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冤词》·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其学淹贯群书,而好为驳辨以求胜。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辞。故《仪礼》十七篇古无异议,惟章如愚《山堂考索》载乐史有五可疑之言,后儒亦无信之者。奇龄独拾其绪论,诋为战国之伪书。古文《尚书》自吴棫、朱子以来皆疑其伪,及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奇龄又力辨以为真。知孔安国《传》中有安国以后地名,必不可掩,於是别遁其词,摭《隋书·经籍志》之文以为梅赜所上者乃孔《传》,而非古文《尚书》。其古文《尚书》本传习人间,而贾马诸儒未之见。其目一曰《总论》,二曰《今文尚书》,三曰《古文尚书》,四曰《古文之冤始於朱氏》,五曰《古文之冤成於吴氏》(案吴棫《书裨传》在朱子稍前,故《朱子语录》述棫说,当云始於吴氏,成於朱氏,此二门殊为颠倒,附识於此),六曰《书篇题之冤》,七曰《书序之冤》,八曰《书小序之冤》,九曰《书词之冤》,十曰《书字之冤》。考《隋书·经籍志》云:“晋世秘府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其叙述偶未分明,故为奇龄所假借。然《隋志》作於《尚书正义》之后,其时古文方盛行,而云无有传者,知东晋古文非指今本。且先云古文不传,而后云始得安国之《传》,知今本古文与安国《传》俱出,非即东晋之古文。奇龄安得离析其文,以就己说乎?至若璩所引马融《书序》云,逸十六篇,绝无师说。又引郑玄所注十六篇之名为《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明与古文二十五篇截然不同。奇龄不以今本不合马郑为伪作古文之徵,反以马郑不合今本为未见古文之徵,亦颇巧於颠倒。然考伪孔《传序》未及献者,乃其《传》,若其经,则史云安国献之,故《艺文志》著录。贾逵尝校理秘书,不应不见。又司马迁为安国弟子,刘歆尝校《七略》,班固亦为兰台令史,典校艺文。而迁《史记·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安国以今文读之,《逸书》得多十馀篇。”歆《移太常博士书》称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书》十六篇。班固《汉书·艺文志》亦称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则孔壁古文有十六篇,无二十五篇,凿凿显证,安得以晋人所上之古文合之孔壁欤?且奇龄所藉口者,不过以《隋志》称马郑所注二十九篇,乃杜林西州古文,非孔壁古文。不知杜林所传,实孔氏之本,故马郑等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正得二十九篇。《经典释文》所引,尚可覆验。徒以修《隋志》时梅赜之书已行,故《志》据后出伪本,谓其不尽孔氏之书。奇龄舍《史记》、《汉书》不据,而据唐人之误说,岂长孙无忌等所见反确於司马迁、班固、刘歆乎?至杜预、韦昭所引《逸书》,今见於古文者,万万无可置辨,则附会《史记》、《汉书》之文,谓不立学官者,即谓《逸书》。不知预注《左传》,皆云文见《尚书》某篇。而《逸书》则皆无篇名。使预果见古文,何不云《逸书》某篇耶?且赵岐注《孟子》郭璞注《尔雅》,亦多称《尚书》逸篇。其见於古文者,不得以不立学官假借矣。至《孟子》“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於有庳。”岐注曰:“此常常以下皆《尚书》逸篇之词。”《尔雅》:“钊,明也。”璞注曰:“《逸书》:钊我周王。”核之古文,绝无此语,亦将以为不立学官故谓之逸耶?又岐注“九男二女”称《逸书》有《舜典》之书,亡失其文。《孟子》诸所言舜事,皆《尧典》及《逸书》所载,使《逸书》果指古文,则古文有《舜典》,何以岐称亡失其文耶?此尤舞文愈工而罅漏弥甚者矣。梅赜之书,行世已久。其文本采掇佚经,排比联贯,故其旨不悖於圣人,断无可废之理。而确非孔氏之原本,则证验多端,非一手所能终掩。近惠栋、王懋竑等续加考证,其说益明,本不必再烦较论。惟奇龄才辨足以移人,又以卫经为辞,托名甚正。使置而不录,恐人反疑其说之有凭,故并存之,而撮论其大旨,俾知其说不过如此,庶将来可以互考焉。
《尚书读记》·一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国朝阎循观撰。循观字怀庭,号伊蒿,昌乐人。乾隆丙戌进士,官吏部考功司额外主事。是编
《尚书注考》·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陈泰交撰。朱彝尊《经义考》载陈氏泰来《尚书注考》一卷,注曰“未见”。又注泰来字长
《禹贡方域考》·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汤奕瑞撰。奕瑞号玉峰,南丰人。雍正中官福建盐场大使。其书载《禹贡》本文,而专疏
《禹贡正义》·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曹尔成撰。尔成字得忍,无锡人。是书成於康熙甲寅,据蔡氏《集传》为本。或偶出己见,
《尚书晚订》·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明史维堡撰。维堡字心传,金坛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是书本名《尚书集览》
《尚书苇籥》·二十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潘士遴撰。士遴字叔献,乌程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大理寺寺副。是书大意欲囊括汉、
《禹贡玄珠》·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俞鲲撰。鲲字之鹏,嘉兴人。是书朱彝尊《经义考》不著录,而别载其《百家尚书汇解》,列
《书经集意》·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万嗣达撰。嗣达字孝仲,浔阳人。其履贯无可考。《自序》称天启壬戌书於陪京。《序》中谓
《尚书体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钱肃润撰。肃润字础日,无锡人。是书章分句解,止於随文生义,未能有所折衷。其训《禹
《别本尚书大传》·三卷、《补遗》·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孙之騄编。之騄号晴川,仁和人。雍正间官庆元县教谕。伏生《尚书
《东坡书传》·十三卷(内府藏本)宋苏轼撰。轼有《东坡易传》,已著录。是书《宋志》作十三卷,与今本同。《万卷堂书目》作二十
《尚书集传纂疏》·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陈栎撰。栎字寿翁,号定宇,休宁人。宋亡之后,隐居三十八年。至延祐甲寅,年六十三
《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旧本题“汉伏胜撰”。胜,济南人。考《史记》、《汉书》但称伏生,不
《尚书详解》·十三卷(内府藏本)宋胡士行撰。士行,庐陵人。官临江军军学教授。是编焦竑《国史·经籍志》作《书集解》。朱彝尊
《尚书全解》·四十卷(内府藏本)宋林之奇撰。之奇字少颖,号拙斋,侯官人。官至宗正丞。事迹具《宋史·儒林传》。之奇辞禄家居
《禹贡详略》(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韩邦奇撰。邦奇有《易学启蒙意见》,已著录。邦奇学有原本,著作甚富。而此
《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永乐大典本)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录。《宋史·艺文志》
《心园书经知新》·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郭兆奎撰。兆奎平湖人。是书成於乾隆乙亥,兆奎年七十三矣。大旨以蔡沈《集传》为
《禹贡图注》(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明艾南英撰。南英字千子,东乡人。天启甲子举人。朱聿键僣号於福建,以为监察御史。病卒
《禹贡说断》·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傅寅撰。寅字同叔,义乌人。尝从唐仲友游,仲友称其职方、舆地尽在腹中。是编其所著《禹贡