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沈龙朱聊往事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说的故事,有的是我知道的,有的是我隐约知道的,还有更多的细节是我从来不知道的。从细节中,呈现一个更微观的沈从文,恍惚是我命该如此的一个与沈从文的约定。”
学者谢泳说:这本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但我以为是近年沈从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不仅有新材料,更有观察作家的新角度。沈从文的家事,过去虽有涉及,但本书*为全面也*细致。我想,本书可能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本重要著作。
沈从文长子沈龙朱首次披露沈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本真切、坦白的私家历史:自杀疑团、夫妻琐事、父子冲突、沈家与张家、荒唐的纪念……
□亲人为何误解却*终理解了大师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仅存于世的摄影作品,数十幅首发珍贵图片
在我看来,愈老愈与父亲模样接近的沈龙朱,他说自己的脸没 有父亲的脸宽。而性格上,他这样说:“我和父亲的性格完全不一样 的。我说话哇啦哇啦的。他不这么说话,老是细声细气的。还一直坚 持用湘西话,本性不改。”沈龙朱想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二十来岁就离开家乡了,而一直 放弃不了家乡话?而从小生长在合肥的张兆和,居然就听懂沈从文 在说些什么。我问:“张兆和听沈从文的话没有障碍吗?”沈龙朱说:“嗯,那倒是,甚至于我们小时候还要她翻译。”沈龙朱说:“我父亲湖南腔改不了,我母亲安徽腔改不了,这两 个人都没有改。你看我母亲,她苏州上中学,上海上大学,结果她是 安徽腔,他们家里都是安徽腔。”一九三四年,沈龙朱出生,一九三七年弟弟沈虎雏出生,这样 就有了沈从文的四口之家。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吃饭是**重要的 事情。尤其是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张罗家用成了沈从文顶头疼的一件 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九日,他致信大哥沈云麓说:“我们这里一切 都好,小龙朱精神尤好,终日大嚷大闹,天气极寒,惟彼依然想在屋 外寒气中玩。……小龙朱每早就必需吃一个大馒头,半磅牛奶,一个 鸡子,两片饼干,有时且得饶几调羹稀饭,三片咸萝卜,总拢算来,数量也就大有可观了。中午他吃一大碗半稀不干的饭,下午啃一个 大梨,晚上又是一大碗稀饭,真可说是一橡皮口袋,人小空心大!”一九三七年七月三日,沈从文在给大哥沈云麓的信中又说:“小孩子 大小都好,身体健康,脾气正常。小的虽落地不过一月,手脚神气都 如二月孩子。头发极黑,手脚极白,额门宽而高,声音壮大。只是食 量太大,因此吃其母奶以外尚得补充奶粉二次,方能过瘾安睡。”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孩子们长大了。沈从文说湘西话,张 兆和说合肥话,沈龙朱说北京话,小儿子学说话的时候全家呆在昆 明,于是沈虎雏首先学会了昆明话。结果是,一家四口的日常用语是 四种方言:湘西话、合肥话、北京话、昆明话。沈龙朱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昆明以出生在北京为荣,愿意使用北京话。合肥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下江官 话主要流行在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而 湘西话,属于楚语、湘方言。云南话又是怎样一个特点呢?没有在那 里生活过的我,很难想象。这四种方言在一起怎样交流?我设想了一下,将来有机会从这 几个地方请四个人来表演,看他们在怎样有趣地交流,重新呈现一下 沈家当年的情景。孩子们渐渐懂事了,在国乱流离中,沈从文和张兆和要说一些 成年人的话题,也许涉及政治,也许涉及家庭生计,也许是他俩的青 春往事。反正不希望两个小孩知道,于是,他俩发明了黑话。沈龙朱说:“父母两个人有时候要说秘密话,说悄悄话,不想让 我们听见。”我问:“就说湘西话?”沈龙朱说:“不是湘西话,黑话。”我继续追问:“黑话是什么地方的话呢?”沈龙朱说:“实际上就是湘西话加一点土著的词在里头。他比如 说:‘罗果里给老小龙……’,我可以听懂一点,小龙。”小龙,显然 是在说沈龙朱。沈龙朱说:“肯定是说我呢,然后就叽里咕噜说些别 的东西,就听不懂了。”我问:“你们听不懂爸爸妈妈的话?”龙朱说:“听得懂。如果故意不让听就听不懂了,那是黑话呀。”“父母在哪儿说黑话?”“也在床上呀。”独独属于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的“黑话”,随着其中的一个离世,这种语言的存在就丧失了意义。随着两个人的离世,这种“黑话”就 永远消失了。与沈从文张兆和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孙女沈红能听懂“黑话”吗?沈龙朱说:“沈红也不会,也不可能听瞳,沈红就很少听见这个东西 了。黑话都是我和弟弟小时候,在云南,住在一个屋里头,睡在一个 床上,一家人挤在一个床上头……”沈龙朱比弟弟虎雏大三岁。他说:“我们两个小时候好极了。在外头 淘气当然也有了,但在家里头淘气,主要是我们两个人。”童年时代,爸爸妈妈睡一张床,龙朱和弟弟睡一张床。早晨,很早就醒了,却并不起床。两个小孩子就听见爸爸妈妈在说悄悄话。有时候,沈从文也会在这个时候给孩子们讲故事。早晨醒了,在被窝 里听父亲讲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父亲不讲,孩子们自己也有乐趣。沈龙朱说:“也有时候就 是我跟弟弟两个人,瞎编故事,胡编。说的是做梦,今天说梦吧,就 说自己的梦,梦可以编得一塌糊涂,钻到地心底下去啊。或者我们叫 地心砖的东西放在车的表面上,我们就可以到任何地方去,火里可以 钻,地里*硬的岩石也能钻过去啊,想象里的这些东西。”一直到沈 龙朱上了初中,弟弟已读小学,他俩还要在床上说半天。沈龙朱回忆说:“有时候,天冷,四个人挤在一个大床上头,两头。我和弟弟两个在一头咕噜咕噜说,他们俩在一头咕噜咕噜说。很多这样 的时候。因为当年的床是很小的。云南的时候,干脆,像冬天,那就是 爸爸妈妈被窝里*暖和了。小孩自己的脚半天捂不过来,钻到父母被窝 里头,啊,舒服极了!本来是我和小虎两个人睡一个小床,他们俩睡另 外一个房子,弄不好我们两个人就都钻过去了。小虎跟我还是满好的。”P2-5
