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二为一。
《说魂儿:扪虱谈鬼录之2》是一部妙趣横生,越读越有滋味的书。读过中文,聊识之无,改学历史,粗知汉魏。本职冬烘先生,忝充出版编辑。为人作嫁之馀,尚有边角废料,垂老投闲,补缀成衲,虽捉襟而见肘,却宁短而不斜。无虱可扪,有鬼可谈,凑成一编,共庆升平。
说是谈鬼,但这次只谈中国幽冥文化中的灵魂,所以在*初动笔的时候,是曾想过把书名叫做“说灵魂”的。可是和朋友们一说,无不反对,说这样一来,书店很可能要摆到“论人生”、“谈修养”一类的架子上,容易对有志青年造成误导云云。我开始并不认可,但查了一通辞典,却是茅塞顿开,那就不仅是弄清“灵魂”与“魂灵”的区别,终于明白“灵魂”这二字是不好随便乱说的而已了。
在古代,“魂灵”与“灵魂”这两个词或许可以换着使用,但在现代的汉语中却是不能随便倒替的。几十年前我们就有了一个大约是舶来的“××思想是灵魂”的造句模式,现在仍然为人们所习用,如“管理者的思想是企业的灵魂”,“×长的思想是办×的灵魂”等等。这个“×长”之“×”,可以把厂、校、园、队随便填入,总不会有人说错。但你试着把“灵魂”二字换成“魂灵”,那就让人听着头皮发麻,因为那就容易理解成“厂长是工厂的魂儿”。进而误解为厂长已经作古了。
所以平时口号标语中的“灵魂”是别有涵义的,这涵义是什么,我在五十年前就懵懂,可惜又没处找什么词典来查。记得当年政治课上,老师把“政治是统帅,思想是灵魂”这句话讲了个通堂,我心中一直惦记着的那个“灵魂”,却还是一团混沌,不知是什么东西。所以当离下课还有一两分钟,老师走过场地询问“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时,我便举手提问:“老师,灵魂是什么?”老师面色突然变得冷峻,语塞的时间并不长,便声色俱厉地进出一句:“灵魂?灵魂就是思想!——坐下!下课!”那年我的政治课得了60分。这是我失足于政治课的**次,第二次则在高中时,那失足的后果就严重了,与灵魂无关,不谈也罢。但从此之后就明白,政治课上是*不宜提出疑问的,只管听了背,背了再念给别人听或写给别人看就是。
“灵魂就是思想!”政治老师吼出时虽然有些情绪,但这句话是不错的,《汉语大辞典》中对“灵魂”有五个解释,其中一个就是“精神、思想、感情”。但后来再为自以为高明者进一步演义成“思想是灵魂的种子”、“思想是灵魂的良药”之类的格言之后,就有些让人找不着北了。到底是谁的思想和谁的灵魂啊,总不能说自己的思想是自己思想的种子和良药吧!
话扯得远了,总之一句话,现在常说的那个“灵魂”不是我们听的鬼故事中的“魂儿”,“魂儿”如果想说得文气些,那就是“魂灵”。而“灵魂”在今天应该是词汇中的“重大题材”,读起来应该像广播员那样,从丹田提出一股气,再由鼻腔回荡出深厚沉重的声音才够圆满。至于“魂灵”,不过是倒霉的汉献帝在《逍遥津》里唱的“魂灵儿”罢了。所以本书要说的是这个“魂灵儿”,更贴切些说,就是“魂儿”,而不是“灵魂”。
但这个“魂儿”也不大好说,按照老年间的老说法,人活着有它,死了它还有,我们究竟要谈活人的魂儿(即生魂)还是死人的魂儿(即鬼魂)呢?
