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三十卷(通行本)
汉许慎撰。慎字叔重,汝南人。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是书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凡十四篇,合《目录》一篇为十五篇。分五百四十部,为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注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字。推究六书之义,分部类从,至为精密。而训诂简质,猝不易通。又音韵改移,古今异读,谐声诸字,亦每难明。故传本往往讹异。宋雍熙三年,诏徐铉、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重加刊定。凡字为《说文》注义、序例所载,而诸部不见者,悉为补录。又有经典相承,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亦皆增加,别题之曰“新附字”。其本有正体,而俗书讹变者,则辨於注中。其违戾六书者,则别列卷末。或注义末备,更为补释,亦题“臣铉等案”以别之。音切则一以孙愐《唐韵》为定。以篇帙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即今所行毛晋刊本是也。明万历中,宫氏刻李焘《说文五音韵谱》,陈大科序之,误以为即铉校本。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顾炎武作《日知录》,并沿其谬。岂毛氏所刊,国初犹未盛行欤?书中古文、籀文,李焘据唐林罕之说,以为晋<巾弦>令吕忱所增。考慎《自序》云“今序篆文,合以古、籀”,其语甚明。所记重文之数,亦复相应。又《法书要录》载后魏江式《论书表》曰:“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则忱书并不用古籀,亦有显证,如罕之所云“吕忱《字林》,多补许慎遗阙者,特广《说文》未收字耳”。其书今虽不传,然如《广韵·一东部》“炯”字、“谾字,《四江部》““<口农>”字之类,云出《字林》者,皆《说文》所无,亦大略可见。焘以《说文》古籀为忱所增,误之甚矣。自魏晋以来言小学者,皆祖慎。至李阳冰始曲相排斥,未协至公。然慎书以小篆为宗,至於隶书、行书、草书则各为一体,孳生转变,时有异同,不悉以小篆相律。故颜元孙《干禄字书》曰:“自改篆行隶,渐失其真。若总据《说文》,便下笔多碍。当去泰去甚,使轻重各宜。”徐铉《进说文表》亦曰:“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於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二人皆精通小学,而持论如是。明黄谏作《从古正文》,一切以篆改隶,岂识六书之旨哉?至其所引《五经》文字,与今本多不相同,或往往自相违异。顾炎武《日知录》尝摭其“汜”下作“江有汜”、“氵臣”下又作“江有氵臣”,“卺”下作“赤舄己己”,“掔”下又作“赤舄掔掔”。是所云《诗》用毛氏者,亦与今本不同。盖虽一家之学,而宗派既别,亦各不相合。好奇者或据之以改经,则谬戾殊甚。能通其意而又能不泥其迹,庶乎为善读《说文》矣。
案:慎《序》自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传、《论语》、《孝经》,皆古文。”考刘知几《史通》,称:“《古文尚书》得之壁中,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增多二十五篇(案此亦据梅赜古文而言,实则孔氏原本仅增多十六篇)。更以隶古字写之,编为四十六卷。司马迁屡采其事,故迁多有古说。至於后汉,孔氏之本遂绝。其有见於经典者,诸儒皆谓之逸书。”是孔氏壁中之书,慎不得见。《说文》末载慎子冲上书,称慎古学受之贾逵。而《后汉书·儒林传》又称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於世。是慎所谓孔氏书者,即杜林之本。顾《隋志》称杜林《古文尚书》所传仅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案古文除去无师说者六篇,正得伏生二十九篇之数,非杂以今文。《隋志》此文,亦据梅赜古文,未及与《汉书》互校)。自馀绝无师说。陆德明《经典释文》采马融《注》甚多,皆今文《尚书》,无古文一语。即《说文》注中所引,亦皆在今文二十八篇之中。朱彝尊《经义考》辨之甚明(案彝尊又谓惟“若药不瞑眩”一句,出古文《说命》,殆因《孟子》所引而及之。然此句乃徐锴《说文系传》之语,非许慎之原注,彝尊偶尔误记,移甲为乙,故今不取其说)。则慎所谓孔氏本者,非今五十八篇本矣。以意推求,《汉书·艺文志》称“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云云,所谓“中古文”,即孔氏所上之古文存於中秘者。是三家之本立在博士者,皆经刘向以古文勘定,改其讹脱,其书已皆与古文同。儒者据其训诂言之,则曰大小夏侯、欧阳尚书。据其《经》文言之,则亦可曰孔氏《古文尚书》。第三家解说,只有伏生二十八篇递相授受,馀所增十六篇不能诠释,遂置不言。故马融《书序》称逸十六篇绝无师说也(案《融序》今不传,此语见孔颖达《尚书正义》中)。使贾逵所传杜林之本即今五十八篇之本,则融尝因之作传矣。安有是语哉?又《后汉书·杜林传》,称“林前於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尝宝爱之,虽遭艰困,握持不离身”云云,是林所传者乃古文字体,故谓之“漆书”。是必刘向校正三家之时,随二十八篇传出。以字非隶古,世不行用。林偶得之以授逵,逵得之以授慎,故慎称为孔氏本,而亦止二十八篇,非真见安国旧本也。论《尚书》者,惟《说文》此句,最为疑窦。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牵於此句,遂误以马郑所注为孔氏原本,亦千虑之一失,故附考其源流于此。