沈龙朱沈从文长子。1934年11月20日,生于北京府右街附近达子营。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9年初,“右派”问题获得纠正。他在沈从文身边生活时间很长,参与《沈从文全集》编辑工作,对父母有独特的理解。
刘红庆
作家,1966年生于太行山。先后就读于晋中师专、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近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推广。著有《向天而歌》《佛心学侠》《侯宝林:江湖江山各半生》等。
罗斯福炉边谈话 本书特色 两场危机,一代领袖,三十次倾心谈话,共渡大危机的精神桥梁,走出大萧条的智慧引领。“你要我做什么事我都会去做。你就是我们的领袖。”——爱...
乔伊斯 本书特色 乔伊斯(1882-1941)被推崇为二十世纪*伟大的英文作家,他*重要的四本巨著中的《尤利西斯》获选为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乔伊斯 内...
风采:北大名师的岁月留痕 本书特色 《风采:北大名师的岁月留痕》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北大文库馆藏资料为主,编取了36位著名大师的珍贵照片和部分文物,附以简要生平,...
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 本书特色 殷海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继承五四的精神和传统,一生为追求真...
平民元首-林森传奇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民国时期政坛传奇人物林森的一生,作者以史实为依据,配以适当的演绎,将林森一生的得与失、功与过反映得淋漓尽致。平民元首-林...
严复评传:第2版 本书特色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海军元老,也是近代中国的译界泰斗和国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本书主...
新书--张灵甫画传 本书特色 本书传主是鼎鼎大名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他被称为蒋介石的王牌悍将。他的一生浓墨重彩、迭宕传奇,他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后又...
明四家传(上,下) 内容简介 简介明四家(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
《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人:巴鲁克自传(典藏版)》内容简介:巴鲁克自传共有两卷,本书是第一卷,也是与第二卷完全独立、自成一体
解读希特勒 本书特色 “没有一本关于第三帝国的书像塞巴斯蒂安-哈夫讷的《解读希特勒》那样给我带来如此多的收益。” ——第三帝国元帅隆美尔之子,前斯图加特市长曼弗...
《年糕妈妈轻松育儿百科》内容简介:一本养育孩子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年糕妈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育儿经验,精选了家长们最关心的
日本人眼中的慈禧 本书特色 田原祯次郎编著的《日本人眼中的慈禧》原名《清国西太后》,1908年10月由日据时代的台湾日日新报社出版发行。是作者在搜集当时中外媒体...
本书面向年轻人,讲述了作者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如何认识历史、怎样培养观察历史能力、怎样看待当今世界。作者着重讲述了自己与历
米罗--星星画家 内容简介 三处乡土,数不尽的海岸:米罗热爱加泰罗尼亚和他家乡的红土地;巴黎,是他的舞台,他登上宝座的神奇地方,那里有他的诗友;马约卡,大地母亲...
《架构真意》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尝试从架构本质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级应用架构方法进行优化的著作,不仅提供了一套更优化的企业级应
我所知道的陈鹤琴 本书特色 《我所知道的陈鹤琴》中陈鹤琴同志由于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是能紧跟着时代前进的。旧中国不免郁郁于心,到了新中国则光辉焕发了。他的理想也逐...
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本书特色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领袖。左宗棠少...
蔡锷自述 本书特色 重踏为辛亥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的足迹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中国人民是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以身为炎黄子孙,勿忘历史,勿忘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
勇气与卓识:马寅初的一生 内容简介 《勇气与卓识:马寅初的一生》由邓加荣所著。《勇气与卓识:马寅初的一生》描述了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先...
《男人们的故事(套装3册)》内容简介:《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关于历史和现今男人评价之书。《男人们的故事》可谓是古今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