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读本》收录了纪德*具代表性的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这些作品探讨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困境。
《纪德读本》收录了纪德*具代表性的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这些作品探讨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困境。
法国二十世纪作家中,若问哪一个*活跃、*独特、*重要、*容易招惹是非,又*不容易捉摸,那恐怕就非安德烈·纪德莫属了。
有哪个作家活着的时候能够做到,让“右翼和左翼的正统者联合起来反对他”呢?又有哪个作家死的时候还能够做到,人们老大不乐意还得写悼念他的文章,将重重尴尬与怨恨编织成献给他的花圈呢?
同那些虚伪的、思想狭隘而令人作呕的悼念文相反,萨特和加缪所写的纪念文章则显示出感情的真挚,认识深刻而评价中肯。
萨特在《纪德活着》一文中写道:“思想也有其地理:女雨一个法国人不管前往何处,他在国外每走一步,不是接近就是远离法国,任何精神运作也使我们不是接近就是远离纪德……近三十年的法国思想,不管它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它另以马克思,黑格尔或克尔凯郭尔作为坐标,它也应该参照纪德来定位。”
加缪在《相遇安德烈·纪德》一文中则写道:“纪德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家的典范,是一位守护者,是王者之子,他守护着一座花园的大门,而我愿意在这座花园里生活。……向我们真正的老师献上这份温馨的敬意是理所当然的。对他的离去,一些人散布的那些无耻谰言,无损于他的一根毫发。当然,那些专事骂人的人至今对他的死仍狺狺不休;有些人对他享有的殊荣表现出酸溜溜的嫉妒;似乎这种殊荣只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施才算公正。”
两位大师,从不同的立场与认识出发(尤其萨特能站在与纪德的分歧之上),不约而同地向纪德表示了敬意,这就从两个方面树立了榜样.表明不管赞成还是反对纪德,只有透彻地理解他,才有可能公正地评价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慢说透彻,就是理解纪德又谈何容易。别的先不讲,拿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来说,就曾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罗曼·罗兰和纪德,正是基于对纪德的深刻不理解。
罗曼.罗兰(1866—1944)和安德烈,纪德(1869—1951)生卒年代相近,都以等身的著作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算是齐名的作家。然而,罗曼.罗兰于一九一五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纪德还要等三十二年之后,到一九四七年,在七十八岁的高龄,才获此殊荣,是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
其实,纪德的重要作品,到了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绝大部分都已经发表,主要有:幻想小说《乌连之旅》(1893)、先锋派讽刺小说《帕吕德》(1895)、散文诗《人间食粮》(1897)、小说《背德者》(1902)、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傻剧《梵蒂冈的地窖》(1914)、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1919)、小说《伪币制造者》(1926)、自传《如果种子不死》(1926)。此后,纪德虽然还发表了大量的戏剧作品、游记、日记和通信集,但是他的主要文学创作活动,到一九二六年就告一段落了,人称“文坛王子”的地位已经确立,当然也就无愧于获奖的那段评语了。但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还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时间,才算弄懂了纪德。
的确,纪德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 通常所说的迷宫,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克里特岛迷宫,人进去就会迷路,困死在里面。忒修斯是个幸运者,他闯进迷宫,杀死了牛头怪弥洛陶斯,不过也多亏拉着阿里阿德涅的线团,才*终走出来。
然而,纪德的迷宫则不同,它不仅令人迷惑,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特点:一般人很难进入。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他这座迷宫的一道窄门;他的许多朋友、绝大部分读者,从这种窄门挤进去,仅仅看到一个小小的空间,只好带着同样的疑惑又退了出来。至于他的敌人,往往连窄门都闯不进去,只好站在门口大骂一通了。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为友为敌,还是普通读者,大都未能找见连通这些作品的暗道密室,未能一识纪德整座迷宫的真面目。克里特岛迷宫中有牛头怪,纪德迷宫中有什么呢?
