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读本》收录了纪德*具代表性的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这些作品探讨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困境。
《纪德读本》收录了纪德*具代表性的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这些作品探讨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困境。
法国二十世纪作家中,若问哪一个*活跃、*独特、*重要、*容易招惹是非,又*不容易捉摸,那恐怕就非安德烈·纪德莫属了。
有哪个作家活着的时候能够做到,让“右翼和左翼的正统者联合起来反对他”呢?又有哪个作家死的时候还能够做到,人们老大不乐意还得写悼念他的文章,将重重尴尬与怨恨编织成献给他的花圈呢?
同那些虚伪的、思想狭隘而令人作呕的悼念文相反,萨特和加缪所写的纪念文章则显示出感情的真挚,认识深刻而评价中肯。
萨特在《纪德活着》一文中写道:“思想也有其地理:女雨一个法国人不管前往何处,他在国外每走一步,不是接近就是远离法国,任何精神运作也使我们不是接近就是远离纪德……近三十年的法国思想,不管它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它另以马克思,黑格尔或克尔凯郭尔作为坐标,它也应该参照纪德来定位。”
加缪在《相遇安德烈·纪德》一文中则写道:“纪德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家的典范,是一位守护者,是王者之子,他守护着一座花园的大门,而我愿意在这座花园里生活。……向我们真正的老师献上这份温馨的敬意是理所当然的。对他的离去,一些人散布的那些无耻谰言,无损于他的一根毫发。当然,那些专事骂人的人至今对他的死仍狺狺不休;有些人对他享有的殊荣表现出酸溜溜的嫉妒;似乎这种殊荣只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施才算公正。”
两位大师,从不同的立场与认识出发(尤其萨特能站在与纪德的分歧之上),不约而同地向纪德表示了敬意,这就从两个方面树立了榜样.表明不管赞成还是反对纪德,只有透彻地理解他,才有可能公正地评价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慢说透彻,就是理解纪德又谈何容易。别的先不讲,拿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来说,就曾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罗曼·罗兰和纪德,正是基于对纪德的深刻不理解。
罗曼.罗兰(1866—1944)和安德烈,纪德(1869—1951)生卒年代相近,都以等身的著作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算是齐名的作家。然而,罗曼.罗兰于一九一五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纪德还要等三十二年之后,到一九四七年,在七十八岁的高龄,才获此殊荣,是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
其实,纪德的重要作品,到了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绝大部分都已经发表,主要有:幻想小说《乌连之旅》(1893)、先锋派讽刺小说《帕吕德》(1895)、散文诗《人间食粮》(1897)、小说《背德者》(1902)、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傻剧《梵蒂冈的地窖》(1914)、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1919)、小说《伪币制造者》(1926)、自传《如果种子不死》(1926)。此后,纪德虽然还发表了大量的戏剧作品、游记、日记和通信集,但是他的主要文学创作活动,到一九二六年就告一段落了,人称“文坛王子”的地位已经确立,当然也就无愧于获奖的那段评语了。但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还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时间,才算弄懂了纪德。
的确,纪德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 通常所说的迷宫,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克里特岛迷宫,人进去就会迷路,困死在里面。忒修斯是个幸运者,他闯进迷宫,杀死了牛头怪弥洛陶斯,不过也多亏拉着阿里阿德涅的线团,才*终走出来。
然而,纪德的迷宫则不同,它不仅令人迷惑,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特点:一般人很难进入。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他这座迷宫的一道窄门;他的许多朋友、绝大部分读者,从这种窄门挤进去,仅仅看到一个小小的空间,只好带着同样的疑惑又退了出来。至于他的敌人,往往连窄门都闯不进去,只好站在门口大骂一通了。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为友为敌,还是普通读者,大都未能找见连通这些作品的暗道密室,未能一识纪德整座迷宫的真面目。克里特岛迷宫中有牛头怪,纪德迷宫中有什么呢?
