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外纪》·十卷、《目录》·五卷(少詹事陆费墀家藏本)
宋刘恕撰。恕,字道原,其先世京兆万年人。祖受为临川令,葬於高安,因家焉。《宋史》本传称其举进士入高等,不著何年。考司马光作此书《序》,称恕卒於元丰元年九月,年四十七,则当生於明道元年。又称其登第时年十八,则皇祐元年进士也。初授钜鹿主簿,寻迁知和州、翁源二县。会司马光受诏修《资治通鉴》,奏以恕同司编纂,转著作郎。熙宁四年以忤王安石乞终养,改秘书丞,仍令就家续成前书,遂终於家。此书乃其临没所成也。盖修《资治通鉴》时,恕欲与司马光采宋一祖四宗实录国史为《后纪》,而摭周威烈王以前事迹为《前纪》。会遭忧遘疾,右肢痹废,知远方不可得国书,《后纪》必不能就。乃口授其子义仲,以成此书,改名曰《外纪》。凡《包羲以来纪》一卷,《夏纪》、《商纪》共一卷,《周纪》八卷,又《目录》五卷。年经事纬,上列朔闰天象,下列《外纪》之卷数,悉与司马光《通鉴目录》例相同。金履祥作《通鉴前编》,诋其好奇。今观其书周成王元年丙戌,称周公摄王之元年,越七年癸巳,始称成王元年,则是周公殆类新莽之为矣。又称鲁惠公为隐公娶於宋,见其女好而自纳之,生桓公,是惠公先有卫宣之丑。如斯之类,颇为不经。又如齐桓观龙,殆如戏剧;熊渠射虎,何预劝惩。虽曰细大不捐,亦未免贪多务得。履祥所论,未可谓之吹求。然《外纪》於上古之事,可信者大书,其异同舛误以及荒远茫昧者,或分注,或细书,未尝不具有别裁。《目录》於共和以后据《史纪年表》编年,共和以前皆谓之疑年,不标岁阳、岁阴之名,并不缕列其数,亦特为审慎。且其《自序》称陶潜豫为《祭文》,杜牧自撰《墓志》,夜台甫迩,归心若飞,不能作《前后纪》而为《外纪》。他日书成,公为《前后纪》,则可删削《外纪》之繁冗而为《前纪》,以备古今一家之言云云。则恕作此书,特创为草稿,储材备用,如《通鉴》之有《长编》,以待司马光之刊定耳。履祥不察当日书局编纂之例,遽加轻诋,操之未免已蹙矣。
《五代春秋》·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尹洙撰。洙,字师鲁,河南人,天圣二年进士,授绛州正平主簿。以荐为馆阁校勘。累迁右司
《御批通鉴辑览》·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三卷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是书排辑历朝事迹,起自黄帝,讫於明代。编年纪
《考定竹书》·十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孙之騄撰。之騄有《尚书大传》,已著录。是编以沈约所注《竹书纪年》未为详备,因采
《宋史全文》·三十六卷(内府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原本题曰《续通鉴长编》,而以李焘《进长编表》冠之於前,是直以为焘之《长编
《通鉴纲目前编》·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许诰撰。诰自号函谷山人,灵宝人,吏部尚书进之子,文渊阁大学士赞之兄,兵部尚书论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刘时举撰。时举里贯无考。其结衔称通直郎、户部架阁、国史实录院检讨、兼编修
《宪章录》·四十七卷(内府藏本)明薛应旂撰。所载上起洪武,下迄正德,用编年之体。盖以续所作《宋元通鉴》。然采摭杂书,颇失
《成宪录》·十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撰人名氏。记明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考明太宗庙号,至嘉靖十七年始改曰成祖。
《此木轩纪年略》·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焦袁熹撰。袁熹有《春秋阙如编》,已著录。康熙甲午,故户部尚书王鸿绪纂辑《明史
《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所纪自宋光宗绍熙元年迄宁宗嘉定十七年事迹。诸家书目皆不著录。考元吴师
《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永乐大典本)宋李焘撰。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已著录。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以当时学
《竹书统笺》·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徐文靖撰。文靖有《禹贡会笺》,已著录。是编盖作於孙之騄考定《竹书》以后,亦因伪
《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编修邵晋涵家藏本)明南轩撰。轩,字叔后,渭南人。据轩《自序》,题吏部文选司郎中前翰林院庶吉士
《甲子会纪》·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薛应旂撰。前四卷以六十甲子纪年。上自黄帝八年,下至嘉靖四十二年,为七十二甲子。又每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司马光撰。此书於元丰七年随《通鉴》同奏上。高似孙《纬略》载:“光编集《通鉴》,
《汉纪》·三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汉荀悦撰,悦,字仲豫,颍阴人,献帝时官秘书监侍中,《后汉书》附见其祖《荀淑传》。称献帝
《通鉴释例》·一卷(内府藏本)宋司马光撰。皆其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后附《与范祖禹论修书帖》二通。有光曾孙尚书吏部员
《通鉴纲目释地纠缪》·六卷、《补注》·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张庚撰。庚,字浦山,秀水人。是书以《通鉴纲目集览》、《质
《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内府藏本)元胡三省撰。《通鉴释文》本南宋时蜀人史炤所作,浅陋特甚。时又有海陵所刊释文,称司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卷首《题词》,称理宗国史为元载入北都,无复可考,故纂集理、度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