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逸史》是冯自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他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编写的,所记载的都是*有根据、*有价值的正史材料,只是“暂以革命逸史名之”。
晚清至民国之要人,几乎全收笔下,且记述多为非亲历者不能知之趣事。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他以革命的亲历者、以严肃的史家态度,编写革命史,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信史。费正清、唐德刚、杨天石、傅国涌等海内外民国史专家一致评定此书为民国史**书,蒋介石、林森等曾亲笔题写“书名”。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
★ 冯自由(1882-1958),1895年在日本横滨随父冯镜如加入兴中会,孙中山机要秘书(中国民国总统府首任机要秘书),蒋介石国策顾问
★ 《革命逸史》并不是为个别领袖树碑立传,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史上无数无名英雄抛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业绩。在举世滔滔、数典忘祖大有人在,沐猴而冠、粉墨登场的年代,他以革命的亲历者、以严肃的史家态度,编写革命史,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信史
★ 章太炎评其治史“阿私之见少矣”。此部回忆录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曾任《逸经》、《大风》杂志主编的陆丹林亦称此书“全在事实为本,绝不以道听途说来做依据”,是以见其可贵。以个人传记和轶事为重,不假构,不虚美,不隐恶:其人正,其文直,其事核,成就了这部民国革命人物档案实录
★ 130多万字的《冯自由回忆录》,包含着异常丰富的鲜活史料,值得一读
革命党人的理想与奋斗——冯自由《革命逸史》述评
冯自由,字建华,原名懋龙。祖籍广东南海。1882年生于日本横滨(一说长崎)华侨之家,1958年4月6日卒于台北。
冯氏早年致力“革命”,晚岁则专事著述。所撰著作甚夥,影响大者有1915年初版之《三次革命军》、1928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1945年初版之《华侨史话》、1946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续编》、1945—1947年初版之《革命逸史(1—5集)》、1947年初版之《华侨革命开国史》、1948年初版之《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1954年初版之《华侨革命组织史话》、1981年初版之《革命逸史(第6集)》等。学界为称道、史料价值高者,为《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及《革命逸史》两书。
《革命逸史》初集由林森题名,共录史料80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逸经》文史半月刊(凡三十六期)。所据主以香港《中国日报》、著者历年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二集由蒋中正题名,共录史料58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及十日刊(凡三年)。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珍藏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三集由吴敬恒题名,共录史料36则,先已公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华侨先锋》、《桂林党义研究》半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全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四集由居正题名,共录史料33则,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香港《中国时报》、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加拿大《大汉日报》、民国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华侨先锋》、《扫荡日报》、《南风》月刊、《永安龙凤》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存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五集由张继题名、蒋中正题字,共录史料31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同于前四册。
《革命逸史》第六集共录史料22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亦同于前五册。
