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皇帝的中国》由马国川先生围绕“辛亥百年”的主题,对海内外十二位著名学者进行访谈的采访稿组成,书中十二篇访谈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进行了政治、历史、军事、法律、文化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反思了辛亥革命后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未来历史走向。在采访者的叩问下,书中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读者通过阅读这场论辩,必能对辛亥百年的整体认识大有增益,同时享受一道丰厚的思想盛宴。
百家争鸣在采访者的叩问下,书中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层次丰富书中十二篇访谈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进行了政治、历史、军事、法律、文化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反思了辛亥革命后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未来历史走向。
序二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7月间,马国川先生来一传真,希望我为他新近完成的《告别皇帝的中国》写一序言。
马国川是《财经》杂志主笔,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曾出版《大碰撞:2004—2006的中国改革纪事》、《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等书,脍炙人口,广受好评。马国川有媒体的专业修养,对时代性的课题有敏锐的触悟与捕捉。2009年4月我在北京出席博源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会议期间,曾接受过他一次有关大学课题的访谈,他十分到位的问题,平和理性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显然,这次马国川先生为了《告别皇帝的中国》一书是花了很大的心思与功夫的,从书的主题(辛亥百年)之设定,采访的大纲细目之拟定,到受采访人的选请与邀约,都有细致的构思与计划。他希冀通过海内外十二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辛亥革命,总结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探寻中国的未来。他的基本兴趣与动念不止在探求辛亥百年的历史真相,更在为处在社会大转型的新转折点上的今日中国寻求历史方向性的道路。
马国川先生《告别皇帝的中国》的内涵从他的采访大纲所提的问题可知其梗概。他的采访主要是围绕下面六个问题展开的:
1.如何评价“晚清新政”?
2.为什么会产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产生是否必然?
3.中国有无可能不经过革命而实现宪政?如何认识革命和改良的关系?
4.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其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6.今天中国面临哪些问题?未来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十分难得的是,马国川能够邀请到以下十二位学者作为他访谈的对象:周有光、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刘香成、杨天石、章开沅、朱维铮、萧功秦、袁伟时、雷颐、高全喜。这多位学者,不是学界名宿,就是在学术专业领域卓有成就的名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马国川与这多位学者共同谱写的《告别皇帝的中国》必是言之有物,大有可观的。诚然,在我阅读之后,我觉得这个访谈录是对辛亥百年的重思与反思,有深度,有广度。
令人惊讶,也不令人惊讶,十二位受访学者对于辛亥百年的某些大事件(如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的解读与评价是很不一样的,甚或是针锋相对的,这当然不止是受访者认知层次上的岐异,也涉及到“价值观”的不同。
在这个访谈录中,在马国川的叩问下,各个学者阐抒了独立的积学定见,可以说是马国川与各个学者间的对话,但全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便不啻是一场精彩的论辩。阅读这场论辩,读者不止可以看到同中之异,也可以看到异中之同。读者阅毕这场论辩,对于“辛亥百年”在整体认识上必不能不大有增益。不夸大的说,通过这本访谈录,我们对于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对于宪政民主作为人民共和国之制度体现上的必要性都会有深一层的理解。不宁唯是,阅读这本《告别皇帝的中国》,更会深信中国今后必须拨开“不断革命”、“继续革命”的思想迷雾,在经济改革与现代化之后,再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实践自我改革,寻求一条建造中国现代政治文明、长治久安的道路。
这是我读、我思“辛亥百年”的感想,并以此报答马国川先生索序之雅意。
金耀基
2011年8月3日
序二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7月间,马国川先生来一传真,希望我为他新近完成的《告别皇帝的中国》写一序言。
马国川是《财经》杂志主笔,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曾出版《大碰撞:2004—2006的中国改革纪事》、《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等书,脍炙人口,广受好评。马国川有媒体的专业修养,对时代性的课题有敏锐的触悟与捕捉。2009年4月我在北京出席博源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会议期间,曾接受过他一次有关大学课题的访谈,他十分到位的问题,平和理性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显然,这次马国川先生为了《告别皇帝的中国》一书是花了很大的心思与功夫的,从书的主题(辛亥百年)之设定,采访的大纲细目之拟定,到受采访人的选请与邀约,都有细致的构思与计划。他希冀通过海内外十二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辛亥革命,总结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探寻中国的未来。他的基本兴趣与动念不止在探求辛亥百年的历史真相,更在为处在社会大转型的新转折点上的今日中国寻求历史方向性的道路。
马国川先生《告别皇帝的中国》的内涵从他的采访大纲所提的问题可知其梗概。他的采访主要是围绕下面六个问题展开的:
1.如何评价“晚清新政”?