纪德迷宫中,有的正是纪德本人。
换言之,纪德笔下的神话人物忒修斯进入的真正迷宫,正是纪德本人。
纪德生于巴黎是独生子,父亲是法律学教授,为人平易随和,读书兴趣广泛,往儿子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爱好的种子;母亲本家是鲁昂的名门望族,十分富有,安德烈·纪德一生衣食无忧,在库沃维尔有庄园,在巴黎有豪华的住宅,全是母亲留给他的遗产。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好奇。不幸的是他十一岁时,性情快活、富有宽容和启迪精神的父亲过早辞世,只剩下凝重古板、生活简朴并崇尚道德的母亲,家庭教育失去平衡。母亲尽责尽职,对儿子严加管教,对他的行为、思想,乃至开销,看什么书,买什么布料,都要提出忠告。直到一八九五年母亲去世,名己德才摆脱这种束缚的阴影,实现他母亲一直反对的婚姻,同他表姐玛德莱娜结合,时年已二十六岁了。
纪德受到清教徒式的家庭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后来他又接受尼采主义的影响,全面扬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宣扬并追求前人不敢想的独立和自由。纪德自道:“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纪德没有尝到欢乐,青春就倏忽而逝,这是他摆脱家庭和传统的**动因:“我憎恨家庭!那是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户!”他过了青春期才真正焕发了青春,要拥抱一切抓得到的东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在懂得珍惜的时候,能获得第二个青春,应是人生*大的幸福。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纪德身上久埋’多滋润的青春激情,一直陪伴他走完一生。
亲爱的朋友,我知道你们都忠于友谊。你们一招即来,正如我听到你们的呼唤就会赶去一样。然而,你们已有三年没有见到我了。你们的友谊经受住了久别的考验,但愿它也能经受住我此番叙述的考验。我之所以突然召唤你们,让你们长途跋涉地来到我的住所,就是要同你们见见面,要你们听我谈谈。我不求什么救助,只想对你们畅叙。因为我到了生活的关口,难以通过了。但这不是厌倦,只是我自己难以理解。我需要……告诉你们,我需要诉说。善于争得自由不算什么,难在善于运用自由。——请允许我谈自己;我要向你们叙述我的生活,随便谈来,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比我讲给自己听还要直言不讳。听我说吧:
记得我们上次见面,是在昂热郊区的农村小教堂里,我正举行婚礼。宾客不多,但都是挚友,因此,那次普通的婚礼相当感人。我看出大家很激动,自己也激动起来。从教堂出来,你们又到新娘家里,同我们用了一顿快餐。然后,我们登上租车出发了;我们的思想依然随俗,认为结婚必旅行。
我很不了解我妻子,想到她也同样不了解我,心中并不十分难过。我娶她时没有感情,主要是遵奉父命;父亲病势危殆,唯有一事放心不下,怕把我一人丢在世上。在那伤痛的日子里,我念着弥留的父亲,一心想让他暝目于九泉,就这样完了终身大事,却不清楚婚后生活究竟如何。在奄奄一息的病人床头前举行订婚仪式,自然没有欢笑,但也不乏深沉的快乐,我父亲是多么欣慰啊。虽说我不爱我的未婚妻,但至少我从未爱过别的女人。在我看来,这就足以确保我们的美满生活。我对自己还不甚了了,却以为把身心全部献给她了。玛丝琳也是孤儿,同两个兄弟相依为命。她刚到二十岁,我比她大四岁。
我说过我根本不爱她,至少我对她丝毫没有所谓爱情的那种感觉;不过,若是把爱理解为温情、某种怜悯以及理解敬重之心,那我就是爱她了。她是天主教徒,而我是新教徒……其实,我觉得自己简直不像个教徒!神父接受我,我也接受神父:这事万无一失。
如别人所称,我父亲是“无神论者”;至少我是这样推断的,我从未能同他谈谈他的信仰,这在我是由于难以克服的腼腆,在他想必也如此。我母亲给我的胡格诺①教派的严肃教育,同她那美丽的形象一起在我心上渐渐淡薄了;你们也知道我早年丧母。那时我还想象不到,童年*初接受的道德是多么紧紧地控制我们,也想象不到它给我们思想留下什么影响。母亲向我灌输原则的同时,也把这种古板严肃的作风传给了我,我全部贯彻到研究中去了。我十五岁时丧母,由父亲抚养;他既疼爱我,又向我传授知识。当时我已经懂拉丁语和希腊语,跟他又很快学会了希伯来语、梵文,*后又学会了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将近二十岁,我学业大进,以致他都敢让我参加他的研究工作。还饶有兴趣地把我当做平起平坐的伙伴,并力图向我证明我当之无愧。以他名义发表的《漫谈弗里吉亚人的崇拜》,就是出自我的手笔,他仅仅复阅一遍。对他来说,这是*大的赞扬。他乐不可支,而我看到这种肤浅的应景之作居然获得成功,却不胜惭愧。不过,从此我就有了名气。学贯古今的巨擘都以同仁待我。现在我可以含笑对待别人给我的所有荣誉……就这样,到了二十五岁,我几乎只跟废墟和书籍打交道,根本不了解生活;我在研究中消耗了罕见的热情。我喜欢几位朋友(包括你们),但我爱的是友谊,而不是他们;我对他们非常忠诚,但这是对高尚品质的需求;我珍视自己身上每一种美好情感。然而,我既不了解朋友,也不了解自己。我本来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别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念头就没有在我的头脑里闪现过。
思想也有其地理:如同一个法国人不管前往何处,他在国外每走一步,不是接近就是远离法国,任何精神运作也使我们不是接近就是远离纪德……近三十年的法国思想,不管它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它另以马克思、黑格尔或克尔凯郭尔作为坐标,它也应该参照纪德来定位。
——萨特
