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国土面积*大的国家,一个是人口数量*多的国家;一个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双头鹰,一个是雄居亚洲大陆的东方龙;一个深受东正教文化的熏陶,一个传承着儒家文化的精华……俄罗斯和中国比邻而居,却又迥然不同;各谋发展,而又共为强者。双头鹰究竟如何看待东方龙?本书从历史源头入手,深度探讨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既注重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思考,也不乏对历史资料和文化现象的分析。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可分为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和“兄弟之邦”,它们是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外化形式。本书着重研究这三种套话形成的政治文化等内在原因,进一步探讨了在俄罗斯现代精神结构中中国形象究竟有何意义?中国形象是否触及了现代俄罗斯文化自觉中的核心问题?此外,本书还重点分析了丹尼列夫斯基的中国观和格奥尔吉耶夫斯基的汉学研究。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内容简介: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出现了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兄弟之邦”。“哲人之邦”的形象类型出现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欧启蒙思想中美化、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进入俄罗斯。现代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多受西方的影响。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同样在俄罗斯思想界获得反响。俄罗斯文化界,不管是西欧派还是斯拉夫派,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是一致的:中国形象从道德高尚、制度开明的“哲人之邦”转向停滞腐败、专制无能、野蛮堕落的东方帝国。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素来与俄罗斯帝国特有的文化政治传统相关,是俄罗斯文化身份确认与地缘政治想象的产物。研究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无论如何不能忽略贯穿俄罗斯历史的扩张主义思想与激情。“衰朽之邦”是现代俄罗斯扩张主义思潮的产物,分享着西方现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东方主义想象;而苏联时期的“兄弟之邦”形象,则是“红色帝国”苏联的全球战略格局的想象性实现,甚至继承了“第三罗马”与“斯拉夫帝国”的文化传统。在从十月革命到中苏交恶的近半个世纪里,中俄之间的政治友谊代替了文化敌意,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一度成为“兄弟之邦”。
上述俄罗斯自我意识在另一层面上可以理解为荣格所说的集体图像(Collective Image)。①它具有两种不容忽视的功能:(一)它具有不断外化的功能;(二)它是一种俄罗斯建构中国形象的解释系统,具有解释功能。先讨论第一点,作为集体图像的俄罗斯自我意识具有不断外化的功能。荣格的集体图像的提出和延伸有一个过程,略为梳理该过程有助于理解俄罗斯自我认识的外化作用。1945年荣格作系列讲座的第四讲,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梦,他提出:“对一个意味深长的梦的讨论,比如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个,如果只停留在个人范围内,是绝不够的。这种梦包含着一种原型(Archety pallmage),这总是表明,做梦者的心理状态决不是只局限在个人的无意识中,他的问题不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了,而是触及到一般人类的问题了。鬼怪的象征就说明了这一点。”②1936年荣格还提出了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概念,他认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必然会自发地出现在个人的心理中,尤其是藉梦、幻觉、妄想等消极想象和创造性的积极想象而显现出来。③荣格的集体图像说的意义在于,他指出在人类(当然也包括在单个的民族)中某种集体图像是会通过一些单个的人不断表达出来。俄罗斯人的关于世界想象和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的使命的集体图像,不断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历史文献、个人著作和言论中,成为影响俄罗斯与其它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潜在因素。比如关于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想象,首先以书信的形式出现在15世纪末,其后经过普希金、波戈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演化,到20世纪依然具有其强劲的外化力量;比如在勃洛克著名的长诗《十二个》中彼得格勒街头的赤卫队员宣称:“我们要叫所有的资产阶级吃吃苦,我们要煽起世界的大火。”
孙芳,女,1980年生,山东淄博人。2008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曾于2000-2001年、2006-2007年分别在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和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留学进修。曾在《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理论动态》、《中国俄语教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伯利亚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参与了译著《当代翻译学》的翻译。陈金鹏,男,1979年生,山东德州人,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历史学博上,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中俄文化交流史、俄国汉学史。
塞外烽烟:突厥之战 本书特色 姜正成主编的《塞外烽烟(突厥之战)/千古奇战系列》详细介绍了唐代的突厥战争史,带你走近盛大的唐朝,走近神秘的突厥。全书以独特的角度...
变动中的民主 本书特色 作为处理政治与社会生活*行之有效的准则,民主正得到日益普遍的接受,而民主面临的挑战也日益突显;一方面,民主转型中的国家面临着种种穷于应付...
军事史上传奇丛书:著名战争传奇[单色] 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上发生过哪些著名的战争?哪些战争是由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引发的?谍报战是决定一场战役或战争的关键吗?反...
大动荡的十年 内容简介 尼·雷日科夫曾直接参与戈尔乔夫改革,是苏联改革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后因在改革方针上同戈尔巴乔夫发生分歧,于1991年1月“退休”。 苏联的...
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 内容简介 本书的议题由戈尔巴乔夫基金会拟定,当时事件的参与者或亲历者应邀从当事人的角度,在20年后对戈尔巴乔夫当年领导并...
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原点 本书特色 《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原点》:新华国际政治精品文库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原点 内容简介 战后日本在国家安全战...
论西方中世纪王权观-现代国家权力观念的中世纪起源 本书特色 李筠所著的《论西方中世纪王权观--现代国家权力观念的中世纪起源》回顾了西方中世纪王权观从萌芽、发展、...
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 内容简介 从民主化的角度研究战后日本官僚制,是一项较新、牵涉面广的研究课题。本书在提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对战后日本官僚制民主化...
益往直前-水均益看世界 本书特色《益往直前》是“央视名嘴”水均益*新力作,首度敞开心扉,回顾央视生涯20年,剖析“伊战逃兵”等心中之痛,点评央视离职潮,回应“月...
《拾忆长安:动画美术设定集》内容简介:本书是动画《拾忆长安·明月几时有》的衍生品,本设定集对动画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
《自主学习力》内容简介:什么是自主学习? 孩子自己确定学习任务 决定学习进程并完成任务。这个任务,不是老师设置的,而是孩子给
皇甫平改革诤言录 本书特色 本书分四部分,前三部分“皇甫平风云录”“改革不可动摇”“改革攻坚克难”,精选收录了作者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改革论述,充分反映和体现出...
中国封建帝制下的官场角色 本书特色 《中国封建帝制下的官场角色》:精通厚黑的“圣明”之君独断专横的昏暴之王大小官吏在人格扭曲中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刮中国封建帝制下的...
《处处有音乐》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乐评人、资深乐迷辛丰年于1999—2005年间谈论音乐的随笔结集,此次在原版基础上增补《中乐寻踪
震慑与畏惧(迅速制敌之道) 本书特色 本书萃取谋略学精髓,标举实力+谋略=速胜+完胜。始成于1996年,被小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所激赏,实战应用在伊拉...
中国古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研究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所谓九品,就是把士人分成九个等级,以备吏部选拔。由于当时门阀势大,因此,九品的分...
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替代方案 本书特色 《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替代方案》中莱斯利·斯克莱尔关注全球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他通过有力的论证说明确实存在着其他可供选择的未...
步兵是战争之王,而炮兵是战争之神,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坦克在一定程度上夺走了炮兵身上围绕的光环。如本书作者所说,
中国天机-[最新修订本] 本书特色如果说有人能对当下中国社会历史及政治做个分析的话,非王蒙莫属,他的阅历、他的地位、他的眼光,配得上这项任务;如果要对中国尤其是...
新世纪之战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剖析“颜色革命”的深层原因。作者以敏锐的政治眼光解读了包括香港“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