“逸史”之名,相对于“正史”而言者也。若谓“正史”为“在朝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则“逸史”就是“在野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故凡民间之记载及历代相传之遗闻轶事,皆可归入“逸史”名下。冯自由自述“逸史”与“正史”之区别云:“逸史又称野史,其所以异于正史者,则正史以简约明达要言不烦为主。而逸史之旨趣,则在于搜罗世闻之典章、故实、嘉言、懿行、旧闻、琐语、奇谈、艳迹,一一倾囊倒箧以出之。体例无须谨严,记载不厌琐细,既可避文网之制载。亦足补官书之阙漏。”(冯自由《革命逸史·自序》)
“补官书之阙漏”,可为“逸史”之职责,但非为其全部职责,更非为其主要职责。“逸史”或“野史”之主要职责,是在“正史视角”之外,提供“另类视角”,是实现“视角转换”或“视角互补”。在同一视角下增补材料或捡漏拾遗,只是“量”的不同:“转换视角”,则有“质”的不同。“补官书之阙漏”,亦不无价值,然若与“正史”站在同一视角看历史,则历史之大量信息,就被损耗了。仅在史料上“补官书之阙漏”,无足道也;只有在视角上“补官书之阙漏”或“补官书之未备”。方得谓之上乘。
冯自由《革命逸史》,乃系超过百三十万言之巨著,甚为“补史料”之作欤,抑或为“补视角”之作欤?著者以为两者兼备焉。
朱寒冬、高红以为冯氏之书只为“补史料”之作,非为“补视角”之作。其言曰:“它与国民党史界的诸多革命著作一样,都是以兴中会、同盟会和国民党为系列编写党史或革命史,而对光复会、日知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往往有所忽略。”地域上则偏向广东、香港及海外华侨集居地,而忽略“两湖”、“江浙上海”两个“革命中心”。“打下了这种所谓‘正统史观’的印记”。(《冯自由与<革命逸史)》,《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第4期,页93—94)既被斥为“正统史观”,当然就没有增补“新视角”。
但却增加了“新史料”。朱、高两人之文只在“新史料”层次上肯定冯氏之书:“冯自由撰写的《革命逸史》,为我们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对此应当予以肯定。”(同上,页94)。这些“新史料”包括作者个人之私藏,如“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及早年“笔记函牍”等。
韩戍则以“辛亥考古”评冯氏之书:“幸而有冯自由和《革命逸史》的‘辛亥考古’,让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又重新为我们知晓。”(《冯自由和(革命逸史)》,《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8期,页136)但此处所谓“考古”,似仍停留于增补“新史料”之层次,谓其“写史时抛弃党派偏见,慎之又慎,力求准确”,有肯定其增加“新视角”之意。但措辞并不明确。
傅国涌则多少论及“新视角”之问题,谓其革命史“不虚构、不夸张、不隐晦,是尊重事实的”(《由国民党失意元老转为历史学家的冯自由》,《炎黄春秋》2002年第2期,页24);又谓其《革命逸史》“侧重于个人传记和逸事”,可以弥补《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之不足(同上,页25);又谓其“并不是为个别领袖树碑立传,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史上无数无名英雄抛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业绩”,“为后世留下了难得信史”(同上,页25)。“不虚构”、“侧重于”、“并不是”云云,都是一种“新视角”之表征,只是傅先生没有明说而已。
著者以为冯氏《革命逸史》作为“野史”之一种,既有增补“新史料”之功,又有增补“新视角”之功。此处所谓“新视角”,当然是相对于“官史”而言。立于“官史”之视角,看到的是A面;立于“野史”之视角,看到的却是B面。两面可以互相对立,但却一定是可以互补的。如李燮和,“官史”看到的是其“臭名昭著的‘筹安六君子’之一”之一面,冯氏之书看到的却是其光复上海、促成江浙独立等“辛亥功臣”之一面。再如杨衢云、秦毓鎏、尤列、陈少白等辛亥先驱,“官书”看到的是他们“属于黄兴和华兴会体系”之一面,冯氏之书看到的却是他们或“比孙中山先生资格更老”,或“和中山先生并称为‘四大寇”’之一面。在A面被推为“正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情形下,能够看到另一侧“与众不同的历史”,看到“B面之历史”,当然是有功于“新视角”的。
冯氏曾撰《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载《民报》第4号页97—122,1906年4月),构建出一整套“社会主义思想”,因之“应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陶季邑《从<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看辛亥时期冯自由的社会主义思想》,《益阳师专学报》第14卷第1期页74—76,1993年2月)
冯氏又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大赛会游记》(少年中国报社印行,1915年6月1日),视世博会为“网罗文化之集合体”及“诱导文化之催进器”,特从“文化主义”之视角观察世博会,对于“中华文化”有批评,亦有赞颂。(陈占彪《尘封近百年的冯自由世博会游记》,《世纪》20lO年第4期,页16—19) 以上两例说明,冯自由尚不失为一个有想法、会思想之人,看问题之视角常能与众不同。其《革命逸史》之写作,亦当不差于上述两作:多多少少有功于“新视角”之增补,决不走“人云亦云”之路。
今将冯氏《革命逸史》列入“民国名人回忆录”系列,故更名为《冯自由回忆录》。望读者诸君察之。
革命党人的理想与奋斗——冯自由《革命逸史》述评
冯自由,字建华,原名懋龙。祖籍广东南海。1882年生于日本横滨(一说长崎)华侨之家,1958年4月6日卒于台北。
