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第七辑)》主要包括竹内好小辑、近代主义与民族问题、文学的独立是什么、中国文学的政治性、新颖的赵树理文学、解读“国民文学论”、战后评论的元历史、近代记忆之场与教科书式文学史的来源、竹内好“国民文学论”与中国人民文学的问题等。
《新文学》旨在适应新世纪人文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积极吸纳一切新鲜成分,促进文学研究的新新不已。在学术上,《新文学》追求独立的精神、高雅的品格、广大的怀抱、坚实的成果。《新文学》兴趣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研究,文学之间的联系与比较的研究;关于文学的思想、理论、方法与批评;有关研究的介绍、翻译与评论,以及文学研究的研究、文学研究者的研究等等。
三、中国镜像:限度与启示
在竹内好时代的日本学术界,语言常常被理解为一种客体,随着这种语言的实体化过程的发展,甚至负载于语言之上的意义也被实物化了。(详见孙歌:《竹内好的悖论》)对于这洋一些宴体化的语言和意义,很难采取一种对话的态度去面对。它们变成了不可冒犯的、难以撼动的东西,成为人们被游说从而必须坚持的东西。这样的话语生成物其实已经摆脱了真实的思想内容而意识形态化、凝固化了,从而越是熟练操演运用这种语言的研究者,也就越容易陷入到“私语”乃至“失语”的危险境地。本来有其内在生命力的语言,在他们的笔下,也许就会变成我们通常所说的”套话”或者“黑话”之类的东西。显然,用这一系列的“套话”很难对现实进行深入的和实际的理解与认知。因为在对任何对话语及其语境的辩难分析中,都需要一种“行动”的态度:不仅仅是同他者之间,甚至同话语本身之间,也需要采取一种紧张的对话态度,以便在众声喧哗中寻找出虽然不确定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和具体历史语境里更为接近“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的知性活动才能够被称为“批判”。
在西方,与竹内好同时代的阿多诺激动地谴责了诗歌:“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种状况甚至影响到了对今天为什么不能写诗的理由的认识。”诗歌受到了良心的起诉,,阿多诺忧郁地指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任何漂亮的空话,甚至神学的空话都失去了权力,除非它经历一场变化。““奥斯维辛之后的一切文化.包括对它的迫切批判都是垃圾。”“甚至沉默不语也不能使我们走出这个怪圈。”意味深长的是,阿多诺是在一个清晰的边界意识下表述这一愤怒而忧郁的情绪的。他一方面强调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于欧洲人道主义知识传统的“冒犯”从而迫使诗歌、神学都“失去了权力”,另一方面他的话语里也隐舍一个直指“文学与政治”的复杂纠葛关系的纬度。而在东方,或者更明确地说,在东亚这一地理学想象的范畴之内,竹内好,经由鲁迅,将历史和现实视为一种危机结构,并且英勇地投入到这种危机之巾,在日本思想界建立了一个思想和文学的和实际的社会变动息息相关的双重实践层面。
在我的阅读体验里,竹内好的语言方式,是陈述的,而非论辩的,属于“絮语”的那种。其内在具有一种巴赫金所说的“杂语性”:不在自己的作品里清除他人的意向,不窒息潜存于杂语里他人的语气.他保持它们,甚至强化这些因素的影响。文体艰涩而又不清楚,——是一种个人式的、散漫的却义包涵内在紧张感和分寸感的文体,有着日本人特有的模棱两可:暖昧、飘忽、犹疑、模糊。但正因为其暖昧,反而把握到作为话语表达对象的“鲁迅”的内在精神特质,唯其混沌和暖昧不清的写作,才使得他让处在当下这个同样“虚脱”①(竹内用这个词指带当时战争时期的日本知识界的精神状况)且暖昧不明的时代里的人们引起共鸣,一起深味鲁迅的复杂性和遭逄乱世的委屈寂寞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竹内好建立了研究鲁迅的一种范式。而我们现当代文学恰恰正处在失去范式之后的困境或者毋宁说,自由与可能性之中。所以引入竹内好的意义,部分在于这一行为本身为“主体弥散”(孙歌语)的现当代文学界提供一个反思和重建主体性的可能性。
对于竹内来说,无论是从《鲁迅》抑或是战后关于鲁迅的论述以及以鲁迅为原点的思想活动来看,鲁迅更多地具有竹内将自己的情感、意志、理念和思想主张对象化为参照物的功能,正如他在文中提到的:“对我来说,鲁迅是一个强烈的生活者.是一个彻底到骨髓的文学者。鲁迅文学的严峻打动了我。尤其是*近,当我反省自己,环顾四周,多能发现以前所未见的一面,并为此怦然心动。”这就使得他的鲁迅论更加重视鲁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反应,而不特别追求表现鲁迅外在的“战斗业绩”。何况鲁迅内面的“思想”实践在竹内好的眼里本身就是“行动”。也就是文中所说的鲁迅”横刀立马,直面政治”而又“乔木无动于狂风”②的意思。从而也导致他的鲁迅研究其实缺少一种宏观视角,无法保持一种宽阔的时空视野,这大概是他的鲁迅研究*为人诟病之处。
……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特色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乔治·斯坦纳所著,作者认为,在**的小说之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
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美学界近来也出现了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表明中国美学也在...
