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第20辑)》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新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汉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汉学史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汉学是中国人反观自身文化的一面镜子。
《国际汉学》在日益商业化的中国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阵地和学术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辑篇篇华章。《国际汉学》的存在与坚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术界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期待,对3000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下中国文化重建的信心。
后记
2010年5月21日是西方汉学的奠基人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为了表达对这位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伟人的敬意,世界各地的学术界都在开会:4月的台湾辅仁大学会议、5月的巴黎会议与维也纳会议、10月的旧金山会议、年底的意大利的会议等等利玛窦的文化价值在哪里呢.,就在于他开启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尽管当时的西方世界并未认识到利玛窦的价值,并在东亚以外的地区仍在做着一些极其糟糕的事。但今天西方的知识界大体认耐了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道理为了纪念这位西方汉学的奠基人,我们将在《国际汉学》第21辑专门开设一个专栏,以纪念这位西方汉学的奠基人。
汉学文献研究始终是本刊的重点,因为,学术之推进,学术之发展和深入,首先是对其学科文献的基本梳理。《国际汉学》从创刊以来,每辑都有极为重要的汉学基本文献的翻译文章,本期也是如此。梅谦立的《(易经>在西方的**次介绍和翻译》,余三乐所翻译的南怀仁的《康熙朝欧洲天文学的回归》、年轻学者箩莹的《殷铎泽西译<中庸>小议》都是首次在中文学术界刊出,文献和研究价值极高。
北京外国大学的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依托北外拥有全国*多外语的优势,对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展开研究,因而《国际汉学》每辑也都能发表一些只能在本刊看到的重要的非通用语种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如本辑李梅老师所翻译的捷克汉学家奥特日赫??施瓦尔尼的《普实克的潜在力量》、丁超老师所翻译的罗马尼亚汉学家鲁齐安·布拉加的《论道》、匈牙利汉学家郝清新、绍莱特的《中国哲学、宗教著作的匈牙利语翻译》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本辑的两篇汉学家访谈也很有特点,一篇是对当代美国汉学家康达维的采访,一篇是对法国当代汉学家何壁玉的采访,两位汉学家都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前者研究汉赋,后者研究中国近代文学,两篇采访互为呼应,使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大体概况。
从知识论上梳理中国文化外传之轨迹、人物和著作,构建各国的汉学史,这是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心对域外汉学把握的一个重要维度,本刊从选辑开始每辑将开辟一个“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专栏,这既是我所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一个学术成果发表的园地,也是我们一贯的学术追求。
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从建立起就将域外汉学的研究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重建看做一体两面的工作,我们不仅仅将域外汉学作为一个亟待开拓研究的领域、一个亟待完善的知识体系去研究和把握。同时,我们也将其作为理清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工作是与当代的国学研究在学术理念上有许多相通之处的,是和当下中国学术界对国学的兴趣,中国文化的重建密切相关的。
5月我参加了两岸清华大学所举办的“杜希德与20世纪汉学典范的大转移”学术座淡会,会上汤一介先生.李学勤先生、乐黛云先生、陈来先生、张国刚先生都谈到了这一点,认为国际汉学是今天我们国学重新恢复的重要参照系,因为近代以来国学之兴起是与西方汉学进人中国学术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清华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甚至认为近代之国学是“汉学之国学”,意在说明近代中国学术之发展是与域外汉学互动之结果,近代以来国学的恢复和发展已经不可能只在本土知识的构架中发展和重构。
基于对汉学和国学这样的认识,5月底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与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德国波鸿大学联合召开了“欧美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诠释:以罗哲海为中心”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中研院的李明辉先生、清华国学院的陈来先生、华东师大杨国荣先生、国际儒联的单纯先生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我们试图通过对德国汉学家罗哲海的《轴心时期的儒家理论》一书的讨论,将对域外汉学的研究与当下中国文化的重建工作连为一体,在世界思想和历史的范围内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地位,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普世性价值。
回想起来,我们已经是第二次召开这样的汉学与国学互动的国际学术会议了,1999年在我们出版了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的《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家》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与国际儒联、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大象出版社联合召开了“二程哲学国际研讨会”,当时张岱年先生亲临会议,并做了重要的讲话。北京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前往二程兄弟的故里河南参观访问。十余年后我们再次召开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价值的研讨会,这表明了我们的一贯的学术追求:在知识的考究中升华思想,在思想的追求中依据知识。
《国际汉学》到本辑已出版了20辑,一个没有正式刊号的学术辑刊走过了15年的历程,有了20辑的积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像《国际汉学》这样的民间学术辑不少,但能像《国际汉学》这样坚持到今天的为数极少。《国际汉学》在日益商业化的中国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阵地和学术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辑篇篇华章。《国际汉学》的存在与坚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术界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期待,对3000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下中国文化重建的信心。在《国际汉学》第十辑出版时,当时担任主编的任继愈先生亲自为《国际汉学》第十辑志庆写下了“广交天下学友,共促文教繁荣”的题词。在本刊二十辑志庆之际,《国际汉学》的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汤一介先生又为我们题词:“汉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汉学是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汉学是中国人反观自身文化的一面镜子”,选题词是学术前辈对我们的期待,是我们为之奋斗之目标。
张西平
2010年6月lO日写于北京枣林路游心书屋
《国际汉学(第二十辑)》,本书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新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多元 交汇 共生-东南亚文明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世界文明之路丛书》之一。本卷概要地阐明了从远古至今东南亚地区文明发展的基本轨迹与内涵,描述了丰富多姿的...
