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第七辑)》主要包括竹内好小辑、近代主义与民族问题、文学的独立是什么、中国文学的政治性、新颖的赵树理文学、解读“国民文学论”、战后评论的元历史、近代记忆之场与教科书式文学史的来源、竹内好“国民文学论”与中国人民文学的问题等。
《新文学》旨在适应新世纪人文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积极吸纳一切新鲜成分,促进文学研究的新新不已。在学术上,《新文学》追求独立的精神、高雅的品格、广大的怀抱、坚实的成果。《新文学》兴趣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研究,文学之间的联系与比较的研究;关于文学的思想、理论、方法与批评;有关研究的介绍、翻译与评论,以及文学研究的研究、文学研究者的研究等等。
三、中国镜像:限度与启示
在竹内好时代的日本学术界,语言常常被理解为一种客体,随着这种语言的实体化过程的发展,甚至负载于语言之上的意义也被实物化了。(详见孙歌:《竹内好的悖论》)对于这洋一些宴体化的语言和意义,很难采取一种对话的态度去面对。它们变成了不可冒犯的、难以撼动的东西,成为人们被游说从而必须坚持的东西。这样的话语生成物其实已经摆脱了真实的思想内容而意识形态化、凝固化了,从而越是熟练操演运用这种语言的研究者,也就越容易陷入到“私语”乃至“失语”的危险境地。本来有其内在生命力的语言,在他们的笔下,也许就会变成我们通常所说的”套话”或者“黑话”之类的东西。显然,用这一系列的“套话”很难对现实进行深入的和实际的理解与认知。因为在对任何对话语及其语境的辩难分析中,都需要一种“行动”的态度:不仅仅是同他者之间,甚至同话语本身之间,也需要采取一种紧张的对话态度,以便在众声喧哗中寻找出虽然不确定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和具体历史语境里更为接近“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的知性活动才能够被称为“批判”。
在西方,与竹内好同时代的阿多诺激动地谴责了诗歌:“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种状况甚至影响到了对今天为什么不能写诗的理由的认识。”诗歌受到了良心的起诉,,阿多诺忧郁地指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任何漂亮的空话,甚至神学的空话都失去了权力,除非它经历一场变化。““奥斯维辛之后的一切文化.包括对它的迫切批判都是垃圾。”“甚至沉默不语也不能使我们走出这个怪圈。”意味深长的是,阿多诺是在一个清晰的边界意识下表述这一愤怒而忧郁的情绪的。他一方面强调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于欧洲人道主义知识传统的“冒犯”从而迫使诗歌、神学都“失去了权力”,另一方面他的话语里也隐舍一个直指“文学与政治”的复杂纠葛关系的纬度。而在东方,或者更明确地说,在东亚这一地理学想象的范畴之内,竹内好,经由鲁迅,将历史和现实视为一种危机结构,并且英勇地投入到这种危机之巾,在日本思想界建立了一个思想和文学的和实际的社会变动息息相关的双重实践层面。
在我的阅读体验里,竹内好的语言方式,是陈述的,而非论辩的,属于“絮语”的那种。其内在具有一种巴赫金所说的“杂语性”:不在自己的作品里清除他人的意向,不窒息潜存于杂语里他人的语气.他保持它们,甚至强化这些因素的影响。文体艰涩而又不清楚,——是一种个人式的、散漫的却义包涵内在紧张感和分寸感的文体,有着日本人特有的模棱两可:暖昧、飘忽、犹疑、模糊。但正因为其暖昧,反而把握到作为话语表达对象的“鲁迅”的内在精神特质,唯其混沌和暖昧不清的写作,才使得他让处在当下这个同样“虚脱”①(竹内用这个词指带当时战争时期的日本知识界的精神状况)且暖昧不明的时代里的人们引起共鸣,一起深味鲁迅的复杂性和遭逄乱世的委屈寂寞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竹内好建立了研究鲁迅的一种范式。而我们现当代文学恰恰正处在失去范式之后的困境或者毋宁说,自由与可能性之中。所以引入竹内好的意义,部分在于这一行为本身为“主体弥散”(孙歌语)的现当代文学界提供一个反思和重建主体性的可能性。
对于竹内来说,无论是从《鲁迅》抑或是战后关于鲁迅的论述以及以鲁迅为原点的思想活动来看,鲁迅更多地具有竹内将自己的情感、意志、理念和思想主张对象化为参照物的功能,正如他在文中提到的:“对我来说,鲁迅是一个强烈的生活者.是一个彻底到骨髓的文学者。鲁迅文学的严峻打动了我。尤其是*近,当我反省自己,环顾四周,多能发现以前所未见的一面,并为此怦然心动。”这就使得他的鲁迅论更加重视鲁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反应,而不特别追求表现鲁迅外在的“战斗业绩”。何况鲁迅内面的“思想”实践在竹内好的眼里本身就是“行动”。也就是文中所说的鲁迅”横刀立马,直面政治”而又“乔木无动于狂风”②的意思。从而也导致他的鲁迅研究其实缺少一种宏观视角,无法保持一种宽阔的时空视野,这大概是他的鲁迅研究*为人诟病之处。
……
昆虫 内容简介 昆虫其实是非常漂亮可爱的,不知您这么想过没有。它们有的披着蓝色的外衣,有的身上点缀着像星星一样的小东西……这些昆虫的确是可爱而且美丽啊。但是它们...
