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迷途少年”流亡之路
关于人性、爱情、死亡,还有什么是“什么”
苏丹青年徒步数千英里,穿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沙漠,在难民营中度过十三年,*终来到美国。但是美国是否就是天堂?
一定要继续下去,无论那里是天堂,还是不如天堂
绝望和希望交替,在貌似改善的环境中无助叹息,又在一连串灾难面前充满力量
2003年,美国作家戴夫•艾格斯认识了来自苏丹的青年瓦伦蒂诺•阿沙克•邓。两人决定合作,把瓦伦蒂诺的经历和南苏丹的苦难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来告诉世人。
瓦伦蒂诺七岁那年,苏丹内战爆发,战火烧到苏丹南方他的家乡。从此,他和无数同样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迷途少年”一起,走上了流浪之路。一路上,他们遭遇雷区、轰炸、大屠杀、疾病、野兽捕食等无穷无尽的残酷经历,在孤独、恐惧、饥饿中也见证了同伴的存亡、人类的善良本能。
从在马里尔拜被迫与亲人分离,到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难民营中度过的十三年,再到在亚特兰大经历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突,以及在各地得到的慷慨帮助、遭遇的种种挑战,《什么是什么》是我人生*真切的记录。
读了这本书,你将对我以及我深爱的苏丹人民有所了解。持续二十二年的苏丹政府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组织/解放军之间的内战开始时,我还是个小孩。无助之中,我长途跋涉,穿越众多饱受蹂躏的地区,被苏丹空军轰炸,躲避地雷,逃过野兽和人类的捕杀,*终幸存下来。我靠着吃不知名的水果、野菜、树叶过活,有时数天吃不到东西,多次濒临绝境。
我一度以为全世界对落到我和南苏丹人民身上的不幸命运都视而不见。我的很多朋友和成千上万的同胞,都没能逃过这场劫难。愿上帝赐予他们永恒的安宁。
本书所记述的我的抗争之路,部分内容*初曾通过演讲的方式与公众接触过。我对很多听众讲述过经历,但还希望世界能了解我生活的全部真相。二三年秋,我对亚特兰大“迷途少年基金会”的创始人玛丽·威廉姆斯说,除了公众演讲,我还想以书的形式把生命历程告诉更多人。因为我不是作家,我问玛丽能不能替我联系一位作者,帮助我写自传。玛丽联系了戴夫·艾格斯,感谢上帝,我们见面后,立刻成了好朋友。我们达成一致,这本书的所有收益都归我所有,用以改善苏丹和其他地方苏丹人的生活。
经过多年努力,戴夫和我通过各种方式合作讲述和记录故事,比如用录音带、电子邮件、电话交流,还有多次面见访谈。二〇〇三年十二月,我们甚至一起去了苏丹,我也得以重回七岁就离开的那个村庄。我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戴夫,通过这些材料,他创作了这部作品。
读者应当明白,这本书中一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还年幼,所以我们不得不称《什么是什么》为小说。比如说,我无法重现十七年前的对话。
但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有重要事件都是真实的。这本书准确依照历史,书中所描绘的世界与我所认知的世界并无多少不同。书中*恐怖的事,在我们的时代也会发生,并且大多情况下也确实发生了。例如,从一九八三年五月十六日到二〇〇五年一月九日,超过两百五十万人死于战争以及与战争相关的原因;南苏丹四百多万人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到国内其他地方;接近两百万人到其他国家避难。
我想完成这本书是出于信仰和对人性的信念,想帮助人们了解苏丹在全球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状态。我的经历是苏丹历届政府对自己民众所作所为的见证,戴夫和我把它写了出来,完成了这项任务,我感到很欣慰。
虽然二〇〇五年的《全面和平协定》给了南苏丹重建机会,以及二〇一一年通过全民公投脱离苏丹的机会,然而严重的人权侵犯行为在这个国家的达尔富尔地区仍在持续。
我很幸运能活到现在,将这些告诉大家,即使在*黑暗的时刻,我也深信终有一日能将经历告知读者。此书是一种抗争,使我的精神奋战不休。奋斗,提升我的信仰,鼓舞我的希望,坚定我对人性的信念。既然你我同在,我们携手一起,一定能改变这个世界!感谢您阅读《什么是什么》,祝您生活幸福!