诗歌朗诵技巧-修订版 本书特色 李洪岩所著的《诗歌朗诵技巧(修订版)》对朗诵概说、朗诵准备以及朗诵创作方法部分的阐释进行了完善,并将近年来朗诵创作活动发展情况作...
汉字与汉字文化 内容简介 老友李土生能够投身汉字研究,我十分高兴,因为我喜爱、崇敬:珍惜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传统文化研究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契入语言文子研究,因为...
文化的力量 本书特色本书通过一篇篇朴实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紧紧围绕文化的力量,阐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们生活、成长的影响和作用。...
回忆未来:我自己弄错了吗 本书特色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策划的这套丹尼肯神秘文化系列丛书中的观点仅代表一家之言,可以说有些推测迄今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论证和科学...
咬文嚼字(2005合订本) 内容简介 汉语是世界上*优美的语言之一。我国自古以来重视语文学习,讲究炼字、遣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热爱母语,要下功夫去学习语文...
三萬人親身實證!日本身體矯正專家告訴你舒展腳掌,是最好的復健釋放痛症.骨架回正.消除腰痠背痛◎為什麼要「練腳掌」?腳掌是穩定全身的力量穿高跟鞋、運動傷害、老化等...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典藏版) 本书特色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典藏版)》作者杨树达先生以“礼俗”为研究的对象,原意当包括礼仪制度与民间风俗,而其中的礼仪...
盛世遗珍:唐代金银器巡礼 内容简介 唐代金银器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高水平。在中国古代金银器中,唐代金银器无论是文献资料、考...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 古书句读释例 本书特色 本书针对修辞学、古书断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举例、评述,对经典例句逐一进行列举、对比,*后判明是非、取之以理...
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 本书特色 《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文化经济研究丛书。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本书特色 有人说,戏剧的演出永远缺少一次彩排的遗憾,否则可完美一些。我每写一本书,也会想到如能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问进行修改、补充,会比较...
《老子》问道:王治宝读《老子》笔记 本书特色 《老子问道--王治宝读老子笔记》是作者王治宝在退休后反复阅读《老子》时,记录并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既包括了读书后的...
南怀瑾历史的经验-增订本 本书特色 本书引赵蕤《长短经》,讲述仁爱、仗义、讲礼、乐乐、名器、法制、刑赏、学识、尚贤等的流弊,由历史上的实例,说明正反相生的道理,...
前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博士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專長為半導體光電元件。曾任臺大校長、臺大電機工程系系主任、國防部參事、臺大教務長。198...
北京历史文化(教材) 内容简介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在本书中,多位专家学者细数了北京悠远的历史和丰富...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海外潮人 本书特色 《海外潮人》介绍了海外潮人的移民历程、经济开拓与发展、对祖国故乡的贡献以及海外潮人社会的形成与变化等内容。全书通俗易懂,文...
国统区的文化与文化人 内容简介 “文化人”一词,在今天用的不是特别频繁,即使使用,与抗战时期的含义也有了较大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对“文化人”这一概念稍加说明。抗战...
中华传世茶道茶经 本书特色 从茶中不但能够领悟到自然风光,还能够感悟人生。杯好茶只有经过沸水冲泡、几经沉浮方能绽放真香,人生也是如此,历经人世冷暖、飘摇沉浮之后...
中华国学百部 中华典故故事 本书特色 典故,就是典例故实。典故多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代诗文等,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聪明睿智,揭示深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