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国土面积*大的国家,一个是人口数量*多的国家;一个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双头鹰,一个是雄居亚洲大陆的东方龙;一个深受东正教文化的熏陶,一个传承着儒家文化的精华……俄罗斯和中国比邻而居,却又迥然不同;各谋发展,而又共为强者。双头鹰究竟如何看待东方龙?本书从历史源头入手,深度探讨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既注重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思考,也不乏对历史资料和文化现象的分析。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可分为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和“兄弟之邦”,它们是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外化形式。本书着重研究这三种套话形成的政治文化等内在原因,进一步探讨了在俄罗斯现代精神结构中中国形象究竟有何意义?中国形象是否触及了现代俄罗斯文化自觉中的核心问题?此外,本书还重点分析了丹尼列夫斯基的中国观和格奥尔吉耶夫斯基的汉学研究。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内容简介: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出现了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兄弟之邦”。“哲人之邦”的形象类型出现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欧启蒙思想中美化、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进入俄罗斯。现代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多受西方的影响。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同样在俄罗斯思想界获得反响。俄罗斯文化界,不管是西欧派还是斯拉夫派,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是一致的:中国形象从道德高尚、制度开明的“哲人之邦”转向停滞腐败、专制无能、野蛮堕落的东方帝国。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素来与俄罗斯帝国特有的文化政治传统相关,是俄罗斯文化身份确认与地缘政治想象的产物。研究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无论如何不能忽略贯穿俄罗斯历史的扩张主义思想与激情。“衰朽之邦”是现代俄罗斯扩张主义思潮的产物,分享着西方现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东方主义想象;而苏联时期的“兄弟之邦”形象,则是“红色帝国”苏联的全球战略格局的想象性实现,甚至继承了“第三罗马”与“斯拉夫帝国”的文化传统。在从十月革命到中苏交恶的近半个世纪里,中俄之间的政治友谊代替了文化敌意,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一度成为“兄弟之邦”。
上述俄罗斯自我意识在另一层面上可以理解为荣格所说的集体图像(Collective Image)。①它具有两种不容忽视的功能:(一)它具有不断外化的功能;(二)它是一种俄罗斯建构中国形象的解释系统,具有解释功能。先讨论第一点,作为集体图像的俄罗斯自我意识具有不断外化的功能。荣格的集体图像的提出和延伸有一个过程,略为梳理该过程有助于理解俄罗斯自我认识的外化作用。1945年荣格作系列讲座的第四讲,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梦,他提出:“对一个意味深长的梦的讨论,比如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个,如果只停留在个人范围内,是绝不够的。这种梦包含着一种原型(Archety pallmage),这总是表明,做梦者的心理状态决不是只局限在个人的无意识中,他的问题不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了,而是触及到一般人类的问题了。鬼怪的象征就说明了这一点。”②1936年荣格还提出了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概念,他认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必然会自发地出现在个人的心理中,尤其是藉梦、幻觉、妄想等消极想象和创造性的积极想象而显现出来。③荣格的集体图像说的意义在于,他指出在人类(当然也包括在单个的民族)中某种集体图像是会通过一些单个的人不断表达出来。俄罗斯人的关于世界想象和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的使命的集体图像,不断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历史文献、个人著作和言论中,成为影响俄罗斯与其它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潜在因素。比如关于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想象,首先以书信的形式出现在15世纪末,其后经过普希金、波戈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演化,到20世纪依然具有其强劲的外化力量;比如在勃洛克著名的长诗《十二个》中彼得格勒街头的赤卫队员宣称:“我们要叫所有的资产阶级吃吃苦,我们要煽起世界的大火。”
孙芳,女,1980年生,山东淄博人。2008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曾于2000-2001年、2006-2007年分别在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和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留学进修。曾在《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理论动态》、《中国俄语教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伯利亚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参与了译著《当代翻译学》的翻译。陈金鹏,男,1979年生,山东德州人,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历史学博上,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中俄文化交流史、俄国汉学史。
制度正义论 本书特色 《制度正义论》是李阳春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制度伦理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是一次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及哲学思想进行深度剖...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全三册) 本书特色 本套书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重点图书之一。作者郑谦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总主任、研究员)...
国殇:第五部:中国远征军缅甸、滇西抗战秘录 本书特色 整整70年前,为争夺丛林、争夺道路、争夺生存而发起的缅北、滇西抗战,以日军的全军覆灭、中国远征军的辉煌胜利...
德法之辨-现代德法次序的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政治哲学丛书”之一,该书区分了法治模式、德治模式与礼治模式三种基本政治模式类型,在一定程度上追溯了法与德学说...
中国科举辞典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版1印★ 本书总体结构分为两部分,一是正文,二是附录,正文为词条,分为【科举名词】和【科举人物...
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构想 本书特色 这些概念既是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目前担负的各类任务、实施的各类行动的经验总结,也是海军陆战队应对未来挑战的指南。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
中央保育员日记 本书特色 1939年下半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一片硝烟之中,为了让前方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安心抗战,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托儿所----...
《工业4.0实战:装备制造业数字化之道》内容简介:本书的作者均来自德国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和西门子中央研究院,是名副其实的建设数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中共(三大) 内容简介 《中共三大》《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是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的一套全面介绍岭南文化的知识性丛...
决策内参-大国的烦恼 本书特色 洞察时局变迁,审视社会脉动,聚焦高端争鸣,干部决策参考。决策内参-大国的烦恼 内容简介 洞察时局变迁审视社会脉动,聚焦高端争鸣干...
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1945-1972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探讨大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事件中的相互关系及其特点和影响,着...
近代中国的变局 本书特色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建人及首任所长、一代史学宗师郭廷以对中国近代化研究的扛鼎之作。 中国的近代化为什么被延误?为什么说太平天国...
组织起来-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共五章:论农村基层组织、论小农经济、论农民合作、论乡村治理、论乡村体制。内容包括: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与...
人权二十讲 本书特色 “人权”现在是一个闪亮的字眼,无数的人用它来主张各种各样的权利,从言论自由到经济平等,从同性恋结婚到环境保护;部分国家用它来评价、督促和批...
本原与事变-政治哲学十篇 内容简介 本书核心主题为彰显政治哲学发展的“古今”与“中西”的纵横两个维度,以便对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各种政治哲学的理论研究作清理工作,为...
吕思勉-中国政治史-典藏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古代的开化,夏殷西周的事迹、中西初期的交往、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蒙古大帝国...
不列颠大空战 本书特色 1940年7月至10月,爆发了一场在空中进行的著名战役——不列颠之战。不列颠之战是英国与欧洲侵略者对抗的必然结果,激起了盟国捍卫国土、呼...
政治学.人类学的对话与融合-第1辑 本书特色《政治人类学论丛》每期主要内容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其内容结构如下: 一是对于目前欧美学术界有关政治人类学学科研究与学...
100个人的战争-(上.下) 本书特色 本书记述了100名中国抗战老兵和4名日本人的人生经历,作品分为两册,以抗战老兵口述记录为主体,配以详尽的解说、采访手...
现代英国战机-深度.战机手册 本书特色 冷战以来,随着世界军用飞机的构造日益复杂,航空技术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各国军方技术人员掌握的高度机密———使得原本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