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被誉为晚清**名臣、“东方俾斯麦”,身后被慈禧誉为“再造玄黄”之人,更被作者称为“现代中国伟人**号人物”。
本书多视角解析这位中国晚清巨擘的一生:创立淮军,对抗太平军,倡导洋务运动,倡建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处理中法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周游海外,签订《辛丑条约》……作者为在中国居住、工作并采访过李鸿章的西方学者,运用西方史学方法,评价人物力求客观公正。这个被朝廷和国外列强盛赞,被百姓痛骂的一代名相,是卖国贼还是晚清救星?本书提供一种更为公允的新视角,来看这位晚清中国*具影响力的人物。
★国外经典李鸿章传记版本。亲自采访过李鸿章的知名西方学者,有助于国人重新认识备受争议的李鸿章。舍小得大的政治智慧,内外逢源的驭人之道。
★晚清**名臣、“现代中国伟人**号人物”,如何“hold”住晚清内忧外患政局。
★ 为什么毛泽东评论李鸿章为“水浅而舟大”?
★ 为什么慈禧叹“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为什么李鸿章苦心经营北洋舰队却在甲午海战一朝覆灭?
★为什么李鸿章被朝廷和国外列强盛赞,却被百姓痛骂?是卖国贼还是晚清救星?
★为什么西方人将李鸿章比作“东方的俾斯麦”?
第六章
海军与陆军管理者李鸿章
在欧洲,在侨居中国的外国人当中,人们一般将李鸿章的伟大之处归结于他的外交事业,而他的国人则将其卓越之处主要归结于他作为军事指挥者与国防组织者所从事的活动。的确,他所享有的两种荣誉,就像他自己的国家里给予先知的荣誉一样,通常是不加区别,而又风马牛不相及。在中国,和在其他一些地方一样,一位公众人物以管理才能被人称道,而他真正出名的原因是他写作哲学论文的简洁文风。欧洲人的看法着眼于1894年中国的危险局面,极力赞扬李鸿章外交在与日本和谈期间以及之后所表现的勇气与机巧。他随后的环游世界被公允地视为值得纪念的力作,增强了李鸿章因其微妙而独特的政治手腕而享有的声望。但就中国人而言,他建立在海军和陆军演示之上的威望,在日本人发动战争之前达于顶点,而后轰然崩溃。事实上,在他的许多官场同僚中,其过分夸耀的海陆两军的溃败,受到了广泛的谴责,以此证明他不仅不能胜任高级职务,而且证明他不适宜于继续存在。我们已经看到,只有老佛爷的干预,才使他免于为失败付出遭受极刑的代价;在国家屈辱和战败的时刻,他在外交和治国方面为国家提供的非常实在的服务,已被遗忘或忽略了。
不可否认,李鸿章对其海陆军的管理是一个极大的骗局,是一个失败:当考验之日到来时,它一定会可耻地暴露出来。但是欧洲人并不熟悉中国人“弄虚作假”的无限的集体能力,因此自然要向自己提问:李鸿章的同僚和批评者怎么可能在几年时间里对此表现出完全的信任和热情的赞美?上自皇太后本人,下至各省衙门九品僚属,都不缺乏有关北洋舰队内部运作或直隶陆军危险状况的准确信息,因为这些事情在中国都是常识,每个官员都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议论一番。但是在东方也和西方一样,一事成功百事顺,只要李鸿章生猛的军事风采没在突然爆发的战争中露出马脚,作为它的创立者和经理人,他就会长久地得到财富和名声。
对欧洲人而言,还有一件事也会令他们吃惊:国家(而非省级)防御的组建,包括海防和陆防,多年来被托付给一个人,而此人身上压着管理直隶省和大量外交与商业事务的担子,负荷已满。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的所有总督级同僚既无能力也无愿望去开创以西方科学为基础的新兵法,更不用说按照欧洲模式创建和组织一支海军了。李鸿章不仅以非凡的精力承担这一任务,他还拥有远大的抱负和充分的自信。何况,由于他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他得到了朝廷非同一般的赏识,朝廷让他在他的各项事业中掌管大量的资金,比其他总督期望得到的都要多。也是由于这种恩宠,他被拔擢到独立掌权的高度,一般而言,他能对御史们的攻击置之不理,这是他的同僚(可能除张之洞之外)都做不到的。
然而,考察他的努力和成就,有些问题就难以避免了:关于海军和陆军军备的价值,李鸿章自欺的程度到底有多大?他那精明务实的头脑,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误导,使他相信,只要购买了军舰和枪炮,而不须对操纵他们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约束,就有希望对抗西方列强或日本?难道他那敏锐的智慧真的相信,虽然他的军队管理仍然受到官场腐败和懒散低能的败德影响,却还有可能对抗外国人的势力?宓吉先生曾为李鸿章服务,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①,构成了为这位大总督所做的有力而富有同情的辩解。根据他的观点,李鸿章对外国人力量的秘诀并未充分了解;他一直是“瞎子中的独眼龙”,对于他只能猜测的事务靠摸索来了解。中国从欧洲和美国聘来了老师,又把国人派出去学习,但从未允许新的教义为组织注入活力,结果,通过这两种途径获得的知识,仍然是不毛之地,未结果实。于是李鸿章所付出的努力半途而废,中国仍然是“物质力量铁蹄践踏下的道德力量之国”。
……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慈禧叹李鸿章之死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
——严复挽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孙中山