瓦伦蒂诺·阿沙克·邓
二〇〇七年于宾夕法尼亚阿勒格尼学院
一
我没理由不应门,就过去开门。门上没有观察来客的猫眼,我直接拉开门,站在面前的是一个高壮的非洲裔美国女人,比我大几岁,穿着红色尼龙运动衫。她大声问我:“先生,有电话吗?”
她有点眼熟。我几乎能肯定,一小时前从便利店回来时在停车场见过她。当时我看见她站在楼梯旁,向她笑了一下致意。我回答她说有电话。
“我的车在街上抛锚了。”她说。我发现她身后的天色快黑了,大半个下午我都在学习。“我可以用你的电话报警吗?”她问。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在需要修车时想报警,但同意了。她走进来,我想关门,可是她拦住了。“一会儿就好。”她说。我觉得让门开着有些不妥,但既然她这么要求,我就照办了。这是在她的国家,不是我的。
“电话在哪里?”她问。
我告诉她电话在卧室,话音未落,她就从我旁边冲了过去,壮实的身影闪过客厅,尼龙衣服嗖嗖作响。卧室门关上了,咔嚓一声上了锁。她把自己锁在了我的卧室里!我正想跟上去,这时听到后面有人说话。
“站在这里别动,非洲人。”
我转身看到一个非洲裔美国男子,穿着肥大的浅灰蓝色棒球外套和牛仔裤,脸被棒球帽遮住,看不清楚,一只手按着腰上的什么东西,像是要提住裤子。
“你们一起的?”我问他。我还没搞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有点生气。
“坐下,非洲人。”他冲沙发点了点头说。
我站着不动:“她在我卧室里做什么?”
“给我坐下!”他恶狠狠地说。
我坐下后他露出枪柄让我看,原来他手里一直握着枪,我早该反应过来的。然而我什么都不知道,该知道的事我总是不知道。现在我才明白,这是抢劫!我真想身在别处!
说来奇怪,此刻我希望的竟然是回到卡库马。卡库马从不下雨,每年有九个月刮大风,八万名从苏丹和其他国家来的战争难民每天靠一顿饭过活。但此时,女人在我的卧室,男人用枪指着我。我只希望我身在卡库马,即使在那儿我住的是塑料布和沙袋搭的棚屋,只有一条裤子。我不能肯定卡库马的难民营里就没有这种犯罪,但我想回去。甚至去皮尼亚多也成,那是我在卡库马难民营之前住过的埃塞俄比亚营地。那里什么也没有,每天只吃一两顿饭,但在那儿我有自己小小的乐趣。我那时是个小男孩,很容易忘记自己是难民,离家千里,营养不良。无论如何,若说这是惩罚我想离开非洲的自大,惩罚我想在大学里避难、融入美国社会的美梦,我现在是经历磨炼了。我认错,我会回以低首鞠躬。我为何要对那个女人微笑?因为这笑已是条件反射,已成为习惯,我一定要改掉这种只能招致报应的习惯。来美国后,我多少次卑躬屈膝,以致开始幻想有人在拼命地向我传递一条信息,那就是“离开此地”!
我刚开始后悔和退却,心中又升起抵触。这种新的姿态让我挺直腰杆,开口对这个身穿浅灰蓝色外套的人说:“你们两个,请离开这里。”
浅灰勃然大怒。我搅了局,我的话给他们进行中的抢劫制造了一点障碍。
“你在叫我做事?操你妈的!”
我瞪着他的小眼睛。
“你说,非洲人!你在叫我做事?操你妈的!”
