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分二十篇,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作者试图运用谈话的形式,将此四方面的内容娓娓道来,于行文中好似重复冗赘,却使文章趋于通俗化,作者旨意在通俗化运动上的抛砖引玉。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分二十篇,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作者试图运用谈话的形式,将此四方面的内容娓娓道来,于行文中好似重复冗赘,却使文章趋于通俗化,作者旨意在通俗化运动上的抛砖引玉。
鲁滨孙是不是孤独的人?(什么是社会)世上有没有一个孤独的人,完全不和别的人发生关系,他还可以生活下去呢?这样的人我们没见过,不过读小说的时候,好像碰见过这样的人。从前英国有一部有名的小说,叫做《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书,中国人老早翻译过来了——那里面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航海家,他在海船中遇着大风,飘流到一只孤岛的旁边,船身沉没,同船的都葬到水里去,他独自一个人泅水到了岛上,侥幸保了残生,回头找着破船露出的一部分,拾得一些吃的东西,用的东西,比方猎枪等等,他把这些工具,武器和粮食搬到岸上,独自一个人生活起来。鲁滨孙在那个孤岛上,时而做猎人,时而做木匠,时而做农夫,总而言之,各种样式的劳动,他都去做,因为他自己要靠自己做,才能把穿衣吃饭住房子几个问题解决。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根据鲁滨孙的故事,就说一个人只要自己高兴尽可以和随便什么人都不发生关系,过他一个人的清静日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从鲁滨孙的故事,我们就不能证明鲁滨孙是一个完全孤独的人。为什么说鲁滨孙不是完全孤独的人呢?因为鲁滨孙在孤岛上所利用的粮食工具等项;都是别人做的——鲁滨孙过去是在海船上做事,当然不会同时去打铁种田的。照这样看起来,就是小说家编造故事,也不能造出一个完全孤独的人来。世界上哪里还有真正孤独的人呢?但是,或者有人要说,我们不妨再造一个新的鲁滨孙,这个鲁滨孙,我们不要他利用现成的粮食,工具和武器,让他去过原始时代的野蛮生活。这样,他准可以完全孤独了。好!这个原始时代的鲁滨孙就算制造出来,但以后的故事就很难写下去。假使有狮子虎豹来了,鲁滨孙还是抵抗呢?还是逃跑呢?要抵抗,就应当有尖锐的牙齿和脚爪,有加几十倍的体力。要逃跑,就应当跑得特别快,应当会下水,或者会上树。而且,鲁滨孙应该是毛深皮厚,才可以抵御风寒暑湿的侵害。甚至于他的肚肠,他的口味,都要和野兽一样会吃生东西。鲁滨孙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用到找寻食料方面去。仅仅维持得生命,他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发明工具。这样,鲁滨孙就完全回到了野兽的时代。鲁滨孙一离开了野兽的时代,就不能孤独地生活了。为着抵御猛兽的侵害,为着解决食料的问题,为着性欲的引诱,原始的野蛮人不得不成群结队的过日子。野蛮人的身体虽然具备了和野兽不同的手和脑,但是想要运用手和脑来制造石刀石斧等等的工具,他们不能不联合几十,百把人做一起,共同生活,使得寻找食料以外,还剩出一点力量来。有了工具,又需要大家一同去做事,比方打猎,采集果实等等,男女老少,各人按照各人的能力,担任一部分工作,这样合多数人的力量,才能够扩大食物等项的生产力。现在澳洲美洲等等地方的土人,有些极其野蛮的,他们都是成群结队地生活,从没有孤孤单单地做工作的,就是做过工作之后,他们把大群分散,也是分成许多小队,各自回去,也不是一个人的行动。可见他们野蛮人,比文明人更不能脱离团体生活。实在野蛮人的脑子里面,简直不会产生鲁滨孙的故事,因为他们不能想像,一个人离开团体还可以生活。如果有人遭了团体的驱逐,等于宣布了死刑。鲁滨孙的故事是从文明人的头脑里产生出来的。文明人为什么会想出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的事呢?因为文明时代,人和人的关系,比较野蛮时代复杂得多,不容易看出来。即如刚才说的,飘流海岛上,带着猎枪粮食等项的鲁滨孙,并不是孤独的,这是从他所带的东西看出来的。如果不从物品上面去看人的关系,单单是直接地去考察,我们就决定不能否认鲁滨孙是一个孤独的人。文明时代人和人的关系,大半都是这样间接地发生的。但是,我们只要从穿、吃、用的东西上面去看人的关系,就看得出这种关系,比较野蛮人的范围来得大。我们现在吃的麦子,也许是美国农夫耕种出来的;穿的布匹,也许是英国织工织出来的。我们乡下取的蚕丝,也许要给巴黎的舞女作衣裳;采的茶叶,也许给纽约的商人作饮料。总而言之,人生在世,少不了穿、吃、用。一个人穿的吃的用的,不能都归一个人弄。不管是野蛮人也好,文明人也好,单单一个人总活不来。只有结成一伙,大家去生产穿的吃的用的,大家才得活命。不管是大家一块儿弄,一块儿吃也好,或是各人在各人的地方弄,我替你生产谷子,你替我生产布匹也好,总而言之,各人做的都是公众的一部分工作,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参加这种社会的生产,是为着要活命。当生活逼迫着你的时候,你就是不高兴-也不能不做。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参加社会的生产,和本人的意志毫无关系。人们既然在社会的生产当中,或者一块儿劳动,或者互相工作,就会直接地间接地发生关系。这种种的关系,都叫做生产关系。加入了这种生产关系的一切个人,构成了一个总体,这就是所谓社会。一般人常说,社会是由个人集合而成的。但是,仅仅有许多个人站在一处,也不能成为社会。这好比八个齿轮,要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才成为一架钟。各个人要依照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在整个的组织中占得一定的位置,那末,这种个人的集团,才成为社会。人类是社会的动物。随便什么人,从生到死,没有一天可以脱离社会关系。因此,就是到海中孤岛上去做鲁滨孙,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孤独的人。……
