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深情笔墨,精彩文章,除了著述,还有课堂;除了教授,还有学生;除了学问,还有心情;除了大师之登高一呼,还有同事之配合默契;除了风和日丽时之引吭高歌,还有风雨如晦时之相濡以沫——这才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怀的“大学生活”,这才是让我们永远牵念的“北大中文”。
《我们的青春》内容简介:从马神庙到红楼再到如今的五院,北大中文系贯穿了中国学术百年,除了学者,中文系还出作家、诗人、政治家、企业家……我们梳理部分中文系人,用图说的方式呈现百年北大中文系的人文景观。“北大中文百年纪念”丛书,包括《我们的师长》、《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学友》、《我们的诗文》、《我们的五院》和《我们的园地》等6册。《我们的青春》为《我们的青春》,文集中的文字,都是中文系友的真情流露,每个从五院走出来的人,都对这片园地有着无尽的留恋。
1948年,高中三年级时,我已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群山封闭的高原之城。我一个人搭便车到重庆参加了高考。那时是各大学分别招生,我用了十天参加了三所大学的入学考试。回贵阳后,得知我的中学已决定保送我免试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不久,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的录取通知也陆续寄到。我当然是欢天喜地,家里却掀起了一场风波!父亲坚决反对我北上,理由是北京眼看就要被共产党围城,兵荒马乱,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出去乱闯,无异于跳进火坑!他坚持我必须呆在家里,要上学就上家门口的贵州大学。经过多次争吵,恳求,直到以死相威胁,父亲终于同意我离开山城,但只能到南京去上中央大学。我的意愿却是立即奔赴北京。母亲支持了我,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她的倔强的个性使她愿意支持我出去独闯天下,另一方面,她也希望我能找回失踪多年的姐姐。二十年前,她曾卖尽家产,供姐姐北上念书,当时有约:五年后,姐姐工作,再援引两个妹妹出去念书。谁知一去二十年,音信渺无,也不知是死是活!我们对父亲只说是去南京,母亲却另给了我十个银元,默许我到武汉后改道北京。我当时只是一心一意要北上参加革命。抗战胜利后,我的一个表哥从西南联大回来,带来了他的一帮同学,他们对我们一群中学生非常有吸引力。我们听他们讲闻一多如何痛斥国民党,如何与李公仆一起被暗杀,哀悼的场面是如何悲壮,学生运动如何红火。我们听得目瞪口呆,但当时我们却什么都深信不疑,并坚定地认为,国民党统治暗无天日,不打垮国民党,是无天理;而投奔共产党闹革命,则是多么正义,多么英勇!又浪漫,又新奇,又神秘。我终于来到武汉,找到北京大学北上学生接待站。领队是武汉大学物理系一年级学生,他也是为了革命,自愿转到北大历史系一年级再做新生。我们从武汉坐江船到上海转乘海船到天津。一路上,领队教我们大唱解放区歌曲。当然不是大家一起学,而是通过个别传授的方式。也许由于我学歌比较快,他总是喜欢先教我,我们再分别去教别人。三天内,他会唱的几首歌,大家也都会唱了。最爱唱的当然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还有“山那边呀好地方,穷人富人都一样……年年不会闹饥荒”,以及“你是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海洋……”等等。当北大学生打着大旗,到前门车站来接我们时,我们竟在大卡车上,高唱起这些在内地绝对违禁的歌曲来!我激动极了,眼看着古老的城楼,红墙碧瓦,唱着在内地有可能导致被抓去杀头的禁歌,真觉得是来到了一个在梦中见过多次的自由城!虽然,我的大学生活精确说来只有五个月,但这却是我一生中少有的一段美好时光。我投考所有大学,报的都是英文系,可是,鬼使神差,北京大学却把我录取在中文系。据说是因为沈从文先生颇喜欢我那篇入学考试的作文。谁知道这一好意竟给我带来了二十年噩运,此是后话。全国最高学府浓厚的学术气氛,老师们博学高雅的非凡气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们大学一年级课程有:沈从文先生的大一国文(兼写作);废名先生的现代作品分析;唐兰先生的说文解字;齐良骥先生的西洋哲学概论;还有一门化学实验和大一英文。大学的教学和中学完全不同,我真是非常喜欢听这些课,我总是十分认真地读参考书和完成作业,特别喜欢步行半小时,到沙滩总校大实验室去做化学实验。可惜1949年1月以后,学校就再也不曾像这样正式上课了。现在回想起来,说不定正是这五个月的时光注定了我一辈子喜欢学校生活,热爱现代文学,崇尚学术生涯。当时,北大文法学院一年级学生都集中在国会街四院。院址就在北洋军阀曹锟的官邸。官邸紧靠城墙根,范围极大,能容纳二百余人学习和生活。大礼堂,正是当年曹锟贿选的地方。我们白天正规上课,晚上参加各种革命活动。我参加了一个学生自己组织的,以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为中心的读书会。我的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观念就是在这里获得的。当时,我认为矛盾斗争、普遍联系、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都是绝对真理,并很以自己会有这些莫测高深的词句而傲视他人。读书会每周聚会两次,大家都非常严肃认真地进行准备和讨论。我还参加了两周一次的俄语夜校,由一个不知道是哪儿来的白俄授课。后来,在那些只能学俄语,不能学英语的日子,当大家都被俄语的复杂语法和奇怪发音弄得焦头烂额时,我却独能轻而易举地考高分,就是此时打下了基础。