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分二十篇,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作者试图运用谈话的形式,将此四方面的内容娓娓道来,于行文中好似重复冗赘,却使文章趋于通俗化,作者旨意在通俗化运动上的抛砖引玉。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分二十篇,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作者试图运用谈话的形式,将此四方面的内容娓娓道来,于行文中好似重复冗赘,却使文章趋于通俗化,作者旨意在通俗化运动上的抛砖引玉。
鲁滨孙是不是孤独的人?(什么是社会)世上有没有一个孤独的人,完全不和别的人发生关系,他还可以生活下去呢?这样的人我们没见过,不过读小说的时候,好像碰见过这样的人。从前英国有一部有名的小说,叫做《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书,中国人老早翻译过来了——那里面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航海家,他在海船中遇着大风,飘流到一只孤岛的旁边,船身沉没,同船的都葬到水里去,他独自一个人泅水到了岛上,侥幸保了残生,回头找着破船露出的一部分,拾得一些吃的东西,用的东西,比方猎枪等等,他把这些工具,武器和粮食搬到岸上,独自一个人生活起来。鲁滨孙在那个孤岛上,时而做猎人,时而做木匠,时而做农夫,总而言之,各种样式的劳动,他都去做,因为他自己要靠自己做,才能把穿衣吃饭住房子几个问题解决。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根据鲁滨孙的故事,就说一个人只要自己高兴尽可以和随便什么人都不发生关系,过他一个人的清静日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从鲁滨孙的故事,我们就不能证明鲁滨孙是一个完全孤独的人。为什么说鲁滨孙不是完全孤独的人呢?因为鲁滨孙在孤岛上所利用的粮食工具等项;都是别人做的——鲁滨孙过去是在海船上做事,当然不会同时去打铁种田的。照这样看起来,就是小说家编造故事,也不能造出一个完全孤独的人来。世界上哪里还有真正孤独的人呢?但是,或者有人要说,我们不妨再造一个新的鲁滨孙,这个鲁滨孙,我们不要他利用现成的粮食,工具和武器,让他去过原始时代的野蛮生活。这样,他准可以完全孤独了。好!这个原始时代的鲁滨孙就算制造出来,但以后的故事就很难写下去。假使有狮子虎豹来了,鲁滨孙还是抵抗呢?还是逃跑呢?要抵抗,就应当有尖锐的牙齿和脚爪,有加几十倍的体力。要逃跑,就应当跑得特别快,应当会下水,或者会上树。而且,鲁滨孙应该是毛深皮厚,才可以抵御风寒暑湿的侵害。甚至于他的肚肠,他的口味,都要和野兽一样会吃生东西。鲁滨孙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用到找寻食料方面去。仅仅维持得生命,他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发明工具。这样,鲁滨孙就完全回到了野兽的时代。鲁滨孙一离开了野兽的时代,就不能孤独地生活了。为着抵御猛兽的侵害,为着解决食料的问题,为着性欲的引诱,原始的野蛮人不得不成群结队的过日子。野蛮人的身体虽然具备了和野兽不同的手和脑,但是想要运用手和脑来制造石刀石斧等等的工具,他们不能不联合几十,百把人做一起,共同生活,使得寻找食料以外,还剩出一点力量来。有了工具,又需要大家一同去做事,比方打猎,采集果实等等,男女老少,各人按照各人的能力,担任一部分工作,这样合多数人的力量,才能够扩大食物等项的生产力。现在澳洲美洲等等地方的土人,有些极其野蛮的,他们都是成群结队地生活,从没有孤孤单单地做工作的,就是做过工作之后,他们把大群分散,也是分成许多小队,各自回去,也不是一个人的行动。可见他们野蛮人,比文明人更不能脱离团体生活。实在野蛮人的脑子里面,简直不会产生鲁滨孙的故事,因为他们不能想像,一个人离开团体还可以生活。如果有人遭了团体的驱逐,等于宣布了死刑。鲁滨孙的故事是从文明人的头脑里产生出来的。文明人为什么会想出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的事呢?因为文明时代,人和人的关系,比较野蛮时代复杂得多,不容易看出来。即如刚才说的,飘流海岛上,带着猎枪粮食等项的鲁滨孙,并不是孤独的,这是从他所带的东西看出来的。如果不从物品上面去看人的关系,单单是直接地去考察,我们就决定不能否认鲁滨孙是一个孤独的人。文明时代人和人的关系,大半都是这样间接地发生的。但是,我们只要从穿、吃、用的东西上面去看人的关系,就看得出这种关系,比较野蛮人的范围来得大。我们现在吃的麦子,也许是美国农夫耕种出来的;穿的布匹,也许是英国织工织出来的。我们乡下取的蚕丝,也许要给巴黎的舞女作衣裳;采的茶叶,也许给纽约的商人作饮料。总而言之,人生在世,少不了穿、吃、用。一个人穿的吃的用的,不能都归一个人弄。不管是野蛮人也好,文明人也好,单单一个人总活不来。只有结成一伙,大家去生产穿的吃的用的,大家才得活命。不管是大家一块儿弄,一块儿吃也好,或是各人在各人的地方弄,我替你生产谷子,你替我生产布匹也好,总而言之,各人做的都是公众的一部分工作,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参加这种社会的生产,是为着要活命。当生活逼迫着你的时候,你就是不高兴-也不能不做。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参加社会的生产,和本人的意志毫无关系。人们既然在社会的生产当中,或者一块儿劳动,或者互相工作,就会直接地间接地发生关系。这种种的关系,都叫做生产关系。加入了这种生产关系的一切个人,构成了一个总体,这就是所谓社会。一般人常说,社会是由个人集合而成的。但是,仅仅有许多个人站在一处,也不能成为社会。这好比八个齿轮,要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才成为一架钟。各个人要依照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在整个的组织中占得一定的位置,那末,这种个人的集团,才成为社会。人类是社会的动物。随便什么人,从生到死,没有一天可以脱离社会关系。因此,就是到海中孤岛上去做鲁滨孙,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孤独的人。……