作品目录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总序中译本导言中译者前言论亚伯的生出及亚伯与他兄弟该隐的献祭论恶人攻击善人论该隐的后裔并他的
乔姆斯基文集-宣传与公共意识 本书特色 作为世界一流学府麻省理工 学院的语言学和哲学教授,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被公认为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哲...
居延沧桑:寻找消失的绿洲 内容简介 居延原是水草丰美的绿洲,人类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绿洲的破坏和的文明的...
稗稿且存 本书特色 《稗稿且存》是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刊系列之九,由杨应芹编写,书中主体内容分为古籍整理研究和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两部分。每部分的编排或按内容相...
《牛津通识课:人为何需要仪式》内容简介:我们为何对着蜡烛许愿?人类需要意义,所以有了仪式。在象征生命诞生的这天,我们通过切
萧冬连,1950年10月生,湖南省衡东县人,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1978-188...
中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珍品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从理论上有助于推进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深度研究,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珍品的挖掘和保护;从现实上还有利于佐助我国...
媒介与全球化 本书特色 这本书在媒介在全球化中的多方面作用的争论中,取得了新颖而又引人启发的重大进展,不仅蕴含丰富的理论,而且有实证研究,应能推动媒介全球化的争...
中国八零后调查-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 本书特色 大型社会纸上真人纪录片、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蒲巴甲、高晓?、马永红、林夕、杨纳、彭乃恒真实演...
归因与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分析、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西方归因理论是西方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竞争主义文化的产物,批判了其文化偏见。在...
《逐陆记1·上古卷》内容简介: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无不伴随着频繁激烈的战争。当今世界格局诞生于东西方世界上千
《品牌领导》内容简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意识、品质感知度、顾客忠诚度和强大的品牌关联与品牌个性是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
杨向奎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列宁几次提到它并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论国家》内说:“我希望你们在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看...
新时期《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了新时期中国*重要的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及其与(人民文学)的关系,进而揭示新时斯文学发展变化的一般轨迹与内在...
叶•季•盖达尔(1956—2009),经济学博士、教授。1992年任俄联邦政府代总理;1993—1994年任俄联邦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94—2001年任“俄...
文化反思与价值重构-全球化与民族精神 本书特色 《文化反思与价值建构:全球化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研究丛书文化反思与价值重构-全球化与民族精神 内容简介 简介文...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全新修订版 本书特色《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是*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章清教授的代表作。 “自由主义”是现代中国的重要...
国富国穷:第2版 本书特色 《国富国穷》批判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将地理、历史、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糅合在一起.多层面地...
高德步,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外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先...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 本书特色 作为中国*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民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之一,茅于轼对中国政治、经济、民生等各领域弊病望闻问切,不仅把社会病态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