女人听到我们的声音,在卧室里喊:“你应付不了他吗?”她的同伙被我惹火了;她被她的同伙惹火了。
浅灰把头歪向我,眉毛一扬,向我走近一步,作势指了指皮带上的枪,似乎准备使用。但忽然间他肩部一松,低下头,盯着自己的鞋子,放慢呼吸,控制情绪。再抬起头时,他恢复了原状。
“你是非洲人,对吧?”
我点了点头。
“很好,那我们是兄弟。”
我可不愿赞同。
“既然是兄弟,那我要给你上一课。你不知道不应该给陌生人开门吗?”
这个问题让我嘴角抽搐。单单是抢劫的话,说不定还可以接受。我见过抢劫,也被抢过,虽然严重程度不及这次。来美国之前,我*值钱的财产是睡觉用的床垫,被抢的东西都微不足道:一次性相机、凉鞋、一令打印纸。那些东西当时对我也是有价值的,但现在我拥有电视机、录像机、微波炉、闹钟,以及不少生活用品,全是亚特兰大的桃树联合卫理公会教堂提供的。有些是二手的,多数全新,都是别人匿名捐赠的。每天看到它们,用到它们,我都身体发颤——这是我表达感激的身体语言,奇怪但真诚。但我预感,几分钟之内所有这些礼物都会被夺走。我站在浅灰面前,在记忆中搜寻上一次因粗心大意而被掠夺,感受这种罪恶是在何时。
浅灰一手握住枪柄,另一手按上我的胸膛:“为什么不给我坐下瞧着?”
我退后两步,坐在沙发上。沙发也是教会送的礼物。我和阿科尔·阿科尔搬进来那天,有个穿着扎染衬衫的苹果脸白种女人送来的,她还道歉说没在我们到之前送到。教会的人经常道歉。
我抬头盯着浅灰,他让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曾射杀我两个同伴还差点杀了我的埃塞俄比亚女兵。她眼中也有一样的狂暴光芒,起初还装模作样让我们以为她是救星。那时我们正在逃离埃塞俄比亚,背后有数百埃塞俄比亚士兵追赶我们。他们朝我们射击,鲜血染红了吉罗河河水。那个女兵从高高的草丛中现身:“过来,孩子们!我是你们的母亲!过来!”灰草丛中她只探出头,伸出双手。我犹豫了。我在血河岸边碰到的一起逃跑的两个男孩朝她走了过去。等他们走得足够近,她举起一把自动步枪射穿了他们的胸腹。他们倒在我面前,我转身就跑。“回来!”她继续喊,“回到母亲身边来!”
我在草丛里跑了一天,*后找到了阿科尔·阿科尔。后来我们一起发现了安静宝宝,救了她。那段时间,我们把自己当成了医生。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十岁,也许十一岁,要确定这一点已不可能。我面前这个人,浅灰,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事。他不会感兴趣。想到那天我们被埃塞俄比亚人驱赶回苏丹,成千上万的人死在河里,我有了反抗公寓里这个男人的勇气。我又站了起来。
那人看着我,好像一个父亲被孩子逼得不得不去做令他感到懊悔的事。他离我很近,我能闻到他身上有类似漂白剂的化学品味道。
“你要——你要——?”他闭紧了嘴,停了一下,从腰间掏出枪,反手挥出。我眼前一黑,上下牙撞到一起,天旋地转。
……
戴夫•艾格斯(1970— ),美国新生代重要作家、编辑、出版人。艾格斯的父母在他念大学时相继患病去世,他中止学业,照顾八岁的弟弟。2000年,艾格斯出版回忆录《怪才的荒诞与忧伤》,一炮走红,不仅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冠军宝座,还被《时代周刊》等媒体评为“年度好书”,入围普利策奖。
艾格斯的代表作还包括反映苏丹内战中青少年历险生活的传记小说《什么是什么》(2006)、纪实作品《泽恩图》(2009)、关于网络社会的反乌托邦小说《圆环》(2013)等。他曾应电影导演斯派克·琼斯邀请,将美国绘本大师桑达克的经典绘本《野兽出没的地方》改编为电影剧本,于2009年电影上映之际出版小说《野兽国》。
艾格斯也是文学杂志《蒂莫西•麦克斯维尼季刊》和麦克斯维尼出版社的创始人。
十五日 本书特色 天地人三界之外,埋藏着惊天动地的秘密。神鬼莫测的批麻界,封禁了无数屈死的冤魂。三百年来兴盛的家族,一夜之间的衰败,是天命难违,还是机缘巧合?一...
