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精义》·五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著於录,称为三山黄伦彝卿所编,知为闽人。此本前有余氏万卷堂刊行《小序》,称为“释褐黄君”,则又曾举进士。然《闽书》及《福建通志》已均不载其名,其仕履则莫能详矣。其刊书之余氏,亦不知何时人。案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称,世所传九经本,以兴国于氏及建安余仁仲本为最善。又林之奇《尚书全解》亦惟建安余氏刊本独得其真,见之奇孙畊所作《跋》语中。此篇所称余氏,当即其人。是在宋时坊刻中犹为善本也。其书薈萃诸说,依经胪载,不加论断。间有同异,亦两存之。其所徵引,自汉迄宋,亦极赅博。惟编次不以时代,每条皆首列张九成之说,似即本九成所著《尚书详说》而推广之,故陈振孙颇疑其出於伪托。然九成《详说》之目仅见《宋志》,久经湮晦,即使果相沿袭,亦未尝不可藉是书以传九成书也。其他如杨氏绘、顾氏临、周氏范、李氏定、司马氏光、张氏沂、上官氏公裕、王氏日休、王氏当、黄氏君愈、颜氏复、胡氏伸、王氏安石、王氏雱、张氏纲、孔氏武仲、孔氏文仲、陈氏鹏飞、孙氏觉、朱氏震、苏氏洵、吴氏孜、朱氏正太、苏氏子才等当时著述,并已散佚,遗章剩句,犹得存什一於是编。体裁虽稍涉泛滥,其裒辑之勤,要亦未可尽没矣。其书传本久绝,朱彝尊《经义考》亦曰“已佚”。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采撮编缀,梗概尚存。惟《永乐大典》之例,凡诸解已见前条者,他书再相援引,则仅注“某氏曰见前”字。其为全录、摘录,无由考校。今亦不复补录,姑就所现存者釐订成帙,分为五十卷。存宋人《书》说之梗概,备援证焉。
《洪范正论》·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胡渭撰。大旨以禹之治水本於九畴,故首言鲧堙洪水,继言禹乃嗣兴,终言天乃锡禹。则《
《尚书疑义》·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马明衡撰。明衡字子莘,莆田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事迹附见《明史·
《书经直解》·十三卷(内府藏本)明张居正撰。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卒谥文忠。事
《古洪范》·一卷(永乐大典本)宋贺成大撰。成大字季常,爵里未详。其《自序》以为《洪范》自“三八政”以下,紊乱无次,因援朱
《书经稗疏》·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周易稗疏》,已著录。是编诠释经文,亦多出新意。其间有失之太凿
《禹贡解》·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晏斯盛撰。斯盛有《楚蒙山房易经解》,已著录。《禹贡》一篇,自注疏而外,无虑数十百家
《禹贡说》·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郑晓撰。是篇诠释《禹贡》之文。其中如解“大野既潴”一条,解“扬州”一条、解“浮于江
《融堂书解》·二十卷(永乐大典本)宋钱时撰。时字子是,淳安人。受学於杨简。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
《尚书解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李光地撰。是书仅解《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
《尚书集传或问》·二卷(内府藏本)宋陈大猷撰。《自序》称既集《书》传,复因同志问难,记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编。则此编本因《集
《尚书近指》·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孙奇逢撰。奇逢有《读易大旨》,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以主敬存心为《尚书》之纲
《禹贡正义》·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曹尔成撰。尔成字得忍,无锡人。是书成於康熙甲寅,据蔡氏《集传》为本。或偶出己见,
《尚书小疏》·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沈彤撰。彤字贯云,号果堂,吴江人。尝预修三《礼》及《一统志》,议叙九品官。是编所
《五诰解》四卷(永乐大典本)宋杨简撰,简有《慈湖易传》,已著录。昔韩愈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宋儒如吕祖谦《书说》,亦
《读尚书略记》(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略记》,已著录。此书力辨攻古文者之非,殊失深考。其所注释
《书传大全》·十卷(通行本)明胡广等奉敕撰。书以蔡沈《集传》为主,自延祐贡举条格已然。然元制犹兼用古注疏,故王充耘《书义
《尚书广听录》·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欲注《尚书》而未及,因取旧所杂记者编次成书,名曰《广听》,用《汉
《书纂言》·四卷(内府藏本)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是编其《书》解也。《古文尚书》自贞观敕作《正义》以后,终唐
《尚书表注》·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金履祥撰。履祥字吉父,号仁山,兰溪人。从学於王柏。德祐初,以史馆编修召,不赴。入元
《书经说意》·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沈伟撰。伟号虹野,吴江人。嘉靖壬子举人。是书分节总论,大旨不出讲章之习。所标某句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