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文化》内容简介:钟馗为人们喜爱,代表了人们对平民神仙的喜爱,这种喜爱和对关公的喜爱不同。钟馗不是大将,也不是武圣,他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一个贫寒读书人,这使他成为古代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故事里钟馗距离梦想仅仅一步之遥,却因皇帝个人好恶,而痛失美好前程,他的冤屈经历易于引起历代读书人的共鸣。因此钟馗的平民身份,与传说故事的通俗性相吻合,使他具有了广泛的人民性,比起高高在上的诸神,他更具有现实意义。一起来翻阅《钟馗文化》吧!
沈泓编著的《钟馗文化》全面介绍了钟馗文化源流,钟馗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讲述了钟馗与唐明皇的故事,对钟馗传说进行考证分析,追溯了钟馗的来历、钟馗的身份、钟馗与门神、钟馗嫁妹的来龙去脉等,并对钟馗绘画特别是各地年画进行品鉴介绍,通过作者收藏的大量钟馗题材的民间年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钟馗崇拜现象。
序言
如果说关公代表了忠义信的儒家正统文化,那么钟馗则代表了中国人精神中旁门左道的另一种文化,这就是斩妖逐邪杀鬼的文化,也是对正义平等的精神诉求。
钟馗不是正神,他是一位偏神,体现了以偏求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因此他犹如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地占据了民间审美形象的制高点,千百年来受到中国人的喜爱,成为古代文学、传说故事和戏剧中经常表现的人物,并成为中国古代民众*喜闻乐见的门神之一。
为何人们喜欢钟馗?这与中国人喜欢鬼故事的文化心理有关。民间流传着一句名言:“为了打鬼,借助钟馗。”钟馗打鬼、捉鬼,且又置身众鬼中间,役使小鬼为他抬轿举伞,随他出游、嫁妹、捉鬼、除恶,好不威风,鬼世界里平添了几分人情味,也因此使得钟馗故事多了几分趣味,在民间广为流传。
钟馗为人们喜爱,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的丑。本书读者大多应看过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名篇《丑石》,丑到极点就是美,大丑中有大美,这是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辩证法。钟馗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为丑陋的一位,并且总是与阴间恶鬼相伴为伍,似乎更加丑不忍睹。
然而,大丑中必有大美,丑钟馗又是美的,美在性格,他性格刚烈;美在个性,他嫉恶如仇;美在心灵,他心存感恩。好友杜平厚葬他,他则将妹嫁给杜平以报答。几乎在所有笔墨精妙的画家笔下,钟馗都是美的,他惩恶扬善,气宇轩昂,英武潇洒,宛然若生,被清代著名杨柳青年画画家钱慧安尊称为“古丈夫”,被近代美术大师吴昌硕盛赞为“美髯公”,焉能不美!
钟馗为人们喜爱,代表了人们对平民神仙的喜爱,这种喜爱和对关公的喜爱不同。钟馗不是大将,也不是武圣,他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一个贫寒读书人,这使他成为古代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故事里钟馗距离梦想仅仅一步之遥,却因皇帝个人好恶,而痛失美好前程,他的冤屈经历易于引起历代读书人的共鸣。因此钟馗的平民身份,与传说故事的通俗性相吻合,使他具有了广泛的人民性,比起高高在上的诸神,他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人们喜爱钟馗,*重要的是他能打鬼驱魔,除邪镇宅,保护民众,赐福纳祥。人们喜欢他无所畏惧、疾恶如仇、一身正气,所以,尽管他丑,尽管他的身份是鬼,人们却从来没有厌弃他。每到年节喜庆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张贴他的年画镇鬼祛邪,这种风俗源自唐朝持续至今,一千多年从未更改和间断,堪称中国年画史上的奇迹。
本书全面介绍了钟馗文化源流,钟馗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讲述了钟馗与唐明皇的故事,对钟馗传说进行考证分析,追溯了钟馗的来历、钟馗的身份、钟馗与门神、钟馗嫁妹的来龙去脉等,并对钟馗绘画特别是各地年画进行品鉴介绍,通过作者收藏的大量钟馗题材的民间年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钟馗崇拜现象。
沈泓
2011年8月6日于深圳
宋代是傩仪发生大转变的时代,所以宋代以后,钟馗信仰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其特点是,逐渐向着世俗化和民俗化方向发展。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宫中岁除所行的傩仪:“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郡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而罢。”
从书中可见,宋代,钟馗戏开始流行:,“又爆竹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革华)简,如钟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描述了在近岁节的十二月里,市面上销售的吉祥物品中有钟馗画:“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唐代的方相氏、十二兽等角色,在宋代汴京宫中举行的大傩中,已销声匿迹。参加驱邪的将军、门神、判官、钟馗等角色,都是由教坊人来扮演的,变成了岁除举行的只有象征作用的民俗活动。
吴越之地在五代十国时就已流传着钟馗捉鬼的信仰和除夕之夜驱傩的习俗。至宋室南迁后,汴京宫中的驱傩惯例照样保留下来,禁中驱傩埋祟的队列中也照例还有装扮成钟馗的演员。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所撰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钟馗其人及其传说则变得完整和丰满起来。沈括记录的这个传说,历来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一个情节*丰富、*完整的异文,它标志着钟馗传说发展中的一个转折。此文的全文可见下一章。
稍后出现的有关钟馗传说的记载,还有已经亡佚的有《唐逸史》(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唐末以后的作品,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四《梦钟馗》条注引),还有高承(1078—1085)的《事物纪原》。
《唐逸史》和《事物纪原》描写的钟馗传说情节与《梦舞钟馗赋》和《梦溪笔谈·补笔谈》基本相同,但增加了两个情节:一是明确说明钟馗的身份系终南进士,二是说钟馗所捉之小鬼名为“虚耗”。从前朝廷官员“挂钟馗”的风俗,此时也流人了民间。吴自牧《梦梁录》记载,除夕之日,“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禁中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司诸班直,戴面具,著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神尉等神,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周密《武林旧事》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据《乾淳岁时纪》记载,六甲、六丁、六神等神将,是由女童装扮的。