绝妙推理-射雕英雄悖论传奇 内容简介 公元1273年,蒙古铁骑攻破襄阳城。纵然郭靖武功盖世、黄蓉智谋无双,也已无回天之力。二人见赵宋江山气数已尽,决心远遁红尘,...
《深水》内容简介:词典无法囊括所有的词,编纂者格蕾特尔比大多数人更清楚。她在游艇上被母亲抚养大,小时候,两人一起在牛津运河
水陆两栖人 本书特色 ★ 別利亚耶夫是前苏联的科幻小说大师,被称为“苏联科幻之父”★ 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别利亚耶夫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生动,除了对...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经典全译本)(套装共4册) 本书特色 经典、全面、值得收藏的侦探故事集侦探小说“圣经”之作,历经百年,畅 销不衰,经典全译本。100多年来风靡...
《天坑鹰猎》内容简介:城市待业青年张保庆被父母打发到了长白山的四舅爷家,住在一个以鹰猎为生的鹰屯里。猎户兄妹二鼻子和菜瓜看
移动迷宫-(全三册) 本书特色关于本系列未来世界,天地巨变。太阳耀斑摧残地球,人类受到致命病毒“闪焰”的袭击,生存面临巨大危机。各国政府联合成立“灾难总部”组织...
夜航西飞 本书特色这本回忆录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
如影相随的人-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精装典藏版 本书特色 喜欢悬念故事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希区柯克。这个对电影执着一生的胖老头,已经成为“悬念”和“惊悚”的代...
千秋-(全两册) 本书特色 沈峤是玄都山(天下**道门)掌教,为人仁厚,于重伤濒死之时,被恶人晏无师所救。在收复宗门的战斗中,两人“善”...
《天使暂时离开》内容简介:这是一部讲述“坏女生”的青春纪实文学。它讲述了十四位女生的成长故事。其中的夏唯熙,个性孤僻,家
《霍比特人》内容简介: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比尔博,一个热爱安逸生活的霍比特人,自得其乐地待在袋底洞他的霍比特洞
吴浊流代表作:亚细亚的孤儿 本书特色 吴浊流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作为著名的台湾爱国作家,吴浊流被台湾文学界誉为“默默耕耘的‘血性男儿’”,“推动战后台湾新文学运...
明天见 本书特色 《明天见》是pano的首部旅行摄影散文集。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巴黎罗马布拉格等九个浪漫唯美之城的旅行散文,不同于一般游记作品,pano不...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内容简介 九元丛书,顾名思义,单本定价九元。以低廉价位推出丛书,惠及读者,始终是出版业推广好作品的一种手段,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传统之一。...
《我的路4:春暖花开》内容简介:V先生不记得自己的真名和身世,他戴着高筒礼帽,一袭黑衣,胸口处绘着红心。他与无家可归的小女孩
诡秘档案-夜不语-1 本书特色 镜仙,在这个词被创造出后,便有了许多个定义。这些定义我不想重复,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另一种镜仙的故事,一个更加诡异的故事……不要照...
通途II-把进步路上的天堑变成通途 本书特色 宁宇从省报集团下到拥有六百万人口的大市龙都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在新的环境里,宁宇小心应付,仍不免陷入到当地复...
《成吉思汗》内容简介:本书叙述了成吉思汗从苦难中崛起,统一蒙古草原诸部,继而挥师南下攻金、远征中亚、歼灭西夏,并且横扫亚欧
《鸿蒙应用开发教程》内容简介:本书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时代背景,结合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实践课程,总结基于鸿蒙的开源应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