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皇帝的中国》由马国川先生围绕“辛亥百年”的主题,对海内外十二位著名学者进行访谈的采访稿组成,书中十二篇访谈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进行了政治、历史、军事、法律、文化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反思了辛亥革命后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未来历史走向。在采访者的叩问下,书中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读者通过阅读这场论辩,必能对辛亥百年的整体认识大有增益,同时享受一道丰厚的思想盛宴。
百家争鸣在采访者的叩问下,书中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层次丰富书中十二篇访谈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进行了政治、历史、军事、法律、文化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反思了辛亥革命后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未来历史走向。
序二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7月间,马国川先生来一传真,希望我为他新近完成的《告别皇帝的中国》写一序言。
马国川是《财经》杂志主笔,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曾出版《大碰撞:2004—2006的中国改革纪事》、《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等书,脍炙人口,广受好评。马国川有媒体的专业修养,对时代性的课题有敏锐的触悟与捕捉。2009年4月我在北京出席博源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会议期间,曾接受过他一次有关大学课题的访谈,他十分到位的问题,平和理性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显然,这次马国川先生为了《告别皇帝的中国》一书是花了很大的心思与功夫的,从书的主题(辛亥百年)之设定,采访的大纲细目之拟定,到受采访人的选请与邀约,都有细致的构思与计划。他希冀通过海内外十二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辛亥革命,总结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探寻中国的未来。他的基本兴趣与动念不止在探求辛亥百年的历史真相,更在为处在社会大转型的新转折点上的今日中国寻求历史方向性的道路。
马国川先生《告别皇帝的中国》的内涵从他的采访大纲所提的问题可知其梗概。他的采访主要是围绕下面六个问题展开的:
1.如何评价“晚清新政”?
2.为什么会产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产生是否必然?
3.中国有无可能不经过革命而实现宪政?如何认识革命和改良的关系?
4.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其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6.今天中国面临哪些问题?未来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十分难得的是,马国川能够邀请到以下十二位学者作为他访谈的对象:周有光、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刘香成、杨天石、章开沅、朱维铮、萧功秦、袁伟时、雷颐、高全喜。这多位学者,不是学界名宿,就是在学术专业领域卓有成就的名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马国川与这多位学者共同谱写的《告别皇帝的中国》必是言之有物,大有可观的。诚然,在我阅读之后,我觉得这个访谈录是对辛亥百年的重思与反思,有深度,有广度。
令人惊讶,也不令人惊讶,十二位受访学者对于辛亥百年的某些大事件(如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的解读与评价是很不一样的,甚或是针锋相对的,这当然不止是受访者认知层次上的岐异,也涉及到“价值观”的不同。
在这个访谈录中,在马国川的叩问下,各个学者阐抒了独立的积学定见,可以说是马国川与各个学者间的对话,但全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便不啻是一场精彩的论辩。阅读这场论辩,读者不止可以看到同中之异,也可以看到异中之同。读者阅毕这场论辩,对于“辛亥百年”在整体认识上必不能不大有增益。不夸大的说,通过这本访谈录,我们对于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对于宪政民主作为人民共和国之制度体现上的必要性都会有深一层的理解。不宁唯是,阅读这本《告别皇帝的中国》,更会深信中国今后必须拨开“不断革命”、“继续革命”的思想迷雾,在经济改革与现代化之后,再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实践自我改革,寻求一条建造中国现代政治文明、长治久安的道路。
这是我读、我思“辛亥百年”的感想,并以此报答马国川先生索序之雅意。
金耀基
2011年8月3日
序二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7月间,马国川先生来一传真,希望我为他新近完成的《告别皇帝的中国》写一序言。
马国川是《财经》杂志主笔,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曾出版《大碰撞:2004—2006的中国改革纪事》、《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等书,脍炙人口,广受好评。马国川有媒体的专业修养,对时代性的课题有敏锐的触悟与捕捉。2009年4月我在北京出席博源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会议期间,曾接受过他一次有关大学课题的访谈,他十分到位的问题,平和理性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显然,这次马国川先生为了《告别皇帝的中国》一书是花了很大的心思与功夫的,从书的主题(辛亥百年)之设定,采访的大纲细目之拟定,到受采访人的选请与邀约,都有细致的构思与计划。他希冀通过海内外十二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辛亥革命,总结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探寻中国的未来。他的基本兴趣与动念不止在探求辛亥百年的历史真相,更在为处在社会大转型的新转折点上的今日中国寻求历史方向性的道路。
马国川先生《告别皇帝的中国》的内涵从他的采访大纲所提的问题可知其梗概。他的采访主要是围绕下面六个问题展开的:
1.如何评价“晚清新政”?
