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摩登》掀起上海文化研究及出版的热潮,此次李欧梵的「人生影史」将再带动老电影观赏疯!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边述边论,把作者个人*钟意的西方电影经典名片,旧梦重温。从中学时代*迷恋的《学生王子》、《美人如玉剑如虹》、《乱世佳人》、《罗马假期》等各种类型名片,到作者旅美后在哈佛大学的布拉陶戏院留连忘返,屡屡重看的《北非谍影》,后来发现的讽刺喜剧、「通心粉」西部片、《齐瓦哥医生》、《大红臂章》等,当然作者*景仰的几位欧洲大导演──特别是楚浮和维斯康堤──也在详细讨论之列。全书内容深入浅出,笔锋常带感情。可与郑树森的《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参照阅读。
《我的观影自传》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写了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以饱含感情的笔锋,将一部部经典名片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陪伴作者一路成长的电影院、动人心弦的电影歌曲、当年倒背如流的电影海报、典雅精彩的电影台词,都让作者念念难忘,那曲终人散空荡荡的影院里留下的是如水般流逝的青春……
插图: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第二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即将揭幕,我看到节目单更是垂涎欲滴,几乎部部影片都想看,可惜届时因公不在香港,失之交臂,甚觉遗憾。香港是一个电影的城市,香港的文化也大多是电影蕴育出来的。世界各大国际都市可以与之比拟的恐怕只有纽约、芝加哥、柏林和多伦多。六十年代的巴黎是“新浪潮”鼎盛时期,但年代已过,现在只是“空留纸上声”。洛杉矶是电影工业的集中地,而且是两间以电影研究知名的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南加大)的所在地,但商业气氛太浓,我住该地四年,碰到满街的“制片家”都想赚钱做生意,缺少我心目中的电影文化。什么是电影文化?它不是电影工业,后者是以消费和生活为主,而电影文化却代表了一种社会风气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方面,香港可谓开风气之先,足以自豪。也许我的这种说法带有私人偏见的成分,但却和个人经验有关。记得七○年代我初抵香港,在中文大学任教的时候,就立刻受到香港电影文化的影响:那边厢邵氏出品的通俗影片仍然当道,午夜场人为卖座,这边厢却惊见几位年轻的电影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介绍法国的“新浪潮”作品,我也受他们的热情感召,开始写影评,第一篇是骂邵氏“这样的武侠片要不得”(因为太过血腥),接着就大赞杜鲁福的《蛇蝎夜合花》(Missisippi Mermaid)。当年《中国学生周报》,在陆离和罗卡等编辑下,对电影独具慧眼,也逐渐培养了那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中学生)对“艺术电影”的兴趣。最近读到香港电影学会出版的《我和电影的二三事》一书,爱不释手,内中充满了六代影评人对电影的热情。且让我从书中引述一段随意翻到的证词:“电影是你反省和批判的对象,亦是你心爱和心痛的对象。在书写中,文字将电影的意念、影像及个人情怀完全交融起来。电影给予机会把你自己放进一个抽离世界——不可明释的光影世界。有时再难分出现实/电影的世界来。我是影痴,钟爱电影是无法解释的。”(凤毛(电影丰富了我),第一百十六页)我当年也是一个影痴,觉得人生最愉快的事莫过于和女友一同到中环大会堂“第一影室”(Studio One)去看欧洲电影。我对电影的痴迷,早在台湾念中学时即已养成,每周末皆流连于新竹的四家电影院中,恰如美国影评人Pauline Kael的,Lost It At The Movies,至于这个“它”(It)代表的是什么,则见仁见智,各有说法。后来留学美国八年,对电影更痴,甚至有时会饿肚子省下一餐饭的钱,就是为了看电影。所以当我初抵香港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类令我心动的香港文化就是电影文化。如果说看电影是“第一类接触”的话(我也看过午夜场),第二类应该是风毛在文中所说的“教电影和讨论电影”的社群活动,至今香港还有这种“公共空间”——九龙油麻地的Kubrick咖啡店,就开在百老汇影院旁边,据说每周末都有影痴和影评人在此聚会,畅谈电影。另一位香港影评人舒琪曾在湾仔开过一间影片小店POV(出自电影名词Point of view,指拍摄视角),而且还在周末亲自出马讲解,可惜后来关了门。这一切都是香港“民间社会”中一批人自动自发、默默耕耘出来的园地,弥足珍贵,香港电影文化就在此中生根发芽。当然,香港的电影工业更是世界知名,这两方面的互动才是香港电影文化的特色。但目前香港电影却面临着一个危机,除了市场因素外,有时候也会产生所谓“周期”问题;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期,原因之一就是那些成长于六十年代而又在七十年代涉足电影文化的人成熟了,开始大展宏图,如吴宇森、许鞍华、徐克、方育平等不少导演,都拍出不少名片。然而到九十年代,这批人开始各奔前程,香港的“新浪潮”遂逐渐凋零。这当然和电影市场的商业转型有关,然而拍出好的商业影片照样需要人才,照样需要电影文化的熏陶。然而年轻一代的香港人是否仍有此文化嗜好?我时常鼓励我的香港学生,应多组织电影欣赏会,聚在一起看电影、聊电影(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大批香港八十年代的名片,就是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电影协会),而不是自己租了影碟回家看作为消遣活动,租碟回家看这种“第三类”的接触最不过瘾。如今香港各大学有关电影的课程也愈来愈多,然而学生的影痴程度反而减低了,大多数的香港电影院都是属于联营型,失去了当年各家影院放映不同类型影片的性格,幸亏现在还有一年一度的电影节来补足。据教授电影课程的同行告诉我:香港不少学生对于中外老电影一概没有兴趣,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危机。任何文化的成长,都是继往开来的,不看经典名片,如何创新?中国大陆的第五代导演,个个都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喝老电影的奶水长大的。但愿在有心人扶植之下,香港的电影文化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国家画廊 2006.12 壹 本书特色 《国家画廊(2006年12月)(第1期)》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国家画廊 2006.12 壹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画院由原...
