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耆旧传》·九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焦竑《国史经籍志》皆载其名,亦不云谁作。考书中《苏庠传》末云:予家世丹阳,先人知其状为详,又从其孙嘉借家传,则作者当为丹阳人。庠卒於绍兴十七年,而作者得交其孙,则当为南宋末年人也。其书采京口名贤事迹,各为之传。始於宋初,讫於端平、嘉熙间。其中忠烈如陈东,经济如张悫、张缜、汤东野、刘公彦,风节如王存、王遂、蒋猷、刘宰,文学如沈括、洪兴祖,书画如米芾父子,虽皆著在史传,而轶闻逸事,则较史为详。至《汤东野传》称,明受赦书至,东野谋於张浚,欲匿赦不宣。而《宋史》浚本传称,浚命守臣汤东野秘不宣。其说互异。证以刘宰《漫塘集·汤侍郎勤王录跋》,乃与此书所载合,则足以订《宋史》记录之误。《漫塘集》称陈东於钦宗时凡六上书,高宗时凡四上书。《宋史》东本传第云於钦宗时五上书,高宗时三上书。证以此书,乃知《宋史》有据,《漫塘集》为传闻之讹。王巩《甲申杂记》谓陈亢以熙宁八年生廓与度。证以此书,廓中熙宁九年进士,则距生岁止一年;度中元丰三年进士,则距生岁止四年。尤足以纠小说附会之谬。如此之类,不一而足。盖是书体例,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生卒必详。与诸家杂说随笔记载,不备端末者不同。故事实多可依据,於史学深为有裨。《文渊阁书目》载是书不列卷数。《经籍志》则作四卷。今据《永乐大典》所载,裒合成编,釐为九卷。考《宋史·地理志》,京口凡丹徒、丹阳、延令、金坛四县。神宗熙宁五年,改延令为镇,并入丹阳,则所存者仅三县,而此书《吴致尧传》,其人在宣和之季,乃仍称曰延令人。盖沿袭旧名,偶然失改。犹汉高帝十一年已改真定为东垣,而《南越王传》犹称尉佗为真定人。史氏驳文,不足为据。今仍以三县分隶,庶从其实。至於诸书所载,互有同异,则并附载各条之下,以资考证焉。
《东家杂记》·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宋孔传撰。传字世文,至圣四十七代孙。建炎初,随孔端友南渡,遂流寓衢州。绍兴中
《三迁志》·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孟衍泰、王特选、仲蕴锦同撰。书成於康熙壬寅。以吕元善旧志岁久漶漫,而国朝尊崇之典
《圣门志考略》·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惟书中自称其名曰淐。“桧树”一条后称崇祯三年庚午春,随其大父登岱,诣
《吕忠穆公年谱》·一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中颇载颐浩诗句,与他家年谱体例小异。
《四朝人物略》·六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国朝孙承泽撰。自汉至唐宋为五卷,全袭《名臣录》之文。明一代总为一卷,皆用刘孟
《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元苏天爵撰。天爵字伯修,真定人,由国子学生试第一,释褐授从仕郎,苏州判官,
《苏米谭史》·一卷、《苏米谭史广》·六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郭化撰。化字肩吾,宣城人,始末未详。《谭史序》题辛亥,盖万
《东野志》·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海盐吕兆祥撰,裔孙东野武订。考兆祥与武皆明末人。而是编二卷之末附录顺治、康熙中奏
《名臣言行录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续集》·八卷、《别集》·二十六卷、《外集》·十七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前
《松亭行记》·二卷(通行本)国朝高士奇撰。康熙辛酉二月癸酉,圣祖仁皇帝恭奉太皇太后行幸温泉。四月戊子驾出喜峰口。士奇皆扈
《东祀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李东阳撰。东阳有《燕对录》,已著录。此《录》乃弘治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东阳奉使往祭,
《历代循良录》·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孙蕙撰。蕙字树百,号泰岩,又号笠山,淄川人,顺治辛丑进士,官至给事中。是书汇历
《玺召录》·一卷(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本)明李日华撰。自记其天启乙丑召为尚宝司司丞赴京途中所经。始二月二十四日,终四月十五
《吴疏山集》·十七卷(江南巡抚采进本)明吴悌撰。悌字思诚,疏山其别号也。金谿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兵部侍郎,谥文庄,事迹
《孔庭神在录》·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胡时忠撰。时忠原名时亨,字慎三,无锡人,崇祯丙子举人。是录以祀典为主,故先列位
《衡门晤语》·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潘京南撰。京南自号寿栎生,新都人。是编摘录古今隐逸闲适之事,分前、后、续、别四集。
《东林点将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王绍徽撰。绍徽,陕西咸宁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事迹具《明史·阉党传》。
《吴中故实记》·一卷、《续记》·一卷、《补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明杨循吉撰。检勘其文,即循吉《吴中往哲记》、黄
《卓行录》·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黄容撰。容字叙九,吴江人。是书成於康熙庚辰。所录多明末国初之事。后有《自序》,称集
《宗圣志》·十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吕兆祥撰。案曾子祠墓皆在今山东嘉祥县。嘉靖中,诏录其后为五经博士世袭。求得其裔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