纪德迷宫中,有的正是纪德本人。
换言之,纪德笔下的神话人物忒修斯进入的真正迷宫,正是纪德本人。
纪德生于巴黎是独生子,父亲是法律学教授,为人平易随和,读书兴趣广泛,往儿子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爱好的种子;母亲本家是鲁昂的名门望族,十分富有,安德烈·纪德一生衣食无忧,在库沃维尔有庄园,在巴黎有豪华的住宅,全是母亲留给他的遗产。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好奇。不幸的是他十一岁时,性情快活、富有宽容和启迪精神的父亲过早辞世,只剩下凝重古板、生活简朴并崇尚道德的母亲,家庭教育失去平衡。母亲尽责尽职,对儿子严加管教,对他的行为、思想,乃至开销,看什么书,买什么布料,都要提出忠告。直到一八九五年母亲去世,名己德才摆脱这种束缚的阴影,实现他母亲一直反对的婚姻,同他表姐玛德莱娜结合,时年已二十六岁了。
纪德受到清教徒式的家庭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后来他又接受尼采主义的影响,全面扬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宣扬并追求前人不敢想的独立和自由。纪德自道:“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纪德没有尝到欢乐,青春就倏忽而逝,这是他摆脱家庭和传统的**动因:“我憎恨家庭!那是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户!”他过了青春期才真正焕发了青春,要拥抱一切抓得到的东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在懂得珍惜的时候,能获得第二个青春,应是人生*大的幸福。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纪德身上久埋’多滋润的青春激情,一直陪伴他走完一生。
亲爱的朋友,我知道你们都忠于友谊。你们一招即来,正如我听到你们的呼唤就会赶去一样。然而,你们已有三年没有见到我了。你们的友谊经受住了久别的考验,但愿它也能经受住我此番叙述的考验。我之所以突然召唤你们,让你们长途跋涉地来到我的住所,就是要同你们见见面,要你们听我谈谈。我不求什么救助,只想对你们畅叙。因为我到了生活的关口,难以通过了。但这不是厌倦,只是我自己难以理解。我需要……告诉你们,我需要诉说。善于争得自由不算什么,难在善于运用自由。——请允许我谈自己;我要向你们叙述我的生活,随便谈来,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比我讲给自己听还要直言不讳。听我说吧:
记得我们上次见面,是在昂热郊区的农村小教堂里,我正举行婚礼。宾客不多,但都是挚友,因此,那次普通的婚礼相当感人。我看出大家很激动,自己也激动起来。从教堂出来,你们又到新娘家里,同我们用了一顿快餐。然后,我们登上租车出发了;我们的思想依然随俗,认为结婚必旅行。
我很不了解我妻子,想到她也同样不了解我,心中并不十分难过。我娶她时没有感情,主要是遵奉父命;父亲病势危殆,唯有一事放心不下,怕把我一人丢在世上。在那伤痛的日子里,我念着弥留的父亲,一心想让他暝目于九泉,就这样完了终身大事,却不清楚婚后生活究竟如何。在奄奄一息的病人床头前举行订婚仪式,自然没有欢笑,但也不乏深沉的快乐,我父亲是多么欣慰啊。虽说我不爱我的未婚妻,但至少我从未爱过别的女人。在我看来,这就足以确保我们的美满生活。我对自己还不甚了了,却以为把身心全部献给她了。玛丝琳也是孤儿,同两个兄弟相依为命。她刚到二十岁,我比她大四岁。
我说过我根本不爱她,至少我对她丝毫没有所谓爱情的那种感觉;不过,若是把爱理解为温情、某种怜悯以及理解敬重之心,那我就是爱她了。她是天主教徒,而我是新教徒……其实,我觉得自己简直不像个教徒!神父接受我,我也接受神父:这事万无一失。
如别人所称,我父亲是“无神论者”;至少我是这样推断的,我从未能同他谈谈他的信仰,这在我是由于难以克服的腼腆,在他想必也如此。我母亲给我的胡格诺①教派的严肃教育,同她那美丽的形象一起在我心上渐渐淡薄了;你们也知道我早年丧母。那时我还想象不到,童年*初接受的道德是多么紧紧地控制我们,也想象不到它给我们思想留下什么影响。母亲向我灌输原则的同时,也把这种古板严肃的作风传给了我,我全部贯彻到研究中去了。我十五岁时丧母,由父亲抚养;他既疼爱我,又向我传授知识。当时我已经懂拉丁语和希腊语,跟他又很快学会了希伯来语、梵文,*后又学会了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将近二十岁,我学业大进,以致他都敢让我参加他的研究工作。还饶有兴趣地把我当做平起平坐的伙伴,并力图向我证明我当之无愧。以他名义发表的《漫谈弗里吉亚人的崇拜》,就是出自我的手笔,他仅仅复阅一遍。对他来说,这是*大的赞扬。他乐不可支,而我看到这种肤浅的应景之作居然获得成功,却不胜惭愧。不过,从此我就有了名气。学贯古今的巨擘都以同仁待我。现在我可以含笑对待别人给我的所有荣誉……就这样,到了二十五岁,我几乎只跟废墟和书籍打交道,根本不了解生活;我在研究中消耗了罕见的热情。我喜欢几位朋友(包括你们),但我爱的是友谊,而不是他们;我对他们非常忠诚,但这是对高尚品质的需求;我珍视自己身上每一种美好情感。然而,我既不了解朋友,也不了解自己。我本来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别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念头就没有在我的头脑里闪现过。
思想也有其地理:如同一个法国人不管前往何处,他在国外每走一步,不是接近就是远离法国,任何精神运作也使我们不是接近就是远离纪德……近三十年的法国思想,不管它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它另以马克思、黑格尔或克尔凯郭尔作为坐标,它也应该参照纪德来定位。
——萨特
纪德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家的典范,是一位守护者,是王者之子,他守护着一座花园的大门,而我愿意在这座花园里生活。
——加缪
纪德在世一天,法国便还有一种文学生活,一种思想交流的生活,一种始终坦率的争论……而他的死结束了最能激励心智的时代。
——莫里亚克
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1869—1951,法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伪币制造者》等,散文诗集《人间食粮》等,短篇小说《浪子归来》《帕吕德》《忒修斯》。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他的作品探讨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困境。
《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45(精)》内容简介:生活书店会议记录是上海韬奋纪念馆馆藏独有的珍稀档案史料,时间跨度自1933年至1
不哭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宝宝,不哭、为了孩子去流浪、孤儿院、9月1日、压跨的18岁、宏雅的微笑、14岁,15岁、血色少年、城市边上等。不哭 目录 宝宝,不...