2.为什么会产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产生是否必然?
3.中国有无可能不经过革命而实现宪政?如何认识革命和改良的关系?
4.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其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6.今天中国面临哪些问题?未来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
马国川,1971年出生,河北威县人。《财经》杂志主笔。已出版有《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争锋: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问题》、《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共和国部长访谈录》、《我与八十年代》等,其中《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
1945年8月6日广岛核爆-1918年11月11日-战休战协定-英汉对照 内容简介 约翰·马兰编著的《1945年8月6日广岛核爆、1918年11月11日...
古城往事 本书特色 流转千年的古城之歌,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虽然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即使明天的命运充满渺茫,轧轧逼近的历史车轮,或许终将摧毁那些残破的古墙,...
有容乃大-辽宋金元时期饮食器具研究 本书特色 辽宋金元时期社会背景具有政权对峙并立的特点,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文化的频繁交互时期,是中国古代饮食器具集大...
★ 资深华尔街预言家彼得•D•希夫的最新作品★ 特别撰写中文出版序,内容更加精彩★ 著名财经评论家时寒冰专文倾情推荐作为准确预
傅安华史学论文集(2010/4) 本书特色 傅安华认为史学研究不只是明了某些具体史事,而是要揭示历史现象内部的关联,发现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本质。他的意思是...
宋末元初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 《改朝换代那些事儿丛书:宋末元初那些事儿》从具体历史出发,讲述了宋末元初的那段历史。希望本书》的历史故事能给后人以启发和借鉴。另外本...
民国军阀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战事纷扰,“城头变幻大王旗”,军阀成为时代舞台上的主角。本书辑录了数十位军阀时代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他们多为国民党的高级军政要员,以其...
《元曲三百首》内容简介:王国维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是也。作为元代文
明代云南民族发展论纲 内容简介 《明代云南民族发展论纲》(作者段云红)是“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分为明代云南政区的调整及民族分布的变化;土...
沧桑之变:图说改革开放30年百姓生活 本书特色 ★12开平装,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1版1印★本书由《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制片人朱乐贤...
张翠容,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曾服务于西方及中文媒体,包括BBCWorldService和InterPressService,香港经济日报与现代传播等,其
中国古代历史常识-微知汇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历史常识》讲述了历史不是艰涩的,历史不是抽象的。虽然她像一张庞大而深奥的网络,但是这张网是由每一个节点有顺序、有规...
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教授法 本书特色 何炳松,字柏丞,浙江金华人,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史学研究方面,他是一位融会古今中西史学理论...
谍影-日本侵华中的间谍秘档 本书特色 《谍影:日本侵华中的间谍秘档》这是一群神秘的日本人,他们深入中国内地,盘根错节,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甲午战争前,日本就派遣...
击败希特勒-关于希特勒为何战败的秘密报告 本书特色这是**次英国公开关于希特勒战败的秘密报告,保罗·温特以其专业研究的角度客观阐述本份报告的优点和不足,加之报告...
简介:书名原文:Man,thestateandwar: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出出版前言:肯尼思·华尔兹这部《人、国家与战争》串版
《水中血》内容简介:阿蒂卡监狱是纽约州最臭名昭著、戒备等级最高的监狱,1930年代启用,到1971年爆发囚犯起义时,从未经过现代化
《盛世:康乾》内容简介:本书关注的康乾盛世是对现代中国影响很深的两个时期之一,作者以这段历史的发育、壮大和衰落的过程为主线
《VR爆发:当虚拟照进现实》内容简介:《VR爆发:当虚拟照进现实》将针对当下市场关注热点VR产业进行全面梳理,深入介绍VR发展历史
《东南亚女性的政治参与》内容简介:本书主要研究东南亚国家女性的政治参与,包括大众参与和权力参与。通过对东南亚主要国家女性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