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文丛:被围与突围》表达了一位资深文学研究者的当代文化忧思。作者指出,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它让人们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理想,剿灭信仰,滋长狡黠。而这种境况的改变,只能以人们原本敏锐的感受力的恢复为前提。
知识理性的手术刀,批判武器的犀利交锋,学院知识分子书斋内外不甘落寂的文化幽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系列丛书,名家云集,笔锋犀利,见解深刻,知识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变奏。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也是以中国之外的“世界”文学的情形为参照对象 的,比较文学成为理所当然的*主要的研究方式,该研究领域汇集了当代 中国文学研究实力强大的学者,中国学术界在此贡献出了自己*重要的成 果。新时期中国学人重提“比较文学”首先是在外国文学研究界,然而却 是在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介入,或者说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将 它作为一种“方法”加以引入之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有学者指出:“我们称之为‘新时期’的文学研究,热热闹闹地搞了十多年,各种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都‘红’过一阵子。‘热’过一阵子,但‘年终结账’,细细一核算,我认为在这十几年中扎根扎得*深,基础奠定得*牢固,发展得*坚实,取得的成就*大的,还是*初‘红’过一阵而后来已被多 数人习焉不察的比较文学。”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设立了以“世界”文学现有发展状态为自己未来目 标的潜在意向,并由此建立着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曾小逸主编的《走向 世界文学》一书不仅囊括了当时新近涌现、后来成为本学科主力的大多数 学者.集中展示了那一时期的主力学者面对“走向世界”这一时代主题的 精彩发言,而且以整整4万5千余字的“导论”充分提炼和发挥了“走向世 界文学”的历史与现实根据。更年轻一代的学人对于马克思、歌德“世界 文学”著名预言的接受。对于“走向世界”这一诉求的认同,都与曾小逸 的这篇“导论”大有关系。一时间,仅仅局限于中国本身讨论问题已经变 成了保守封闭的象征,而只有跨出中国、融入“世界”、追逐“世界”前 进的步伐,我们才可能有新的未来。1990年代以来,我们重新质疑了这样将“中国”自绝于“世界”之外 的思想方式,更质疑了以“西方”为“世界”.并且迷信“世界”永远“进化”的观念。然而,无论我们后来的质疑具有多少的合理性,都不得不 承认,一个或许充满认知谬误的“世界”概念与幻识,恰恰*大限度地打 破了闭锁的思维,让我们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中来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与生 命遭遇。这就如同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重启“世界”的概念,**次获得新的“世界”的知识那样。“世界”一词.本源自佛经。《楞 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也就是说,“世”为时间,“界”为空间,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参禅论道.“世界”一词并没有 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描述他们现实感受的普遍用语。不过,在近代日本,“世界”却已经成为了知识分子描述其地理空间感受的新语句,当时中国的 知识分子在谈及日本见闻的时候,也就将“世界”引入文中,例如王韬的 《挟桑游记》,黄遵宪的《日本国志》。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掀 起了日书中译的高潮,其中,地理学方面的著作占了相当的数量,“大部 分地理学译著的原本也是来自日本”。随着中国留学生陆续释译的《世界 地理》《世界地理志》等著作的广泛传播,“世界”成为整个中国知识界 的基本语汇。“世界”一词回传中国、成为近现代中国基本语汇的过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认知现实的基本框架——地理空间观念发生巨大改变的 过程: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以中国为中心。是的,在l00年前,正是中国中心的破灭,才诞生了~个更完整的“世界”空间 的概念,才有了引进“非中国”的“世界”知识的必要,尽管“中国”与 “世界”在概念和知识上被作了如此不尽台理的“分裂”,但“分裂”的 结果却是对盲目自大的终结,是对我们认识能力的极大的扩展。这,大概 不能被我们轻易否定。20世纪9。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反思,这些以西方化的“世界”知识为 基础的思维方式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压抑和遮蔽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本 土”特色?我们是否就会在不断的“世界化”追逐中沦落为西方“文化殖民”的对象?其实,l0O余年前,“世界”知识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过程已经告诉了我 们一个重要事实:所谓外来的(西方的)“世界”知识的丰富过程同时也伴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壮大,本土的、地方的知识恰恰也获得了生长的可能。l∞余年前的留目中国学生在获得“世界”知识的同时,也升起了强烈“乡土关怀”。本土经验的挖掘、“地方知识”的建构与“世界”知识的引 入一样令人瞩目。他们纷纷创办的反映其新思想的杂志,绝大多数均以各 自的家乡命名,《湖北学生界》《直说》《浙江潮》《江苏》《洞庭波》 《鹃声》《豫报》《云南》《晋乘》《关陇》《江西》《四川》《滇话》 《河南》,等等。在这些以“地方性”命名的思想表达中,已经没有了传 统士人的缠绵乡愁.倒是充满了重审乡土空间的冷峻、重估乡土价值的理 性以及突破既有空间束缚的激隋。我们所看到的分明是一次次的精神的“还乡”,他们在精神上重返自己原初的生存世界,以新的目光审视它,以 新的理性剖析它,叉以新的热情激活它。出于对普遍主义与本质主义的批判立场,克利福德·格尔兹教授 (Cliffordd Geertz)提出了“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并在《地方性知识》 一书中有过深刻的表述。“肝}胃的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 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而且地方性或者说局域性也 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在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 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 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视域等。”它要求“我们对知识的 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在作为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思想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强调的是那种有别 于统一性、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的知识创造与知识批判。P49-P51
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古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化大革命中,家庭遭受毁灭性摧残,沦为“可教子女”。一九七二年以偶然...
