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林:我的"老三届"岁月》: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本书的取材只限于我和我的家庭,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这本书写成小说,但涉及其他的人和事由于年代久远,舛错之处在所难免。在行文的过程中本人强调的是事件,而非对人物的臧否,所以人名和部分地名都做了相应的改动。这本书里没坏人,即便是当时做错了事的一些同学、一些干部,也是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正是这一点才显示出集团暴力的可怕。无法则无天,一个人超越法律“口含天宪”的日子再也不要重演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有实有虚,根据内容而定。现在的文艺界皆大欢喜,有我这么一本书放在这里,当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赵铁林:我的"老三届"岁月》讲述的虽然只是一个家庭在几十年间兴衰升沉的历史,可如同佛家所说的,一粒微尘,可见大千。它也曲折地映现出一部中国的社会史,既包括了不同阶层的家庭及其子女的生活样态,也有从城市到乡村底层贫民挣扎谋生的艰辛实录,展现了纷繁多样的时代画面。比起那些用宏大叙事写就的正史来,这也是社会记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章节。这是一部“双城记”,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新乡。在铁林那里,这象征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在这两个城市之间,铁林从前程似锦的干部子弟沦为底层社会的居民,他的青少年时代一下子断成了两橛。他带着残余的一一两分“干部子弟价值观”,若干“世俗的智慧”,一些“底层人的脾气”,又上路了。他的文字风格,冷峻而不失温情,刎画入微而能心存悲悯。他告诉我们,尽管政治兴衰,人事代谢,而风物不殊,百姓依旧。
插图:吐露了出来,远远看去,紫莹莹的一片。跟斗虫和小蚂蚁也开始忙乎起来,在土窠里跑上跑下。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打头的“春雨惊春清谷天”。我怀着无所谓的心情走进了校门。我发现返校的同学并不多,农村同学基本没来,城市的同学各归各班,大小组织一律解散。每班稀稀拉拉的不过七八个人。工宣队和军宣队的负责人招集全校同学在大操场开会,将“复课闹革命”第一阶段的工作布置下来,无非是“阶级斗争是惟一的主课”、“斗批改”“应该将主要矛头对准建国以后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说在这种教育路线下“男人不见了,女人不见了,生动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不见了……”军代表发完言,结合到校领导班子里的造反团同学和站在造反团立场上的几位老师,先后上台大批王校长等几位原校领导。最后在造反团个别同学的提议下,又把我在运动初期写的《和左派同学商榷》一文分发到每个同学手中,回班组织讨论,看看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回到班上,十几位城市来的同学每人搬个凳子在教室外面围坐成一圈,由一位760厂的女工带领大家,先学“毛选”再批判我的文章,这叫做“活学活用”。我被围在中央倾听同学们的发言,不过还好,批判会开始之前,这位女工说:“咱们只对事不对人。”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从何谈起。我们班除了我都是逍遥派,本来就没有什么过节,一时半会儿还撕不开脸面。彭闻一首先发言:“我看赵铁林没什么大问题,他就是好出风头,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学问。其实书看多了也没什么好处。”彭闻一的父亲是傅作义的部下,他深知政治运动的厉害,“文革”一开始就没人影了,这一会儿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其余几个同学很赞成他的观点。接着发言的一位女同学说:“应该放下他的傲气,一中主要是培养理工科学生,而他却把精力都放在文学上,这样最容易出修正主义。”同学们七嘴八舌,几乎没有人替我说好话。最后,文艺委员郭玲玲发言:“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运动开始时,咱们全班都跟着赵铁林跑,集体加入了‘红战队’,现在他妈妈出事了,你们又攻击他,什么修正主义,谁不想上大学?要不来一中干什么?我最瞧不起两面派!”她的“几炮”弄得大家红了脸,会也没办法往下开了。我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
赵铁林(1947—2009),民间著名摄影家。
他长期默默行走于城乡边缘地带,以平等尊重和人性关怀的情感态度,把镜头对准社会贫困群体和沦落风尘的女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海内外同行的重视。
由于他的独特赏献,2000年曾被《摄影之友》评为年度“中国最重要的摄影人物”。2010年被《像素》列为丸位“2009中国年度摄影家” 之一-,称之为中国“新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中国独立报道摄影的先行者”。
作者少年时代在北京度过,“文革”初起,母亲自杀,父亲被斗,家人不得不迂离京城,他转学割河南新乡读书,1968年下乡成为一名“知青”。小时候高干子弟的优裕生活、其盾家庭的突然变故、“老三届”的艰难岁月等复杂的人生阐历,以及城多社会底层贫民的辛苦求生,都在这部自叙传中,得到了血肉充盈.生动淋漓的真实呈现。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朱元璋传 本书特色 吴晗著的《朱元璋传》记叙了中国史上**位真正意义上的布衣皇帝——朱元璋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朱元璋自幼贫寒,本是一名在街头乞讨为生的小僧侣,恰...