冯氏早年致力“革命”,晚岁则专事著述。所撰著作甚夥,影响大者有1915年初版之《三次革命军》、1928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1945年初版之《华侨史话》、1946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续编》、1945—1947年初版之《革命逸史(1—5集)》、1947年初版之《华侨革命开国史》、1948年初版之《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1954年初版之《华侨革命组织史话》、1981年初版之《革命逸史(第6集)》等。学界*为称道、史料价值*高者,为《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及《革命逸史》两书。
《革命逸史》初集由林森题名,共录史料80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逸经》文史半月刊(凡三十六期)。所据主以香港《中国日报》、著者历年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二集由蒋中正题名,共录史料58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及十日刊(凡三年)。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珍藏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三集由吴敬恒题名,共录史料36则,先已公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华侨先锋》、《桂林党义研究》半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全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四集由居正题名,共录史料33则,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香港《中国时报》、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加拿大《大汉日报》、民国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华侨先锋》、《扫荡日报》、《南风》月刊、《永安龙凤》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存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五集由张继题名、蒋中正题字,共录史料31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同于前四册。
《革命逸史》第六集共录史料22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亦同于前五册。
“逸史”之名,相对于“正史”而言者也。若谓“正史”为“在朝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则“逸史”就是“在野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故凡民间之记载及历代相传之遗闻轶事,皆可归入“逸史”名下。冯自由自述“逸史”与“正史”之区别云:“逸史又称野史,其所以异于正史者,则正史以简约明达要言不烦为主。而逸史之旨趣,则在于搜罗世闻之典章、故实、嘉言、懿行、旧闻、琐语、奇谈、艳迹,一一倾囊倒箧以出之。体例无须谨严,记载不厌琐细,既可避文网之制载。亦足补官书之阙漏。”(冯自由《革命逸史·自序》)
“补官书之阙漏”,可为“逸史”之职责,但非为其全部职责,更非为其主要职责。“逸史”或“野史”之主要职责,是在“正史视角”之外,提供“另类视角”,是实现“视角转换”或“视角互补”。在同一视角下增补材料或捡漏拾遗,只是“量”的不同:“转换视角”,则有“质”的不同。“补官书之阙漏”,亦不无价值,然若与“正史”站在同一视角看历史,则历史之大量信息,就被损耗了。仅在史料上“补官书之阙漏”,无足道也;只有在视角上“补官书之阙漏”或“补官书之未备”。方得谓之上乘。
冯自由《革命逸史》,乃系超过百三十万言之巨著,甚为“补史料”之作欤,抑或为“补视角”之作欤?著者以为两者兼备焉。
朱寒冬、高红以为冯氏之书只为“补史料”之作,非为“补视角”之作。其言曰:“它与国民党史界的诸多革命著作一样,都是以兴中会、同盟会和国民党为系列编写党史或革命史,而对光复会、日知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往往有所忽略。”地域上则偏向广东、香港及海外华侨集居地,而忽略“两湖”、“江浙上海”两个“革命中心”。“打下了这种所谓‘正统史观’的印记”。(《冯自由与<革命逸史)》,《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第4期,页93—94)既被斥为“正统史观”,当然就没有增补“新视角”。
但却增加了“新史料”。朱、高两人之文只在“新史料”层次上肯定冯氏之书:“冯自由撰写的《革命逸史》,为我们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对此应当予以肯定。”(同上,页94)。这些“新史料”包括作者个人之私藏,如“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及早年“笔记函牍”等。