2.为什么会产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产生是否必然?
3.中国有无可能不经过革命而实现宪政?如何认识革命和改良的关系?
4.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其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6.今天中国面临哪些问题?未来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
马国川,1971年出生,河北威县人。《财经》杂志主笔。已出版有《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争锋: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问题》、《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共和国部长访谈录》、《我与八十年代》等,其中《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
华夏历史的重构 本书特色 以世间罕有之强盛,而至饱受欺凌之病夫。华夏文化衰落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如何衰落?何时开始?华裔学者钟伦纳,长于香港,治学美国。以会通中西...
历史与记忆(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内容简介 记忆在社会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历史编纂的基本形式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记忆转化为历史的过程却颇为不...
文白对照史记 内容简介 《史记》*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本书特色民国时期名家学术名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精选大师...
甲骨文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传奇 本书特色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欧洲故事,却也是关于美利坚起源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是一座岛——荷属曼哈顿,它是美国海滨地区早期的欧洲殖...
且观风月且听吟-历代文人往事 内容简介 当我们仰望苍茫的夜空,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当中,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墨客骚人、能臣治吏、枭雄悍将,正如寂寥的星辰渐行渐远,...
岑仲勉史学论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1935年至1948年间撰写的论文共24篇,内容包括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贾岛、杜佑、李德裕、李商隐等人物的身世事迹...
这部以上海为背景,时间跨度达六十年的史诗性小说,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8年,纳粹德国疯狂地进行种族清洗。为了躲避死
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本书特色 自行车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百余年间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但与中国“自行车王国”地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行车的历史却几近人...
用日耳曼的鲁内文字书写的SS这两个字母,代表冷酷的大屠杀、血型的恐怖、敌视人类的人种妄想和无限的权利。虽然在对纳粹政府的回
1368-1644-大明朝-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 本书特色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用铁腕扫除开国功臣,严令后宫和宦官不可干政,将皇权推...
顾维钧在九一八 本书特色 外交官是一份神秘的职业,也是一份危险的职业。越是民众情绪过激而政府又软弱的地方,越需要外交官走出围墙,走出神秘,和人们进行互动。抗日不...
老北京地图的记忆 本书特色 ◆地图上的北京城,符号里的民国史◆二十余幅老地图,一百余幅插图,讲述民国老北京变迁的故事……◆视角独特:老地图上探北京◆资料珍贵:专...
《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梁启超仿西人传记之体,以其优于同济学人的史识,为李鸿章写的传记,岳麓书社
《UG NX 8中文版基础教程》内容简介:UG NX(亦称Siemens NX,简称NX)是值得推荐的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它为用户的产品设计及加工过
中国文化史:精装索引版-全三册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本书作者引用六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
陇上学人文存:齐陈骏卷 本书特色 《陇上学人文存:齐陈骏卷》精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每人辑为一卷,或标时...
联大教授 本书特色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师们的峥嵘岁月,大学史上的重彩华章! 梅贻琦、王力、闻一多、唐兰、罗庸……本书是联大师生倾情...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 本书特色 本书是继《三字经》之后又一中国历史通俗读本。该书以四字为一句,共120句,480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让你轻松记住自...
战国九局 本书特色 世人熙熙为名,攘攘为利,万千只手布置着万千种局;世事如棋局局新,无逃于赌局之间。从战国初期到秦朝末年,尔攻我伐,尔虞我诈,这个从未间断过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