我喜欢念书,但更惦记着革命。1948年秋天,正值学生运动低谷,“反饥饿,反迫害”的高潮已经过去,国民党正在搜捕革命学生,一些领导学生运动的头面人物正在向解放区撤退,学生运动群龙无首。1949年1月以前,我们都还能安安静静地念书,只搞过一次“要生存,要活命”的小规模请愿。我跟着大家,拿着小旗,从四院步行到沙滩校本部去向胡适校长请愿。那时,校本部设在一个被称为“孑民堂”的四合院中。我们秩序很好地在院里排好队,胡适校长穿着一件黑色的大棉长袍,站在台阶上接见了我们。他很和气,面带忧伤。我已忘记他讲了什么,只记得他无可奈何的神情。这次请愿的结果是:凡没有公费的学生都有了公费,凡申请冬衣的人都得到了一件黑色棉大衣。这件棉大衣我一直穿到大学毕业。1月解放军围城,我们开始十分忙碌起来。随着物价高涨,学生自治会办起了“面粉银行”,我们都将手中不多的钱买成面粉存在银行里,以防长期围城,没有饭吃。记得我当时早已身无分文,母亲非常担心,也不知道她通过什么门路,在贵阳找到一个卖肉老板,他在北京也有分店。母亲在贵阳付给这位老板六十斤猪肉的钱,他的分店就付给我值同样多斤猪肉的钱。这可真救了我的急,使得在“面粉银行”中,也有一袋属于我的面粉。我们又组织起来巡逻护校,分头去劝说老师们相信共产党,不要去台湾。我的劝说对象就是沈从文先生。我和一位男同学去到他家,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的妻子非常美丽,家庭气氛柔和而温馨。他平静而不置可否地倾听了我们的劝说,我当时的确是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对于已有了30年代经验的他来说,大概一定会觉得幼稚而空洞罢。后来,胡适派来的飞机就停在东单广场上,他和许多名教授一样,留了下来。也许是出于对这一片土地的热爱,也许是出于对他那宁静的小家的眷恋,也许是和大家一样,对未来估计得过于乐观,总之,他留了下来,历尽苦难。这时,我又参加了北大剧艺社和民舞社,全身心地投入了我从未接触过的革命文艺。我一夜一夜不睡觉,通宵达旦地看《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还有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我们剧艺社排演了苏联独幕剧《第四十一》。我担任的职务是后台提词,那位红军女战士在革命与爱情之间痛苦挣扎,最后不得不亲手开枪打死她心爱的蓝眼睛——白军军官,每次排练至此,我都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1949年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地进入北京城,我的生活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新社会”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延安文工团带来的革命文艺。谈情说爱的新疆歌舞顿时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响彻云霄的西北秧歌锣鼓和震耳欲聋的雄壮腰鼓。文工团派人到我们学校来辅导,并组织了小分队。我们大体学会之后,就到大街上去演出。有时腰上系一块红绸扭秧歌,有时背着系红绳的腰鼓,把鼓点敲得震天价响。市民们有的报以微笑和掌声,有的则透着敌意和冷漠。我们却个个得意非凡,都自以为是宣告旧社会垮台、新社会来临的天使和英雄。就在这几乎是“万众一心”的时候,四院却发生了一件不能不载人校史的大事。这就是“护校运动”。共产党进城后,需要很多地方来安置各种机构,因此决定要北大让出四院,学生全部并入总校校址。这引起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四院是北大校产,不能随便放弃,政府不能任意征用学校的财产和土地。他们四处呼吁,又贴墙报,又开辩论会,还威胁说要组织游行,眼看就要酿成一个“事件”!党组织决定“加强领导”,通过自己的地下组织予以坚决回击。总之是说他们挑衅闹事,有意制造事端,反对新政权;又把他们平常生活中的各种不检点,用墙报贴了出来,这些人一下子就“臭”了。于是我们大获全胜,浩浩荡荡迁入总校所在地——沙滩。四院则成了新华社的大本营,一直到今天。我们48级,原有27名学生。还在四院时,就有很多同学参加了解放军,“护校运动”后,又有一些人参加了“南下工作团”。迁入总校时,我们班实际只剩了5个同学。好在学校“面目一新”,课程完全不同了。中国革命史和政治经济学都是一两百人的大班上课,俄语和文学理论课则将中文系的三十几个同学编成了一个班。过去的课程都没有了,听说废名先生在被通知停开他最得意的“李义山诗的妇女观”一课时,还流了眼泪。新派来的系主任杨晦先生是著名的左派文艺理论家,但我们对他一无所知,只知道他的妻子比他年轻20岁,是西北某大学的校花。他讲的文学理论,我们都听不懂,晚上,他还将我们组织起来学习《共产党宣言》,一周三次,风雨无阻。我俄语学得不错,政治课发言又总是热血澎湃,满怀“青春激情”,于是很快当上了政治课小组长。记得一个难忘的夜晚,已是十一点多钟,我突然被叫醒,由一个不认识的男生带到红楼门口,一辆闪亮的小轿车正停在那里。我们四个人钻进车厢,车就飞驰而去。我们被带进一个陈设豪华的小客厅。我从未坐过小轿车,更从未见过这样的堂皇富丽,又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里,心里真是又好奇,又慌乱,又兴奋。等了一会,又高又大的彭真市长踱了进来。原来是市长同志亲自过问政治课教学情况,让我们最基层的小组长直接来汇报。我对彭真市长的印象很好,觉得他亲切、坦直、真诚。他大概对我的印象也不错,我大学毕业时,曾有消息说要调我去做彭真的秘书,并把档案也调走了,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去成。如果去成了,我就会完全变成另一个人,我可能不会当二十年“右派”,也可能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彭真的“黑爪牙”,遭受更大的不幸。然而谁又能预知未来?反正1948年和1950年,我的生活算得上称心如意。我开始给《北京解放报》和《人民日报》写搞,无非是报道一些学校生活、新鲜时尚;有时也写一点书评,多半是评论一些我正在大量阅读的苏联小说。记得有一篇评的是长篇小说《库页岛的早晨》,标题是:“生活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这倒是说明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持的人生观。也就是说,与其凑凑合合活一辈子,不如轰轰烈烈干一场就去死。