古代小说丛考 本书特色 《古代小说丛考(繁体版)》:“文津文库”主要辑录清末民国时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书目版本类经典著作,兼选建国后点校、整理的历代...
文人相轻的现代阐释 本书特色 本书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研究它与文学的关系,与人格、道德、心理、社会等问题的联系,探讨它对道德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文人相...
本書為二○○二年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所舉辦的「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國際學術會議之學術發表論文集。收集兩岸共十五位學者所
大家小书-红楼小讲 本书特色 本书为“大家小书”之一种。“大家小书”是北京出版社的学术品牌,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其中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文科领...
追望大道—陈望道画传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较系统地描述了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著名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原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教授光彩照人的...
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 本书特色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 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 内容简介 作者...
《剧说》疏证-古代曲学名著疏证 本书特色 焦循的著作,较重要的有《雕菰楼易学三书》、《雕菰集》、《孟子正义》、《易学籥录》、《六经补疏》、《里堂学算记》、《古文...
摹仿论 本书特色 《摹仿论: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
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我看见了漆黑的光”、饥饿艺术家与魔术师、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和柏拉图式的教学法四编,研究了东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
童年美学:观察与思考 本书特色 《童年美学:观察与思考》精选国内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先生 2015 年的部分学术成果。该书约 15 万字,共分...
文学的变局 内容简介 学院批评家吴俊的*新文学论著。面对无从命名的文学变局时代,作者以理性的思想激情介入文学发生的现场,发现被遮蔽的秘密,澄清文学的尴尬,质疑文...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手稿本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特点: 1.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 2.鲁迅写给萧军萧红的53封信手稿,尘封七十余年,完整呈...
话说西游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话说西游》,名家品鉴,旁证博引,深入浅出,诙谐幽默,读出一个全新的《西游记》,种种隐藏的历史和匠心悉数揭示,令人眼界大开。话说西游 ...
《暖光:徐璐短篇集》内容简介:其实看似优等生又精力旺盛的林浅希就是个好面子、不敢面对真相、懦弱的胆小鬼!呼。嘿嘿,总算说出
《自由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自由主义与以赛亚·伯林首倡的价值多元主义是兼容的。盖尔斯敦教
《你别无选择》收录了作者的处女作《你别无选择》,中篇小说《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刘索拉的小说被看成是中国新时期“先
美国文学中上帝形象的演变 本书特色 《美国文学中上帝形象的演变》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美国文学中上帝形象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以跨越两百多年的美国文学史为经...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二卷:原理·范畴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汇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 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卷收录的论文包括:《中国的文学理论》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