其实,普通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大会关心自己的魂灵,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饮食男女之类的问题。朋友相见。寒暄的是身体怎样,精神如何,甚至琐细到眼睛花不花,腿脚灵便否,就是没见问“你的魂儿还好吧”之类的话。只有道德家、宗教家和政治家或为例外,可是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魂灵,至于自己的,好像也不大留意。所以往往出现这样的事,善男信女被说教者劝进或骗进了天堂,而说教者本人却下了地狱,——那也许是自己不小心滑落,但更多的可能是本来就以为那里更好。
及至人确确实实地死了之后,就除了魂灵什么都没有了,说明确些就是鬼魂或幽灵,其实已是异物,即成了“鬼”。一个在阎王判官案下受审判的魂灵,身不由己,这时再想关心,想净化,想改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这个魂灵一“异化”为鬼,就带着人世的孽缘,比皮还难揭掉,冥府的刑律只有惩罚。没有改造,而惩罚也永远抵销不了罪孽。如果这魂灵还没喝迷魂汤,想到的总应该是来世好好表现一番以换个好成分了吧。
想来想去,魂灵的受人关注,*可能的是在即死尚活、是人非人的那一刻,也就是魂儿跑了溜了丢了,或被偷被拐被抢被抓了,但还没有落实为异物之前的那一段时间。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那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此外还有大批魂灵处于由明人幽的状态,也就是人死之后,他的魂灵已经脱离了躯体,不管是踽踽独行还是与冥界的公安相亲相伴,正走在“见阎王”的途中。但他们只要没进入鬼门关,或者进了关却未被录人冥界的户籍,就不算是“合法”的鬼。正如明末某君给阎王殿写的门联,“作事未经成鬼案。人门犹可望生还”,因为如果一个批文下来,说这是误抓,或者亲友打通了关节,自己遇到了熟人,这魂灵就可能会趁着躯壳未腐而重新做人。这时的状态与其说是死亡,不如说是形神相离,死与生并没有判定,正如人世间的“嫌犯”。这一状态的魂灵,也划在要谈的范围之内。
范围虽然大致确定,但却不是说范围内的东西都要说到。由于涉猎有限,也只能是想到某事且可凑成一篇的,就扯上一通。但也有的题目,比如“梦魂”,做梦的材料自然甚多,只是牵扯面广,远非这本小册子所能牢笼,更不是一篇就能说清,那就暂且放下。当然,也许还有些初未料及而与魂灵有些关联的事,如果觉得有些意思,如比换心洗脑还厉害的“移魂大法”之类,也不妨捎带上。但那便是例外了。
也许有的读者认为谈魂不如谈鬼有趣。其实未必然,如果只谈鬼而不涉及到魂,那其实就和看《何典》一样,不过是人间生活换了个场景,把三家店的事移到鬼谷中讲,除了有特殊癖好的人或许从地狱得到一时的快感之外,可以说比人世还要乏味。而一旦有了魂灵介人,那就把阴阳两界勾通起来,三个QQ就一台戏了。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魂的为人所注目,只是因为它离开了躯壳。可是神不守舍,飘游无根,身无魂主,混沌若痴,这对人来说,无疑是个不幸的开端。但正如舞台上的悲剧一样,现实的不幸被艺术一浪漫,即是作者毫无“幸灾乐祸”的意思,那结果却是让旁观者感到享受了。所以在一些民间故事和文人创作中,就在这不幸中幻生出美妙的情节,如小说戏曲中的庄生梦蝶、倩娘离魂,从而为我国幽冥文化的阴沉主色调中添了一抹绮丽。
而且不止于此。主要产生于民间的众多幽冥故事中,往往含有一个“人民性”的主题,直到清初方为蒲留仙明白揭出,那就是“生有拘束,死无禁忌”(《鲁公女》)!与专制体制的各种冥府系统相反,在民众的幽冥文化中,鬼魂能享有着远胜于人世生灵的自由。似乎人一旦死去,其魂灵就摆脱了“尘网”,得到了解放,什么门第、礼教、法制对他们已经无从束缚。于是他们可以大胆地恋爱、婚媾,甚至可以无所顾忌地向人世的暴君酷吏们复仇。可以说,在相当一部分鬼故事中,我们反而看到了在“人故事”中难得一遇的真正的“人性”!但随着冥府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和它对世人心灵的侵蚀占领,鬼魂的自由度就越来越小。那种既能摆脱人世的礼教,又未堕入冥府法制的魂灵,*可能的机遇其实只能处于“离魂”这一状态中。 在《聊斋志异》的各种幽冥故事中,离魂的题材大约是*动人的了。多情男女的魂为意牵、生离死合令人情痴,民间壮士出魂走阴、复仇讼冤、百折不挠的豪气令人神往;而惊魂逸出,为猛虎,为蟋蟀,为鹦鹉,暂且摆脱那副一向为尘网所束缚的皮囊,用非人类的自由来达到人类不能实现的愿望。其想象之奇更是让人心喜。魏晋小说、唐人传奇中可贵的人性。在宋元以来的笔记小说中越来越为道学所侵蚀,直到蒲留仙方才得到尽兴的伸张。
但说了这些谈魂灵的好处,却并没有为本书做广告的意思。写出的文字在这里实实在在地摆着,这样一个有趣的题目,在想看鬼故事,特别是想看恐怖鬼故事的读者眼里,自然依旧是索然无味。虽然比起上一本多了些情节性的内容,少了些议论和引文,但无可救药的笔拙才涩却是毫无改进,当然讲故事不是本书的用心所在,也是其中一个缘由。所以对那些误把此书当作鬼故事而花了冤枉钱的读者,我只有再次道歉了。
虽然在想要表达感激之情时我总是怯于开口,觉得有些像台上的演员对捧场的观众回报以叫好似的滑稽,但终于还是鼓起勇气,要向对上一本《扪虱谈鬼录》表示关注的书评家和读者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这倒不是由于他们过于宽容的称许,而是让我在他们的评论中感到了心灵相通的愉悦。这当然也是鼓励我把这个题目接着写下去的主要原因。
栾保群
二○一一年清明
读过中文,聊识之无,改学历史,蛆知汉魏。本职冬烘先生,忝充出版编辑。为人作嫁之馀,尚有边角废料,垂老投闲,补缀成衲,虽捉襟而见肘,却宁短而不斜。无虱可扪,有鬼可谈,凑成一编,共庆升平。
先唐篇-文人墨客诗生活 本书特色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住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
皇村的回忆 本书特色这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精美的普希金作品集,其内容涵盖了普希金*重要的文学评论,*具可读性的游记,全本个人回忆录及其一生*重要的书信。译文流畅优...