耦耕集-梅节 马力论红楼梦 内容简介 《耦耕集:梅节 马力论红楼梦》对脂砚斋和《红楼梦》的关系及《红楼梦》原书创作过程都作出了新的推论。《耦耕集:梅节 马力论红...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国外。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
新文学评论-2013/2 VOL.2 NO.2 本书特色 黄永林、阎志、张永健编著的《新文学评论(2013\\2)》基本上沿袭了之前反响热烈广受赞扬的栏目设置,...
元代至明代婺州作家群研究 内容简介 元代至明初,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理学兴盛、文学繁荣,几乎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文化的中心。本书以理论和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时...
王小波早期小说创作的集中展示。小说在王小波笔下从经典小说家笔下的沉重文体羽化为一只翩翩蝴蝶。处女作《绿毛水怪》当时以手抄
中国古典悲剧史 内容简介 该书论及的悲剧作品,较任何一部悲剧论著为多,都是作者广泛挖掘所得,只要认真一读,就会感到许多面生的作品迎面而来,而对晚清悲剧作品的挖掘...
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兼论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邱晓华 1958年1月27日生于福建宁化,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1998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
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 本书特色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本书收录明清有关《牡丹亭》的资料,分为四类:*类“剧本”,包括本事、...
小说中的百味人生 本书特色 张国风编著的《小说中的百味人生》选取古代小说中的名篇佳制,既有文言的,也有白话的,包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小说、神魔小说...
文人相轻的现代阐释 本书特色 本书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研究它与文学的关系,与人格、道德、心理、社会等问题的联系,探讨它对道德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文人相...
儿女英雄传 内容简介 在清代中后期,中国通俗小说的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儿女英雄小说。其代表作,就是《儿女英雄传》。出身于八旗世家的文康,在晚年*穷愁无聊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钱穆先生专题演讲的合集,在分题演讲中,钱先生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朝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国文库. 哲学社会科学类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学家钱穆著作,自目次以下,有自序及《刘向歆父子年谱》、《两汉博士家法考》、《孔子舆春秋》、《...
法律教学案例精选:2007年民事卷 目录 一、公法与私法的关系 1 同一案件涉及民事纠纷与行政争议时的处理 --朱国美诉丹阳市后巷镇东江村民委员会相邻土地使用关...
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卷一-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 本书特色 方卫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学者之一,著有多种儿童文学理论著作...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 本书特色 朱立华编著的这本《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是国内**部有关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博士论文和研究专著,站在...
斯特拉奇与新传记-历史与文化的透视 本书特色 《斯特拉奇与"新传记":历史与文化的透视》:“新传记”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它强调人性关怀,注重通过传记追寻历史的...
中国历史大规律 内容简介 历史的发展有没有规津呢?有的。正如史学家孙先生所言:“历史是亿万群众自己创造的,它的进疑有其不以人的意走为转移的客观规津和逻辑”中国历...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这次结集,我又重新阅读了自己十多年前的作品。短短的时间虽然有些模糊但我已经从模糊的镜面中看到了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