韩戍则以“辛亥考古”评冯氏之书:“幸而有冯自由和《革命逸史》的‘辛亥考古’,让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又重新为我们知晓。”(《冯自由和(革命逸史)》,《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8期,页136)但此处所谓“考古”,似仍停留于增补“新史料”之层次,谓其“写史时抛弃党派偏见,慎之又慎,力求准确”,有肯定其增加“新视角”之意。但措辞并不明确。
傅国涌则多少论及“新视角”之问题,谓其革命史“不虚构、不夸张、不隐晦,是尊重事实的”(《由国民党失意元老转为历史学家的冯自由》,《炎黄春秋》2002年第2期,页24);又谓其《革命逸史》“侧重于个人传记和逸事”,可以弥补《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之不足(同上,页25);又谓其“并不是为个别领袖树碑立传,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史上无数无名英雄抛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业绩”,“为后世留下了难得信史”(同上,页25)。“不虚构”、“侧重于”、“并不是”云云,都是一种“新视角”之表征,只是傅先生没有明说而已。
著者以为冯氏《革命逸史》作为“野史”之一种,既有增补“新史料”之功,又有增补“新视角”之功。此处所谓“新视角”,当然是相对于“官史”而言。立于“官史”之视角,看到的是A面;立于“野史”之视角,看到的却是B面。两面可以互相对立,但却一定是可以互补的。如李燮和,“官史”看到的是其“臭名昭著的‘筹安六君子’之一”之一面,冯氏之书看到的却是其光复上海、促成江浙独立等“辛亥功臣”之一面。再如杨衢云、秦毓鎏、尤列、陈少白等辛亥先驱,“官书”看到的是他们“属于黄兴和华兴会体系”之一面,冯氏之书看到的却是他们或“比孙中山先生资格更老”,或“和中山先生并称为‘四大寇”’之一面。在A面被推为“正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情形下,能够看到另一侧“与众不同的历史”,看到“B面之历史”,当然是有功于“新视角”的。
冯氏曾撰《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载《民报》第4号页97—122,1906年4月),构建出一整套“社会主义思想”,因之“应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陶季邑《从<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看辛亥时期冯自由的社会主义思想》,《益阳师专学报》第14卷第1期页74—76,1993年2月)
冯氏又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大赛会游记》(少年中国报社印行,1915年6月1日),视世博会为“网罗文化之集合体”及“诱导文化之催进器”,特从“文化主义”之视角观察世博会,对于“中华文化”有批评,亦有赞颂。(陈占彪《尘封近百年的冯自由世博会游记》,《世纪》20lO年第4期,页16—19) 以上两例说明,冯自由尚不失为一个有想法、会思想之人,看问题之视角常能与众不同。其《革命逸史》之写作,亦当不差于上述两作:多多少少有功于“新视角”之增补,决不走“人云亦云”之路。
今将冯氏《革命逸史》列入“民国名人回忆录”系列,故更名为《冯自由回忆录》。望读者诸君察之。
西元二千十一年九月十三日于北京
当年,横滨兴中会成立不久,孙中山等人在冯自由家中午膳,问起冯喜读何书,冯对日“《三国演义》”,;又问喜爱其中何人,对日“孔明”。孙中山赞其喜爱孔明即是知古今顺逆之理,遂嘱冯父令其入会。于是,14岁的冯自由成了革命党最年轻的“元老”,人称“革命童子”。17岁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尝以“大同大器十七岁,中国中兴第一人”自题。其总角同窗苏曼殊评之日:“少有成人之风,与郑君贯一齐名,人称双璧。……君有澄清天下之志,人但谓广东人有生为乱,而不知君固克己笃学之人。”又被称为“革命通”,“党中每有关于党史及调查革命同志履历,必向他咨询”。然历经革命、政治道路上的种种起伏,冯自由最终只得寄情于著史,所谓“写将平生寄逸史”。章太炎评其治史“阿私之见少矣”。此部回忆录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曾任《逸经》、《大风》杂志主编的陆丹林亦称此书“全在事实为本,绝不以道听途说来做依据”,是以见其可贵。以个人传记和轶事为重,不假构,不虚美,不隐恶:其人正,其文直,其事核,成就了这部民国革命人物档案实录。
冯自由(1882-1958),原名懋龙,字建华,后改名自由广东南海人,出生于日本华侨家庭,1 895年在日本横滨随父冯镜如加入兴中会,自称“马前一小童”
早年创办多种革命刊物,鼓吹天赋人权说、自由平等思想,深得孙中山赏识1906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协助孙中山参与策动各地的起义,并为之积极筹款,居功甚伟
1912年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出任总统府的机要秘书1919年加入国民党,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24年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国共合作政策1925年被开除国民党籍1932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35年,恢复国民党党籍1943年,当选国民政府委员1951年奉蒋介石电召偕妻赴台1953年,任“国策顾问”1958年去世。
司马迁的故事 本书特色 《司马迁的故事》是著名史学家黄永年先生所写的一部大家小书,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史实准确。司马迁是怎样一个人呢?《史记》是怎样写成的呢?《...