想太多的猫 本书特色 《猫之物语:想太多的猫》 本书中的波斯猫,以充满哲思的目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交、饮食、起居、玩乐、大自然以及它常常忍...
唐宋名篇(共4册) 本书特色 《唐宋名篇(套装共4册)》分《唐诗卷》《宋诗卷》《唐宋词卷》和《唐宋文卷》四个部分。其中,《唐诗卷》选录96位诗人的304篇作品,...
《雪山短歌》内容简介:《雪山短歌》与马骅之前的出版物不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马骅的遗作(40首诗歌、7封书信),一部分是
听听那冷雨 本书特色 《听听那冷雨》是我四十三岁到四十六岁之间的文集,其中的二十八篇文章,从抒情的《听听那冷雨》到幽默的《借钱的境界》,从书评、序言到诗论、乐评...
闽江映像 本书特色 在高手如林的报告文学创作领地里,张胜友仅能以其一己之长同他人较劲,殚精竭虑地追赶不断奔涌向前的潮头;而在影视政论作品的创作中,他从一起...
太阳照常升起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yi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阿施利夫人相爱。因生理原因俩人不能结合,阿施利夫人...
《大美“非遗”:大运河边的“守艺人”》内容简介:本书既从宏观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与利用
纳兰诗词赏读 本书特色 《纳兰词》是我国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著的词作合集,主题涉及爱情、亲情、友情、杂感等方面,塞外江南、古今风物尽收其中,词风清丽隽秀、幽婉顽艳...
秋灯忆语-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战时绝恋 本书特色 《张充和致刘文思(一封)》;《张充和致张以靖(二封)》;《张兆和致刘文思(二封)》……《秋灯忆语--张家大弟张宗和...
《曾国藩家风》内容简介:家风是什么?即一个家庭或家族从古沿袭下来的道德风尚和家教传统。中华文化的复兴离不开家风的建设,因为
《老子读本》内容简介:《老子》本身短短五千余言,却文意深奥,气蕴广博,是“无”的形上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
《孙机文集》共四种八册,即《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下)《中国古舆服研究》(上、下)《中国古文物论丛》(上、中、下)。孙机先生生前为中国...
捡麦穗:张洁散文 本书特色 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散文作品集《捡麦穗——张洁散文》,是“名家散文典藏”系列之一,由&l...
斯人已远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孙女周仰之的纪实作品,讲述了行将消逝于历史烟尘中的时代故事,勾勒了周立波、周扬、姚芷青、周路易、林家兄弟、姚家姐妹等家...
《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内容简介:制度变化,书生之困,有什么关系。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
踏歌行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华夏始祖:人之初的故事;楚·永远的黄歇;列入帝王本纪的女人——大汉开国皇后吕雉;陈汤:猫有九条命;千古风流谢安石;李泌其人;潮水...
我见青山 本书特色 本书收集陈尚君先生十年来撰写的序文及其业师朱东润著作的整理后记。序文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为友人嘱撰,下编应及门诸君命题,其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
胡适文存-(全十二册) 本书特色 ★ 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影印出版的《胡适文存》以民国时期版本为底本,这个版本是胡适生前亲自编订...
飞花令里读诗词 内容简介 飞花令,是中国古代在喝酒时用以助兴的一种特有的游戏,因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得名。飞花令属于一种雅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