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鲁迅和胡适,后人对他们的议论可以说不惜笔墨,洋洋洒洒。而韩石山先生的这种比较研究,在汗牛充栋的鲁研胡研著作中,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即使初版至今六年,评论文字仍络绎不绝。当时,恐怕作者自己也未能料到。对《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全新修订版)》的认同基本有三点,一是材料翔实,考证有序;二是观点明确,绝不含糊;三是意犹未尽,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有这三点,《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全新修订版)》在当今鲁研胡研界,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至于“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个说法能否让人接受,已无碍它的流传。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编辑推荐:我的看法是在读书中发端的,也是在阅读《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的过程中完善的。我可以不相信自己的德行与智力,却不敢无视那么多书本的品质,还有它们的作者的诚挚。
胡适的文风
这一章说说鲁迅和胡适两人的文风与社会理念的不同。先说文风。
不管两人的留学背景有什么不同,思想品质上有着怎样的差异,也不管他们生前身后有着怎样的遭际,作为后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文章,想学的和不想学的一切,也都包含在他们各自的文章中。换句话说,他们的文章写得怎样,能从中学到些什么东西,这才是**重要的。要在不长的篇幅里,全面地谈两人的文风,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择其大端,略加论列,有个大致的判断就行了。为了保持论述的公允,每人只选两篇文章,且都是前期的。
先谈胡适,以便谈鲁迅时有个比较。
什么是文学,或者说什么是好文章,胡适有固定的看法,终其一生没有什么改变。
一九二一年年底编辑出版的《胡适文存》,后来称做**集,收有一篇《什么是文学》。一开头便是,他曾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接下来说,怎样才是好与妙呢,这就很难说了。他曾用*浅近的话说明如下:"文学有三个要件:**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这是篇文章,也是写给钱玄同的一封信。原信没有署年月日,《胡适文集》的编者注明,此信写于一九二○年十月十四日。信中引用的那句话"语言文字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云云,就更早了,是他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说的。该文载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可说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作品。
这些,可说是胡适关于文学与文章的*初的主张。
一九五九年,胡适已六十八岁,眼见就是古稀之龄了。五月十六日这天,有台湾大学的六名侨生代表到南港"中央研究院"来拜访胡适,这些学生组织了一个海洋诗社,还带来了他们的刊物《海洋诗刊》。交谈中,胡适说:
"大部分的抽象派或印象派的诗或画,都是自欺欺人的东西。你们的诗,我胡适之看不懂,那么给谁看得懂?我的《尝试集》,当年是大胆的尝试,看看能否把我的思想用诗表达出来;如果朋友们都看不懂,那成什么诗?白居易的诗,老太婆都能听得懂;西洋诗人也如此,总要使现代人都能懂,大众化。律诗,用典的文章,故意叫人看不懂,所以没有文学价值。我的主张,**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量,第三要美。文章写得明白清楚,才有力量;有力量的文章,才能叫做美。如果不明白清楚,就没有力量,也就没有‘美’了。"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胡适和胡颂平聊天时说起,过去有一位朋友请他吃饭,这位朋友的儿子写了一些诗,说是新诗吧,又带些旧诗的样子,已排印好,预备出版了。主人夫妇对他们的儿子很夸奖,要他看一看。他看了之后,发现这孩子写的诗,全是不通的。他在他们家里,他们又预备了很好的饭菜请他,怎么说好呢?这让胡适很犯愁。只好说,这是孩子的老师不好,不肯好好的指点孩子的错误。又对主人夫妇说了下面一段话:
"无论诗或文,**要做通。所谓通,就是通达。我的意思能够通达到你,你的意思能够通达到我,这才叫做通。我一向主张先要做到明白清楚。你能做到明白清楚之后,你的意思才能够通达到别人。第二叫力量。你能把你的意思通达到别人,别人受了你的感动,这才叫力量。诗文能够发生力量,就是到了*高的境界,这个叫做美。"
这两件事,都记在胡颂平整理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与一九二一年的看法相比较,将近四十年后六十八九岁的人,和四十年前二十八九岁时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
不光对写作,就是一些小的事情上,也是这样。胡适晚年曾在台湾师范大学演讲,提到律诗和京剧,斥为下流。座中喜欢律诗和京剧的人听了大为惊愕,事后梁实秋告诉他们,这是胡先生数十年一贯的看法,可惊的是他几十年后一点也没有改变。确也是的,无论是对文学艺术,还是对社会政治,胡适的许多观点,一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这有浅的一面,也有执著的一面,常人是难以做到的。
小事中每每隐匿着大的历史事变的开端,可惜这样的见微知著,常是许多历史学家事后的聪明。
——《鲁迅和胡适:同时来到历史的交叉路口》
韩石山,山西临猗县人,生于一九四七年。一九七○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曾任《山西文学》主编,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早年写小说,继而散文、随笔、评论,均有涉猎。近年来潜心于现代文学研究与人物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民国文人风骨》《徐志摩传》《李健吾传》《寻访林徽因》等。
小事中每每隐匿着大的历史事变的开端,可惜这样的见微知著,常是许多历史学家事后的聪明。
——《鲁迅和胡适:同时来到历史的交叉路口》
韩石山,山西临猗县人,生于一九四七年。一九七○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曾任《山西文学》主编,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早年写小说,继而散文、随笔、评论,均有涉猎。近年来潜心于现代文学研究与人物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民国文人风骨》《徐志摩传》《李健吾传》《寻访林徽因》等。
坎坷人生路-程树榛自传 本书特色 本书为《人民文学》前主编程树臻先生自传。家庭之忽尔变故,社会之动荡起伏,人生之艰难莫测...作者恳切面对自己的内心,以平和心态...