目录要么激烈,要么什么都没有选自《黑色骑手》(1918)黑色骑手叶子的神圣飘落暗光蜘蛛乱嘈嘈朝圣残渣黑杯在希腊帐篷里爱筵白玫
鸟儿不惊的地方-心灵甘泉 本书特色 米哈伊尔·普里什文是20世纪杰出的俄国作家,世界生态文学的先驱之一。《鸟儿不惊的地方》和《跟随魔力面包》是普里什文的处女作,...
《诗,通向远方》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在走访、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纪实性报告文学读物。两位作者历经7个多月,走访了通州区40多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国粹必读丛书 本书特色 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都囊括在本书之中。?透过古韵能窥得许多民风民俗的原貌,我们惊叹其传承,亦惋惜其消亡。?我们...
沙乡的沉思-插图版 本书特色 《沙乡的沉思》(又译作《沙乡年鉴》 、《沙郡年记》)是一部经典的自然文化随笔,在西方与梭罗的《瓦尔登湖》齐名,被誉为“美国环保主义...
我是老三届-六0年代的青春记忆 本书特色 《我是老三届》充满温馨的怀旧与执着的寻根之思。不回避上一代人精神上的伤痕,对那个时代的知青大潮做了深刻反思。涵盖了70...
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 本书特色 本书是日本人中野孤山1906-1909年来中国任成都补习学堂、优级师范学堂教习期间在成都、峨嵋、重庆等巴蜀地区游览的见闻录。...
孤独六讲 本书特色 十年:《孤独六讲》跨越十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文化经典。有人从中看到孤独,也有人看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时长达两年,于初版十周年之际,以...
无纸声远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张冠生阅读中外日记类书籍的札记,与此前出版的《锦书来》(书信类书籍的部分札记)可作姊妹篇。从文化积累看,日记和书信可谓双璧,既记录...
唐代爱情名诗赏读 本书特色 《唐代爱情名诗词赏读》:有情人 就有情话,有情话 就有情诗唐代爱情名诗赏读 内容简介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而唐诗中的爱情诗...
姑娘寨 本书特色 “我”来到云南南糯山姑娘寨隐居,记下了在茶厂、乡村小学和原始山林中的各种见闻,其中交织着当地人的英雄故事与历史传说&m...
落霞孤鹜-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张恨水卷 本书特色 民国初年,革命党人江秋鹜偶然帮受主人虐待的婢女落霞解围,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落霞被送入妇女留养院,与同屋的冯...
做工的人 本书特色 在繁华喧闹的世界里,总有底层的劳力者在默默苦作。他们一样有自己的梦想和欢乐,尽管更多的可能是辛劳、失落、无奈和哀伤。《做工的人》是引进台湾版...
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2001年1版1印,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由著名学者曲德来、迟文浚、 冷卫国主编★ 本丛书共分六卷,**二卷选入先...
幸得诸君慰平生 本书特色 以为活着是为了收悉美。某公笑叹,什么是美?即“不知生活艰辛”。我点头,但转头还得给他补半句,“或佯作不知生活艰辛”。这本书就是这么个情...
诗建设-NO.18-2015年夏季号(总第十八期) 本书特色 《诗建设》旨在通过持续关注与追踪致力于现代汉语精神与语言探索的诗与人,通过伴随一代诗人*新的生长,...
正见民声:跨越50年的代际交流 本书特色 旁听一段好的交流对话能让人心旷神怡,亲历一场好的交流对话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找到青年人普遍困惑的...
台静农全集-(全13册) 本书特色 ★ 32开布面精装,海燕出版社出版★ 台静农是两岸三地都高度认可的著名现代作家、学者和书画家,由著名学者黄乔、姬学友、刘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