宋代宫中在岁除之际虽仍举行大傩仪,但这种傩仪不再是国家的“典礼”,而变成了“直以戏视之”的民俗活动,完全是娱乐活动。此时,钟馗从统领鬼众诸神的地位,变成了与灶神、将军、判官、门神等同一等级的辟邪象征角色,只作为人们祈求吉祥福祉心理的抚慰者。
于是,从产生于西晋或东晋末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及产生于中晚唐的其他敦煌写本起,经张说、刘禹锡的简单记载,周繇《梦舞钟馗赋》的描写,到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唐逸史》和《事物纪原》止,围绕着钟馗这个人物,*终形成了由四个故事情节单元构成的民间传说。
这四个故事是:唐明皇梦鬼、钟馗啖鬼、吴道子画鬼、钟馗嫁妹。故事情节层层累积,使钟馗这个传说人物,在动态的叙述和静态的描写中变得立体化了。从而,钟馗信仰风俗也变得立体起来。
沈泓,在海内多外2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800多万字,5篇报告文学在全国性评奖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出版个人专著40多部。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收藏投资系列丛书和文章受到收藏界关注,在读者群中产生强烈反响。
汉语古今基本语法手册 内容简介 本手册是一部全面、系统、融贯古今的汉语语法专著,收入汉语古今基本语法单位及相关条目1100余条,是供大、中、小学语文教研、教学人...
一九五〇年代,上海歷史博物館展示了一面豎立在外灘河岸公園入口的告示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自此這面由博物館虛造的告示牌,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當李小龍在電影...
《生于1949》内容简介:本书作者李安定于1949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亲身经历和感受了新中国在成
为什么是上海 本书特色 上海自开埠以来,享有城市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但是这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就发生在上海?为什么其他也具有相似天时地利人和的城市,就没...
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邱仲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林美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潘淑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馬樹華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
《中国对联·谜语故事》内容简介:对联,又称楹联、楹帖、门联、对子以及联语等。对联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练的语言、独特的风姿、神
中日文史交流论集:佐藤保先生古稀纪念 本书特色 本书共收入10篇论,主要从文和教育的角度,论述了中日两国的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交流的历。中日文史交流论集:佐藤保先...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录 本书特色 2017年是新诗诞生100周年纪念,著名诗人杨黎主持采访了78位当下著名的一线诗人,包括春树、朵渔、韩东、何小竹、老巢、...
先知的神庙-五大洲史前星际航行惊天发现 本书特色 埃里希?冯?丹尼肯,当今世界超级畅销书作家、有32部作品问世,被翻译成35种语言,累计在全球售出6300000...
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 本书特色 作者历时4年走遍美国35个州110个城市,进行了700多次的访谈,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大剧院、交...
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 本书特色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民俗繁多,各有其意义。本书从婚育、丧葬日常生活、交际和节日等几个方面的礼俗进行了详细解说,对...
北京地理.传世字号民生 本书特色 这个城市,向你呈现的是如此动人的图卷,千年历史的余温沿能真实际地触摸,物质的遗存仍是那般地合用,虽然积下了一些尘土,但掸一掸并...
历史的经验-增订本 本书特色 本书引赵蕤《长短经》,讲述仁爱、仗义、讲礼、乐乐、名器、法制、刑赏、学识、尚贤等的流弊,由历史上的实例,说明正反相生的道理,证明天...
农业文明寻迹 内容简介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政、农艺见于图书文字者汗牛充栋,近世科技昌明,著为卷帙者浩如烟海,其中艺海拾贝,得一珠而可窥寰宇者洵足珍视...
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 本书特色 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引用古罗马时期一个诗人的话:“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这也正是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也是...
民俗民风-中华民俗文化大观 本书特色 高俊成编著的这本《民俗民风--中华民俗文化大观》从细节入手,着眼风俗的流变,共分民俗概述篇、生产篇、世象篇、信仰篇、文艺篇...
胡同寻故 本书特色 小胡同,大历史。纵横交错的胡同是古老北京的名片,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浓缩了历史的精髓,是老北京人文化合生活方式的缩影。但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
中国古代武术 本书特色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中,无数闪烁着中国各族人民智慧光辉的文化形式,如同浩瀚的银河中交相辉映的星斗,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文化。中国...
史前英雄:凯尔特神话 本书特色 一个古老的传说世代流传:一个名亚瑟的少年国王,他拔剑于石,深爱着美丽的格温娜维尔,统帅着圆桌骑士们。至今,我们仍在庆祝着“亡人节...
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套装共2册)》由黄山书社出版。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上下册 目录 序**章 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