麦克斯韦 罗蒙诺索夫 本书特色 《麦克斯韦罗蒙诺索夫》精选了麦克斯韦和罗蒙诺索夫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阅读这些故事,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名人们的成才经历。希望阅...
佩剑将军-回忆张克侠-百年中国记忆 本书特色 “张克侠,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加入爱国将领冯玉祥率领的西北军。1927年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2...
杜月笙大传 本书特色 我的箭头指向上海滩,我的疆界要越过十里洋场。杜月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富传奇性的人物。这不仅在于他是一个来自乡下的15岁孤儿,单枪匹马闯入...
红:艺术张国荣 本书特色 红 像年华盛放的气焰;红 像斜阳渐远的纪念;是你与我纷飞的那副笑脸;如你与我掌心的生命伏线;也像 红尘泛过一样 明艳。《红》是张国荣签...
图说义宁陈氏 本书特色 义宁陈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艺术史、学术史都写下了灿烂的一笔,散原老人陈三立以诗名,陈衡恪是名画家,而陈寅恪更不仅仅是历史学泰斗,更成为...
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 本书特色 余英时、金庸、袁伟时、江平、张灏、金耀基、陈方正、刘笑敢、梁其姿、孙康宜、张信刚、郑培凯,华语世界十二位殿堂级知识人...
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的缔造者 本书特色 本书描写了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出生及其成长经历,他出生于农村,年轻时当过炼钢工人和技师,历史把他推上哈萨克斯...
悲伤女王:不被宽恕的苏格兰玫瑰 内容简介 “欧洲历史上*美的贵族女子”?“不列颠历史上*不幸的统治者”? &ld...
西装与小脚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故事体的民国史,是一部家庭版的民国史。 该书视角独特、鲜活耐读,西装先生、小脚太太,乱世悲欢,海派作家陶方宣倾情撰述那些鲜为人知的...
《以自由看待发展》内容简介:本书是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
正说元朝十五帝 内容简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兴会飙举于大漠草原的蒙古贵族,凭借着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成为**个入主中...
蒋氏父子 本书特色 蒋介石把一经一纬与国“相缀,作为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希望他们”经文纬武”,一习文、一习武。“一文一武,经天纬地”,就是蒋介石绘画的蒋家王朝未来...
《互联网+管理案例集》内容简介:“互联网+”这种生态战略正逐渐被国家采纳,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和传统行业都在如火如荼地探
☆收藏上百部催泪球星纪录片,承载十六年心血,《天下足球》终极珍藏作品——CCTV5王牌栏目《天下足球》开播十六年来,以超高品质
《爱因斯坦传(套装上下册)》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
1882-1941-乔伊斯传-(全三册)-附赠精美别册 本书特色 这部被推崇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传记”,与乔治·佩因特的《普鲁斯特传》、利昂·埃德尔的《亨利...
我的残存记忆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32个部分, 按时间顺序, 记录了作者从年幼到现在85岁的人生之路。既有童年的苦难记忆和天真烂漫, 也有青年时的激情创业和热血追...
愈思愈远-南远北啸之南远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与梦想的故事。2006年“我型我秀”人气选手、如今正当红的B.I.Z乐队主唱俞思远,以他真实的笔触记叙自己从...
重读曾国藩 本书特色 本书以全新的历史视角、不偏不倚的中肯态度、清晰的历史脉络,全方位解读晚清历史风云人物曾国藩,重新梳理了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