琼瑶-又见一帘幽梦(写真全纪录) 内容简介 一部集梦幻、浪漫、震撼、感动于一身的连续剧 三个遭遇不同的“梦女孩”,诉说着她们的爱与挣扎 本剧深入法国拍摄;多彩多...
硬笔描摹苏东坡行书字帖 本书特色 《硬笔描摹苏东坡行书字帖》:苏东坡(公元1037-1101年),名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祖籍...
二十世纪福州名人墨迹 内容简介 福建世代人杰辈出,近代史发端的重要人物林则徐就是福州人。步入20世纪之后,福州的文人志士更是层出不穷,各界各行都有足具影响、声名...
元.杨维桢三帖-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 本书特色 杨维桢书如其人,人如其诗,奇崛古朴、自然天成。尤其是他的行草书,熔章草笔法与今草笔法于一炉,任情恣性,不计...
称职的导演,胜任讲故事优秀的导演,展现复杂性伟大的导演,改变世界观本书对导演工作的核心作出了详细剖析,指出锻炼导演思维、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 本书特色 兼具娱乐与艺术双重研究视角的入门级电影学习手册横扫经典名片、流行大片和影史遗珠的实用型观片指南以*视觉化和趣味化的讲授方式...
旋律塑造气质 本书特色 由于丹、刘东、吴江所著的《旋律塑造气质》为领导干部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学习读物,选取了昆曲鉴赏、歌剧鉴赏、京剧鉴赏等几方面的表演艺术形式为主...
宋元书法故事/书语墨香:中华历代书法故事 内容简介 《书语墨香——中华历代书法故事》系列丛书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学习、阅读的书法题材丛书,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向中小...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立体派 内容简介 立体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应该说是开始于1907年,因为这一年毕卡索创作了后来被认为是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阿维农少女》。立体派...
字体设计 内容简介 文字是人类历史的沉淀,是人类文明历程的再现,是人类思想火花的符号记载,是人类记录历史事件、权力变迁、文人思想变化的工具,也是现代人传播思想、...
黛安·吉拉尔多编写的这本《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建筑》对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的西方建筑与城市发展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针对
绿意盎然的前庭-庭院设计 本书特色 1. 精选七十多个庭院设计案例。2. 仔细分析各种植物在庭院中的运用,实际案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绿意盎然的前庭-庭院设计 内...
京剧常识手册(上下) 目录 上册:京剧简史概说一 徽班进北京二 京剧人徽戏班脱胎而生三 清末京剧艺术的成熟与提高(一)京剧艺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二)丰富多彩的演出...
《365天读历史》内容简介:《365天读历史》内容涵盖古今,贯通中外,对于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如何自觉从学习历史
粉笔字实用教程 本书特色 《粉笔字实用教程》编著者王贵喜。王贵喜,1959年生。山西临猗人,民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专职从事粉笔字教学工作。中华粉笔书...
“没有艺术,文明近乎苍白。” ——范景中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著...
软件已经成为了我们与世界、他人、自身记忆与想象的接口,成为了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和引擎。正如电和内燃机在20世纪早期的作用一样,软件在21世纪早期具有同样的重要作...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吴仁敬 辛安潮中国陶瓷史 本书特色 《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编著者乐嘉藻、吴仁...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 本书特色 吴颐人先生是上海书画篆刻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多年来潜心书画篆刻,佳作迭出。吴先生还勤于笔耕,已出版著作二十余种。《篆刻五十讲》是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