《纵横互联网营销:别说你不懂》内容简介:《纵横互联网营销:别说你不懂》从全网营销的视野出发,介绍了全网营销六大模型的相关内
《逻辑新引》内容简介:★殷海光教授花费13年3次修订,就为了能让逻辑学轻松有趣,零基础也能快速掌握 ★我们的逻辑常识教育是缺失
给我的孩子讲离婚 本书特色 《给我的孩子讲:离婚》编辑推荐:至简的话语,至深的启示。法国青少年人手一册的畅销书。面对孩子简单纯净的眼神,怎样说出离婚这两个字?怎...
知情者说:第三辑 之八 内容简介 本书辅助于上百幅资料图片,主要记述了毛泽东与战将的谈话从而体现了毛泽东如何“指点迷津”,从中南海厨师的角度谈论“毛泽东的口味”...
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 内容简介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发展并完善了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
精彩摘录人在两可之间是最受折磨的,而这种两可局面持续时间愈长,平衡愈难维系,人也就愈会做出极端选择。一旦压倒性的决断出现
余光中卷-余光中随笔精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本书特色 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代表性随笔精选,包括《猛虎与蔷薇》《阿拉伯的劳伦斯》《死亡,你不要骄傲》等名...
海明威书信集-(全2册) 本书特色 “经常写信你就能使家庭抱团。”书信是生活的保鲜剂。——海明威海明威书信集-(全2册) 内容简介书将呈现一位有史以来为有趣的书...
春醒-鱼梦:王玉平画梁遇春 本书特色 一个是英语文学庙堂的梁前燕,一个是游进西方油彩池中的中国鱼彼此隔着几行文字遥遥聚首,互如隔世游魂。 春醒-鱼梦:王玉平画梁...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国文学经典馆 本书特色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收录了林微因的散文、小说、书信等有代表性的美文,包括对古代建筑的看法及评价,真正将一个文艺复兴式...
伪廷幽影录-对汪伪政权的回忆 本书特色 《伪廷幽影录:对汪伪政权的回忆》是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伪廷幽影录-对汪伪政权的回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文章,作者原来大...
咆哮营的幸运儿-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1-14岁(1)典雅、精美的外观,给予读者高雅的观感和尊贵的享受,让读者拥有的不仅仅是书,更是...
荷塘月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圃冷斜阳文丛中的《荷塘月色》分册,书中收录了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大量作品,有散文、诗歌等等。本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所收作品较全面地反...
名家名译--蒙田随笔集(彩色插图本) 本书特色 他(蒙田)博学多能…对许多人类共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有时似乎是奇特的见解。&mdash...
台湾散文卷-中国文学佳作选 本书特色 散文三大家领衔: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各具特色,余体:大品散文的典范;王道:讲究修辞,手法灵活;张风:感性充盈、仁善深挚...
十月典藏品·紫卷:散文 内容简介 《十月》走在当年思想解放潮流的前面,也走在艺术解放潮流的前面。要是《十月》只有领先于时代的思想领悟,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丰富而新...
阅微草堂笔记 本书特色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神话学:生食和熟食》内容简介:本书是法国著名的结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四卷本《神话学》中的第一卷。在本书中,斯特劳斯试图以生
诗经韵读:楚辞韵读 本书特色 《诗经韵读楚辞韵读(精)》由我国著名语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王力著:《诗经韵读》系统阐述了王力先生的古音学理论,并详尽分析...
《李商隐集》内容简介:本书是快速了解“唐诗殿军”李商隐的入门读本,由备受北大学子追捧的古典文学课老师、北大文学博士张一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