陈乃乾文集(全二册) 本书特色 陈乃乾是浙江海宁盐官人,他也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藏书家陈鱣(字仲鱼,1752—1817)之后裔,但到了他的父辈已经开始从商了.他早...
坐拥书城 勤耕不辍-钱存训先生的志业与著述 本书特色 《坐拥书城勤耕不辍--钱存训先生的志业与著述》由吴格编著,本书收录有关钱存训先生历年著述之中外评论及访谈文...
麦谷邦夫,生于1948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着作有《真诰索引》、《周氏冥通记索引》、《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中国中世社会与宗教》(主编)等...
《高校辅导员职业之道》内容简介: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战,访谈并记录了211、985、省属高校优秀辅导员们在实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
大数据发展丛书迈向万物智联新世界:5G时代.大数据.智能化 本书特色 当今世界,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原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继承了傅衣凌社会史学派的传统,尝试借助“人类学式的历史学” 方法,将风水习俗视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
作者简介 :S.R. 戈耶尔教授是印度Jodhpur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印度历史。曾著有《印度古代宗教史》和《印度古代政治史》《印度佛教...
【内容简介】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
张舜徽集:清人文集别录 内容简介 张舜徽是公认的国学大师,更是华中师范大学代表性学者。本书集录治文集笔记,包括“舜水文集”、“用六集”、“田间文集”、“亭林文集...
文献论理与考实 内容简介 《文献论理与考实》是有关历史文献学理论与实证的论文集,内容有三个部分:其一名之日“论理篇”,所收文章对若干文献学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媒介批评(第六辑)》内容简介:本辑文章主要分核心话题——微信公众号、时尚文化及其源流、影像批评、新媒介学理探析、日常生活
《好老师,坏老师》内容简介:其他国家的教师普遍受人尊重。在韩国,人们把教师称为“立国者”。在芬兰,男人和女人都把教师放到配
《赵树理文集:红绸裤》内容简介:本书是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悔》《白马的故事》《毛驴和鞋子》《福贵》等四十余篇赵树理
社会团体导论 内容简介 《社会团体导论》选取了7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社会团体概述、社会团体的登记、社会团体培育、社会团体监督管理、社会团体内部治理、社会...
小威廉·克尔·缪尔(William Ker Muir, Jr.)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对社会和行为科学做出重大贡献,于1979年荣获“哈德利?坎特...
《成为讲书人》内容简介:很多人出于分享的快乐,或者是工作的需求,需要去讲书。面向众人讲书,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简单是因为每
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研究 内容简介 社会生活与观念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和内涵是不同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演化。 五四时期是社会文化发生变化...
讲座丛书第一辑:文津演讲录之十讲座丛书第一辑:文津演讲录之十前言 国图古籍馆,曾经被众多的读者亲切地称为“老北图”,在20世纪50年代,就因成功地举办学术讲座而...
编辑主体论 内容简介 面对现实环境、社会条件、制度安排、媒介形式、文化消费方式、读者类型及其需求与阅读等种种因素的不断变化,编辑主体作为编辑活动过程的主导者,作...
我的第一本社会学入门 本书特色 不恐慌,快速定义个人社会身份破解认知迷局,实现自我向好蜕变社会新人交际技能提升专属私课我的第一本社会学入门 内容简介 本书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