李鸿章经常被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并且他喜欢这个称号。
——本书作者 布兰德
布兰德(Bland,J.O.P.,1863—1945),英国作家和记者,曾作为《泰晤士报》记者走访中国,并亲自采访李鸿章。合著有畅销书《皇太后治下的中国》《北京宫廷年鉴及回忆录》等。
译者简介:
王纪卿,著名文史作家、翻译家。湖南长沙人,1953年生,潜心研究湘军及湖湘文化二十余年。主要著作有:《湘军为什么这么牛1:乱世豪杰多书生》《湘军为什么这么牛2:一朝天子一朝臣》《湘军》(上,下)《清末有个左宗棠》《血肉长城:血战十四年》《我是湖南人》,译著有《左宗棠传》等。
学生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萨孟武先生回忆录的**部,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青少年时期耳闻目睹的种种人物和事件。每一篇故事都不长,虽然作者自云,平平凡凡的人写平...
《美国国家体能协会运动营养指南》内容简介:本书是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与众位世界运动营养学家联合编写的运动营养指南。书中
也说李白与杜甫 本书特色诗为何物?诗人何为? 当李、杜遭遇网络时代,会出现哪些荒诞离奇的事情? 李、杜的爱情诗,今天又会有哪些奇妙的解释? 李、杜之间的同性之谊...
伟人毛泽东丛书-哲学大师毛泽东(上下) 本书特色 毛泽东是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同时也是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生。他的哲学思想是我们党...
《国宝修复师》内容简介:由《北京日报》副刊的一个文物修复师的深度人物访谈结集而成。全书共采访十一位文物修复师,他们分别来自
顽童治国-明武宗正德 本书特色 明弘治四年的9月24日下午申时(下午3时至5时),明朝北京皇宫中又诞生了一位皇子。皇子的父亲是弘治皇帝孝宗朱祐樘,这年刚满21岁...
百年风华-杨绛传 本书特色 她是为数不多的依然健在的民国名媛、文学大师 本书全面详实地了解杨绛和钱钟书,以及两家长辈的不为人知的轶事典故 2011年,她一百...
《心变了,世界就变了》内容简介:本书分为4个篇章。是作者在婚姻、亲子教育和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有感而发,采用短小精炼的日记形式,
徐铸成日记 本书特色 徐铸成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大事,他的日记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新闻方面,还有许多政治、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近代史、新闻史,...
我的漫画生活:高马得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与以往出版的马得画册有所不同,是一本人物自传。它不仅让读者了解到马得艺术人生中各个时期所创作的不同作品,更让读者了解到马得...
世界历代名人情感揭秘 本书特色 看过电影《达芬奇密码》之后,您想了解这位大画家的“性情密码”吗?多情大才子歌德,他的生命中到底有多少个女人?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两...
《李小龙:神话和真实》内容简介:他,是问题少年,是打架斗殴的街头混混,是迷途觉醒,自我提升的功夫小子,也是好莱坞的浪荡客,
德拉克洛瓦-外国名家作品选粹 本书特色 从1835—1837年的这幅自画像,能够读出德拉克洛瓦以及一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与本质。卷曲的头发如同火焰一般升腾,消瘦而带...
曼妙“菱窠”李劼人及其“成都清明上河图”秘境 内容简介 《曼妙菱窠:李劼人及其“成都清明上河图”秘境》是一套成都文化小丛书。从成都的水(《濯锦之水》)到成都的标...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本书特色 郑洞国所著的《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展示给广大读者的是郑洞国前半生的戎马生涯。由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特别是...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
李鸿章传-大字版 本书特色《李鸿章传(大字版)》主要内容包括: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上)、兵家之李鸿章(下)、洋务时代之李...
我的祖父马连良-(附赠碟) 本书特色 重现京剧大师马连良轰轰烈烈的艺术成就,坎坎坷坷的生活历程,附赠碟:马连良经典唱段。自有清三百年以来直至今天,从整个民族文化...
★不伪装,不修饰,不隐瞒,不怨恨,且看一位名女人的真性情★真实,勇敢,诚恳,坦然,达观,感激,分享一个平凡人的生命感悟★
周恩来画传 内容简介 当夜,“四人帮”在江青处碰头,经过一番策划,决定派王洪文去长沙向毛泽东告周恩来、邓小平的“状”。10月18日上午,王洪文背着中央政治局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