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集传或问》·二卷(内府藏本)
宋陈大猷撰。《自序》称既集《书》传,复因同志问难,记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编。则此编本因《集传》而作。今《集传》已佚,存者惟此两卷。朱彝尊《经义考》引张云章之言,谓大猷东阳人,登绍定二年进士(案绍定刻本误绍兴,今改正)。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著《尚书集传》。又有都昌陈大猷者,号东斋,饶双峰弟子,著《书传会通》,仕为黄州军州判官。乃陈澔之父,与东阳陈氏实为两人,彝尊附辨其说,则谓鄱阳董氏《书传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陈氏《书集传》特注明东斋字,未可定《集传》为东阳陈氏之书,而非都昌陈氏之书。纳喇性德作是书《序》,则仍从云章之说。案董鼎《书传纂注》所引,其见於《辑录》者有《东斋书传》、《复斋集义》。其见於《纂注》者,则一称复斋陈氏,仍连其号;一称陈氏大猷,惟举其名(案是书标氏标名,例不画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称某氏,南宋以后则入朱子学派者称某氏,不入朱子学派者虽王十朋、刘一止皆称其名)。所列大猷诸说,此书不载,盖皆《集传》之文。惟《甘誓》“怠弃三正”一条,采用此书,亦称陈氏大猷,则所谓陈氏大猷者,即此人,而非东斋矣。又此书皆论《集传》去取诸说之故,与朱子《四书或问》例同。董鼎书於《禹贡》“冀州”引《东斋书传》一条,谓“与蔡民《传》所论梁州错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书之例当有辨定,而书中不一及之。知其《集传》中无此条矣。且此陈大猷为理宗初人,故所引诸家仅及蔡沈而止。其称朱子曰朱氏、晦菴氏,持论颇示异同。至论《尧典》“敬”字一条,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此《孔丛子》之语而杨简标为宗旨者,其学出慈湖,更无疑义。若都昌陈大猷乃开庆元年进士(见其子澔《礼记集说序》),当理宗之末年,时代既后。又大猷受业饶鲁,鲁受业黄幹,幹受业朱子,渊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视杨氏若敌国,安有是语哉!彝尊盖偶见董鼎注“东斋”字,而未及核检其书也。今参考诸说,仍定为东阳陈大猷之书,著於录焉。
《书经讲义会编》·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申时行撰。时行字汝默,号瑶泉,长洲人。嘉靖壬戌进士第一,官至大学士。谥文定。
《书经札记》(无卷数,江苏巡无采进本)国朝顾昺撰,昺有《周易抄》,已著录。是编为其三经解之二。取明陈第之说,谓古文《尚书
《读尚书略记》(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略记》,已著录。此书力辨攻古文者之非,殊失深考。其所注释
《书经说意》·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沈伟撰。伟号虹野,吴江人。嘉靖壬子举人。是书分节总论,大旨不出讲章之习。所标某句截
《书绎》·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杨文彩撰。文彩字治文,宁都人。是编冠以《指略》十六条、《先儒论》二十一条、《四十二篇亡
《禹贡指南》·四卷(永乐大典本)宋毛晃撰。晃,《宋史》无传,其始末未详。世传其《增注礼部韵略》,於绍兴三十二年表进,自署
《尚书考异》·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梅鷟撰。鷟有《古易考原》,已著录。是编辨正《古文尚书》。其谓二十五篇为皇甫
《书义断法》·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元陈悦道撰。其自题曰邹次,不知何许人。书首冠以“科场备用”四字,盖亦当时坊本为科举经
《尚书地理今释》·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蒋廷锡撰。廷锡字扬孙,常熟人。康熙癸未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肃。是编乃其官内
《尚书详解》·五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宋陈经撰。经字显之,一云字正甫,安福人。庆元中登进士第,官至奉议郎,泉州泊幹所。
《禹贡约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华玉淳撰。玉淳字师道,号澹园,金匮人。是编考证《禹贡》山水,详略颇不画一。盖随
《融堂书解》·二十卷(永乐大典本)宋钱时撰。时字子是,淳安人。受学於杨简。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
《尚书辑录纂注》·六卷(内府藏本)元董鼎撰。鼎字季亨,鄱阳人。朱子之学授於黄榦,鼎族兄梦程尝从榦游,鼎又从梦程闻绪论,故
《尚书精义》·五十卷(永乐大典本)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著於录,称为三山黄伦彝卿
《尚书日记》·十六卷(浙闽总督采进本)明王樵撰。樵有《周易私录》,已著录。兹编不载经文,惟案诸篇原第,以次诠释。大旨仍以
《定正洪范》·二卷(内府藏本)元胡一中撰。一中字允文,诸暨人。官绍兴路参军。是编因王柏、文及翁、吴澄三家改定《洪范》之本
《禹贡详略》(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韩邦奇撰。邦奇有《易学启蒙意见》,已著录。邦奇学有原本,著作甚富。而此
《尚书口义》·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刘怀志撰。怀志字贞儒,武强人。康熙中左都御史谦之父也。其孙自洁原《跋》称为大司空
《禹贡通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槜李邵璜撰”。不著时代。前有宝坻杜立德《序》,当为国朝人。而其图中称北直隶、
《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永乐大典本)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录。《宋史·艺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