如果深情与戏不曾老去 本书特色 通过中国传统戏剧京剧来描绘人间深情,一种另类的文学文集,写的是戏剧,讲的却是爱情故事,每一段戏曲背后都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或...
朝花夕拾 本书特色 本书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回忆录集,收录了鲁迅在1928-1928年间所写的回忆录十篇。 包括《狗·猫·鼠》、《阿长与》、《二十四孝图》、《无常》...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精品集+04-特别纪念版 本书特色 《沉默的大多数》是作者王小波*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
人文世界--1 内容简介 自2000年7月起,《人文世界——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年刊》经历了一年多的筹备,它的创刊号(**辑)现在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人文世界——...
是非疲劳 本书特色 林夕与王菲相隔多年后再度合作,推出《爱不可及》与《匆匆那年》,多部主题曲或宣传曲由林夕作词的华语电影密集上映,如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佳电...
唐宋赋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重点在唐宋律赋,相信可以为唐宋赋学,尤其是唐宋律赋研究,拓展开一片广阔的前景。书中所展示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式,可以为选择有关唐...
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本书特色 该书为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共12种,系我社与南京大学的合作项目,之前的丛书名为“鸡鸣文丛”。该丛书可视为南京大...
思想篇-中国诗学 本书特色 一 台湾学者、散文家黄永武先生*知名作品首次引进大陆。荣获台湾 “国家文艺奖”, 风行台十余年。二 作者以商量旧学、汇通新知的方法...
《飞鸟集(英汉对照)》内容简介:本书是泰戈尔的一部哲理诗集,由翻译家郑振铎先生翻译。包括三百余首哲理小诗,绝大多数的诗只有
西游原旨 本书特色 《西游原旨》评点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又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为证道本中的上乘之作。由于其*终指向是先验性的虚无之气和人自身存在的药物结...
向着美好奔跑 本书特色 这世上,总有些好,让你无由地喜欢。它在那里,它就在那里。因了它,简单的日子变得充实,也变得让人有了念想和留恋。我们要做的,唯有不辜负。不...
回转 本书特色 长篇小说。叙述森真希,版画家,二十九岁。每周有两次在儿童美术班帮忙。版画的销路似乎也不甚理想。但她却总是孜孜不倦,时而郁闷,时而开心,就这样坚持...
很禽兽 本书特色 贾樟柯:很禽兽,很人性。很生猛,很纤细。小文章,大寓言!安妮宝贝:他说,怎样才能在童心里寻找乐趣?她说,把自己的眼睛擦得亮亮的,擦成幼童般的淡...
顾城卷-一代人.远和近 本书特色 《中外名家经典诗歌:一代人·远和近(顾城卷)》: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卷-一代人.远...
我的人生漫记-肖复兴文集-卷三 本书特色 《我的人生漫记》通过80余篇精彩生动的文章和60余幅珍贵的照片,展现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在面对亲情、友情、家庭、事业以及身...
元明清诗三百首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元好问、耶律楚材、郝经、陈孚、戴表元、张以宁、刘基、袁凯、杨基等诗人的作品。元明清诗三百首 目录 卷一金元诗卷二元诗卷三明...
纯良的面容-张炜文集 本书特色 《你在高原》的诞生已注定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作家在本书中用很大篇幅谈了《你在高原》的创作起因及二十年在故地奔波劳作的...
本书是我从前对《诗经》、《楚辞》这两部重要韵文典籍的考证,现在分别印入本集。其中《诗经新证》上卷,是由一九三五年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