《说文长笺》·一百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赵宧光撰。宧光字凡夫,吴县人。是书前列《解题》一卷,载其平生所著字学之书七十馀
《石鼓文正误》·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陶滋撰。滋字时雨,绛州人。正德甲戌进士。是编以薛尚功、郑樵、施宿等石鼓训释不免舛
《汇雅》·二十卷、《续编》·二十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张萱撰。萱字孟奇,博罗人。万历壬午举人,由中书舍人官至户部郎中。
《字鉴》·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元李文仲撰。文仲,长洲人。自署吴郡学生。其始末则无考也。文仲从父世英,以六书惟假借难名,
《古音骈字》·一卷、《续编》·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古音骈字》一卷,明杨慎撰。《续编》五卷,国朝庄履丰、庄鼎铉同撰。古
《六书赋音义》·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张士佩撰。士佩号澽,韩城人。嘉靖丙辰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明史·邹元标传》载
《六书本义》·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赵捴谦撰。捴谦原名古则,馀姚人。宋秦悼惠王之后。明初徵修《洪武正韵》,持议不协,
《韵蕞》·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徐世溥撰。世溥有《夏小正解》,已著录。此其所著韵书。前有《自序》,其所谓华严字母如曲
《从古正文》·五卷(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本)明黄谏撰。谏字世臣,兰州人。天顺壬戌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坐与石亨交,谪
《尔雅注》·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郑樵撰。樵字渔仲,莆田人。居夹漈山中,因以为号。又自称西溪逸民。绍兴间以荐召对,授右
《本韵一得》·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龙为霖撰。为霖字雨苍,成都人。由拔贡生官至潮州府知府。是书为所定新韵。卷首载《
《问奇集》·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张位撰。位字明成,新建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事迹具《明史》本
《六书精蕴》·六卷、《音释》·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魏校撰。校有《周礼沿革传》,已著录。是书《自序》谓“因古文正小篆之
《字考启蒙》·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周宇撰。宇字必大,自署关中人。前有万历十一年《自序》。考《太学进士题名碑》,万历
《古音表》·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五也。凡分十部。以《东》、《冬》、《锺》、《江》为第一,《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薛尚功撰。尚功字用敏,钱塘人。绍兴中以通直郎佥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是
《交泰韵》·一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明吕坤撰。坤有《四礼疑》,已著录。是编乃所立切韵简要之法,仅有序文、凡例、总目,
《篇韵贯珠集》·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释真空撰。真空号清泉,万历中京师慈仁寺僧也。是书分为八门,编成歌诀。一曰《五音篇
《篆字汇》·十二卷(通行本)国朝佟世男编。世男,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中官知县。其书本梅膺祚《字汇》,各系以篆文。篆文所无之
《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通行本)宋李焘撰。焘字仁父。《桯史》云:“一字子真。”号巽严,丹棱人。绍兴八年进士,官至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