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载体,一个疗愈空间。李布斯金的建筑作品,回归地域、文化、族群、个人的历史,聆听石头
《律师想要的东西》内容简介:谈律师,说司法,聊世相。52篇短文,分为“舶来的律师”“也曾苟且”“律师想要的东西”“司法如何独
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 本书特色 《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以详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徐树铮在政坛纵横捭阖的经历为主线,论述了其在皖系崛起及统治地位建立、政治...
刘基事迹考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明代以来民间及学术界对刘基的评价进行了质疑,判定前人评价刘基的主要依据《故伯刘公行状》不仅内容多...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内容简介:一位离散家庭的长子,用爱与勇气写下自己生命时间流淌的三十年一则则令人心痛的往事。作者父亲为
余积勇公共艺术作品 本书特色 余积勇所著的《余积勇公共艺术作品》是余积勇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集合,以艺术作品展现历史的皱褶,*原始的艺术原本就是公共艺术,由观赏者...
昆剧泰斗俞振飞画册 本书特色 ★ 8开精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老生顾兆琳、京剧小生费三金、尚派旦角京剧演...
庄田将军传奇 本书特色 他是共和国的开国中将! 他与白驹一起创立了琼崖抗日根据地!他是解放云南的功臣! 庄田是一位从普通华侨工人成长起来的、充满传奇色...
《良心反抗暴力:卡斯台利奥反抗加尔文》内容简介:该名著中,传记大师茨威格以如椽之笔,生动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
民国外交官司传记丛书陆征祥传 内容简介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取代中华民国外交史,一是以“弱国无外交”的...
黄飞鸿传略 内容简介 一代武学宗师,演绎了一段段惩奸除恶的传奇。一身出色的醒狮技艺,舞动着一次次灵动而喜庆的记忆。一名无私授徒的严师,培育了一个个蜚声远近的杰出...
共和国祭奠-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高级将领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中央军委后来认定的未授衔的军事家和抗联主要领导人,以及参与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等。通过聚焦他们的...
《麦克斯韦:改变一切的人》主要内容简介:麦克斯韦(1831~1879)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为20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奠定了基础。他发
秦基伟画传 本书特色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了秦基伟将军光辉而传奇的军事及革命生涯:从黄麻暴动到红军长征,从红军长征到浴血河西,从浴血河西到鏖战太行,...
安福祸国记 本书特色 《安福祸国记》是记述皖系安福俱乐部和安福国会活动的一部专书,对安福俱乐部缘起及其把持政治、操纵选举以及该部重要成员简历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
诸葛亮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目前国内评述诸葛亮的生平业绩及其思想的**部专著。全书十一章,前六章为传略部分,后五章为思想部分。史论结合,多方探讨。诸葛亮评传 目...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的作者陈学勇系国内知名的林徽因研究专家,这部传记是他积多年研究积累结出的成果。它打破了
杨宪益自传 本书特色 《杨宪益自传》:从《离骚》开始,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杨宪益自传 内容简介 他的人生故事充满传奇性,读来像是一本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