纪德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家的典范,是一位守护者,是王者之子,他守护着一座花园的大门,而我愿意在这座花园里生活。
——加缪
纪德在世一天,法国便还有一种文学生活,一种思想交流的生活,一种始终坦率的争论……而他的死结束了最能激励心智的时代。
——莫里亚克
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1869—1951,法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伪币制造者》等,散文诗集《人间食粮》等,短篇小说《浪子归来》《帕吕德》《忒修斯》。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他的作品探讨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困境。
温柔的激情/蓝袜子丛书·拉美南欧卷 内容简介 18世纪中叶,一群英国上层妇女倦于惯常的玩牌闲聊,决定改设文艺沙龙,以娱心智。被邀的学者名流中不乏寒士,着蓝毛袜以...
舌尖上的美味 本书特色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前面六件事都是吃,后面一件事是喝,开门七件事实际是吃喝一件事。会吃不够,还得懂吃,要做就要做一...
观光纪游 观光续纪 观光游草 内容简介 1884年6月日本汉学家冈千仞来华游历三百馀日,《观光》三书即此次游历之所获。其行迹遍及以苏、沪、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
《大唐兴亡三百年2》内容简介:唐朝是一个令后人无比向往的伟大朝代,但它近300年错综复杂的历史,也让人望而却步——正史《唐书》
还轩词-第二辑 本书特色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民間與學術界興起的『國學熱』持續至今,蓬勃發展,受到國家的重視和支持。國學植根於五千年中華文化沃土,逐漸形成博...
我在挪威做木匠 本书特色 走进真实的北欧匠人生活,重新审视工作与自我的价值,探寻平凡劳动的魅力所在★小镇匠人日记,感动全球职人| 本书版权销售15国,《经济学人...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46:王统照 胡山源 沈起予卷 本书特色 王统照在新文学创作上作过多方面的开拓尝试,小说、散文、新诗、话剧、文学评论和翻译等都卓有建树,他对...
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正文分上下两编,上编集中了陈训慈先生的主要文章,按史学、图书馆学、地方文献和杂文的类序编排,同类的文章按面世时间的先后排序...
现实一种 本书特色 余华作品系列。本书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3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出生于封建没落家庭,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从“五四”后期开始发表...
《逻辑与哲学》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弗雷格的语言哲学、
麦家,现居成都。出版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小说集《紫密黑密》《地下的天空》《让蒙面人说话》等多部。其笔下人物均系一群智力超凡的天才特工,其文风智性灵异,...
漫漫回家路 本书特色 一九三一年,十四岁的莫莉带领两个妹妹,赤着脚,没有任何生活必需品,没有地图或罗盘,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和野兽,还有天上追踪巡逻的飞机和地上围...
白石道人词笺平-陈柱集 本书特色 《白石道人词笺平》应该是关于姜夔词的*早标点注本,同时,也是探究二十世纪词学研究史、把握陈柱先生学术思想之重要文献。本次校注以...
《游戏概念设计理念与案例解析》内容简介:本书共5章,通过多个概念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讲解游戏美术概念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培养读
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 本书特色 李春雷编著的纪实作品《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反映了习近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已故作家贾大山的深厚...
如果能长大该多好 本书特色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感动图书一个没有机会长大的女孩一个刺痛整个欧洲神经的生死选择“我的决定不是关于死,而是关于生。”如果你还在抱怨生活...
艾青作品新编 内容简介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
巴别塔诗典:春花的葬礼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法国诗人耶麦毕生创作的主要两部诗集《晨昏三钟经》和《春花的葬礼》。耶麦自1886年开始写诗,1893年出版的诗集包含...
假如听到喵喵叫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关于猫的散文集,收录了文珍、朱天心、廖伟棠、陈子善、苏枕书、包慧怡等十八位当代写作者们与猫朝夕相处的故事,在这些作品里,作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