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稗疏》·二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周易稗疏》,已著录。是编论《春秋》书法及仪象典制之类仅十之一,而考证地理者居十之九。其论书法,谓《闵公元年》书季子、仲孙高子皆不名,乃闵公幼弱,听国人之所为,故从国人之尊称。然考襄公之立实止四岁,昭公之出亦非一年,均未闻以君不与政书事或有变文,何独闵公见存,反从国人立议。其论《春秋》书戎皆指徐戎,斥杜预陈留济阳东有戎城之非。且谓曹卫之间不应有戎,证以《费誓》,似乎近理。然周之戎如今土司参错於郡县。观追戎济西,则去曹近而去徐远。至於凡伯聘鲁归周而戎伐之于楚丘,则凡伯不涉徐方,徐戎亦断难越国,安得谓曹卫之间戎不杂居。如此之类,固未免失之臆断。至以鸲鹆为寒号虫,反斥《埤雅》之讹,以延厩为延袤其厩,亦为穿凿。杜注陉亭在召陵南,不云即在召陵,乃删除南字而驳之,尤为文致其失。然如莒人入向之向,谓当从杜预在龙亢,而驳《水经注》所引阚骃之说误以邑名为国名,足以申杜《注》之义。辨杞之东迁在春秋以前;辨杀州吁于濮非陈地;辨洮为曹地非鲁地,音推小反,不音他刀反;辨贯字非贳字之误;辨厉即赖国,非随县之厉乡;辨践土非郑地;辨翟泉周时不在王城之内;辨莒鲁之间有二郓;辨仲遂所卒之垂非齐地;辨次鄫之鄫非鄫国,亦非郑地;辨春秋之祝其非汉之祝其:皆足以纠杜《注》之失。据《后汉郡国志》谓郎在高平,据《括地志》谓胡在郾城,据《汉书·地理志》谓重邱在平原,据应劭《汉书注》谓阳在都阳,皆足以补杜《注》之阙。至于谓子纠为齐襄公之子(案刘瑾《诗集传通释》,解《何彼秾矣篇》亦以桓公为襄公子。然瑾由误记,与夫之有所考辨者不同),谓鲁襄公时频月日食由于误视晕珥,亦足以备一解。在近代说经之家,尚颇有根柢。其书向未刊行,故子纠之说,近时梁锡玙据为新义;翚不书族、定姒非谥之说,近时叶酉亦据为新义:殆皆未见其书也。
《春秋师说》·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赵汸撰。汸常师九江黄泽。其初一再登门,得《六经疑义》十馀条以归。已复往留二载,得口
《春秋经解》·十二卷(永乐大典本)宋崔子方撰。子方,涪陵人,字彦直,号西畴居士。《晁说之集》又称其字伯直,盖有二字也。朱
《春秋传注》·三十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国朝严启隆撰。启隆字尔泰,乌程人。前明诸生。其说谓孔子欲讨陈恒而不得,故作《春
《春秋疑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书不尽从胡《传》,亦颇能扫诸家穿凿之说,
《春秋宗朱辨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张自超撰。自超字彝叹,高淳人。康熙癸未进士,未仕而卒。《江南通志》列之《儒
《春秋地理考实》·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
《春秋明志录》·十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熊过撰。过有《周易象指决录》,已著录。其注《周易》,颇不主先儒旧说。此书亦多
《春秋通训》·六卷(永乐大典本)宋张大亨撰。是书《自序》谓少闻《春秋》於赵郡和仲先生。考宋《苏轼年谱》,轼本字和仲。又苏
《春秋五礼例宗》·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宋张大亨撰。大亨字嘉父,湖州人。登元丰乙丑乙科。何薳《春渚纪闻》、王明清《玉照
《春秋左氏传说》·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吕祖谦撰。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其生平研究《左传》,凡著三书:一曰《左传
《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谨案: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旧稿,世宗宪皇帝复加考论,乃编次成帙。说《春秋》者莫夥於两宋。其为进
《左传杜解补正》·三卷(通行本)国朝顾炎武撰。炎武一名绛,字宁人,昆山人。博极群书,精於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
《春秋例要》·一卷(永乐大典本)宋崔子方撰。考《宋史·艺文志》,子方《春秋经解》十二卷、《本例》、《例要》二十卷,知子方
《春秋金锁匙》·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赵汸撰。其书撮举圣人之特笔与《春秋》之大例,以事之相类者,互相推勘,考究其异同,
《春秋传》·二十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宋叶梦得撰。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吴县人。绍圣四年进士。南渡后官至崇信军节度使
《春秋传说例》·一卷(永乐大典本)宋刘敞撰。案敞《行状》、《墓志》俱称《春秋说例》二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以为一卷。盖
《春秋以俟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瞿九思撰。九思字睿夫,黄梅人。万历癸酉举人。为知县张维翰所诬构,谪戍塞下。张居正
《春秋辑传辨疑》(无卷数,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李集凤撰。集凤字翙升,山海卫人。今其地为临榆县。集凤尝官洛阳县丞。《畿辅通
《春秋管见》(无卷数,奉天府尹采进本)国朝魏枢撰。枢有《东易问》,已著录。是书杂采《春秋》三《传》及胡《传》之文,亦以己
《春秋剩义》·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应麟撰。麟有《易经粹言》,已著录。是编亦摘《经》文标题而各为之说。其论“春王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