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作者:[美] 阿瑟·克莱曼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年:2010年4月

ISBN:978753274975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内容简介

鼻塞、腹痛、关节疼痛,这些对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
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给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难。腰酸背痛使我们分神,影响工作效率;头痛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而有些疾病引发的性无能,甚至会导致婚姻破裂。
对一位单身母亲而言,高血压不仅意味着要少吃盐,还跟女儿的失学和早孕有关;而作为一位弱势群体的成员,社会的歧视、不公以及孤立,或许才是其身体持续疼痛的根源。长期紧张的父子关系,导致病患的双腿突然麻痹瘫痪;而换一个压力不那么大的工作环境,也会使一度恶化的哮喘慢慢痊愈。
然而,在大多数医生眼中,疾病才是问题所在。现代医疗系统,将我们鲜活的疾痛经验,解释为一种生物结构或是生理功能的变异,仅仅与身体有关。
对此,哈佛精神病医师与人类学家克莱曼博士,从其20年来的临床治疗和数百个真实病案中发现,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与社会。讲述这些疾痛故事,不但对于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而且,对于认识医患关系和人性化的医疗体系改革,意义深远。
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又名凯博文),196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部主任和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现任哈佛研究生院及医学院终身教授。
作为国际医学人类学界和精神卫生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于1980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医学人类学勋章。1983年起,任美国科学院医学部终身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资深顾问,并曾获美国人类学学会的最高奖项——博厄斯奖。

作品目录

总序
前言
致谢
第一章:症状和异常的意义
疾痛与疾病
疾痛的意义
意义之一:症状
意义之二:文化涵义
第二章:疾痛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
意义之三:生活环境
了解患者的内在世界
意义之四:解释和情绪
第三章:疼痛的脆弱和脆弱的痛苦
脆弱的副警长
诠释
第四章:生活的痛苦
主人公
工作环境
家庭生活
个人的疾痛经验
诠释
第五章:慢性疼痛:欲望之挫折
疼痛与自由
诠释
第六章:神经衰弱症:美国人和中国人的衰弱和疲惫
中国的神经衰弱病例
神经衰弱症与中国文化
曼哈顿中城区的神经衰弱症,1986、诠释
第七章:慢性病人治疗中互相冲突的解释模式
威廉·斯蒂尔病例
专业解释模式与慢性疾痛作为疾病的结构
对疾病记录的专业影响
诠释
第八章:不气馁和胜利:应对慢性疾痛
第九章:从疾痛到死亡
善终
死亡的致命恐惧
另一个地方中的死亡
诠释
第十章:疾痛的烙印和羞耻
烙印的本质
六个蒙受疾痛羞耻的人
哈罗德·多德
奥拉西奥·格里帕
苏珊·米洛
丹尼·布朗
年老的麻风病人
保罗·森萨堡夫
第十一章:慢性疾痛的社会环境
双重束缚
在疼痛中心
疾痛的家庭后果
第十二章:制造疾病:人为的疾痛
第十三章:疑病症:具有讽刺意味的疾病
隐藏的病症
极度较真的忧虑者
“一根筋”的翻译员
死亡请愿者
诠释
第十四章:医治者:行医的种种经验
八种医疗生涯
患病的医治者和希望有所作为的需求
医疗负重
一个医生的夜半沉思
革命性的遭遇
玩世不恭的医生
医治者的商品化
多愁善感的新手
一位中国医生
诠释
第十五章:一种治疗慢性疾病的方法论
微型民族志
生活简历
解释模式和协商处理
重振精神:医学心理治疗趋向
第十六章:意义中心模式对医学教育和实践的挑战
医学教育
医疗卫生系统
医学研究
参考资料

热门书摘

没有任何东西像严重的疾痛那样,能使人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