《匠心:雁鸿的饰界》内容简介:本书为雁鸿的个人作品集,收集了雁鸿近两年来的代表作品,其饰品的构图精巧,结构精致,展示出了她
《中国经济2040(第2版)》内容简介:此书汇集了著者过去10年来对世界经济新版图和中国发展新路径的研究成果,兼具宏大视野、深度思
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 内容简介 《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精)》内容主要是利用传世文献资料、古文字资料等综合考察甲骨文所见的城邑、丧葬制度等,详细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助动...
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关于**次世界大战缘起的著作,精彩地讲述了欧洲走向大战的倒计时过程,从6月28日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一直讲到...
民国学案 第五卷 新版(2011/10) 本书特色 《民国学案》立足民国这一中西学术汇流的重要历史转型期,力求全方位、立体式地追溯和归纳民国学术的背景、流变和成...
蒋介石手令秘事 本书特色 《蒋介石手令秘事》包括了刚正不阿 蒋介石开除黄埔生、党国元老 立法之争院长被扣、出尔反尔 青年学生国府被骗、欲加之罪 顾祝同制造“文字...
女人当国-慈禧太后与晚清五十年 本书特色在近半个世纪里,慈禧太后以一个妻子、母亲和女人的身份管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从同治到光绪,从保守治国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长的...
纲鉴易知录(套装共8册) 本书特色 《纲鉴易知录》(全8册)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
《史诗大陆:欧洲历史的血与火》内容简介:《奥德赛》《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贝奥武甫》《尼亚尔萨迦》 探寻五部经典史诗,
晋书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晋书解读 目...
父子同侍乾清门 本书特色 本书上部的主人公富察?阿巴力翰是作者的太姥爷,出身于镶蓝旗富察氏,族中曾有过福康安等清史上煊赫一时的人物。在富察?阿巴力翰的年代,富察...
《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第二版)》内容简介:这本书收集了钱颖一在1987年至2003年17年间在中文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18篇文章。
【陈舜臣】笔不离华人,心不离神州。日本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大家,柏杨与司马辽太郎最为推崇的“日本中国历史题材第一人”。1924
狱中记-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本书特色 《狱中记》真实感人地记述了作者余心清被捕前的政治活动以及被捕后在北平、南京两地的狱中生活,书中多处提到他与冯玉祥将军共同...
1689-1799-世界大历史 本书特色本书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时间跨度约为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末期(1689—1799)。 经历了“动荡时期”...
《西南联大国史课》内容简介:本书主题为“国史课”。中国通史为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本书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收录张荫麟
《应用写作教程》内容简介:本书以新颖、规范、实用为原则,在体例、内容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内容上,教材兼顾公共类课程的“教
海角旗影-台湾五十年代的红色革命与白色恐怖 本书特色 在台湾岛内全面肃清共产主义和左翼文人,以“匪谍”、“叛扎”等罪名整肃异己。据部分解密档案保守统计,有超过4...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 本书特色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司马迂这本书体倒新颖、观点独到,语言浪漫而富有时代气息,既有精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