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别对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等四位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开阔的时代和学科视野上,对他们毕生的语文教育探索作了精湛的概括和评述,对他们所作的贡献作全面的、条分缕析的、“互文”式的审视,清晰地展现了四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本书分别对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等四位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开阔的时代和学科视野上,对他们毕生的语文教育探索作了精湛的概括和评述,对他们所做的贡献作全面的条分缕析的“互文”式的审视,清晰地展现了四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的精神特质和对语文教育实践的思考进程。对他们的见解,不但有正面的肯定和褒扬,也有中肯的批评和检讨,努力探求语文教育成效不彰的原因。通过对他们的语文教育观的细致梳理和描述,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轮廓,覆盖了现代语文教育探索的百年历程。——在这一基础上,寻求疗救现代语文教育痼疾的良方,为今天和未来的语文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语文魂、世纪梦:一个平民教育家的精神苦旅
——走近叶圣陶
导言: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我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为此践履毕生。
实用主义教育家的大悲悯,平民教育理想:应付生活论和工具论。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功能论、教学论。“应付生活论”“应需论”,是20世纪语文教育的元理念。
针对“重写”倾向,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根”,是“基础”,认为阅读还是一种独立的能力与目的,确立了“阅读本位”指导思想,形成了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读”“精读”传统。
为文学教育提供鉴赏理论和方法——意义:观;态度:玩;本体:我;预备:知识、语感;途径:词句的字面和背面;凭借:生活、经验、想象、语文素养;参考:他人的评论。
精心结撰了20多套教材,周到和精致,达到了时代的极致。和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精湛的教材理念,精彩的“文话”和“文选”,令现今编写者徒叹奈何。然而,解放后的教材远不如前期。
……
语文新时代的揭幕者:语文教学新潮的弄潮儿
——走近黎锦熙
导言:现代语文教育的揭幕者,帅才兼实干家。以语言学家的身份研究语文教育,语文教育观引领时代新潮。是现代语文教育前期用力*专,著书*多,活动范围*大,影响人比较多,工作比较持续,成绩*卓越的领军人物。
划时代成就:打出“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旗号,撰就《新著国语文法》《新著国语教学法》《国语运动史纲》等,为现代国语教学立法张目。所拟“国语教学之目的”,鞭辟入里、历久弥新,比今天新课标“三维目标”更加深刻。
引领时代“新潮”,推崇“设计教学法”,注重生活化、生成性、表现性,全方位达成国语教学目的。体现了师生、生生合作,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打破学科界限等先进的教育理念。
……
困窘中的坚守:学术饥荒年代的学者楷模
——走近张志公
导言:20世纪60年代,代表了语文学者良知,填补了语文教育史研究的空白,80年代后引领语文教育的主流,在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语言学的实用化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开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之先河。对传统语文教育作出了**手的梳理,以教材研究为本,精辟地归结出了一系列的规律、方法和问题,给当代语文教育以借鉴,也奠定了自己崇高的学术地位。
语文教育“统筹规划”——幼教:语言训练;小学:读写训练、识字、写字三条线分进合击;初中、高中:增设文学课,按照知识与实践的合理关系组织语文课。由此可见出他的继承传统的教学观。
……
永不凋萎的美:文学、写作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走近朱光潜
导言: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从未当过语文教师、没有写作语文教育学著作,他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贡献,比起同时代语文教育家的总和还要多。他的学海无涯、曲径通幽的治学观,发人深省。他的研究方法代表着语文学研究的方向。
开创了美感和美感教育理论,美育是为了“尽性”“脱俗”与实现完美人生,是超越利害、培养“无所为而为”的心性。为文学审美教育开辟了通道、确立了价值,也为语文、文学教育打下了基础。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使文学教育回归到普遍的人格修养和趣味上。“趣味”是其核心概念。反对低级趣味,培养高尚纯正的趣味,主要途径是读诗,是“佳妙”的领悟。有所付与才有所得。实践上兼顾写实与想象。
……
附录 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跋
能读到这样让我引起语文思考的书,又能让我坚信自己教改方向的书,真的不多。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
该书对长期致力于语文改革的研究者和辛勤躬耕于语文圣地的一线教师而言,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同样也是一次思想的施洗。它不仅滋养和舒展了语文原野的一颗心,而且拨亮和燃烧了语文天地的一片火,而此前我们只能在大部头的著述中探寻语文教育思想的洞天。
——张华
潘新和,生于1952年12月,福州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写作学研究会顾问,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组成员、学科指导组顾问。在中国写作、语文教育史,写作、语文教育教改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在国内语文界、教育界广有影响。担任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副主编。潘新和教授从教近三十余年来,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写作》《语文建设》等报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卷)《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近名家》《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新课程语文教学论》《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等著作和教材十余部。
说文解字附检字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
罗常培文集-第九卷 本书特色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其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的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越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
古文字研究(第六辑) 内容简介 本辑包括《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三届年会纪要》、《甲骨刻辞狩猎考》、《试论卜辞中的师和旅》、《商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卦爻辨识》、《卜辞...
经典常谈 本书特色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向年轻人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读物,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并兼顾传统意见,先后对《说文解字》、《周...
金陵卖书记及其他 本书特色 《金陵卖书记及其他》主要包含两本书,即《金陵卖书记》和《汴梁卖书记》。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要求"一切考试均不准用...
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 内容简介 17世纪中后期在西方掀起的启蒙运动翻天覆地地改变了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从五四运动以来,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也被启蒙心态笼罩着...
故事学纲要 目录 **章民间故事的范围和分类**节广义的“民间故事”与狭义的“民间故事”第二节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界限第三节民间故事的分类第二章幻想故事(民间...
《汉服归来》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极具韧性的实践者
三晋文明之最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三晋出版社出版★ 编者查阅了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从浩瀚的书籍、报刊等文献中经过再三斟酌、比较遴选,从中撷取出1200余项...
中国当代英文报话语分析 本书特色 针对非英语国家英文对外传播媒体的话语分析,是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多层次的话语分析体...
中山客家话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次采用描写、分析和比较的手段,结合传统方言研究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全面反映中山客家话的现状和变异过程,分析变异的原因及预测...
历代茶经酒经论选译 本书特色 本书是“古文佳作类编丛书”系列之一的“历代茶经酒经论选译”专册,具体包括了:东溪试茶录、大观茶论、品茶要录、曲本草、北山酒经、茶经...
颜氏家训 本书特色 《颜氏家训》是中国***、*有影响的一部“家训”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 本书特色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如掌故传说、岁时节令、...
《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本书特色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挥过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吴静的《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中国古代服饰风俗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主要内容包括:上古时期的服饰、商周时期的服饰、秦汉时期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的服...
中国古代邮驿 本书特色 王俊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邮驿》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七章,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先秦至明清时期邮驿的发展历程,然后...
邵佳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助理研究员。主要兴趣为中国佛教、中国哲学、宗教研究理论及方法等。圣凯,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
章太炎与章门弟子 本书特色 《章太炎与章门弟子》:20世纪文化大师与学术流派丛书章太炎与章门弟子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九章,内容包括:“大国手”之师与“大国手”之...
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第三辑-(上中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侗族文化遗产集成》,共分为三册包括:《侗戏大观》《建筑大观》《信仰大观》。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