 颜真卿多宝塔 本书特色 颜真卿著刘明才主编的《多宝塔碑(精)/历代碑帖经典》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44岁时书,整篇结构严密,虽尚未形成...
中国最具代表性碑帖临摹范本丛书-灵飞经 本书特色 钟绍京所书的《灵飞经》是*名的小楷法帖之一,其字结体秀美,笔意潇洒,传为唐代钟绍京所书。全篇一笔不苟,风姿俊逸...
《日本美术史》内容简介: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介绍日本艺术从远古时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历程,为初学者传递日本之“美”。尤具特色的
繪畫古今宮廷事,遊客貓咪藏裡面作者简介 設計及文化研究(香港)工作室2001年由趙廣超創立,目的在研究、分析、演繹及推廣傳統
设计的深读 本书特色 如果你认为《设计的深读》这本精选博客文集不过是坂井直树的喃喃自语,那可就太外行了。只需瞄一眼那人随身携带的东西,即可了解那人的性格。设计就...
徽州艺术 本书特色 “中国红”系列图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梳理,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其所关注的100个文化专题,有着悠久的历史...
史无前例、独一无二、包罗万象25个展馆,452个展厅,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历时13年打造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
《艺术家的花园》展示的20余座花园,一直作为最伟大艺术家们的隐世居所、灵感缪斯、家园和工作室存在。从古至今,花园一直在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灵感,照亮了他们的艺术与...
古兽圆雕-寿山石雕大图解 内容简介 《古兽圆雕》内容简介:古兽,顾名思义乃古代兽类中的神物,又称“异兽”、“神兽”,古兽在寿山石雕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兽纹饰从传说...
The Art of Chinas Peking Opera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1版1印★ 本书文字部分均系大作浓缩而成,共分九...
《资本,让你看懂世界格局》内容简介:提供不一样的答案,讲述你所不知道的始末。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持续7年的经济大繁荣,同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有什么关系?2006年...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第7卷 本书特色 该丛书从全国秦腔戏班社捐献的“老箱底”积存和政府出资抢录的舞台絶本中选取了128部秦腔曲目,其中许多为甘肃独...
《文形色构,职场人士必修的PPT演示设计课》内容简介:无论你是企业里的行政人员,还是中高层管理者,只要你需要当众传递信息、发表
* 收录1000多幅艺术作品,涵盖众多凝聚艺术家心血的场景建构图、概念草图、故事分镜及蓝图等。* 本书在国外一经面世就好评如潮,被硬核哈迷们评价为除原著小说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